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胡永潤:什麼才是普通人實現財務自由的最大阻礙

文/胡永潤

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 簡單地說, 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 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 如果進入這種狀態, 我們就可以稱之財務自由。 如果你每月的開支是一千元, 且你能獲得一千零一元無需勞心勞力幹活所掙來的被動收入的話, 那你就已經達到這種人人都羡慕的財務自由了。 本例中的這一千元被稱為“臨界點”。 一旦突破這個臨界點, 只要不發生什麼重大的災難, 你就可以不用幹活也能生活下去,

當然如果你喜歡你的工作也可以繼續幹下去, 或者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 而不是為生活所迫地做那些你不樂意卻又無可奈何要做的事。

眾所周知, 普通人要想實現財務自由是很困難的, 胡永潤總結了一下, 原因主要有兩種, 一是沒有足夠的投資理財知識, 二是沒有充足的流動資金。 當然, 這其中包括很多具體的因素, 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一般而言, 上述兩種情況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在理財投資過程中, 胡永潤建議備有6個月的現金流, 用來應對日常開銷和突發意外, 這部分資金可以放在流動性高的貨幣基金裡面。 換句話說, 如果你連日常的現金流都不能保障, 所謂的理財就是一句空話。 又或者,

當你把日常現金流錯誤地投到長期理財中去, 一旦需要現金急用, 就容易發生各種悲劇。 對企業來說, 現金流是命門, 對個人來說其實也是一樣。 如果你連基本的現金流都沒有, 請不要妄談理財;如果你手中只有這些現金流, 也別想著去投期限長收益高的理財產品。 簡單點講, 做投資錢不夠可以多攢攢。

其次, 是理財知識。 不會理財,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應的投資理財知識。 因為沒有理財知識, 所以不懂怎麼理財, 因為不懂理財, 就容易瞎理財導致虧損受騙, 因為虧損受騙就更不敢理財, 於是又陷入不懂理財的惡性循環。 更糟糕的是, 很多人不懂理財還不願學習, 總希望當個大爺, 讓別人幫他理財。 別說你沒錢享受這樣的服務,

就算你有錢享受這樣的服務, 一樣容易踩雷。

其實只要用心去學, 並不難, 不過是在理財這件事上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日復一日不斷學習進步, 就成了理財高手。 如果你受教育程度不夠, 又不想學習, 那麼不好意思, 理財這條路可能真的不適合你。 理財並不是把錢投出去坐等收益那麼簡單, 這裡面涉及到理論知識、操作技巧、個人需求甚至是宏觀經濟環境。 很多時候, 理財就像人生一樣, 從來都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 你時刻都需要備足乾糧、不斷思考、看清趨勢,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上文指出了問題, 也講了解決方法, 通俗易懂, 一般人都可以解決, 甚至有很多朋友以上條件都具備, 但是真正能夠達到財務自由卻很少,

接下來就要講重點了。 首先引入一個概念:資源的稀缺性。

資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類多種多樣且無限的需求而言, 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是有限的。 即資源的供給相對需求在數量上的不足。 正是由於稀缺性的存在, 才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的時候不斷做出選擇,

比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 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捨, 以及如何利用稀缺品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 只有當物品稀缺時, 才能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

據筆者瞭解, 全世界有13億人每天的開支不到1.25美元(約合人民幣7.78元),有25億人每天的開支不到2美元(約合人民幣12.46元),他們都屬於面臨絕對貧困的人群。人們發現,絕對貧困的人群對於衛生預防產品的支付意願非常低:他們不願意為乾淨的水、防治寄生蟲的藥劑、疫苗,或者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付多少錢。一系列在肯亞關於乾淨水源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於乾淨水源的支付意願不但很低,而且對於小的價格波動非常敏感;那些與價格無關的影響因素,比如有關污染的資訊、市場推廣、政策動員等等,都不如價格重要。

為什麼會這樣呢?窮人難道和別人不一樣嗎? 現代經濟學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然而貧窮卻對人的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理解了這種影響,政策的制定才能選對方向。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前提:我們是否相信窮人能夠就形勢做出最有利的選擇,得到最優化的結果。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次優選擇是由於市場失靈,或者是因為行為主體的理性程度不夠。《科學》發表一份報告,作者是來自芝加哥大學的Anuj K. Shah、哈佛大學的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頓大學的Eldar Shafir這三位研究者。他們做了一次與以往不同的嘗試,試圖解釋:是什麼讓窮人的選擇不同。

透過稀缺性這個鏡頭,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絕對貧困人群是如何進行決策的。如果人們更重視經濟上的貧困,當價格出現在決策過程時,人們就容易忽略別的資訊,因為他們對價格更加敏感。

同樣的,當普通人為了柴米油鹽、家庭工作而奔波的時候,既會依賴於自身的環境,也會受制於自身的環境。想要實現財務自由,除了資金和知識,突破自身局限具備一個善於發現機遇的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由分析師胡永潤獨家編輯發佈,轉載本文請標明出處和本文連結)

全世界有13億人每天的開支不到1.25美元(約合人民幣7.78元),有25億人每天的開支不到2美元(約合人民幣12.46元),他們都屬於面臨絕對貧困的人群。人們發現,絕對貧困的人群對於衛生預防產品的支付意願非常低:他們不願意為乾淨的水、防治寄生蟲的藥劑、疫苗,或者經殺蟲劑處理的蚊帳付多少錢。一系列在肯亞關於乾淨水源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於乾淨水源的支付意願不但很低,而且對於小的價格波動非常敏感;那些與價格無關的影響因素,比如有關污染的資訊、市場推廣、政策動員等等,都不如價格重要。

為什麼會這樣呢?窮人難道和別人不一樣嗎? 現代經濟學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然而貧窮卻對人的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理解了這種影響,政策的制定才能選對方向。想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前提:我們是否相信窮人能夠就形勢做出最有利的選擇,得到最優化的結果。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次優選擇是由於市場失靈,或者是因為行為主體的理性程度不夠。《科學》發表一份報告,作者是來自芝加哥大學的Anuj K. Shah、哈佛大學的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頓大學的Eldar Shafir這三位研究者。他們做了一次與以往不同的嘗試,試圖解釋:是什麼讓窮人的選擇不同。

透過稀缺性這個鏡頭,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絕對貧困人群是如何進行決策的。如果人們更重視經濟上的貧困,當價格出現在決策過程時,人們就容易忽略別的資訊,因為他們對價格更加敏感。

同樣的,當普通人為了柴米油鹽、家庭工作而奔波的時候,既會依賴於自身的環境,也會受制於自身的環境。想要實現財務自由,除了資金和知識,突破自身局限具備一個善於發現機遇的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由分析師胡永潤獨家編輯發佈,轉載本文請標明出處和本文連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