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胡適略談人生觀

略談人生觀 每個人可以說都有一個"人生觀", 我是以先幾十年的經驗, 提供幾點意見, 供大家思索參考。

很多人認為個人主義是洪水猛獸, 是可怕的, 但我所說的是個平平常常, 健全而無害的。 幹乾脆脆的一個個人主義的出發點, 不是來自西洋, 也不是完全中國的。 中國思想上具有健全的個人主義思想, 可以與西洋思想互相印證。 王安石是個一生自己刻苦, 而替國家謀安全之道, 為人民謀福利的人, 當為非個人主義者。 但從他的詩文可以找出他個人主義的人生觀, 為己的人生觀。 因為他曾將古代極端為我的楊朱與提倡兼愛的墨子相比。

在文章中說:"為己是學者之本也, 為人是學者之末也。 學者之事必先為己為我, 其為己有餘, 則天下事可以為人, 不可不為人。 "

這就是說, 一個人在最初的時候應該為自己, 在為自己有餘的時候, 就該為別人, 而且不可不為別人。

十九世紀的易蔔生, 他晚年曾給一位年輕的朋友寫信說:"最期望於你的只有一句話, 希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純粹的為我主義, 要你有時覺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 別人不足想, 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辦法, 就是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成器。 " 另外一部自由主義的名著《自由論》, 有一章"個性", 也一再的講人最可貴的是個人的個性, 這些話, 便是最健全的個人主義。

一個人應該把自己培養成器, 使自己有了足夠的知識、能力與感情之後, 才能再去為別人。

孔子的門人子路, 有一天問孔子說:"怎樣才能做成一個君子?"孔子回答說:"修己以敬"。 這句話的意思, 也就是要把自己慎重的培養、訓練、教育好的意思。 "敬"在古文解釋為慎重。 子路又說, 這樣夠了嗎?孔子回答說:"修己以安人"。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先把自己培養、訓練、教育好了, 再為別人。 子路又問, 這樣夠了嗎?孔子回答說:"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 堯舜其猶病諸。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培養、訓練、教育好了自己, 再去為百姓, 培養好了自己再去為百姓, 就是聖人如堯舜, 也很不易做到。 孔子這一席話, 也是以個人主義為起點的。 自此可見, 從十九世紀到現在,

從現在回到孔子時代, 差不多都是以修身為本。 修身就是把自己訓練、培養、教育好。 因此個人主義並不是可怕的, 尤其是年輕人確立一個人生觀, 更是需要慎重的把自己這塊材料培養、訓練、教育成器。 我認為最值得與年輕人談的便是知識的快樂。 一個人怎樣能使生活快樂。 人生是為追求幸福與快樂的, 《美國獨立宣言》中曾提及三種東西, 即就是(1)生命, (2)自由, (3)追求幸福。 但是人類追求的快樂範圍很廣, 例如財富、婚姻、事業、工作等等。 但是一個人的快樂, 是有粗有細的, 我在幼年的時候不用說, 但自從有知以來, 就認為, 人生的快樂, 就是知識的快樂, 做研究的快樂, 找真理的快樂, 求證據的快樂。 從求知識的欲望與方法中深深體會到人生是有限,
知識是無窮的, 以有限的人生, 去深求無窮的知識, 實在是非常快樂的。

二千年前有一位政治家問孔子門人子路說, 你的老師是怎樣的人, 子路不答。 後來孔子知道了, 說:"你為什麼不告訴他, 你的老師'其為人也,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從孔子這句話, 可以體會到知識的樂趣。 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在澡堂洗澡時, 想出了如何分析皇冠的金子成分的方法, 高興得赤身從澡堂裡跳了出來, 沿街跑去, 口中喊著:"我找到了, 我找到了。 "這就是說明知識的快樂, 一旦發現證據或真理的快樂。 英國兩位大詩人勃朗甯和丁尼生有兩首詩, 都是代表十九世紀冒險的、追求新的知識的精神。

最後談談社會的宗教說,

一個人總是有一種制裁的力量的, 相信上帝的人, 上帝是他的制裁力量。 我們古代講孝, 於是孝便成了宗教, 成了制裁。 現在在臺灣宗教很發達, 有人信最高的神, 有人信很多的神, 許多人為了找安慰都走了宗教的道路。 我說的社會宗教, 乃是一種說法, 中國古代有此種觀念, 就是三不朽:立德, 是講人格與道德;立功, 就是建立功業;立言, 就是思想語言。 在外國也有三個, 就是Worth,Work,Words。 這三個不朽, 沒有上帝, 亦沒有靈魂, 但卻不十分民主。 究竟一個人要立德, 立功, 立言到何種程度, 我認為範圍必須擴大, 因為人的行為無論為善為惡都是不朽的。 我國的古語:"流芳百世, 遺臭萬年", 便是這個意思……因此, 我們的行為, 一言一動, 均應向社會負責, 這便是社會的宗教,社會的不朽……我們千萬不能叫我們的行為在社會上發生壞的影響,因為即使我們死了,我們留下的壞的影響仍是永久存在的。"我們要一出言不敢忘社會的影響,一舉步不敢忘社會的影響"。即使我們在社會上留一白點,但我們也絕對不能留一點污點,社會即是我們的上帝, 我們的制裁者。

這便是社會的宗教,社會的不朽……我們千萬不能叫我們的行為在社會上發生壞的影響,因為即使我們死了,我們留下的壞的影響仍是永久存在的。"我們要一出言不敢忘社會的影響,一舉步不敢忘社會的影響"。即使我們在社會上留一白點,但我們也絕對不能留一點污點,社會即是我們的上帝, 我們的制裁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