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75歲書寫者|三年熬萬個鋼板字入方正字形檔

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向際純的心情。 三月初, 他的鋼板字被收納入方正字形檔, 全世界所有人都可以在電腦中使用這一中文字體。

75歲的他, 曾經寫有一手人人稱讚的鋼板字。 然而, 隨著時代變遷, 這一手好字也成為歷史。 五年前, 向際純在女兒的啟發下, 決定重新拾起這段回憶。 他翻遍了現存的鋼板字印刷品, 發現規範的、標準的、藝術價值高的、特別適合電腦文字編排的並不多。

於是, 向際純花近三年時間, 在平板電腦上寫了近萬個鋼板字, “也許這些字可以留給後人”。 其間過程, 寂寞難熬, 卻溫馨感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安娜

“爸爸, 你看看你寫的字, 重心不穩, 大小不一。 ”女兒說。

“唉, 那沒用了?”向際純被潑了一盆冷水, 從頭涼到腳。

“誰讓你不科學地對待?”女兒說。

“哈哈, 那就算了吧, 就當送給你了。 ”一肚子委屈的向際純, 故作輕鬆笑道。

這是兩年前向際純父女倆最後一次關於這批鋼板字的對話。

向際純的字被錄入方正字形檔 。

“刻鋼板”試卷情書信封

“刻鋼板”是上世紀下半葉的刻印文字方法, 將蠟紙鋪在鋼板上用鐵筆寫字, 然後用油印機印刷出來。 記憶中, 那是帶著濃濃油墨味的試卷、講義、小報……不小心沾到手上的墨痕。

寫好鋼板字不容易, 下筆太輕, 蠟紙上的蠟沒刮掉, 字印不清晰;下筆太重, 蠟紙被刮穿, 油墨滲透太多, 字印出來就是一團黑。 一副好的鋼板字, 可以反復印刷一百多張, 還非常清晰。

向際純的鋼板字工具。

其實, 向際純的這些鋼板字並不是在鋼板上完成的, 而是在平板電腦上。 不過, 提起筆來, 他瞬間就回到了當年, 因為曾經有20年, 他幾乎天天都要跟鋼板字打交道。 對寫鋼板字的力度收放和運筆掌握, 已經深入骨髓。

當年, 向際純在一所醫學院任職, 那個年代, 學校大部分的講義都是用鋼板字油印出來的, 因為鋼板字寫得好, 學校裡很多老師都找他幫忙寫。

向際純其實並沒有正規學過書法, 他主要靠模仿。

還在當學生時, 看見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寫得好, 就仔細觀察模仿。

那個時候, 全醫學院最忙的就數他。 他不僅在講義上下功夫, 還在信封上做起文章。 當年寫給妻子的情書, 信封是他設計製作。 信封上不僅有優雅的鋼板字, 還有他畫的小插畫, “比如秋天來了, 我給她畫一片漂亮的紅葉, 春天來了, 我給她畫一朵鮮豔的桃花, 還有燕子”, 他還特意在信封封底處印上一排美麗的圖案。

這些別致的信封, 總是受到良好的待遇。 郵政局在蓋郵戳時, 都是特意避開文字和圖案。 信件到了妻子所在的單位, 信封早已被同事們小姐妹們搶著“預定”了, 以至於向際純寫給妻子的情書, 連一個信封都沒留下。

女兒用父親的鋼板字寫出的故事。

寂寞是寫字巨大資本

也許是受向際純影響, 他的女兒對美術很有稟賦, 如今在國內一所著名大學任教。

在鋼板字已經被遺忘的年代裡, 退休後的向際純開始擺弄起畫畫。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電腦CPU還是486的時候, 他就花大價錢買了電腦, 用電腦開始畫畫。 直到現在,他最津津樂道的,是自己在國內屬於最早一批使用科技和數位手段進行繪畫創作的人。

向際純得意於畫畫,而美術專業的女兒則發覺了他在寫字方面的優勢,“可能很多人都不瞭解字體的發展,所以父親也沒看到自己身上閃光的地方。”

女兒憑著自己的專業眼光,覺得父親一手鋼板字寫得很美,或許在這一領域有發揮的空間。於是她鼓勵父親,“要不試一試?”

看著父親疑惑又充滿希冀的樣子。女兒鼓勵父親,“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做出好看的字,但在各種現實的壓力之下,很難有情境,這是你巨大的資本。”

女兒覺得這些話原本都是父親送給她的,現在只是換了個方式送還給他。她深刻地記得,當初孤身一人在異國留學時,父親常常鼓勵她:“我知道你寫論文很孤獨、苦悶,但卻是人生中難得的一段寂寞,寂寞中你會思考更多,學習更多。等你畢業後,也許想寂寞都寂寞不了了。”

正是在這些話的陪伴之下,她度過了艱苦難熬的求學歲月。

年輕時的向際純和女兒。

平板電腦上寫鋼板字

向際純接受了女兒的建議,開始滿懷信心地寫起來。

寫了20年的鋼板字,向際純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回了當初的感覺。他用鋼筆、針管筆、電容筆代替當初的鐵筆。雖然是在平板電腦上書寫,運筆還是那個運筆,力度也還是那個力度。

在向際純看來,起初進展很順利。不過,以能做字模的標準來要求的話,平均每天能寫好的字還不到十個。“只要有一筆不科學的書寫,就是全盤盡毀,鬧大笑話的”,向際純說,也有不少人做一套字模花費了五六年時間,比起他們來,自己的速度已經算快。

“很多人不知道寫字有多苦,有些人字寫得好,但是堅持不下去,這一萬個字,一筆都不能錯,一個點都不能錯。”在寫之前,向際純是做好了心理準備的。

寫到幾百字的時候,他興沖沖把字拿給家人和朋友看。不少人看得直皺眉,認為他的字寫得太扁了,不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

可是在刻鋼板字的時候,就是靠著一個個扁扁的字來控制行距。如果把它還原到正常的“身高”,它就不是鋼板字了。父女倆為這些細節也發生過分歧。

在寫鋼板字的年代,判斷一個鋼板字寫手的“道行”有多深,總是先看中指第一個關節處的繭有多厚。向際純喜歡摸著當年中指留繭的地方,“反駁”女兒的“批評”。

雖然如此,這樣的爭論多了,向際純也開始有些迷茫。“自己寫的字,完全看不出來它們有什麼缺點”,他覺得這種感覺是最悲哀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方向。所以,那些日子寫字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

就在這段寂寞、迷茫的日子裡。向際純還攤上了一場大病。做完手術後,身體慢慢好轉,他感覺最後一些字,“幾乎是咬著牙寫完的”。

向際純和他的鋼板字。

所有手寫字都需干預

最後這些字交到女兒手中的時候,他滿心歡喜地準備得到第一個觀眾的認可。結果,女兒卻把他的字“束之高閣”。“她壓根看不上這些字,盡是挑毛病”,向際純半開玩笑地說。

實際上,女兒發現,這些字單獨看還是不錯,但擺在一排就大小不均,不怎麼美觀。她也曾經把這些字進行一些匹配和調整,但“如果作為字模,顯得相當不整齊”。不論她怎麼後期加工,依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最後女兒只能在父親的書寫規範上找原因:“沒有嚴謹的研究”、“不在規定的格子裡書寫”。

“算了吧”、“忘了吧”、“書寫本來也是為了安靜地生活”,父女倆的交談中,充滿了這種黯然的、自我安慰的話語。就這樣,這些字就安靜地躺在書櫃裡,度過了兩個春秋。

直到今年一月中旬,女兒覺得也許這些字還是有希望的。當她鼓起勇氣向方正字形檔的一位元專家請教:父親的字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別人也會遇到?專家說,都會有,主要看字的美感和價值。“或許可以先拿來看看?”

也許是機緣巧合,方正字形檔設計總監仇寅一直在尋找一款好的鋼板字,這些年來卻一直未能遂願。見到向際純的字時,確實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仇寅稱讚道:“飽滿有魏碑氣質,深涵藝術修養。”

當女兒聽到仇寅說到“其實,所有的手寫字體,都是需要在電腦輔助下做一些人工干預,就會更美觀整齊”,心中早已淚水漣漣。

向際純在給孩子們講課。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李 華

直到現在,他最津津樂道的,是自己在國內屬於最早一批使用科技和數位手段進行繪畫創作的人。

向際純得意於畫畫,而美術專業的女兒則發覺了他在寫字方面的優勢,“可能很多人都不瞭解字體的發展,所以父親也沒看到自己身上閃光的地方。”

女兒憑著自己的專業眼光,覺得父親一手鋼板字寫得很美,或許在這一領域有發揮的空間。於是她鼓勵父親,“要不試一試?”

看著父親疑惑又充滿希冀的樣子。女兒鼓勵父親,“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做出好看的字,但在各種現實的壓力之下,很難有情境,這是你巨大的資本。”

女兒覺得這些話原本都是父親送給她的,現在只是換了個方式送還給他。她深刻地記得,當初孤身一人在異國留學時,父親常常鼓勵她:“我知道你寫論文很孤獨、苦悶,但卻是人生中難得的一段寂寞,寂寞中你會思考更多,學習更多。等你畢業後,也許想寂寞都寂寞不了了。”

正是在這些話的陪伴之下,她度過了艱苦難熬的求學歲月。

年輕時的向際純和女兒。

平板電腦上寫鋼板字

向際純接受了女兒的建議,開始滿懷信心地寫起來。

寫了20年的鋼板字,向際純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回了當初的感覺。他用鋼筆、針管筆、電容筆代替當初的鐵筆。雖然是在平板電腦上書寫,運筆還是那個運筆,力度也還是那個力度。

在向際純看來,起初進展很順利。不過,以能做字模的標準來要求的話,平均每天能寫好的字還不到十個。“只要有一筆不科學的書寫,就是全盤盡毀,鬧大笑話的”,向際純說,也有不少人做一套字模花費了五六年時間,比起他們來,自己的速度已經算快。

“很多人不知道寫字有多苦,有些人字寫得好,但是堅持不下去,這一萬個字,一筆都不能錯,一個點都不能錯。”在寫之前,向際純是做好了心理準備的。

寫到幾百字的時候,他興沖沖把字拿給家人和朋友看。不少人看得直皺眉,認為他的字寫得太扁了,不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

可是在刻鋼板字的時候,就是靠著一個個扁扁的字來控制行距。如果把它還原到正常的“身高”,它就不是鋼板字了。父女倆為這些細節也發生過分歧。

在寫鋼板字的年代,判斷一個鋼板字寫手的“道行”有多深,總是先看中指第一個關節處的繭有多厚。向際純喜歡摸著當年中指留繭的地方,“反駁”女兒的“批評”。

雖然如此,這樣的爭論多了,向際純也開始有些迷茫。“自己寫的字,完全看不出來它們有什麼缺點”,他覺得這種感覺是最悲哀的,就像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方向。所以,那些日子寫字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

就在這段寂寞、迷茫的日子裡。向際純還攤上了一場大病。做完手術後,身體慢慢好轉,他感覺最後一些字,“幾乎是咬著牙寫完的”。

向際純和他的鋼板字。

所有手寫字都需干預

最後這些字交到女兒手中的時候,他滿心歡喜地準備得到第一個觀眾的認可。結果,女兒卻把他的字“束之高閣”。“她壓根看不上這些字,盡是挑毛病”,向際純半開玩笑地說。

實際上,女兒發現,這些字單獨看還是不錯,但擺在一排就大小不均,不怎麼美觀。她也曾經把這些字進行一些匹配和調整,但“如果作為字模,顯得相當不整齊”。不論她怎麼後期加工,依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最後女兒只能在父親的書寫規範上找原因:“沒有嚴謹的研究”、“不在規定的格子裡書寫”。

“算了吧”、“忘了吧”、“書寫本來也是為了安靜地生活”,父女倆的交談中,充滿了這種黯然的、自我安慰的話語。就這樣,這些字就安靜地躺在書櫃裡,度過了兩個春秋。

直到今年一月中旬,女兒覺得也許這些字還是有希望的。當她鼓起勇氣向方正字形檔的一位元專家請教:父親的字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別人也會遇到?專家說,都會有,主要看字的美感和價值。“或許可以先拿來看看?”

也許是機緣巧合,方正字形檔設計總監仇寅一直在尋找一款好的鋼板字,這些年來卻一直未能遂願。見到向際純的字時,確實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仇寅稱讚道:“飽滿有魏碑氣質,深涵藝術修養。”

當女兒聽到仇寅說到“其實,所有的手寫字體,都是需要在電腦輔助下做一些人工干預,就會更美觀整齊”,心中早已淚水漣漣。

向際純在給孩子們講課。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編輯:李 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