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錢鐘書與楊絳的愛情

民國時期的學術伉儷, 如同梁思成林徽因、魯迅許廣平、沈從文張兆和等, 都在歷史的洗滌之下展現出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另一面, 讓人不禁感歎看起來再完美的婚姻或許都包含著外人看不到的心酸和疲累, 但錢鍾書和楊絳, 卻在時光的淘瀝和大眾的圍觀中, 愈發相濡以沫令人稱羨。

文學理論家夏志清曾這般讚歎過他們的婚姻:“整個20世紀, 中國文學界再沒有一對像錢楊夫婦這樣才華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譽的夫妻了。 ”

在《聽楊絳談往事》中, 作者吳學昭問楊絳她與錢鍾書的戀愛是否可稱為“一見鍾情”,

楊絳回答說:“人世間也許有一見傾心的事, 但我無從經歷。 ”顯然, 楊絳並不認為自己與錢鍾書的愛情稱得上一見鍾情。 然而, 儘管當事人對此予以否認, 在大眾的眼中, 他們仍可算得上一見鍾情的範例。

1932年3月, 楊絳和孫令銜等4名同學北上求學, 費孝通把他們接到燕大參加借讀考試, 考試一結束, 楊絳要去清華大學看望老朋友, 孫令銜也要去往清華看望表兄, 這位表兄即是錢鍾書。 晚上, 孫令銜和表兄去清華的學生宿舍接楊絳回燕大, 促成了楊絳和錢鍾書的第一次見面。

第一次見面, 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 ”“我也沒有男朋友。 ”楊絳回答。 世紀佳緣由此展開。 1935年, 楊絳與錢鍾書成婚, 不久一同出國留學, 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

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 在牛津, 楊絳與錢鍾書曾在詩歌裡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 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靦洗兒時面, 曾取紅花和雪無。 ”

楊絳如此形容第一印象裡的錢鍾書, 她說錢鍾書“眉宇間‘蔚然而深秀’, 瘦瘦的, 書生模樣。 ”“穿一件青布大褂, 一雙毛布底鞋, 戴一副老式大眼鏡, 一點也不‘翩翩’。 ”之後不久, 這個書生模樣一點也不“翩翩”的錢鍾書便逐漸走進了楊絳的生活。

楊絳本名楊季康, 小名阿季, 1911年出生於北京。 父親楊蔭杭曾是北京一所政法學院的教授, 後來歷任江蘇、浙江高等審判廳廳長和京城高等檢察廳檢察長。 錢鍾書191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 錢家是江浙望族, 其源頭可追溯到五代十國吳越國國王錢俶,

父親錢基博有“江南才子”之名, 曾先後擔任過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清華大學等校的教授。 家中頗重學術文化。

楊絳與錢鍾書的結合, 不僅體現在門當戶對, 在個人的志趣上, 二人更是情投意合。 確定戀愛關係之前, 錢鍾書對楊絳表露心跡:“志氣不大, 只想貢獻一生, 做做學問。 ”楊絳覺得“這點和我的志趣還比較相投。 ”這促使了他們對彼此關係的確定;婚後, 楊絳自發自願地與丈夫的精神世界契合:“作為鍾書的妻子, 他看的書我都沾染些, 因為兩人免不了要交流思想的。 ”“我們文學上的‘交流’是我們友誼的基礎。 彼此有心得, 交流是樂事、趣事。 ”這份相合, 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 都相得益彰。

錢鐘書曾用一句話,

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 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 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 縱然兩人已離世, 其深情依舊在歲月的輪回中靜水流深, 生生不息。 有一次, 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 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 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把它念給錢鍾書聽, 錢當即回說, “我和他一樣”, 楊絳答, “我也一樣。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