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吳川人的“拜家仙”等傳統祭祀,你家裡是這樣的嗎?

還有就是每個家庭或者每個人, 因為自身的特殊情況, 如起保福, 還保福, 紅白喜事等等……, 都會按照上面的拜祭程式進行, 除此以外, 逢各種不同的“神誕”, 和各村的“年例”, 還要游神, 游菩薩, ……。 每家每戶都有自發組織籌錢請戲班做大戲, 或者俗稱的“鬼兒戲”, 美其名曰做給“神”看, 而且, 無論大賈巨富, 販夫走卒, 皆齊齊積極參與, 幾無遺漏。

這些活動, 有些人或稱之為“迷信活動”, 但在吳川人的習慣稱謂中,

即是叫做“神功事幹”。

文革前

在過去的歲月裡, 尤其是在文革前, 雖然當時的政治環境提倡“破除迷信”, 但純樸, 虔誠的吳川人, 和南粵大地的其他地方一樣, 都會把逢年過節時的祭祀活動和儀式當成一件大事來操辦的。 我的母親也一樣,

每逢農曆節日, 我們兄弟姐妹們, 為了籌措祭祀, 都會被她老人家使喚得團團轉……。

首先是“鑿紙錢”, 要去到水口渡, 或者“雞行頭”買回幾刀黃草紙, 這些黃草紙必須要厚薄均勻, 拿回家後就每兩張一起對折成四面, 放在木砧板上, 用一個鑿紙錢的專用工具~~鐵鑿,

約十到十五公分左右, 鑿的下方是一個銅錢模型, 而且還規定要用木榔頭敲打, 力度要適中均勻, 這樣在草紙上才能“鑿”出銅錢的模樣還不會“鑿”穿底。 除了“鑿”紙錢, 還要用黃草紙結“銀錠”, 吳川人習慣稱之為“銀錠”, 結“銀錠”的工序就多一些, 先要把草紙切成20*20公分左右的四方片, 再在草紙中央貼一片拇指甲大小的“錫紙”, 再把紙片搓成直徑兩三公分的圓形, 最後就像包餃子一樣, 兩頭一押, 兩尾一翹, 這才算是完整的銀錠。

那個時候的我還小, 幾個兄弟姐妹都把這個事情當成苦差, 每到母親要求我們做紙錢、銀錠時就互相推諉, 也只有我在母親兩分錢零錢的“利誘”下, 做得最多了。 相信很多上了一定年齡的吳川人都有這方面的經歷,

而且家裡都會有這套“工具”的。

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期

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期, 全國上下都在“破四舊, 立四新”, 拜神, 祭祀活動一度被認為是封建迷信活動而被禁止, 難為我虔誠的老母親, 對拜神, 拜家仙始終堅持不懈, 為了避開鄰居, 怕他人揭發我家搞“封建迷信, 逢重大的農曆節日,如春節,中秋等民間四大節,都是母親暗中準備好祭祀所需的各種東西,到了淩晨三點四點,偷偷的喚醒我,陪她老人家完成拜祀的任務,因此,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祭祀活動,已經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後,隨著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傳統習俗也在慢慢復蘇,政府有關部門對類似這樣的“神功事幹”活動也漸漸的放鬆,我們也從偷偷的祭祀變成公開祭祀,而整個經濟發展,催生了百業興旺,這些因祭祀而需的“紙錢”,“銀錠”也有了作坊專業加工生產了,花點錢就可以買來使用。由此而出現逢農曆四大節時的廟宇,香火鼎盛。猶記得在八十年代初、中期,我家附近的伏波廟,一俟到了各種大節日,神誕時,廟堂人頭湧動,香火繚繞,我也和其他的居民一樣,擠迫在廟裡,雙手托著擺得整整齊齊的祭品,被炮仗的煙、香火的煙熏得眼淚鼻涕一起流,年邁的母親,每到這個時候,都會督促已經成家的我,如何把劏好的雞煮成專業祭祀的模樣.

(一招金雞獨立 即使擺上桌面也光榮)

在殺雞時,要口中念念有詞,說著:“食人谷,任人督(音)”表示輪回之道。

而且,在拜祭時,一定要誠心叩拜,祈求上天保佑闔家平安健康,開枝散葉。其虔誠之意,可見一斑。

縱觀整個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祭祀活動不僅僅是紀念祖先,緬懷先人,也是一種凝聚族人,兄弟姐妹和宗親團結,和諧共處的橋樑。

幾千年來,我們的先人,敬天地,畏鬼神,祈求的都是家庭平安,風調雨順,延續香火不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現在的人,在神靈,祖先前面的祈願,需求也悄悄的發生了改變,雖然虔誠度不變,但心態卻變了。

以前的人拜祭神靈,祖先,是對天地神靈的敬畏,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祈求的是家庭平安健康!而現在的部分人,祈求的是一夜暴富,更有甚者,口中念念有詞祈求的是“打牌”鋪鋪自摸,期期買中“特碼”,以前的祭詞是“添福添壽”現在就變成了“添汽車添洋樓”……,總之就是千奇百怪,凸顯了現代社會的浮躁,拜金至上。

當然,也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嚮往美好,嚮往富足生活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是,在懷念過去人們對“神功事幹”的虔誠時,感覺到現在部分人的祭祀目的已經起了質的變化。明顯多了浮躁和功利的成份。忘記了初心。

逢重大的農曆節日,如春節,中秋等民間四大節,都是母親暗中準備好祭祀所需的各種東西,到了淩晨三點四點,偷偷的喚醒我,陪她老人家完成拜祀的任務,因此,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祭祀活動,已經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改革開放後

改革開放後,隨著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傳統習俗也在慢慢復蘇,政府有關部門對類似這樣的“神功事幹”活動也漸漸的放鬆,我們也從偷偷的祭祀變成公開祭祀,而整個經濟發展,催生了百業興旺,這些因祭祀而需的“紙錢”,“銀錠”也有了作坊專業加工生產了,花點錢就可以買來使用。由此而出現逢農曆四大節時的廟宇,香火鼎盛。猶記得在八十年代初、中期,我家附近的伏波廟,一俟到了各種大節日,神誕時,廟堂人頭湧動,香火繚繞,我也和其他的居民一樣,擠迫在廟裡,雙手托著擺得整整齊齊的祭品,被炮仗的煙、香火的煙熏得眼淚鼻涕一起流,年邁的母親,每到這個時候,都會督促已經成家的我,如何把劏好的雞煮成專業祭祀的模樣.

(一招金雞獨立 即使擺上桌面也光榮)

在殺雞時,要口中念念有詞,說著:“食人谷,任人督(音)”表示輪回之道。

而且,在拜祭時,一定要誠心叩拜,祈求上天保佑闔家平安健康,開枝散葉。其虔誠之意,可見一斑。

縱觀整個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歷史,祭祀活動不僅僅是紀念祖先,緬懷先人,也是一種凝聚族人,兄弟姐妹和宗親團結,和諧共處的橋樑。

幾千年來,我們的先人,敬天地,畏鬼神,祈求的都是家庭平安,風調雨順,延續香火不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現在的人,在神靈,祖先前面的祈願,需求也悄悄的發生了改變,雖然虔誠度不變,但心態卻變了。

以前的人拜祭神靈,祖先,是對天地神靈的敬畏,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祈求的是家庭平安健康!而現在的部分人,祈求的是一夜暴富,更有甚者,口中念念有詞祈求的是“打牌”鋪鋪自摸,期期買中“特碼”,以前的祭詞是“添福添壽”現在就變成了“添汽車添洋樓”……,總之就是千奇百怪,凸顯了現代社會的浮躁,拜金至上。

當然,也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嚮往美好,嚮往富足生活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是,在懷念過去人們對“神功事幹”的虔誠時,感覺到現在部分人的祭祀目的已經起了質的變化。明顯多了浮躁和功利的成份。忘記了初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