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我並不跟著《八月》懷舊,但迷戀那些從莉莉周到伯格曼的印象派音樂

金馬獎電影《八月》即將上映, 雖然與其中小主人公曉雷幾乎在同樣的時代成長, 耳聞同樣的流行歌, 目染差不多的錄影廳電影。 但由於這些年滿世界流浪闊開了自己的興趣視野, 也就不再會去懷舊, 不太容易被導演精心雕琢的時代畫面和音樂記憶所打動。 (最懷舊的年紀反而是才畢業時處境最糟糕那年, 甚至建起論壇, 和一堆同樣熱衷於放大自己痛苦的年輕人, 一起書寫家鄉每一條與各自成長有關的街道, 後來準備集結出版前, 資料庫全毀)

再說, 電影中的1994年, 是聽覺叛逆過早的我, 迷戀Guns N' Roses、Aerosmith、God Flesh和Pearl Jam, 整天在教室裡扯著上衣嘶吼“Rape Me”的時候, 註定是不待見當時那些流行歌的。 片中通過廣播、哼唱不斷出現的《我聽過你的歌》、《祝你平安》、《你在他鄉還好嗎?》……反而是好不容易有了包容能力的高中時期, 拿著劉傳教材胡亂吉他彈唱時, 才漸漸聽回來的。

片方在下午那場獨具特色的“音樂劇發佈會”倒是非常好看,

尤其導演和著樂隊演出了一首9分鐘長的原創歌曲。 片中飾演父親的張晨, 揭開印著剪影的幕布, 音樂劇變身過癮的搖滾現場。 如今很期待這首歌單獨出版。

《八月》最能吸引到我的, 是從曉雷視角出發,

或現實或夢境的呈現抒情表意段落時, 伴隨黑白畫面的那些20世紀印象樂派和ECM新古典/爵士。

晚上點映場時, 也問了導演關於使用這些版權音樂的想法。 張大磊誠懇地說, “這些聲音真就是跟著劇本一起跳脫出來的。 ”19世紀末巴黎馬拉美的詩歌圈與20世紀末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大院, 從感覺上比較起來, 逼格當然實在迥異。 但我也相信, 昏昏沉沉的夏日午後, 既能屬於德彪西塑造神話裡的牧羊人, 也能屬於呼和浩特產生了第一次性幻想的12歲孩童。 如同我自己, 在高中時候的昆明雨夜裡聽著Mojave 3的《life in art》, 會以為眼前有一位拉斯維加斯脫衣舞俱樂部桌子上的姑娘Wendy。

以下, 就列出片中出現的五段非常夏日的配樂。

《引子與快板絃樂四重奏》(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for Harp, Flute, Clarinet and String Quartet)——莫里斯·拉威爾

這是片中出現頻次最多的配樂, 幾乎都截取其中豎琴段落最密集的部分。 第一次出現大約是10分鐘左右時, 黑白畫面的色彩開始進一步失真, 曉雷來到夢境中的河灘, 三兒剖開一頭綿羊, 肚子裡面盡是碎石。 從夢境中漸漸醒來, 對面樓悠揚的小提琴聲傳來(德彪西的《亞麻色頭髮的少女》), 偷窺了拉琴少女之後, 又順暢轉入拉威爾的旋律。

或許是德彪西被改編成提琴曲的那段旋律太過讓人印象深刻, 或許是以往音像出版物(CD)總愛把德彪西和拉威爾搞合集, 並放大更有名一些的德彪西名字, 因此, 無論是片尾音樂版權資訊, 還是一些音樂APP的命名, 都錯誤地把《引子與快板絃樂四重奏》“贈予”了德彪西。

要知道, 拉威爾這首曲子創作之初, 可是有那麼一些對抗德彪西的意思, 至少委約單位是這麼想的。 1904年, 為展現新型半音階豎琴之美妙, 鋼琴生產商普萊耶爾委託德彪西, 寫下了豎琴協奏曲《神聖之舞與世俗之舞》(Danse sacrée et danse profane)。 產業競爭的需要, 讓另一位元樂器製造商艾拉爾德(Sébastien érard), 找來拉威爾,為其更先進的雙踏板豎琴寫下了這一四重奏曲目。

其實,這也差不多算是拉威爾學習和模仿德彪西最後的時期,後來他變得不那麼朦朧了,而有了越來越鮮明的節奏,直至高峰代表作《波萊羅舞曲》。

2.《亞麻色頭髮的少女》(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克勞德.德彪西

因為此曲是作為表演而非配樂出現在電影中,前面所提及的對面樓少女拉小提琴的場面。所以電影並沒將其作為音樂版權資訊列入片尾字幕。網路上找不到純小提琴的練習曲,畢竟這是德彪西在1909到1910年之間,創作的鋼琴前奏曲,作為包括十二首樂曲的鋼琴曲《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八首。

與曲子同樣“意象”的曲名,出自留尼旺詩人勒貢特·德·李勒(Leconte de Lisle)1852年詩集《蘇格蘭之歌》中一首。

“是誰坐在盛開的苜蓿花叢中

自清晨起就在放聲歌唱?

那是一位有著亞麻色頭髮的姑娘

她的櫻桃般的嘴唇美妙無雙……”

這首曲子為廣大影迷熟知,是從岩井俊二作品《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開始的,裡面除了最著名的《月光》和此曲之外,其餘都是以小林武史的音樂,配合著殘酷青春故事,打動一大波渴望在麥田裡戴著耳機,尋找和等待乙太的慘綠少年。

3.薩拉班德(Sarabande),C小調第五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11——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導演說片中用了巴赫的薩拉班德,找來了長笛版本的。隱約感覺是C小調第五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這一段,不記得是不是出現在父子倆逛西瓜地、捉螞蚱時。

作為一種莊嚴的西班牙舞曲,巴赫在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都在第四段落運用了薩拉班德。其實跳到20世紀初期,德彪西也一樣會挪用這種非常宮廷感的舞曲。

伯格曼的電影中,也偏愛用到“第五”這一部分的薩拉班德。包括1972年的《呼喊與細語》,以及2003年的遺作,乾脆就叫《薩拉班德》。

4.以弗雷之名的搖籃曲(Berceuse sur le nom de Gabriel Fauré)——拉威爾

我並不真的懂拉威爾,只是簡單覺得好聽,以下這段專業文字,出自臺灣音樂網站“奇美博物館提琴數位典藏”(http://db.dacm.ntnu.edu.tw/chimei/cn/):

《搖籃曲》(Berceuse)是十九世紀出現的音樂曲名,基本上沒有特定曲式,但其旋律往來反復、節奏基礎模擬嬰孩搖籃擺動,確實創造出慰藉人心的平穩氣質。

1922年9月,法國雜誌《音樂評論》(Revue Musicale)為替77歲的音樂大師弗雷(Gabriel Fauré, 1845-1924)製作專刊,故邀請他的學生拉威爾作曲。於是,拉威爾以老師全名“Gabriel Fauré”,排列成一條旋律”GABDBEEFAGDE”,創作出這首樂曲,編制為小提琴與鋼琴。

樂曲開頭,代表弗雷旋律出現時,鋼琴伴奏不間斷的”下行音型“,滿是不安氣氛,仿佛凝重、哀傷地透露恩師每況愈下的健康情形。之後,小提琴又再次重複著”AGD”三個音,恰似懇切感恩之語”感謝您,感謝您“不絕於耳。代表弗雷的旋律,不斷地出現在這夢幻祥和的場域,表示有關恩師的種種回憶,最後甚至以鋼琴來彈奏這旋律,並以提琴演奏泛音,讓聲音逐漸減弱,並逐漸消失在虛幻中。短短三分鐘不到的短曲,儘管這情形與拉威爾當時不安定的創作環境與習慣有關,但作品依然潛藏著無限難以言喻的深刻情意。

而這段搖籃曲,也出現在一部法國電影《冬之心》中間,那是一個發生在小提琴工作室的三角戀故事(再理想不過的場所)。由艾曼紐.貝阿飾演具有毀滅性魅力的紅顏。

5.Pianology 7——凱特.畢卓斯坦

挪威作曲家、鋼琴家Ketil Bj rnstad,絕對是我在ECM(當代古典/爵士廠牌)諸多音樂人中最喜歡的那個。

2004年的上海爵士音樂節,他前來演出。才工作不久的我從廣州坐火車趕去看,之前打包票的小夥伴告訴我“不好意思,沒票了”。而上海劇院大門口連一個黃牛都沒有,正準備悲觀離開時,一位中年白衣女士飄了過來,“小夥子,想看演出嗎?陪我進去吧,VIP”。顯而易見,這是一個持兩張贈票卻被同伴放了鴿子、也無所謂賣票賺錢的女人。

記得當時的畢卓斯坦,合著樂隊,竟演奏了我最喜歡的專輯《The Sea》(出版時間和電影《八月》反映的故事一樣,也恰好1994年哦)。這是具有一些實驗性的當代音樂,由鋼琴、電吉他、大提琴和吊鑔分別營造從晴朗到暴雨時大海拍打礁石的場面。可以說算得上是德彪西最著名交響詩《大海》的當代版本,某種意義上的後印象派音樂。對場地裡大部分期待經典爵士的觀眾來說,這算哪門子的爵士啊?

演出差不多要結束了,音樂家返場前,白衣女人跟我扯到別的話題,“你懂不懂電腦啊?我家電腦壞了,上不了網。”

我確實是學電子資訊出身,當時也還懂一點裝機,但由於不久前看過那種把人騙回家麻醉了取腎的網路新聞,就緊張地顧左右而言他,再加上當時渴望認識和巴結上海藝術圈名流們,一散場,就溜得沒影了,也沒顧上跟票主說聲感謝、留個聯繫。

說回《八月》中用到的此曲,來自1987年專輯《琴書》(Pianology),大抵算得上ECM音樂中最“好聽”、最養耳朵的吧,也就沒讓內蒙廠的童年回憶顯得太實驗太陽春白雪。

找來拉威爾,為其更先進的雙踏板豎琴寫下了這一四重奏曲目。

其實,這也差不多算是拉威爾學習和模仿德彪西最後的時期,後來他變得不那麼朦朧了,而有了越來越鮮明的節奏,直至高峰代表作《波萊羅舞曲》。

2.《亞麻色頭髮的少女》(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克勞德.德彪西

因為此曲是作為表演而非配樂出現在電影中,前面所提及的對面樓少女拉小提琴的場面。所以電影並沒將其作為音樂版權資訊列入片尾字幕。網路上找不到純小提琴的練習曲,畢竟這是德彪西在1909到1910年之間,創作的鋼琴前奏曲,作為包括十二首樂曲的鋼琴曲《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八首。

與曲子同樣“意象”的曲名,出自留尼旺詩人勒貢特·德·李勒(Leconte de Lisle)1852年詩集《蘇格蘭之歌》中一首。

“是誰坐在盛開的苜蓿花叢中

自清晨起就在放聲歌唱?

那是一位有著亞麻色頭髮的姑娘

她的櫻桃般的嘴唇美妙無雙……”

這首曲子為廣大影迷熟知,是從岩井俊二作品《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開始的,裡面除了最著名的《月光》和此曲之外,其餘都是以小林武史的音樂,配合著殘酷青春故事,打動一大波渴望在麥田裡戴著耳機,尋找和等待乙太的慘綠少年。

3.薩拉班德(Sarabande),C小調第五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11——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導演說片中用了巴赫的薩拉班德,找來了長笛版本的。隱約感覺是C小調第五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這一段,不記得是不是出現在父子倆逛西瓜地、捉螞蚱時。

作為一種莊嚴的西班牙舞曲,巴赫在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都在第四段落運用了薩拉班德。其實跳到20世紀初期,德彪西也一樣會挪用這種非常宮廷感的舞曲。

伯格曼的電影中,也偏愛用到“第五”這一部分的薩拉班德。包括1972年的《呼喊與細語》,以及2003年的遺作,乾脆就叫《薩拉班德》。

4.以弗雷之名的搖籃曲(Berceuse sur le nom de Gabriel Fauré)——拉威爾

我並不真的懂拉威爾,只是簡單覺得好聽,以下這段專業文字,出自臺灣音樂網站“奇美博物館提琴數位典藏”(http://db.dacm.ntnu.edu.tw/chimei/cn/):

《搖籃曲》(Berceuse)是十九世紀出現的音樂曲名,基本上沒有特定曲式,但其旋律往來反復、節奏基礎模擬嬰孩搖籃擺動,確實創造出慰藉人心的平穩氣質。

1922年9月,法國雜誌《音樂評論》(Revue Musicale)為替77歲的音樂大師弗雷(Gabriel Fauré, 1845-1924)製作專刊,故邀請他的學生拉威爾作曲。於是,拉威爾以老師全名“Gabriel Fauré”,排列成一條旋律”GABDBEEFAGDE”,創作出這首樂曲,編制為小提琴與鋼琴。

樂曲開頭,代表弗雷旋律出現時,鋼琴伴奏不間斷的”下行音型“,滿是不安氣氛,仿佛凝重、哀傷地透露恩師每況愈下的健康情形。之後,小提琴又再次重複著”AGD”三個音,恰似懇切感恩之語”感謝您,感謝您“不絕於耳。代表弗雷的旋律,不斷地出現在這夢幻祥和的場域,表示有關恩師的種種回憶,最後甚至以鋼琴來彈奏這旋律,並以提琴演奏泛音,讓聲音逐漸減弱,並逐漸消失在虛幻中。短短三分鐘不到的短曲,儘管這情形與拉威爾當時不安定的創作環境與習慣有關,但作品依然潛藏著無限難以言喻的深刻情意。

而這段搖籃曲,也出現在一部法國電影《冬之心》中間,那是一個發生在小提琴工作室的三角戀故事(再理想不過的場所)。由艾曼紐.貝阿飾演具有毀滅性魅力的紅顏。

5.Pianology 7——凱特.畢卓斯坦

挪威作曲家、鋼琴家Ketil Bj rnstad,絕對是我在ECM(當代古典/爵士廠牌)諸多音樂人中最喜歡的那個。

2004年的上海爵士音樂節,他前來演出。才工作不久的我從廣州坐火車趕去看,之前打包票的小夥伴告訴我“不好意思,沒票了”。而上海劇院大門口連一個黃牛都沒有,正準備悲觀離開時,一位中年白衣女士飄了過來,“小夥子,想看演出嗎?陪我進去吧,VIP”。顯而易見,這是一個持兩張贈票卻被同伴放了鴿子、也無所謂賣票賺錢的女人。

記得當時的畢卓斯坦,合著樂隊,竟演奏了我最喜歡的專輯《The Sea》(出版時間和電影《八月》反映的故事一樣,也恰好1994年哦)。這是具有一些實驗性的當代音樂,由鋼琴、電吉他、大提琴和吊鑔分別營造從晴朗到暴雨時大海拍打礁石的場面。可以說算得上是德彪西最著名交響詩《大海》的當代版本,某種意義上的後印象派音樂。對場地裡大部分期待經典爵士的觀眾來說,這算哪門子的爵士啊?

演出差不多要結束了,音樂家返場前,白衣女人跟我扯到別的話題,“你懂不懂電腦啊?我家電腦壞了,上不了網。”

我確實是學電子資訊出身,當時也還懂一點裝機,但由於不久前看過那種把人騙回家麻醉了取腎的網路新聞,就緊張地顧左右而言他,再加上當時渴望認識和巴結上海藝術圈名流們,一散場,就溜得沒影了,也沒顧上跟票主說聲感謝、留個聯繫。

說回《八月》中用到的此曲,來自1987年專輯《琴書》(Pianology),大抵算得上ECM音樂中最“好聽”、最養耳朵的吧,也就沒讓內蒙廠的童年回憶顯得太實驗太陽春白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