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禮節禮節,就是用“禮”節制你自己

禮節禮節, 就是用“禮”節制你自己

王國華

弟子子游出任武城宰, 孔子問他那裡有什麼人才, 子遊答, 有一個叫澹台滅明的人, “行不由徑, 非公事, 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

子遊肯定澹台滅明, 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 他沒有公事的時候從不到我的住處, 我是他的上司, 而他不巴結我。 一個是, 他走路從不走小路。 所謂“行不由徑”, 徑就是小路。 這個說法得到了孔子的認可, 因為後來澹台滅明也成了孔子的弟子, 雖然他長得很醜。

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 說他“割不正, 不吃”, “席不正, 不坐”, 進食時, 食物切割得不整齊, 不方正, 不吃。

如果大大小小, 一團亂麻一樣堆放在那裡, 即使美味無比, 也不遷就。 就坐前, 一定把席子擺得端端正正, 否則不會坐下去。

行不由徑, 割要正, 席要正。 三件事, 看上去都有點無厘頭。 但三件事之間又有著隱秘的聯繫。 即, 分寸感與秩序感。

從現實角度考量, 很多自我約束行為, 有其實際意義。 比如, 走小路, 抄近道, 誠然提高了時效, 但風險係數也在提高。 小路兩旁草木叢生, 隱藏著蛇蟲之類毒物, 不小心就會被咬傷;因為走的人少, 小路上的坑坑窪窪要多一些, 可能會崴了腳。 相反, 大路寬敞明亮, 危險狀況一目了然。 “割正”亦然。 食物切割的亂七八糟, 雖然味道沒變, 但吃起來心情會受到影響。 一份賞心悅目的飯菜跟一份胡亂擺放的飯菜,

給人的心理感受能一樣嗎?日本人的美食名氣不小, 跟他們重視細節不無關係。 他們重視顏色的搭配, 食物的形狀, 擺盤, 甚至刀在魚身上的劃痕都有講究, 做味增的豆子都是一粒一粒的選出來的。 “味增”是一種豆醬, 作為原料的豆子是大是小並不影響做出來的品質, 但這是全方位的“割正”, 或者說, “割正”是簡化了的、符號化的美食準則, 以此要求自己, 已經成為一種慣性。 “席正”亦如是。 一個人坐得歪歪扭扭, 或許會影響別人對其內在的判斷。 今有“外貌協會”, 看臉行事, 古代並不比今天高明, 第一印象也產生作用。 看你第一眼就不爽, 你的意見, 提出的想法可能就會被別人斃掉。

基於利益考量的條條框框, 逐漸進化、完善, 形成了規則與秩序。

這些秩序, 就是日常規範, 所謂“禮”。 它們約束著人類的言行, 幫人類規避掉一些潛在的風險。

而在我們的歷史實踐中, 有些行為是專門針對條條框框的, 以打破傳統為榮、為樂。 你讓我把衣角扯平, 我偏衣衫不整, 蓬頭垢面;你讓我定時沐浴, 我偏捫虱而談, 一邊在褲襠裡摳蝨子, 一邊高談闊論;你讓我按部就班, 我偏放蕩不羈, 天馬行空。 魏晉風度至今仍有擁躉。

結果呢?反傳統反僵化反固化, 聽上去很美, 但反完以後, 還是要制定新的秩序。 秩序是永恆的, “割正”是永恆的。 反秩序只是建立新秩序的開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