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不想結婚不想生育不想買房?你可能陷入“低欲望”狀態

文 | 肖璟

“低欲望”這個詞源自大前研一先生(麥肯錫日本前董事)的《低欲望社會》一書。

這本書描述了日本年輕人目前極低欲望的狀態:

衣:在穿著方面不追求“大牌”, 平時也打扮得比較樸素;

食:可以接受一日三餐都是便利店的微波爐食物, 一天食物開銷可以不到1000日元(約60元人民幣);

住行:即使貸款利率低至2%, 也不願意借錢買房買車。

好玩的是, 前不久和麥肯錫臺北辦公室的校友聊到這本書, 她說臺灣年輕人現在也是類似的“低欲望”狀態:

“你可以對比一下上海和臺北街邊的年輕人, 從穿著就可以看出不同。 上海的年輕人很時尚、很多大牌, 而臺北的年輕人大多都穿得很樸素。 ”

宏觀上來說, 中國和日本正好相反——中國年輕人們, 正從極高的儲蓄率, 逐步過渡到擁抱消費甚至過度消費的階段。 信用卡分期、消費類貸款的蓬勃發展印證了這一點。

然而從微觀層面上,

我卻觀察到身邊有不少“低欲望”狀態的年輕人:

比如好基友Daniel, 泛90後, 以前也是諮詢狗, 財務自由的已婚已育男青年。

物質上啥都不缺, 和老婆琴瑟和諧, 還有倆可愛聰明的娃, 我們一般稱呼這種人為“人贏”。

雖然他什麼都不缺, 但每每離開工作和家庭時, 總會感受到無盡的空虛, 甚至會開始困惑人生的意義。

他的生活也變得愈發簡單——穿的是文化衫, 吃的是盒飯, 每天騎摩拜上下班, 在北京的臨時住所是跟別人合租的15平米的小房間。

Daniel 的小房間

再一個案例就是以前我的實習生小Z。

95後, 家境小康。 或是因為自小生活過於安逸、缺乏危機感, 小Z很少去想未來到底要做什麼, 沒有職業規劃沒有願景。

這便是青年志的一份報告提到的“延後的青春期”現象:

到了本該結束探索、穩定下來的年齡, 很多年輕人卻選擇了延長個體探索期的長度, 繼續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 繼續處於“迷茫”狀態。

小Z的迷茫, 其實也是一種典型的“低欲望”狀態。 而且這種狀態似乎是泛90後的常態。

那麼,

為什麼宏觀上中國進入了欲望爆發期, Daniel和小Z卻還會處於這種“低欲望”的狀態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 欲望是什麼?

1

欲望是個填不滿的坑

有它是件好事

欲望是人類經過數百萬年演化形成的本能, 欲望的滿足會產生快感, 而這個快感其實是對人類生存、繁衍、進步的獎賞。

換句話來說, 欲望驅使著人類的生存、繁衍與進步:

食欲驅使你進食果腹, 性欲驅使你繁衍後代, 求知欲驅使你去探索新的知識。

不過, 欲望卻是一個你想填滿卻永遠也填不滿的坑——欲望被滿足的快感通常很短暫, 因為保持匱乏感的狀態就是欲望本身。 我們不能缺失了這種匱乏感。

舉個例子, 如果性高潮持續不退, 人類固然會開心, 但這種滿足感會讓人類連覓食的動力都失去,

最後很可能會被餓死。

從這個角度來說, “有欲望”、甚至“高欲望”是件好事。

2

“低欲望”狀態總在

求而不得與如願以償之間徘徊

人其實不斷在交替兩種欲望的狀態——求而不得與如願以償。

“求而不得”狀態下, 我們會想方設法去滿足我們已知的欲望, 一旦已有的欲望被滿足, 我們就會進入“如願以償”狀態。

而在“如願以償”的狀態下, 我們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去滿足已知的欲望, 因而我們會竭力去探索新的未知的欲望, 一旦新的欲望出現了, 我們又會回到“求而不得”的狀態。

回過頭來看看文章開頭的三個案例:日本年輕人、Daniel和實習生小Z。

日本年輕人所處的是“求而不得”的狀態。

這是因為他們的上升路徑被封鎖——日本企業管理層高齡化現象很普遍, 這與日本人的長壽有關。日本女性平均壽命86.61歲,男性80.21歲,分別排行世界第一與第五。

老頭子們佔據了職場要位,年輕人在可預見的短期未來很難有階級躍升的通道。欲望無法被滿足,所以他們選擇了壓抑自己的欲望,進入“低欲望”狀態。

Daniel與小Z,雖然從收入和資產的角度看差距很多,不過從本質上來看,他們所處的都是“如願以償”的狀態。

Daniel的狀況自然不用多說,財務自由,物欲基本都可以滿足,情感方面又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小Z則和大部分泛90後一樣,生於小康之家,大部分基礎物質需求都可以滿足,沒有啥煩心事。

他們都是“如願以償”的狀態,區別只是在於他們所知道的“欲望”等級不一樣——Daniel由於經濟條件的富餘,已知的欲望可能更多。

拿選餐廳來比喻的話,日本青年們是“知道有家很貴的好餐廳,但是吃不起”;

小Z的情況是“吃過的好餐廳很少,不知道有哪家餐廳好吃”;

而Daniel的情況是“吃過的好餐廳太多,不知道還有哪家餐廳更好吃”。

Daniel和小Z面臨的“低欲望”,究其原因是因為所有他們所有已知的欲望都已經被滿足,所以他們都會覺得迷茫,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也便進入了“低欲望”狀態。

3

如何擺脫

“低欲望”狀態

其實我在最前面的那張圖已揭露了答案:

當你處於“求而不得”狀態時,你要做的,是滿足欲望。

而欲望的滿足可以通過兩種方式:

一是通過體驗、經歷去將欲望實現。不過這個過程需要付出相應的資源,所以你需要時間去積累資源,比方說,你存了一年的錢,然後年底跑去度個假。

當你沒有足夠的資源的時候,你要麼像日本年輕人一樣選擇壓抑自己的欲望,要麼用另一種方式——通過想像來滿足,不過想像的過程需要素材。

比方說,你夢想自己擁有一雙翅膀(這個欲望可能大部分人類暫時都沒有足夠資源去實現),你可以通過閱讀童話、科幻小說或觀看影視作品來積累素材,並加以想像。

又比如,跟偶像談戀愛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夢想,所以追星族們會買各種周邊,追偶像的各種行程,為的也是積累用於想像的素材。

當你處於“如願以償”狀態時,你要做的,是探索新欲望。

探索的過程為你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本質上是一種研究行為。

因而探索的方式一樣有兩種——實踐與看書,前者即一手研究(primary research),後者即二手研究(secondary research)。

我的前合夥人M,家境殷實,自小在北京城長大,有次M住在鄉下的妹妹來北京玩,M便帶妹妹吃最頂級的餐廳,住最豪華的套房,“想讓妹妹開開眼界,有所追求”,其實M做的,就是讓妹妹通過實踐去探索新的欲望。

有些事情你可能聽說過,但你沒有親身嘗試之前你是對它沒有欲望的。

而看書的探索方式其實不局限於書。文字、影像、聲音等可以傳播資訊的介質都是二手研究的工具。

比如小時候我們看黑貓警長的動畫片,不少小朋友都希望長大後可以成為員警。

再比如你的朋友向你細細描述了他最近的旅程,可能這也會激發你旅遊的欲望。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滿足欲望”與“探索新欲望”的to-do其實是一致的——要麼“行萬里路”,要麼“讀萬卷書”。

4

擺脫“低欲望”狀態

需要質的改變

當然也會有不少人會覺得“低欲望”狀態沒什麼不好的——雖說缺乏動力感,但因為低欲望,自然也無憂無慮、知足常樂。

於個人而言可能確實是如此,不過於整個社會而言,“低欲望”不見得是件好事。

“滿足欲望”的過程,需要足夠的資源。

比如你要去旅遊或追星,都需要付出相應的時間和金錢。

因而,滿足欲望的過程推進了社會財富的累積,這是量的改變。

“尋求新欲望”的過程,則需要有新的供給的出現。

比如我要誕生“夏天可以一直待在空調房內”這個欲望的前提,是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空調。古時候就算是皇帝,也只能有“讓宮女給自己扇扇涼”的欲望,因為他不知道這個世界還可以有空調的存在。

因而,尋求新欲望的過程推進了世界的升級甚至重塑,這是質的改變。

由量變到質變,擺脫“低欲望”狀態的過程,一直在推進我們去make a better world。

自然,我也不想心安理得地保持“低欲望”的狀態,所以呢,我和前文提到的Daniel在過去一個多月開始了一段環遊中國的旅行。

我們自駕狂飆兩萬公里,一日一城,50天跑遍中國所有的省會/首府/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我們坐了24個小時的硬座,從蘭州到拉薩,一邊高反一邊領略了布達拉宮和納木錯的美。

我們在澳門除了紙醉金迷,順帶去了澳門塔蹦了極(世界上最高的商業蹦極)。

我們乘坐了直升機,第一次知道從澳門飛到香港,沿途可以看到怎樣的一番美景。

我們在河南安陽國家跳傘隊的訓練基地上方的萬尺高空,縱身一躍,體驗懵逼的快感。

或許你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欲望。

這與日本人的長壽有關。日本女性平均壽命86.61歲,男性80.21歲,分別排行世界第一與第五。

老頭子們佔據了職場要位,年輕人在可預見的短期未來很難有階級躍升的通道。欲望無法被滿足,所以他們選擇了壓抑自己的欲望,進入“低欲望”狀態。

Daniel與小Z,雖然從收入和資產的角度看差距很多,不過從本質上來看,他們所處的都是“如願以償”的狀態。

Daniel的狀況自然不用多說,財務自由,物欲基本都可以滿足,情感方面又有幸福美滿的家庭。

小Z則和大部分泛90後一樣,生於小康之家,大部分基礎物質需求都可以滿足,沒有啥煩心事。

他們都是“如願以償”的狀態,區別只是在於他們所知道的“欲望”等級不一樣——Daniel由於經濟條件的富餘,已知的欲望可能更多。

拿選餐廳來比喻的話,日本青年們是“知道有家很貴的好餐廳,但是吃不起”;

小Z的情況是“吃過的好餐廳很少,不知道有哪家餐廳好吃”;

而Daniel的情況是“吃過的好餐廳太多,不知道還有哪家餐廳更好吃”。

Daniel和小Z面臨的“低欲望”,究其原因是因為所有他們所有已知的欲望都已經被滿足,所以他們都會覺得迷茫,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缺,也便進入了“低欲望”狀態。

3

如何擺脫

“低欲望”狀態

其實我在最前面的那張圖已揭露了答案:

當你處於“求而不得”狀態時,你要做的,是滿足欲望。

而欲望的滿足可以通過兩種方式:

一是通過體驗、經歷去將欲望實現。不過這個過程需要付出相應的資源,所以你需要時間去積累資源,比方說,你存了一年的錢,然後年底跑去度個假。

當你沒有足夠的資源的時候,你要麼像日本年輕人一樣選擇壓抑自己的欲望,要麼用另一種方式——通過想像來滿足,不過想像的過程需要素材。

比方說,你夢想自己擁有一雙翅膀(這個欲望可能大部分人類暫時都沒有足夠資源去實現),你可以通過閱讀童話、科幻小說或觀看影視作品來積累素材,並加以想像。

又比如,跟偶像談戀愛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夢想,所以追星族們會買各種周邊,追偶像的各種行程,為的也是積累用於想像的素材。

當你處於“如願以償”狀態時,你要做的,是探索新欲望。

探索的過程為你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本質上是一種研究行為。

因而探索的方式一樣有兩種——實踐與看書,前者即一手研究(primary research),後者即二手研究(secondary research)。

我的前合夥人M,家境殷實,自小在北京城長大,有次M住在鄉下的妹妹來北京玩,M便帶妹妹吃最頂級的餐廳,住最豪華的套房,“想讓妹妹開開眼界,有所追求”,其實M做的,就是讓妹妹通過實踐去探索新的欲望。

有些事情你可能聽說過,但你沒有親身嘗試之前你是對它沒有欲望的。

而看書的探索方式其實不局限於書。文字、影像、聲音等可以傳播資訊的介質都是二手研究的工具。

比如小時候我們看黑貓警長的動畫片,不少小朋友都希望長大後可以成為員警。

再比如你的朋友向你細細描述了他最近的旅程,可能這也會激發你旅遊的欲望。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滿足欲望”與“探索新欲望”的to-do其實是一致的——要麼“行萬里路”,要麼“讀萬卷書”。

4

擺脫“低欲望”狀態

需要質的改變

當然也會有不少人會覺得“低欲望”狀態沒什麼不好的——雖說缺乏動力感,但因為低欲望,自然也無憂無慮、知足常樂。

於個人而言可能確實是如此,不過於整個社會而言,“低欲望”不見得是件好事。

“滿足欲望”的過程,需要足夠的資源。

比如你要去旅遊或追星,都需要付出相應的時間和金錢。

因而,滿足欲望的過程推進了社會財富的累積,這是量的改變。

“尋求新欲望”的過程,則需要有新的供給的出現。

比如我要誕生“夏天可以一直待在空調房內”這個欲望的前提,是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空調。古時候就算是皇帝,也只能有“讓宮女給自己扇扇涼”的欲望,因為他不知道這個世界還可以有空調的存在。

因而,尋求新欲望的過程推進了世界的升級甚至重塑,這是質的改變。

由量變到質變,擺脫“低欲望”狀態的過程,一直在推進我們去make a better world。

自然,我也不想心安理得地保持“低欲望”的狀態,所以呢,我和前文提到的Daniel在過去一個多月開始了一段環遊中國的旅行。

我們自駕狂飆兩萬公里,一日一城,50天跑遍中國所有的省會/首府/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我們坐了24個小時的硬座,從蘭州到拉薩,一邊高反一邊領略了布達拉宮和納木錯的美。

我們在澳門除了紙醉金迷,順帶去了澳門塔蹦了極(世界上最高的商業蹦極)。

我們乘坐了直升機,第一次知道從澳門飛到香港,沿途可以看到怎樣的一番美景。

我們在河南安陽國家跳傘隊的訓練基地上方的萬尺高空,縱身一躍,體驗懵逼的快感。

或許你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欲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