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趙孟頫稱他為“畏 友”,書法也是相當了得!

題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 縱33.6釐米 橫1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鄧文原(1258-1328), 字善之, 一字匪石, 人稱鄧巴西、素履先生, 綿州(今四川綿陽)人,

遷寓浙江杭州。 又因綿州古屬巴西郡, 人稱鄧文原為“鄧巴西”。 曆官江浙儒學提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事、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祭酒、翰林侍講學士, 卒諡文肅。 其政績卓著, 為一代廉吏, 其文章出眾, 也堪稱元初文壇泰斗, 《元史》有傳。 著述有《巴西文集》、《內制集》、《素履齋稿》等。 擅行、草書。 傳世書跡有《臨急就章卷》等。

瞻近漢時二帖跋 紙本 原本為冊頁 縱27.4釐米 橫36.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鄧文原青年時就與趙孟頫定交, 被趙孟頫稱為自己的“畏友”, 兩人感情至深。 大德二年, 成宗召趙孟頫入大都書金字《藏經》, 許舉能書者自隨, 鄧文原為趙所薦, 共同入京, 使他的書法大顯於世。 在鄧文原傳世不多的書作中, 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受趙孟頫的影響要比鮮於樞深, 他的書法風格頗似趙氏, 如《黃庭堅松風閣詩卷跋》、《瞻近漢時二帖跋》等。 陶宗儀《書史會要》評曰:“鄧文原正、行、草書, 早法二王, 後法李北海。 ”宗法晉人的書學觀和學書之路正和趙孟頫一致, 兩人在書法活動中接觸頻繁, 且手劄往還, 自然受到感染。

鄧文原除了擅長寫正書、行書、今草外, 對章草也出於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筆意, 明人袁華跋日:“觀其運筆, 若神出海, 飛翔白如。 ”(見汪珂玉《珊瑚網》)。

芳草帖 縱20.8釐米、橫7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鄧文原和鮮於樞同在趙孟頫復古的大旗下, 成為元代復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幹將。

鮮于的影響不如趙, 而鄧的影響不及鮮於, 如果將鮮于歸於英年早逝的話, 那麼鄧的原因則是其晚年疏於翰事, 書名漸隱。 有張雨跋《臨急就章》文為證:“(鄧)早歲大合作。 中歲以往, 爵位日高, 而書學益廢。 與之交筆硯, 始以餘言不妄。 殆暮年章草, 如隔事矣。 信為學不可止如此。 ”, 可見鄧氏因多涉政事, 翰墨日疏, 以至未能在其後半生再將自己的風格拓展得更加鮮明。

鄧文原《清居院記》(部分)日本山本悌二郎舊藏 刊于《中國書法》2001年第三期

鄧文原《臨急就章》(局部)紙本 23.3×398.7釐米。

大德三年(1299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章草是早期的草書,每字獨立不連寫,保留了隸書中波磔的寫法,被認為是隸書的草寫。宋代黃伯思說:“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清段玉裁則說:“其各字不連綿者曰‘章草’,晉以下相連綿者曰‘今草’”。書史上史遊、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師頌”都是著名的章草作品。章草因其結體特徵及帶波磔的隸書筆法,使它具有高古、渾穆的氣象。章草發展到隋、唐,已逐漸退出書壇,幾成絕響。

然而到了元代,章草卻有重新抬頭的趨勢,出現了好幾位擅寫章草的書家。究其原因,和趙孟頫提倡復古不無關係,“他以元人堅決摒棄唐宋,直追兩晉,雖然不無偏頗,卻是為元明書法開一風氣”(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趙孟頫精擅各體,章草為其一。元代的鄧文原與趙孟頫、鮮于樞齊名,號稱元三大家,鄧文原尤以擅章草而聞名。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說:“鄧文原正、行、草早法二王,後法李北海”,鄧文原的生卒年幾乎和趙孟頫一樣,鄧學二王甚至早于趙孟頫,但他還是和當時許多書家一樣,受趙孟頫的影響很大,並有書跡可以佐證。比如他的楷書“題記”、行書尺櫝“致景良郎中”都活脫脫地似趙書再現。從上述看,鄧文原的書法功力雖深,取法也高,但缺少自己的面目,是不能與趙孟頫、鮮於樞同日而語的。

鄧文原的章草“臨急就章卷”紙本是鄧臨吳皇象的章草“急就章”,皇象“急就章”結字工穩,法度森然,南朝宋羊欣說:“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將鄧文原書與皇象書對比,可以看出鄧基本上繼承了皇象的優點,但少了一些皇象書中的古樸氣息。鄧書在筆法上也與皇象有所不同,鄧書細筆與粗筆之間懸殊很大,某些筆劃細如遊絲,而捺筆又重又狠,出鋒銳利尖刻,十分顯眼。雖然此書為臨皇象書,但和傳為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中的章草比較接近,體現了元代人的書寫特點與風格,明代的宋克章草也基本沿襲了這條路子。倒是近、現代幾位章草大家、尤其是沈曾植、王蘧常兩位的章草超邁了元、明而直入晉、隋了。不過,這已是題外的話了。

跋王羲之雨後帖

五言律詩(伯夷頌)帖頁 紙本,縱32.7cm,橫40.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先哲吾師表,斯文古鼎銘。義形扣馬諫,書勝換鵝經。故事征皇祐,鄉祠謁仲丁。登堂睹遺墨,山雨颯英靈。

心田垂世遠,手澤歷年殊。誰購山陰序,真還合浦珠。身惟名不朽,書與道同符。諸老珍題在,猶堪立懦夫。蜀後學鄧文原頓首。

鈐“鄧文原印”、“巴西鄧氏善之”印。鑒藏印有“褒賢”半印、“十陸世孫”半印、“貞元”半印及張珩、潘厚等印。

此二詩題于宋范仲淹書《伯夷頌》卷之後。卷中另有戴表元詩並序稱:“……大興李侯戡,得此本于燕,及南來守吳,乃文正公鄉里,即訪公子孫以畀之。”又大德庚子二月廿一日龔璛題一詩,前稱:“逸齋總管相公以所藏文正公書《伯夷頌》歸於範氏。”後識:“書於義宅之西序”,下隔史孝祥二詩,即鄧氏此二詩。鄧詩中有“真還合浦珠”句,所言是《伯夷頌》歸還範家的事,時間應在龔璛題詩之後,即元大德四年(1300年)後鄧氏時年約40餘歲。

范仲淹書《伯夷頌》卷在明代《鐵網珊瑚·書品卷二》和清代《大觀錄·書法卷三》中有著錄,現已下落不明。著錄時鄧跋猶存於卷後,不知何時為人割出。鄧跋書法矯健俊爽,灑然自得,經意而有規矩,具典型的元代書法風貌。鄧文原的書法成就得到同時代書法家的讚譽,如虞集雲:“大德、延祐之間稱善書者,必歸巴西(鄧文原)、漁陽(鮮于樞)、吳興(趙孟頫)。” (撰稿人:傅紅展)

《家書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24.2cm,橫29.1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連收慶長書,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無恙,但終日勞于酬應,而老陸雖無他過,其蠢不可言,飲食起居,多不如意,無奈何也。若還司後未有脫身之計,不知吾妻可同穩兒暫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卻還杭如何?若不可來,則止。此行皆未有脫暖之衣,又無便可寄,茲因饒州令史鋪馬便,作此。文原書寄賢妻縣君。

鈐“素履齋”印。鑒藏印有“友古軒”、“樂葊”。

此封家書敘述了作者當時的境況。宣州在元代屬江東建康道,現為安徽屬地。考《元史·鄧文原本傳》:“延祐四年升翰林待制,五年出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六年移江東道。……至治二年,召為集賢直學士。”固知此信為鄧文原任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時所寫,即元延祐六年至至治二年(1319年-1322年)間,鄧文原60余歲時所作。文中“慶長”名鄧衍,《元史》附名鄧氏本傳後,“陰授江浙等處伊學副提舉,未任卒。”

此書行筆連綿,韻意清閒,筆勢放縱,任興所適,頗有“任天然而自逸,若眾山之連峰”之態。 (撰稿人:傅紅展)

《近者(桐川)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31.6cm,橫52.5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文原頓首再拜仲彬治中相公足下。文原近者自桐川過宛陵,滿擬還途一見,敘所欲言,而雨雪相仍,急於歸舍,遂乖此願。先塋志文,嘗為令嗣言備細,蓋例須敘先世立言行事與官職,而先正營葬已久,今撰述先夫人銘文,已具述潛德,可以互見,伺封贈命下,卻又別立一碑,庶為允當耳。但恨文思荒陋,無所發明,幸目至付刊匠也。開春即為小子畢結心事,總總謹奉此紙,不能深詳,餘囑珍重不宣。文原頓首再拜,十二月十六日。

鈐有“賓”、“項叔子”、“墨林山人”、“天籟閣”、“項子京珍藏印”等15方鑒藏印。

此書劄是鄧文原任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時所作。文中提及之地名“桐川”、“宛陵”均位於安徽省境內。

《近者帖》書法如行雲流水,舒暢快捷,隨鋒就勢,輕盈爽快,神氣妍美,飄然自適,有王羲之書法之遺韻。

《鐵網珊瑚》著錄。 (撰稿人:傅紅展)

致景良郎中尺牘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跋褚遂良《倪寬贊》後 書於泰定四年(1327)。

紙本,縱24.6釐米 橫19.9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鄧文原《臨急就章》(局部)紙本 23.3×398.7釐米。

大德三年(1299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章草是早期的草書,每字獨立不連寫,保留了隸書中波磔的寫法,被認為是隸書的草寫。宋代黃伯思說:“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清段玉裁則說:“其各字不連綿者曰‘章草’,晉以下相連綿者曰‘今草’”。書史上史遊、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師頌”都是著名的章草作品。章草因其結體特徵及帶波磔的隸書筆法,使它具有高古、渾穆的氣象。章草發展到隋、唐,已逐漸退出書壇,幾成絕響。

然而到了元代,章草卻有重新抬頭的趨勢,出現了好幾位擅寫章草的書家。究其原因,和趙孟頫提倡復古不無關係,“他以元人堅決摒棄唐宋,直追兩晉,雖然不無偏頗,卻是為元明書法開一風氣”(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趙孟頫精擅各體,章草為其一。元代的鄧文原與趙孟頫、鮮于樞齊名,號稱元三大家,鄧文原尤以擅章草而聞名。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說:“鄧文原正、行、草早法二王,後法李北海”,鄧文原的生卒年幾乎和趙孟頫一樣,鄧學二王甚至早于趙孟頫,但他還是和當時許多書家一樣,受趙孟頫的影響很大,並有書跡可以佐證。比如他的楷書“題記”、行書尺櫝“致景良郎中”都活脫脫地似趙書再現。從上述看,鄧文原的書法功力雖深,取法也高,但缺少自己的面目,是不能與趙孟頫、鮮於樞同日而語的。

鄧文原的章草“臨急就章卷”紙本是鄧臨吳皇象的章草“急就章”,皇象“急就章”結字工穩,法度森然,南朝宋羊欣說:“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將鄧文原書與皇象書對比,可以看出鄧基本上繼承了皇象的優點,但少了一些皇象書中的古樸氣息。鄧書在筆法上也與皇象有所不同,鄧書細筆與粗筆之間懸殊很大,某些筆劃細如遊絲,而捺筆又重又狠,出鋒銳利尖刻,十分顯眼。雖然此書為臨皇象書,但和傳為趙孟頫書“六體千字文”中的章草比較接近,體現了元代人的書寫特點與風格,明代的宋克章草也基本沿襲了這條路子。倒是近、現代幾位章草大家、尤其是沈曾植、王蘧常兩位的章草超邁了元、明而直入晉、隋了。不過,這已是題外的話了。

跋王羲之雨後帖

五言律詩(伯夷頌)帖頁 紙本,縱32.7cm,橫40.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先哲吾師表,斯文古鼎銘。義形扣馬諫,書勝換鵝經。故事征皇祐,鄉祠謁仲丁。登堂睹遺墨,山雨颯英靈。

心田垂世遠,手澤歷年殊。誰購山陰序,真還合浦珠。身惟名不朽,書與道同符。諸老珍題在,猶堪立懦夫。蜀後學鄧文原頓首。

鈐“鄧文原印”、“巴西鄧氏善之”印。鑒藏印有“褒賢”半印、“十陸世孫”半印、“貞元”半印及張珩、潘厚等印。

此二詩題于宋范仲淹書《伯夷頌》卷之後。卷中另有戴表元詩並序稱:“……大興李侯戡,得此本于燕,及南來守吳,乃文正公鄉里,即訪公子孫以畀之。”又大德庚子二月廿一日龔璛題一詩,前稱:“逸齋總管相公以所藏文正公書《伯夷頌》歸於範氏。”後識:“書於義宅之西序”,下隔史孝祥二詩,即鄧氏此二詩。鄧詩中有“真還合浦珠”句,所言是《伯夷頌》歸還範家的事,時間應在龔璛題詩之後,即元大德四年(1300年)後鄧氏時年約40餘歲。

范仲淹書《伯夷頌》卷在明代《鐵網珊瑚·書品卷二》和清代《大觀錄·書法卷三》中有著錄,現已下落不明。著錄時鄧跋猶存於卷後,不知何時為人割出。鄧跋書法矯健俊爽,灑然自得,經意而有規矩,具典型的元代書法風貌。鄧文原的書法成就得到同時代書法家的讚譽,如虞集雲:“大德、延祐之間稱善書者,必歸巴西(鄧文原)、漁陽(鮮于樞)、吳興(趙孟頫)。” (撰稿人:傅紅展)

《家書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24.2cm,橫29.1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連收慶長書,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無恙,但終日勞于酬應,而老陸雖無他過,其蠢不可言,飲食起居,多不如意,無奈何也。若還司後未有脫身之計,不知吾妻可同穩兒暫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卻還杭如何?若不可來,則止。此行皆未有脫暖之衣,又無便可寄,茲因饒州令史鋪馬便,作此。文原書寄賢妻縣君。

鈐“素履齋”印。鑒藏印有“友古軒”、“樂葊”。

此封家書敘述了作者當時的境況。宣州在元代屬江東建康道,現為安徽屬地。考《元史·鄧文原本傳》:“延祐四年升翰林待制,五年出僉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使。……六年移江東道。……至治二年,召為集賢直學士。”固知此信為鄧文原任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時所寫,即元延祐六年至至治二年(1319年-1322年)間,鄧文原60余歲時所作。文中“慶長”名鄧衍,《元史》附名鄧氏本傳後,“陰授江浙等處伊學副提舉,未任卒。”

此書行筆連綿,韻意清閒,筆勢放縱,任興所適,頗有“任天然而自逸,若眾山之連峰”之態。 (撰稿人:傅紅展)

《近者(桐川)帖》頁,元,鄧文原書,紙本,縱31.6cm,橫52.5cm,行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文原頓首再拜仲彬治中相公足下。文原近者自桐川過宛陵,滿擬還途一見,敘所欲言,而雨雪相仍,急於歸舍,遂乖此願。先塋志文,嘗為令嗣言備細,蓋例須敘先世立言行事與官職,而先正營葬已久,今撰述先夫人銘文,已具述潛德,可以互見,伺封贈命下,卻又別立一碑,庶為允當耳。但恨文思荒陋,無所發明,幸目至付刊匠也。開春即為小子畢結心事,總總謹奉此紙,不能深詳,餘囑珍重不宣。文原頓首再拜,十二月十六日。

鈐有“賓”、“項叔子”、“墨林山人”、“天籟閣”、“項子京珍藏印”等15方鑒藏印。

此書劄是鄧文原任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時所作。文中提及之地名“桐川”、“宛陵”均位於安徽省境內。

《近者帖》書法如行雲流水,舒暢快捷,隨鋒就勢,輕盈爽快,神氣妍美,飄然自適,有王羲之書法之遺韻。

《鐵網珊瑚》著錄。 (撰稿人:傅紅展)

致景良郎中尺牘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跋褚遂良《倪寬贊》後 書於泰定四年(1327)。

紙本,縱24.6釐米 橫19.9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