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陸金所否認吞併平安大華基金 未來發展路徑仍存疑

林根/製表 翟超/製圖

證券時報記者 潘玉蓉 劉筱攸

昨日, 平安大華基金將併入陸金所的消息一度不脛而走。 但很快, 陸金所一位高管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該傳聞“並不屬實”。

但是, 這無法平息市場對陸金所未來發展路徑的猜測。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 儘管平安集團目前著重強調“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者”的戰略定位, 但是作為集團重要棋子之一的陸金所, 其機構業務規模的膨脹速度卻遠快於個人業務。

“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可能?也即平安銀行戰略定位由對公轉向零售的情況下, 陸金所將承擔起服務集團公司客戶的重任。

如果是往這個方向走, 那麼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其他可能。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

陸金所

機構業務急劇擴張

昨日, “平安大華基金將併入大陸金所、地方政府、保險、公募以及私募等客戶在內的交易平臺。

中國平安2016年年報也顯示, 2016年陸金所交易規模大增276%, 從1.5萬億元增至5.7萬億元, 其中, 機構業務增量功不可沒, 從8788億元增加至4.2萬億元, 增幅高達378%。 這4.2萬億元的機構端交易規模, 包含了銀行、信託、保險、券商、私募與公募之間的交易。

這一趨勢, 和中國平安集團加速轉向個人業務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長期關注中國平安年報的投資者不難發現, 中國平安最新業績披露中出現了“個人業務”的口徑。 2016年,

中國平安個人業務淨利潤占比達65.4%, 而機構業務的利潤貢獻進一步被擠壓至34.6%。 對此, 業內人士表示, 這意味著, 中國平安已經成為一個實打實的個人金融業務服務機構, 正如平安的定位為“國際領先的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者”。

在中國平安發力個人業務的大背景下, 陸金所在機構端業務的擴張, 可從中國平安近期對銀行板塊調整中看出端倪。

平安銀行

收縮對公業務

在陸金所擴張機構端交易規模的同時, 平安銀行的對公業務卻出現收縮。

去年10月, 以謝永林為代表的新班子上任後, 平安銀行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組織架構調整, 將一級部門從42個精簡到30個。 平安銀行將其歸結為大刀闊斧推進零售改革的短暫陣痛。

業務調整也隨之而來。

與平安銀行高管多次在內部強調的“零售銀行戰略”相呼應, 平安銀行管理的個人客戶資產(AUM)餘額在去年末達到7976億元, 較去年初增長19.54%;零售貸款餘額2913.38億元, 較年初增長42.04%;信用卡流通戶數2274.18萬戶, 較年初增長29.76%。

去年三季度末, 平安銀行的公司貸款餘額為9484.16億元, 但這一資料到年末, 變成9348.57億, 減少135.6億元。

雖然平安銀行高管數次強調零售與對公的關係不等同於“此消彼長”, 但事實是, 平安銀行至少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大力加碼零售, 而對公業務則出現短暫止步。

“平安銀行在向零售轉型的過程中, 過去沉澱下來的對公資源可以從銀行流出, 但是不能從中國平安集團流出。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中國平安扶持陸金所為首的平安互聯網金融平臺,

除了推動交叉銷售、給傳統金融業務蓄客引流外, 更大的價值是讓子業務板塊之間實現功能互補, 增加對抗經濟週期的能力。

業內人士分析, 陸金所從早期強調自身是開放平臺, 到剝離P2P業務給小陸金所, 再到如今“三所一惠”格局, 機構端交易規模大增, 陸金所為首的“三所一惠”的崛起, 在平安整體佈局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