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千年前就“看圖說話”了,這樣的佛經超“接地氣”|川觀敦煌100講(88)

第捌拾捌講

講莫高窟第61窟壁畫——《法華經變譬喻品、安樂行品》之前, 必須先瞭解《法華經》和經變畫。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是重要的佛教經典之一, 全稱《妙法蓮華經》, 現在國內流行的主要是高僧鳩摩羅什的譯本。 說到鳩摩羅什, 這是一個傳奇, 不得不八卦一下。

鳩摩羅什出生于龜茲國, 7歲隨母出家, 從小天資極高, 能“日誦千偈”, 即每天可以背誦1000首詩, 放到今天,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絕對也是奪冠的熱門選手。

鳩摩羅什經過修行和講法, 在西域一帶大有名氣, 前秦的苻堅(就是出了草木皆兵與風聲鶴唳兩個成語的那個皇帝)想把他請到中原弘法。

但鳩摩羅什因政權變換等原因在涼州一帶滯留了16年, 在此期間被逼破戒成親。 這裡還有一個傳說, 前秦將領呂光把鳩摩羅什灌醉, 與龜茲公主關到一處, 一夜過後……你懂的。

《妙法蓮華經》

金庸筆下《天龍八部》虛竹與西夏公主的故事, 也跟這個有幾分類似, 取材於此也說不定哦。 之後, 鳩摩羅什來到中原, 主持翻譯了大量的佛經。

由於他精通梵文和漢語, 把佛經翻譯得具有漢語的表達習慣和音韻,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就出自於他。 在中原期間, 鳩摩羅什因故再次娶妻。 雖然兩次破戒, 但他為佛教在中原的傳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 沒有義務教育, 老百姓的文化水準普遍不高。 佛經由梵文翻譯而來, 難免晦澀難懂, 哪怕識字的人, 也不一定能夠理解經文的內容。

因此, 用純文字的形式來傳播佛經不是件容易的事,

聰明的先人們發明了用圖畫表現經文的方法, 讓更多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人都“看圖說話”, 顯然這是更加接地氣的一種方式了, 經變畫就由此而來。

莫高窟 第61窟

莫高窟第61窟壁畫——《法華經變譬喻品、安樂行品》

敦煌莫高窟中, 法華經變是唐代以來常見的壁畫內容之一。

展出的莫高窟第61窟壁畫主要就是法華經變中的譬喻品和安樂行品。 簡單地說, “品”就是章節。

該畫左側是譬喻品。 譬喻品在法華經變中並不是核心, 但它就跟西方的伊索寓言一樣, 用故事來講道理。

在畫上的中心位置可以看到“火宅喻”:一座老舊的宅子正在著火, 而且野獸、毒蟲、惡鬼等已經進入了院子,這裡就象徵了充滿了爾虞我詐、痛苦黑暗的人世三界;畫中還有一間屋子,當中三個孩童正在玩耍,這裡就是指代三界眾生;屋外一老者,這一形象是佛祖的化身。

老者在著火的宅子外大聲呼喊“危險”,提醒屋裡的小孩,而屋內孩童對屋外的一切渾然不知,這裡就對應了經文中世人愚頑,在三界欲火中不能自拔。

眼看火勢越來越大,猛獸越來越近,慈悲為懷的佛祖當然不會坐視不管。靈機一動,凡人不是喜歡金銀珠寶嗎?那就投其所好。他幻化出三輛“寶車”,裡面裝滿了金銀珠寶,以此來“吸引”屋子裡的人。果然,佛祖的大智慧起到了作用,屋內孩童被“寶車”和“寶物”引出了宅門,逃過一劫。這就是所謂的“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

看來,現在的消防隊員在救火時,如果遇到守財奴不肯離開火場,是不是也可以學一學佛祖,給他點甜頭從而達到救人的目標。扯遠了……一般認為,這裡比喻有緣人得到指引可以修成正果,跳出苦海。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畫中的“寶車”也是非常有講究的,牽引的動物分別都是羊、鹿、牛,是不是聯想到了西遊記裡面的“羊力大仙、鹿力大仙、牛力大仙”?其實,這裡的三種動物是在比喻三乘(敦煌100講都已經看到這裡了,不要告訴我你不懂三乘是什麼?)。

而該壁畫的右邊部分則是安樂行品。畫上人物正在征戰,勝者縱馬追擊,敗者邊逃邊張弓抵禦。城牆下,俘虜被押過城壕,城中殿堂之前,統兵的將帥們正在報功受賞。

精心勾勒的人物形象,加上榜題的注釋,把複雜的經文內容具象化。根據榜題和安樂行品可以推斷,此處是講的強力轉輪王出兵征戰,對有功者行賞,分別給予田地、城宅、珠寶等,但是珍貴的一顆明珠唯有立下大功之人才能得到。寓意在於表明《法華經》的地位珍貴,佛不輕易講此經。

由此可以看出,《法華經變譬喻品、安樂行品》兩幅“看圖說話”,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能夠達到簡潔明瞭傳播佛教文化的目的。

川報觀察記者:趙張冬

編輯:張立峰

而且野獸、毒蟲、惡鬼等已經進入了院子,這裡就象徵了充滿了爾虞我詐、痛苦黑暗的人世三界;畫中還有一間屋子,當中三個孩童正在玩耍,這裡就是指代三界眾生;屋外一老者,這一形象是佛祖的化身。

老者在著火的宅子外大聲呼喊“危險”,提醒屋裡的小孩,而屋內孩童對屋外的一切渾然不知,這裡就對應了經文中世人愚頑,在三界欲火中不能自拔。

眼看火勢越來越大,猛獸越來越近,慈悲為懷的佛祖當然不會坐視不管。靈機一動,凡人不是喜歡金銀珠寶嗎?那就投其所好。他幻化出三輛“寶車”,裡面裝滿了金銀珠寶,以此來“吸引”屋子裡的人。果然,佛祖的大智慧起到了作用,屋內孩童被“寶車”和“寶物”引出了宅門,逃過一劫。這就是所謂的“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

看來,現在的消防隊員在救火時,如果遇到守財奴不肯離開火場,是不是也可以學一學佛祖,給他點甜頭從而達到救人的目標。扯遠了……一般認為,這裡比喻有緣人得到指引可以修成正果,跳出苦海。

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畫中的“寶車”也是非常有講究的,牽引的動物分別都是羊、鹿、牛,是不是聯想到了西遊記裡面的“羊力大仙、鹿力大仙、牛力大仙”?其實,這裡的三種動物是在比喻三乘(敦煌100講都已經看到這裡了,不要告訴我你不懂三乘是什麼?)。

而該壁畫的右邊部分則是安樂行品。畫上人物正在征戰,勝者縱馬追擊,敗者邊逃邊張弓抵禦。城牆下,俘虜被押過城壕,城中殿堂之前,統兵的將帥們正在報功受賞。

精心勾勒的人物形象,加上榜題的注釋,把複雜的經文內容具象化。根據榜題和安樂行品可以推斷,此處是講的強力轉輪王出兵征戰,對有功者行賞,分別給予田地、城宅、珠寶等,但是珍貴的一顆明珠唯有立下大功之人才能得到。寓意在於表明《法華經》的地位珍貴,佛不輕易講此經。

由此可以看出,《法華經變譬喻品、安樂行品》兩幅“看圖說話”,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能夠達到簡潔明瞭傳播佛教文化的目的。

川報觀察記者:趙張冬

編輯:張立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