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在大陸發家的台資企業集體滑坡,紅極一時的知名品牌還能走多遠?

1992年的大陸市場就是一個“小白”, 廣闊的發展空間給了商人們無限的想像力, 這對於發展較成熟的台資企業來說簡直是淘金的風水寶地。 就在那一年, 康師傅、旺旺和統一都進入了這片“藍海”尋求更好的發展, 很快便如願以償, 賺個盆滿缽滿, 20多年的光景, 這些企業又都走向了下滑的趨勢。

近日, 各大企業的半年報相繼出爐, 除了康師傅外, 統一和旺旺這兩個知名的台資企業營收淨利潤均呈現下滑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 康師傅業績雖然在今年上半年有所上升, 但去年的業績確是十年來最差的成績, 也就是說這次小幅的上升並不意味著康師傅擺脫下滑的宿命。

這幾個台資企業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食品行業的領導地位, 但自從2013年就呈現出了下滑的趨勢, 康師傅和旺旺的下滑幅度都是23%, 統一雖然新品不斷, 同樣逃不開類似的趨勢, 下滑幅度為9.9%。

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和市場環境壓力, 企業不得不裁員。 截至今年6月底, 統一企業員工數為2.9萬人, 與2013年底相比減少9372人。 旺旺目前員工人數約為4.55萬人, 比2013年的5.35萬少8000人。 康師傅員工數則由2013年的8.05萬人, 減少到目前的6.04萬人, 減少了將近2萬人。 在剛進去大陸1992年至1995年間,

康師傅的營業額從2700萬元增至24.5億元, 幾乎增長了100倍, 1996年康師傅在香港主機板上市。

同年, 來自臺灣的成功米果產品旺旺雪餅被引入中國大陸。 僅1994年旺旺第一年在湖南投產, 就獲得了2.5億元的業績, 2008年, 中國旺旺在香港主機板上市。

這些台資企業能迅速成長,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產品彌補了當時內地市場的空白。 它們開拓市場的規律可以概括為鋪管道、打廣告、擴品類。 在此後的20年時間內, 這種打法雖然簡單粗暴, 但卻效率極高。

近年來, 隨著市場競爭逐漸加強和消費升級, 消費者傾向于更加個性化的產品, 傳統商品慢慢被邊緣化, 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企業的創新力跟不上有關, 不能與時俱進、順應新生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成為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阻礙, 這些品牌如果還靠著老口碑做支撐, 將越來越糟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