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京劇已成往事,年輕人不願再提!

今天的大多數人喜歡看電視劇, 每天上班, 大家可能會討論一下劇情啊、明星啊、八卦啊什麼的。

幾十年前, 大家聚在一起是討論京劇的, 裝扮啊、唱腔啊、技法啊什麼的, 各種花邊新聞, 各種追星, 跟今天的情況是類似的。

前幾年, 《阿凡達》上映的時候, imax排起了長隊, 一票難求。

幾十年前, 還在這個地方, 一樣的場景, 梅老闆、程老闆、馬老闆來的時候, 比搶《阿凡達》 的票還火爆。 別的不說, 就我母親年輕的時候, 走好幾個小時的路, 也要去看戲。

可為什麼時光依舊, 榮光卻已消逝?為什麼今天的京劇已經不受大多數年輕人的追捧?我列舉了幾點做下評判:

1、馬未曾經在節目中說過, 人們的審美越來越趨向具體化, 抽象的東西不容易博得現在人們的喜歡。 而這個趨勢, 似乎也是京劇在今天不為“絕大多數年輕人”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京劇太抽象, 抽象的藝術, 要留給人想像和回味的空間——比如看《牡丹亭·驚夢》, 舞臺上就兩個演員, 載歌載舞, 用種種身段告訴大家, 杜麗娘做了個春夢;又如《戰宛城·馬踏青苗》, 演員一個人, 用種種身法、裝扮告訴大家, 曹操的坐騎被斑鳩驚了。 至於夢中的旖旎, 戰場的烽煙, 請觀眾自行想像。

2、京劇的讓人獲得的愉悅和美感, 在現代人看來, 遠不足以單純的承擔欣賞者的投入。

京劇不投時間提前看懂臺本明白背景故事, 一場一個半點兒坐下來竇爾敦臉上的色兒都沒數明白幾塊。

3、京劇在創作初期, 即清朝末年, 是完全契合當時的語境和心態的,

比如著名的蘇三起解, 劇裡的唱念是地地道道的老京片子, 其中反映的社會結構甚至官職也都是如假包換的清朝設置。 但是若把京劇放在現代, 那些傳統劇碼, 表現的角色, 唱腔沒有一個能讓一個現代觀眾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形成代入感。

我想京劇的沒落是不無原因的, 寫到這裡, 內心突然有個大膽的想法:京劇正在失去自己的未來, 而我們正在失去京劇。

戲劇, 包括京劇在內的所有傳統戲曲藝術是我們民族無比寶貴的文化財富, 保存、保護和發展這些藝術和年輕人喜歡不喜歡沒有關係, 它們是我們民族的文化載體, 是追溯以往的脈絡, 是線索, 只是我們今天為什麼會這樣?會有那樣的路痕?斷了, 沒了, 總是讓人心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