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曾經的合資車貴,為什麼?看看你就知道了,不僅僅是技術好

國內汽車市場上, 在車型級別相同、配置接近的情況下, 合資品牌汽車的售價高於自主品牌汽車已是普遍現象。 雖然國內汽車市場經過近年來的高速發展, 自主品牌的產品力已經取得較大提升, 但仍舊沒有改變與合資品牌銷售價格差異巨大這一現狀。 有人說是市場供需關係決定, 也有人說消費者太好面子, 寧可買貴的。

合資車顧名思義就是由中方與國外投資方共同成立的項目。 中方出資的方式:出讓土地廠房使用權、資金;國外投資方出品牌、技術、資金、人才等合資汽車就是上述情況合作情況下的產物。

國外提供技術、人才、品牌等在國內組裝, 但核心技術還是由國外掌握。

合資車貴的原因

合資車一定貴, 雖然中國科技現在很發達, 但是還是比不過歐美, 而且生產能力不夠。 如:外國一年能生產好車100萬輛大奔, 中國只能產10萬輛, 肯定不夠賣,

怎麼能不加價格賣。 如果大奔在中國賣20萬, 中國自主品牌就不能生存了。 為了不讓這種事情發生的, 所以要保護國產品牌啊!

合資車

合資車貴還因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我國和外國汽車生產廠商建立的合作依存度很低, 一般我國在學習外國汽車生產商更多的是組裝技術、企業文化、內部管理等等,

但是對於我們真正需要瞭解的汽車發動機、變速器的核心技術往往是國外進口, 賣給我國的一般都是落後10年到20年的技術。 以ABS為例, 70年代末歐美的汽車生產商已經在研發運用, 80年代在市場上大力推廣, 而我國第一款運用ABS的車型是桑塔納2000, 這個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也正因此, 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 我們花大價錢去買這些技術或者成品, 自然就造成合資車價格比較高。

除了對自主品牌的市場保護, 曾經造成合資車貴的其他原因第一道:雙重收取高額技術轉讓費收取技術轉讓費, 是跨國公司向合資整車企業提供車型生產權的前提。

在一家中外合資整車企業, 外方提供一款車型就收了1億多美元的技術轉讓費。 在該合資企業還未消化掉這筆巨大技術轉讓成本的時候, 外方母公司又推出了這款車的改進型, 仍然需要1億多美元的技術轉讓費。 只要將原有生產線調整一下, 該合資企業就能夠生產改進型。

中方希望外方不再收取技術轉讓費, 遭到外方拒絕。 這時, 另一家整車企業迫不及待地表示願意支付這筆昂貴的技術轉讓費, 以求獲取改進型的生產權。 於是, 外方乘機向合資中方施壓, 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在中外合資企業, 外方控制著零部件配套權, 配套產品是否合格完全由外方說了算。外方要求申請配套零部件企業必須把產品送到外方母公司零部件廠檢驗。為了取得檢驗合格證,中國零部件企業不得不向外方支付技術轉讓費以獲取生產權。

“我們生產的零部件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但向外方支付的技術轉讓費一次就是300多萬元。這樣攤分下來,每種零部件的技術轉讓費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某中資零部件企業的老總說,“跨國公司既要收取高額的車型技術轉讓費,又要收取高額的零部件技術轉讓費,這是雙重收費。一個車型有那麼多零部件,外方收取的技術轉讓費難以估量!”某中外合資整車企業的外方要從其母公司購買一種零部件,價格為每套1萬多元。但中國有一家零部件企業能夠提供該零部件,品質比國外的好,價格還低60%以上,中方要求外方允許採購這家零部件企業的產品。外方要求這家零部件企業按照外方母公司的標準生產所需零部件,提供產品標準需要8萬多美元。見中資零部件企業沒有異議,外方突然拋出一句:“你們不是我們的配套商,我們不能賣給你們標準。”

最後,外方如願以償。通過高價採購零部件,跨國公司將合資主機公司的利潤轉移到自己的下屬企業,導致中外合資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甚至虧損。跨國公司常常指定中國零部件廠商從其母公司購買原材料。某零部件企業負責人說:“如果我們不照辦,就沒有生產資格。”雖然中國也有原材料,但外方不願透露產品的試驗環境和試驗手段,中國零部件企業不知道用中國原材料生產的零部件能否達到要求。

第四道:指定購買國外高價設備

“為什麼不買國產設備呢?”記者問。“買什麼設備由外方指定。如果我們不買外方指定的國外設備,那麼外方就不認可我們的產品,就會取消我們的配套權。”他顯得無可奈何。

外方由此獲取的利潤率一般在40%~50%,有的甚至高達100%。有關專家說,“當前中國汽車行業70%以上的設備都是進口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外商以新設備甚至超過新設備的價錢賣給中國企業的二手、三手設備。”

第五道:收取高額認證費

中外合資主機企業的技術部門都是外方控制的。因此,即使在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資主機企業,中方在產品配套問題上也幾乎沒有話語權。外方規定為中外合資主機企業供應配套件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必須通過外方母公司認證。

某中資零部件企業的老總說:“我們向一家中外合資主機企業提供一種很普通的零部件產品,外方就向我們索取了10萬多美元的認證費。”中外合資主機企業機型即使改動一個螺絲,也得到外方母公司去認證。跨國公司僅這一塊兒的收入,就盆滿缽溢了。

其他門道

一位元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在我所在的中外合資零部件企業,外方有10名技術、管理人員,每個人的工資相當於中方1000多人工資的總和。外方人士常常回國探親,往返的差旅費都由合資企業報銷。”

利用中國廉價的生產資源,來降低生產成本,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並逐步將中國境內的獨資、合資企業納入其全球分工體系,擴展跨國公司全球經營的規模,追求利潤最大化。

另外,控制整車銷售管道也是跨國公司一塊巨大的利潤源(將在另一篇文章中詳述)。維修保養、零配件銷售、金融代理、培訓人員和參與重組國內企業等也是跨國公司賺錢的途徑。

當然現如今,自主崛起,合資品牌頻頻打出降價處理,下回就盤點一下降價幅度最大的幾款暢銷合資車。

配套產品是否合格完全由外方說了算。外方要求申請配套零部件企業必須把產品送到外方母公司零部件廠檢驗。為了取得檢驗合格證,中國零部件企業不得不向外方支付技術轉讓費以獲取生產權。

“我們生產的零部件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但向外方支付的技術轉讓費一次就是300多萬元。這樣攤分下來,每種零部件的技術轉讓費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某中資零部件企業的老總說,“跨國公司既要收取高額的車型技術轉讓費,又要收取高額的零部件技術轉讓費,這是雙重收費。一個車型有那麼多零部件,外方收取的技術轉讓費難以估量!”某中外合資整車企業的外方要從其母公司購買一種零部件,價格為每套1萬多元。但中國有一家零部件企業能夠提供該零部件,品質比國外的好,價格還低60%以上,中方要求外方允許採購這家零部件企業的產品。外方要求這家零部件企業按照外方母公司的標準生產所需零部件,提供產品標準需要8萬多美元。見中資零部件企業沒有異議,外方突然拋出一句:“你們不是我們的配套商,我們不能賣給你們標準。”

最後,外方如願以償。通過高價採購零部件,跨國公司將合資主機公司的利潤轉移到自己的下屬企業,導致中外合資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甚至虧損。跨國公司常常指定中國零部件廠商從其母公司購買原材料。某零部件企業負責人說:“如果我們不照辦,就沒有生產資格。”雖然中國也有原材料,但外方不願透露產品的試驗環境和試驗手段,中國零部件企業不知道用中國原材料生產的零部件能否達到要求。

第四道:指定購買國外高價設備

“為什麼不買國產設備呢?”記者問。“買什麼設備由外方指定。如果我們不買外方指定的國外設備,那麼外方就不認可我們的產品,就會取消我們的配套權。”他顯得無可奈何。

外方由此獲取的利潤率一般在40%~50%,有的甚至高達100%。有關專家說,“當前中國汽車行業70%以上的設備都是進口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外商以新設備甚至超過新設備的價錢賣給中國企業的二手、三手設備。”

第五道:收取高額認證費

中外合資主機企業的技術部門都是外方控制的。因此,即使在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資主機企業,中方在產品配套問題上也幾乎沒有話語權。外方規定為中外合資主機企業供應配套件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必須通過外方母公司認證。

某中資零部件企業的老總說:“我們向一家中外合資主機企業提供一種很普通的零部件產品,外方就向我們索取了10萬多美元的認證費。”中外合資主機企業機型即使改動一個螺絲,也得到外方母公司去認證。跨國公司僅這一塊兒的收入,就盆滿缽溢了。

其他門道

一位元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在我所在的中外合資零部件企業,外方有10名技術、管理人員,每個人的工資相當於中方1000多人工資的總和。外方人士常常回國探親,往返的差旅費都由合資企業報銷。”

利用中國廉價的生產資源,來降低生產成本,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並逐步將中國境內的獨資、合資企業納入其全球分工體系,擴展跨國公司全球經營的規模,追求利潤最大化。

另外,控制整車銷售管道也是跨國公司一塊巨大的利潤源(將在另一篇文章中詳述)。維修保養、零配件銷售、金融代理、培訓人員和參與重組國內企業等也是跨國公司賺錢的途徑。

當然現如今,自主崛起,合資品牌頻頻打出降價處理,下回就盤點一下降價幅度最大的幾款暢銷合資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