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一日三餐可不是想吃就吃,學問可大了!

別小看這“一日三餐”, 它不僅僅是我們為了生存而每日務必完成的進食任務, 它還關係到人體的健康與長壽等問題。 生活中常可見到, 有人每日三餐不誤, 適時定量, 故而身強力壯, 精力充沛。 有人則不然, 雖每餐必進, 但卻體弱消瘦, 或疾病纏身。

這是什麼原因呢?

中醫學講, 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人體臟腑、四肢、皮毛的營養全依賴脾胃的供給, 而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健全與否又直接與飲食的數量、品質、性味以及攝取的方法或習慣等密切相關。 倘若三餐不當, 則可損傷脾胃而有害健康。 因此“一日三餐”歷來是我國養生所重視的主要內容之一。

《素問》曰:“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度百歲乃去。 ”《養生鏡》有“食宜早些, 食宜緩些, 食宜少些, 食宜淡些, 食宜暖些, 食宜軟些”的載述。 《壽世保元》也說:“不欲苦飽, 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 ”這些都是古人飲食養生的寶貴經驗,

可供我們借鑒。

我國民間也有“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的諺語, 說明“一日三餐、飲食有節”, 對於養生保健來說, 其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今歸納幾點, 僅供參考。

食宜適時適量

若每日三餐, 食之有時, 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就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食量上, 唐代孫思邈曾說:“不欲極饑而食, 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 飲不欲過多。 ”說明在極度饑渴的情況下暴飲暴食是要損傷身體的。 俗話說:“少吃多滋味, 多吃傷肚皮”麼。

食宜細嚼慢嚥

咀嚼能分泌大量唾液, 唾液中的澱粉酶、溶菌酶既能幫助消化, 又能殺滅細菌, 減輕胃腸負擔。 《醫說》上講“食不欲急。 急則損脾, 法當熟嚼極細咽下”, 故“狼吞虎嚥”不足取, 青年人尤當引以為戒。

食宜專心勿語

進食若無外界干擾, 則咀嚼津津有味。 若喋喋不休, 口沫四濺, 既不衛生, 又妨礙自己與他人進食, 很不雅觀。 尤其是飯桌訓人, 最能抑制他人食欲, 當屬禁忌。

食宜清潔衛生

不食腐敗不潔之物, 少食生冷、黏膩、腥辣之物。 食不宜過燙、過涼,

否則均可引起消化道疾病。

食後宜緩行

飯後散散步, 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人體的吸收, 但應避免跳躍、登高等劇烈活動。 飯後若穩坐或臥, 可導致“中滿不消, 脾胃大傷”的病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