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七夕節與愛情無關,它才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與愛情無關, 它才是中國情人節

秦玉龍/文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 又稱“乞巧節”, 民間俗稱“七月七”。 然而,

隨著時代的變遷, 七夕節傳承到今天, 卻被賦予了新的色彩, 媒體、公眾近年來常把七夕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對於這樣的提法, 有人發出疑問:七夕節真的與西方的情人節可以相提並論嗎?

情人節抑或如今的七夕節, 對於許多人而言, 就是情侶之間吃個燭光晚餐, 看一場電影, 送一捧鮮花, 說一句“我愛你”。 當商家、媒體以“中國的情人節”為主題, 來宣傳和包裝七夕節的時候, 卻早已忘記了這個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

其實在古代, 七夕與愛情無關。 七夕節又叫做乞巧節, 乞巧節, 顧名思義就是家裡的姑娘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 乞巧的方式, 不同地區各有不同。 穿針引線或小物品競巧, 是最常見的乞巧方式。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人具習之。 ”

漢朝的七夕節, 有登樓曬衣的民俗。 家家戶戶在這一天, 都會把衣物被褥拿到戶外太陽下晾曬。 唐宋詩詞中, 乞巧節也被屢屢提及, 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 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節在清宮夜宴,

宮女們各自乞巧, 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 代代延續。

後來,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了乞巧節, 民間姑娘信以為真, 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 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 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 抬頭仰望星空, 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 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 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 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據媒體報導, 幾年來, 一些社會學家提出, 將七夕節定為中國的情侶節。 對於所謂情侶節的說法, 有人贊同, 也有人反對。 贊同者認為, 牛郎、織女忠貞愛情的美麗傳說, 蘊涵了傳統文化和對封建包辦婚姻的反抗。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 國人已把過去對自由戀愛的美好嚮往變為現實, 如今慶祝這個節日的形式越來越趨於多樣化, 這是現代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延續, 更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在這樣一個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節日裡, 人們需要更多可資娛樂的東西來加以注釋, 如情人節。

反對者則表示, 許多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並共同享受的, 這些節日積澱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今天應該受到大力弘揚。 而對於洋節的風行, 只是當代年輕人一種“迷茫狀態下”無意識的盲目推崇和效仿, 並不表明他們也需要有一個中國的情人節。 何況, 情人節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 充其量只是一次“衝動的放縱”而已, 沒有人會把它當成牛郎織女那樣悲情的故事來一遍遍講述。

筆者認為, 牛郎織女的故事, 是一個融合了浪漫、悲愴、堅貞的愛情故事, 它不同於玫瑰花氾濫的情人節, 也不是一個可以用來搞笑或娛樂的日子, 我們沒有必要羡慕洋節的紅火, 七夕節自有它震撼心魄的獨特魅力,它的節日氛圍激蕩在每一個有情人的心裡,而不是花市上。

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的,它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即正月十五元宵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元宵節賞花燈之夜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

有學者指出,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相抗衡,用心可謂良善。然而,為了回應外來文化,卻對傳統文化亂加闡釋,反倒使“傳統”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為復興傳統,結果可能恰恰適得其反,遠離了我們真實的文化記憶。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七夕節自有它震撼心魄的獨特魅力,它的節日氛圍激蕩在每一個有情人的心裡,而不是花市上。

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的,它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即正月十五元宵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元宵節賞花燈之夜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

有學者指出,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相抗衡,用心可謂良善。然而,為了回應外來文化,卻對傳統文化亂加闡釋,反倒使“傳統”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為復興傳統,結果可能恰恰適得其反,遠離了我們真實的文化記憶。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