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白電市場悲劇:有些品牌一上來就用低毛利強搶市場份額

Popo||撰稿

在一個市場用得很熟練的戰術, 如果換到新市場, 直接複製該戰術, 或許就不奏效了。 在不同的市場, 得根據市場特性做出戰略調整, 因地制宜, 方能適應新市場的節奏, 才更能長治久安。 而僅僅通過生搬照抄先前策略, 換來的恐怕只是短時間的吸睛。

黑電企業介入白電市場並不是新聞, 長虹、創維、TCL等前些年都加大了白電的投入, 但有些企業卻迷戀黑電市場的那一套, 通過低價搶規模的方式介入市場。 換來的結果雖然贏得了相對漂亮的規模, 但是犧牲了利潤, 毛利比白電龍頭低很多。

不能用老舊思維做新市場

不能簡單複製低價策略

在一個市場幹的久了, 很容易有慣性思維, 特別當某種策略效果還不錯的時候, 往往就會在不經意間將這些策略複製到其他市場中去。

比如在電視市場, 從CRT電視後期長虹引發降價潮, 以及液晶中後期中國大陸面板產業興起後,

價格的廝殺就變得越來越普遍, 參與其中的企業也習慣了價格廝殺。 雖然以前為了行業利潤, 還達成過價格聯盟, 指望能引導電視產業從價格戰向價值戰轉型, 但結果顯示總有很多外力破壞了這種美好的願景。

價格戰永遠是低層次的

結果顯示, 在彩電業發展的幾十年內, 價格戰一直伴隨而來。 應該說, 久經沙場的彩電品牌海信、創維、TCL、長虹和康佳等也是深諳價格戰的規律。 而很多新進品牌也知道通過模式價格戰來搶規模。 比如前兩年搞得風生水起的樂視品牌日, PPTV品牌日等, 而這兩年隨著樂視降溫, 飛利浦又接過價格戰的大棒繼續廝殺, 攪亂了市場。

這些品牌敢如此搞價格戰, 都有一個共性, 捆綁了上游資源, 也即它們所說的生態鏈建設。 比如90年代的長虹, 壟斷了市場七八成的顯像管, 而樂視也是有了富士康、冠捷的支撐才敢大打價格戰, 而現在的飛利浦, 也依託冠捷的代工這一背景。 其他整機品牌, 也與面板廠商有著多年的交情,

所以都習慣了價格戰。 即便在面板漲價的背景下, 整機價格也敢小幅下降。

正是習慣了, 很多黑電企業都認為靠規模能取勝, 能吸引市場人氣。 所以進入白電市場後, 有些企業就選擇低價促銷的方式。

比如以白電為主業的TCL家電集團的2017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僅有14.69%, 相比2016年全年和上半年17.98%和17.32%的毛利率講, 讓利幅度明顯。 而作為TCL四大主營業務的家電集團, 其毛利率也是低於多媒體、華星光電和TCL通訊的。 而橫向比, TCL白電的毛利率與白電巨頭海爾、格力等動不動就30%以上的毛利率相比, 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TCL白電毛利水準低

還有其他路可以走嗎?

有人說, 黑電企業進入白電市場, 本來就是二線以下的品牌, 為了吸引消費者, 通過低價來吸引消費者很正常。

這麼說是有支撐的, 與電視市場龍頭企業差距並沒有明顯拉開不同, 白電部分市場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 比如空調市場的格力和美的兩家合計份額超過50%, 留給其他品牌可撲騰的空間已經很小, 所以任何其他品牌進來即二線及以下, 這些品牌為了生存和盈利,使出各種招數都正常,通過價格戰創造規模效應也是情理之中了。

海爾各產品線毛利率水準

美的集團各產品毛利率水準

格力電器毛利率水準

但事實上,這還是只想賺快錢吃速食一錘子買賣的做法。因為這兩年空調業火了,所以進來搶食的品牌也多了,不過一旦習慣這麼做了,那麼再想從低價品牌中走出來就難了,而且繼續這麼幹也是有風險的。

黑電行業的淨利潤率從3%到1%,只用了不到兩年,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愛打價格戰的品牌介入,現在大家利潤狀況都不好,現在看,這種亂象正在向白電市場轉移。如果這些黑電企業進入白電市場想獲得利潤支撐,那麼用低價格策略顯然是不能滿足支撐需求的,而只能短時間內緩解壓力,時間一長,當你的白電業務也不賺錢的時候,那對這些切入白電市場的黑電品牌來說,才是噩夢的開始。

還需要提升毛利水準

實際上,倒不如學習一些品牌上來即高端的做法,雖然短時間內消費者對你的產品品質有質疑,但時間長了就知道你在這方面確實有黑科技。比如小米空調4000多元的價格嚇退了一撥人,當它再升級再配備其他黑科技的時候,自然會有消費者為其買單。

現在有的黑電企業已經習慣了在黑電市場經常被打壓的狀態,失去了衝擊高端市場的信心。實際上,相比黑電市場而言,白電市場的競爭還算緩和,而且高端產品和高端品牌不如黑電市場激烈,倒不如借助智慧化東風,抓住產業升級的契機定位高端,或許還能獲得不錯的收益。當然,這對一些習慣了低端低價的黑電企業來說,跨出這一步的難度太大了。

【就說家電:旨在用更全面的分析和更客觀的原創打動您!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留下觀點和看法,共同為家電業的健康發展出力。歡迎對家電感興趣的朋友,點擊關注“就說家電”。】

這些品牌為了生存和盈利,使出各種招數都正常,通過價格戰創造規模效應也是情理之中了。

海爾各產品線毛利率水準

美的集團各產品毛利率水準

格力電器毛利率水準

但事實上,這還是只想賺快錢吃速食一錘子買賣的做法。因為這兩年空調業火了,所以進來搶食的品牌也多了,不過一旦習慣這麼做了,那麼再想從低價品牌中走出來就難了,而且繼續這麼幹也是有風險的。

黑電行業的淨利潤率從3%到1%,只用了不到兩年,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愛打價格戰的品牌介入,現在大家利潤狀況都不好,現在看,這種亂象正在向白電市場轉移。如果這些黑電企業進入白電市場想獲得利潤支撐,那麼用低價格策略顯然是不能滿足支撐需求的,而只能短時間內緩解壓力,時間一長,當你的白電業務也不賺錢的時候,那對這些切入白電市場的黑電品牌來說,才是噩夢的開始。

還需要提升毛利水準

實際上,倒不如學習一些品牌上來即高端的做法,雖然短時間內消費者對你的產品品質有質疑,但時間長了就知道你在這方面確實有黑科技。比如小米空調4000多元的價格嚇退了一撥人,當它再升級再配備其他黑科技的時候,自然會有消費者為其買單。

現在有的黑電企業已經習慣了在黑電市場經常被打壓的狀態,失去了衝擊高端市場的信心。實際上,相比黑電市場而言,白電市場的競爭還算緩和,而且高端產品和高端品牌不如黑電市場激烈,倒不如借助智慧化東風,抓住產業升級的契機定位高端,或許還能獲得不錯的收益。當然,這對一些習慣了低端低價的黑電企業來說,跨出這一步的難度太大了。

【就說家電:旨在用更全面的分析和更客觀的原創打動您!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留下觀點和看法,共同為家電業的健康發展出力。歡迎對家電感興趣的朋友,點擊關注“就說家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