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一天一首古詩詞

送友人

唐代: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 離夢杳如關塞長。

譯文及注釋

水國之夜是籠罩在淒寒的月色之中的,

寒冷的月色與夜幕籠罩中的深青山色渾為一體, 蒼蒼茫茫。

誰說友人千里之別從今晚就開始了?可離別後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 它竟像迢迢關塞那樣遙遠。

注釋

⑴水國:猶水鄉。 蒹葭(jiānjiā):水草名。 《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本指在水邊懷念故人, 後以“蒹葭”泛指思念異地友人。

⑵蒼蒼:深青色。

⑶今夕:今晚, 當晚。

⑷離夢:離人的夢。 杳(yǎo):無影無聲。 關塞:一作“關路”。

鑒賞

昔人曾稱道這位“萬里橋邊女校書”“工絕句, 無雌聲”。 她這首《送友人》就是向來為人傳誦, 可與“唐才子”們競雄的名篇。 此詩表明上似清空一氣, 其實短幅中有無限蘊藉, 藏無數曲折。

前兩句寫別浦晚景。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可知是秋季。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這時節相送, 當是格外難堪。 詩人登山臨水, 一則見“水國蒹葭夜有霜”, 一則見月照山前明如霜, 這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的景象, 令人凜然生寒。

此處不盡是寫景, 句中暗暗兼用了《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兩句以下的詩意:“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回從之, 道阻且長;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央”, 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 節用《詩經》而兼包全篇之意, 王昌齡“山長不見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雲”(《巴陵送李十二》)與此詩機杼相同。 運用這種引用的修辭手法, 就使詩句的內涵大為深厚了。

人隔千里, 自今夕始。 “千里自今夕”一語, 與李益名句“千里佳期一夕休”相似,

表現了詩人的無限深情和遺憾。 這裡卻加“誰言”二字, 似乎要一反那遺憾之意, 不欲作“從此無心愛良夜”的苦語。 似乎意味著“海記憶體知已, 天涯若比鄰”, 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 是一種慰勉的語調。 這與前兩句的隱含離傷構成一個曲折, 表現出相思情意的執著。

詩中提到“關塞”, 大約友人是赴邊去吧, 那再見自然很不易了, 除非相遇夢中。 不過美夢也不易求得, 行人又遠在塞北。 “天長地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李白《長相思》)。 “關塞長”使夢魂難以度越, 已自不堪, 更何況“離夢杳如”, 連夢也新來不做。 一句之中含層層曲折, 將難堪之情推向高潮。 此句的苦語, 相對於第三句的慰勉, 又是一大曲折。 此句音調也很美, “杳如”的“如”不但表狀態,

而且兼有語助詞“兮”字的功用, 讀來有唱歎之音, 配合曲折的詩情, 其味尤長。 而全詩的詩情發展, 是“先緊後寬”(先作苦語, 繼而寬解), 寬而複緊, “首尾相銜, 開闔盡變”(《藝概·詩概》)。

“絕句於六藝多取風興, 故視它體尤以委曲、含蓄、自然為高。 ”(《藝概·詩概》)此詩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語, 使內涵更豐富;詩意又層層推進, 處處曲折, 愈轉愈深, 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 詩人用語既能翻新又不著痕跡, 娓娓道來, 不事藻繪, 便顯得“清”。 又善“短語長事”, 得吞吐之法, 又顯得“空”。 清空與質實相對立, 卻與充實無矛盾, 故耐人玩味。

薛濤

薛濤(約768~832年), 唐代女詩人, 字洪度。 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 父親死後薛濤居於成都。 居成都時, 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後更換十一屆,

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 韋皋任節度使時, 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秘書省校書郎官銜, 但因格於舊例, 未能實現, 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 製作桃紅色小箋寫詩, 後人仿製, 稱“薛濤箋”。 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