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那年花開月正圓》製片人:沒想跟風IP,創作沒有捷徑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一開播, 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收視率雙台破一。 雖然有“大女主專業戶”孫儷擔綱主演, 但在鮮肉當道, IP當道的時代, 一部純原創的作品, 能有如此成績, 殊為不易。

在《那年花開月正圓》開播發佈會前, 華視娛樂總裁、該劇總製片人趙毅還在和導演丁黑, 就一些劇集的細節緊張地進行溝通和調整。 對於這部劇, 趙毅信心十足。

2012年, 趙毅作為總製片人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拍, 這部開啟近幾年青春片熱潮的作品, 成為當時票房口碑雙贏的大熱電影。 也是在同一年, 趙毅接觸到了《那年花開月正圓》最初的故事梗概。

那是機緣巧合下, 趙毅收到一封朋友發來的郵件, 兩三千字, 講述清末著名女商人周瑩一生的起落。 這位傳奇女性曾憑著自己的智慧勇氣, 將一個衰落的大家族建成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看了以後我就覺得非常有意思, 一個青年守寡的女孩在女性為卑的時代, 怎麼把一個家族用二十年時間做成陝西首富, 我覺得非常有傳奇性, 也很希望讓這個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趙毅立刻行動起來, 拿到了周瑩家族後人的授權後, 便開始了采風和創作。 然而這一開始, 就是六年的漫長打磨。

原創作品, 又改編自真實人物, 編劇團隊試了好幾撥, 趙毅也沒有找到合適的編劇入選, “我覺得創作難度有兩個層次,

一個是周瑩的故事不是小說, 流傳下來的都是片段記憶和傳說。 如何把這些編織成一個有始有終的故事, 讓今天的觀眾喜歡?另一個是這樣的故事, 大家難免會覺得主旋律, 但這樣一個真實人物我們不能把它做的很飄很飛。 ”直到與現在的編劇蘇曉苑合作, 故事脈絡才慢慢確定。

而劇本尚在前期開發階段, 趙毅便聯繫到了導演丁黑, 這位執導過《玉觀音》《大秦帝國》系列的導演本身是陝西人, 對於秦文化有著很深瞭解, 出身於中文系的他更是對好故事有天然敏銳度。 和趙毅一樣, 聽了周瑩的人生傳奇後, 他便決定加入其中。

幾個人一拍即合, 確立了改編方向:紮根於現實主義, 還原百年前秦川大地上的真實故事;結合浪漫情懷,

講述女性勵志與成長, “我們是講女性, 但我們不是風月片, 也不是宮鬥宅鬥戲。 ”趙毅強調, 他們想做的, 不僅僅是周瑩作為成功商人的一面, 還有她作為傳統女性, 格局開闊, 深明大義的一面。

作為一個學程式設計出身的“理工男”, 趙毅身上有條理清晰, 冷靜客觀的一面, 這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對他助力頗多。 但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之前, 趙毅坦言還沒有做過體量如此龐大的電視劇:18稿劇本大綱, 5稿分集大綱, 幾萬平米的棚內搭景, 人數最多時逾千人的龐大劇組, 八個月輾轉全國進行拍攝。 整個過程中, 趙毅引以為傲的理性和邏輯並不能説明他解決所有問題,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 他還要時時負責提振士氣、協調團隊。

丁黑導演曾在發佈會上談到, 哪怕在野外拍戲, 趙毅也會在工作人員的臨時帳篷裡, 放上些花草, 準備些好茶, 讓大家能心情愉悅輕鬆一些。 能考慮到這種細膩入微之處, 也是趙毅作為製片人的一項天賦。

澎湃新聞記者與趙毅聊了聊, 講了關於這部作品的創作感受, 以及作為製片人的“自我修養”。

【對話】

陳曉的表現超出預期

澎湃新聞:這是一部講秦商的作品, 當時在創作過程中, 有沒有加入一些陝西地方文化的東西呢?

趙毅:當然有。 我們在故事中, 不管是風俗、服飾、美術, 還是最顯而易見的美食, 這些都是基於對歷史的瞭解。 當然也有一定的創新, 所有人一聽是清朝的劇, 就覺得應該都是宮廷戲、朝堂戲。

其實這幾年少見講清末民間的戲, 所以這塊來說的話, 我們希望在視覺上、畫面上整體會有所突破。

澎湃新聞:清末民初, 講這種地方商人的電視劇, 其實前些年還挺多的, 不過都是以特別正劇的形式來呈現, 包括整體色調風格也會比較偏沉鬱一些, 但這個劇整個視覺效果會比較亮麗, 當時有考慮要做得青春一點?

趙毅:會有。 考慮到現在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年齡層, 我們基於陝西的服飾和那個時代的風格基礎上, 也請葉錦添老師能夠在設計時做一些西化的東西, 清末時西風已經漸進中國, 我們需要這一塊, 把新鮮的東西提煉出來。

澎湃新聞:孫儷可以說是這種大女主戲的第一人選, 但是陳曉大家有點沒想到, 因為他之前很多作品是比較偏偶像的?

趙毅:是,當時先定的孫儷。在選擇陳曉的時候,大家都會有一個之前的認識,當時確實有人有一些擔心。但我跟陳曉在很早之前合作過,知道陳曉的內在有多少東西,我有信心沈星移這個角色,他能夠給觀眾帶來全新的呈現。大家在看到片花前是有顧慮,但一看了以後非常好,陳曉完全超出預期。

澎湃新聞:周瑩這個人物一生守寡,所以陳曉的角色是完全虛構的,感情線上是有挺大改編?

趙毅:周瑩一生守寡這個是不可以變的,這是歷史真實,但情感上的戲,我們肯定要有,因為觀眾看電視劇肯定還是從情感進行代入,她跟吳聘(何潤東飾)那個角色就不說了,歷史上就是存在的。而陳曉的角色,除了跟她有感情戲,更多是商業和家族上的一些戲劇推動。

我覺得這個虛構是可以接受的,哪怕從現實角度講,周瑩這樣一個優秀的女性,怎麼不能有愛慕她的異性呢?也許這種情感在當時的環境裡,不會被表達出來,但我覺得這是可以存在的。

這部劇的起點,和“大女主+瑪麗蘇”不一樣

澎湃新聞:大女主戲這兩年特別火,觀眾們都會有一些擔心,比如全部故事都圍繞女主來展開,女主總是有各種貴人相助,然後身邊美男環繞,就會比較瑪麗蘇,不知道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擔心?

趙毅:大家一說大女主的戲,就覺得很容易瑪麗蘇,但其實我們這個戲跟所有已經播出,將要播出,或正在拍攝的大女主戲最大不同,是基於真實人物創作的故事。

所謂大女主+瑪麗蘇都是虛構出來的,放在生活中,可能即使在女人的某一個階段會有這個狀態,但不可能持續十幾二十年,你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片子的起點就和網路文學不一樣,可能從網路文學中出來的話,只要戲劇設置合理了,大女主+瑪麗蘇可以一直走下去,但是作為基於現實的作品來說,大女主+瑪麗蘇是經不起推敲的。

澎湃新聞:劇中的周瑩,尤其是她年輕時,是個特別跳脫,像個男孩一樣的性格,這個人物的感覺在那個年代還挺不可思議的?

趙毅:其實設置角色時我們分析過,一個女人,十七八歲,在今天也就是高三學生,還沒讀大學的年紀,而且又身處那樣一個時代,這個女人究竟是怎麼成功的,我們覺得她骨子裡一定有一些東西,不是嬌柔的,不是瑪麗蘇的,不是小家碧玉的。她的那種堅持、聰慧、不循規蹈矩,她循規蹈矩的話,就不可能去經商。

回到歷史本身,她這個人物一定是有超前於歷史大環境的一些東西的。當然她的價值觀、為人處事是隨著進入吳家,有所成長和改變,但骨子裡這些東西一定是存在的。

觀眾辨識水準強,創作沒有捷徑

澎湃新聞:現在大女主戲多是IP改編,作為製片人,在選擇IP或者是選擇原創上,有沒有自己的考量或者是標準?

趙毅:這方面來說,IP也好,原創故事也好,或者真實的素材也好,還看人物和故事核內在的力量對我的感染性,就是是否真的被這個打動。

我覺得兩方面,一個是創作上,它內在力量越強,戲劇呈現更動人;一個是內在力量越強,越能讓我願意堅持。在我而言,如果那個火苗足夠強的話,就可以燒六年,燒七年,如果火苗就一點,可能兩年就給消耗了。

澎湃新聞:像現在很多電視劇都是打“短平快”,因為資本市場要求的就是要快,你怎麼看現在這些短平快的創作方式?

趙毅:我相信一點,就是現在的市場觀眾是有很強的辨識水準的,尤其80後90後,其實自我意識很強,他們的閱片量和審美是很高的。我相信一點,來的容易去的容易,不可能有任何捷徑能讓我們多快好省的把一個事做到特別高的位置,又有藝術性,又有思想性,又有市場性,我不是很相信這個邏輯。

澎湃新聞:但業內製片人都有一種焦慮,市場變化太快了,年輕人口味也變的太快了,可能你花很長時間打磨一個作品,但出來之後可能就因為沒趕上那一波熱潮,就折戟沉沙了。你怎麼消解這種焦慮?

趙毅:我做這個項目一開始就沒想跟風,在創作時其實很多人跟我們說,包括有些電視臺方也跟我們說:你這個不是IP,又是一百多年前一個民間的故事,好看嗎?有人看嗎?我覺得只要是好東西,任何時代都是能得到認可的。就像人的情感,千年以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故事層面我覺得觀眾喜好不會那麼波動。當然我們要在講述故事的形式和畫面美學上不斷的去跟隨,甚至創造。

澎湃新聞:如果說到製作層面,像大投入的戲,觀眾總會好奇製作經費和演員酬勞的配比,能否透露一下咱們這個戲大概的情況?

趙毅:我們這個戲製作費上的投入大概是55%吧,演員上投入大概是35%,然後剩下就是授權費,劇本費,導演費10%。我覺得我們這個配比還是比較合理的。

用理性做決策,用感性去支撐,缺一不可

澎湃新聞:那這個戲整個製作過程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特別難的坎兒?

趙毅:有。就是幾方面原因,一個是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在這個戲開機之前,拍外景兩個月裡,我覺得有小一半(時間)都在下雨。那個是我們不可控,導致整個進程的延後。

另外,對於這個戲的體量和品質來說,我們的要求在那裡,但我們拍了八個月也好,或者籌備多少個月也好,都無法避免很多現實操作中的問題。我們通過這個戲做完,發現投資規模和它所帶來的問題與挑戰,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劇組規模最多達到一千一百多人,導致在製作上曾經一度面對的壓力,是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拍攝到兩三個月的時候,其實是面臨非常巨大的壓力的。那就咬著牙過。拍攝到半途,作為製片人是要去做各方面的有效溝通和堅定支持的,比如照顧大家的情緒,我覺得首先人的問題,是最大要解決的問題。活是大家幹,不是靠一個人兩個人幹出來的。所以這塊確實是會很辛苦。

澎湃新聞:你是學程式設計出身的理工男,你的思維裡應該有特別邏輯化的東西,你覺得這個對你作為製片人最大的幫助是哪些?

趙毅:我覺得,做專案最根本的思維方式,就是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我們說的被一個故事,被一個核給打動、點燃之後,你需要這個感性的東西。去支撐你走每一步理性的決策,這是一個平衡,缺一不可。理性思維幫助我在做每個決策時,會非常的謹慎。感性的東西讓我面對問題的時候,義無反顧往前沖。

但我覺得理性的思維,尤其對於這種超大體量項目非常重要,它不是靠感性的東西就能完成的。

澎湃新聞:作為製片人,你覺得製片人身上一定要具備的素質是什麼?如果只能選一個東西的話。

趙毅:如果只能選一個的話,我覺得是判斷能力。其實這種判斷能力就是對故事,對編劇,對導演,對演員,對整個創作的過程和整個宣傳發行的過程的選擇。其實製片人總是在面臨選擇,OK不OK,做還是不做,用還是不用,停還是不停,動還是不動,花不花這個錢。但這個判斷能力是感性和理性並重的,要一些直覺。

我跟很多海內外優秀的製片人聊過,我問你們為什麼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靠的是什麼?很多人跟我說其實就是感覺。你說感覺是啥,來自於你理性的思考,也來自于你很多人生經驗啊,對情緒的捕捉啊,以及情感催生的東西。有時候感覺和判斷是一回事。

趙毅:是,當時先定的孫儷。在選擇陳曉的時候,大家都會有一個之前的認識,當時確實有人有一些擔心。但我跟陳曉在很早之前合作過,知道陳曉的內在有多少東西,我有信心沈星移這個角色,他能夠給觀眾帶來全新的呈現。大家在看到片花前是有顧慮,但一看了以後非常好,陳曉完全超出預期。

澎湃新聞:周瑩這個人物一生守寡,所以陳曉的角色是完全虛構的,感情線上是有挺大改編?

趙毅:周瑩一生守寡這個是不可以變的,這是歷史真實,但情感上的戲,我們肯定要有,因為觀眾看電視劇肯定還是從情感進行代入,她跟吳聘(何潤東飾)那個角色就不說了,歷史上就是存在的。而陳曉的角色,除了跟她有感情戲,更多是商業和家族上的一些戲劇推動。

我覺得這個虛構是可以接受的,哪怕從現實角度講,周瑩這樣一個優秀的女性,怎麼不能有愛慕她的異性呢?也許這種情感在當時的環境裡,不會被表達出來,但我覺得這是可以存在的。

這部劇的起點,和“大女主+瑪麗蘇”不一樣

澎湃新聞:大女主戲這兩年特別火,觀眾們都會有一些擔心,比如全部故事都圍繞女主來展開,女主總是有各種貴人相助,然後身邊美男環繞,就會比較瑪麗蘇,不知道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擔心?

趙毅:大家一說大女主的戲,就覺得很容易瑪麗蘇,但其實我們這個戲跟所有已經播出,將要播出,或正在拍攝的大女主戲最大不同,是基於真實人物創作的故事。

所謂大女主+瑪麗蘇都是虛構出來的,放在生活中,可能即使在女人的某一個階段會有這個狀態,但不可能持續十幾二十年,你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片子的起點就和網路文學不一樣,可能從網路文學中出來的話,只要戲劇設置合理了,大女主+瑪麗蘇可以一直走下去,但是作為基於現實的作品來說,大女主+瑪麗蘇是經不起推敲的。

澎湃新聞:劇中的周瑩,尤其是她年輕時,是個特別跳脫,像個男孩一樣的性格,這個人物的感覺在那個年代還挺不可思議的?

趙毅:其實設置角色時我們分析過,一個女人,十七八歲,在今天也就是高三學生,還沒讀大學的年紀,而且又身處那樣一個時代,這個女人究竟是怎麼成功的,我們覺得她骨子裡一定有一些東西,不是嬌柔的,不是瑪麗蘇的,不是小家碧玉的。她的那種堅持、聰慧、不循規蹈矩,她循規蹈矩的話,就不可能去經商。

回到歷史本身,她這個人物一定是有超前於歷史大環境的一些東西的。當然她的價值觀、為人處事是隨著進入吳家,有所成長和改變,但骨子裡這些東西一定是存在的。

觀眾辨識水準強,創作沒有捷徑

澎湃新聞:現在大女主戲多是IP改編,作為製片人,在選擇IP或者是選擇原創上,有沒有自己的考量或者是標準?

趙毅:這方面來說,IP也好,原創故事也好,或者真實的素材也好,還看人物和故事核內在的力量對我的感染性,就是是否真的被這個打動。

我覺得兩方面,一個是創作上,它內在力量越強,戲劇呈現更動人;一個是內在力量越強,越能讓我願意堅持。在我而言,如果那個火苗足夠強的話,就可以燒六年,燒七年,如果火苗就一點,可能兩年就給消耗了。

澎湃新聞:像現在很多電視劇都是打“短平快”,因為資本市場要求的就是要快,你怎麼看現在這些短平快的創作方式?

趙毅:我相信一點,就是現在的市場觀眾是有很強的辨識水準的,尤其80後90後,其實自我意識很強,他們的閱片量和審美是很高的。我相信一點,來的容易去的容易,不可能有任何捷徑能讓我們多快好省的把一個事做到特別高的位置,又有藝術性,又有思想性,又有市場性,我不是很相信這個邏輯。

澎湃新聞:但業內製片人都有一種焦慮,市場變化太快了,年輕人口味也變的太快了,可能你花很長時間打磨一個作品,但出來之後可能就因為沒趕上那一波熱潮,就折戟沉沙了。你怎麼消解這種焦慮?

趙毅:我做這個項目一開始就沒想跟風,在創作時其實很多人跟我們說,包括有些電視臺方也跟我們說:你這個不是IP,又是一百多年前一個民間的故事,好看嗎?有人看嗎?我覺得只要是好東西,任何時代都是能得到認可的。就像人的情感,千年以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故事層面我覺得觀眾喜好不會那麼波動。當然我們要在講述故事的形式和畫面美學上不斷的去跟隨,甚至創造。

澎湃新聞:如果說到製作層面,像大投入的戲,觀眾總會好奇製作經費和演員酬勞的配比,能否透露一下咱們這個戲大概的情況?

趙毅:我們這個戲製作費上的投入大概是55%吧,演員上投入大概是35%,然後剩下就是授權費,劇本費,導演費10%。我覺得我們這個配比還是比較合理的。

用理性做決策,用感性去支撐,缺一不可

澎湃新聞:那這個戲整個製作過程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特別難的坎兒?

趙毅:有。就是幾方面原因,一個是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在這個戲開機之前,拍外景兩個月裡,我覺得有小一半(時間)都在下雨。那個是我們不可控,導致整個進程的延後。

另外,對於這個戲的體量和品質來說,我們的要求在那裡,但我們拍了八個月也好,或者籌備多少個月也好,都無法避免很多現實操作中的問題。我們通過這個戲做完,發現投資規模和它所帶來的問題與挑戰,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劇組規模最多達到一千一百多人,導致在製作上曾經一度面對的壓力,是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拍攝到兩三個月的時候,其實是面臨非常巨大的壓力的。那就咬著牙過。拍攝到半途,作為製片人是要去做各方面的有效溝通和堅定支持的,比如照顧大家的情緒,我覺得首先人的問題,是最大要解決的問題。活是大家幹,不是靠一個人兩個人幹出來的。所以這塊確實是會很辛苦。

澎湃新聞:你是學程式設計出身的理工男,你的思維裡應該有特別邏輯化的東西,你覺得這個對你作為製片人最大的幫助是哪些?

趙毅:我覺得,做專案最根本的思維方式,就是理性的思維方式。當然,我們說的被一個故事,被一個核給打動、點燃之後,你需要這個感性的東西。去支撐你走每一步理性的決策,這是一個平衡,缺一不可。理性思維幫助我在做每個決策時,會非常的謹慎。感性的東西讓我面對問題的時候,義無反顧往前沖。

但我覺得理性的思維,尤其對於這種超大體量項目非常重要,它不是靠感性的東西就能完成的。

澎湃新聞:作為製片人,你覺得製片人身上一定要具備的素質是什麼?如果只能選一個東西的話。

趙毅:如果只能選一個的話,我覺得是判斷能力。其實這種判斷能力就是對故事,對編劇,對導演,對演員,對整個創作的過程和整個宣傳發行的過程的選擇。其實製片人總是在面臨選擇,OK不OK,做還是不做,用還是不用,停還是不停,動還是不動,花不花這個錢。但這個判斷能力是感性和理性並重的,要一些直覺。

我跟很多海內外優秀的製片人聊過,我問你們為什麼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靠的是什麼?很多人跟我說其實就是感覺。你說感覺是啥,來自於你理性的思考,也來自于你很多人生經驗啊,對情緒的捕捉啊,以及情感催生的東西。有時候感覺和判斷是一回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