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七夕節是怎麼來的,最早源于星星,跟愛情一點關係都沒有

七夕節, 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發源於中國, 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 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人俱習之"的記載, 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至少在三四千年前, 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 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 合稱二十八宿, 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 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

又稱魁首。

後來, 有了科舉制度, 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 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 又稱"曬書節", 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唐宋詩詞中, 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 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 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 宮女們各自乞巧, 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 代代延續。

後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 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 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 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 抬頭仰望星空, 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 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 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 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原本以少女乞巧為傳統的七夕節,逐漸被多情的中國人賦予了新的意義,原本對牽牛星和織女星崇拜的活動則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原本以少女乞巧為傳統的七夕節,逐漸被多情的中國人賦予了新的意義,原本對牽牛星和織女星崇拜的活動則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