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專家支招:深化企業改革,做活做大實體經濟!

曉渝說

3月25日, “2017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王忠禹出席並演講。 王忠禹強調應深化企業改革, 做活做大實體經濟, 此次大會還有什麼看點呢?下面就跟曉渝一起來看!

加快科技創新

做強實體經濟

創新驅動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引擎。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實體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 企業的發展動能正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但在實體經濟中, 低端供給過剩、中高端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仍然很突出;產品結構還無法適應消費結構升級變化, 高品質、個性化、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傳統製造業中的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嚴重依賴進口。 只有加快科技創新, 才能儘快改變這種狀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討論時, 從創新驅動的高度, 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一是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 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 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要突破制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瓶頸,

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專案都充分活躍起來, 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廣應用、轉移轉化。

三是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 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 借鑒運用國際通行、靈活有效的辦法, 推動人才政策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 真正聚英才而用之, 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加強管理創新

做優實體經濟

管理創新是做優實體經濟的重要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企業管理工作有了較大提升。 但總體上看, 企業管理水準不高, 管理能力還很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仍存在管理思想和體制機制不適應改革發展的要求, 管理手段落後、管理基礎薄弱、管理較為鬆弛等問題, 以致於造成產品品質不穩定、核心競爭力不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 堅持以推進供給側改革為主線, 堅持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 深化創新驅動, 為企業管理創新提出了新的方向, 也對企業加強管理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業要緊緊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品質和效益、增強核心競爭力,

進一步加強管理創新。

一是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 將網路、大資料、物聯網等新型資訊技術等運用到管理的各個環節;利用雲計算、大資料等技術, 深度挖掘客戶需求;有序實施生產裝備的智慧化改造, 對簡單重複、安全風險高、作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等崗位, 實施機器人替代的科學管理。

二是著力推進商業模式創新。 以創造客戶價值最大化為目標, 以平臺企業為中心, 整合企業內外資源, 建立持續盈利的經營模式;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互聯網行銷管道, 合理調整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推進跨界協同, 通過組建聯盟、投資合作等方式, 實現資源分享。

三是要探索多種形式的管理創新。 持續推進精益管理,加強內部成本管控,強化資源能源集約管理和優化配置,創新內部市場化經營機制;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路協同製造、雲製造等新型生產模式;加強供應鏈管理,採用國際標準和行業先進標準,推進上下游企業橫向聯合和縱向整合。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

做實實體經濟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做實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企業和經濟領域出現“脫實向虛”傾向;不少企業熱衷於炒作房地產,熱衷於開銀行、辦信託、炒股票;還有的熱衷於上市“圈錢”,反復定向增發、減持套現、抽逃資本。

在中央強調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的新形勢下,要通過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進一步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做實實體經濟。

一是要運用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通過技術標準、能耗標準、環境標準、資源利用與消耗標準,通過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設備,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水準。

二是要突出主業、做強主業。圍繞主業打造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大力壓縮管理層級,不斷提高企業運行品質和效率實力;推動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向核心業務和效益貢獻高的業務集中;堅決退出無協同優勢的非主業經營業務。

三是要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促進“中國製造”上升為“中國高端製造”。

深化企業改革

做活做大實體經濟

深化企業改革是做活做大實體經濟的關鍵。近年來,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遭遇瓶頸,表現在企業數量增長放緩、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大幅下降、企業效益明顯下滑等方面都很突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企業要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強資源配置和整合,做活做大實體經濟。

一是要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造,實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分享、共同發展。

二是要加強整合重組。通過收購、兼併、強強聯合、大小聯合、內聯外合、資產重組、產業鏈延伸、品牌聯盟等方式,形成一批對行業發展起引領示範作用的龍頭企業。

三是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入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依靠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加大對品牌、核心技術、行銷管道的開發力度,深化與其他國家跨國公司的合作。

大家都在看

責編:何琛宇

重慶市國資委 人民網重慶出品

持續推進精益管理,加強內部成本管控,強化資源能源集約管理和優化配置,創新內部市場化經營機制;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路協同製造、雲製造等新型生產模式;加強供應鏈管理,採用國際標準和行業先進標準,推進上下游企業橫向聯合和縱向整合。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

做實實體經濟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做實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企業和經濟領域出現“脫實向虛”傾向;不少企業熱衷於炒作房地產,熱衷於開銀行、辦信託、炒股票;還有的熱衷於上市“圈錢”,反復定向增發、減持套現、抽逃資本。

在中央強調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的新形勢下,要通過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進一步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做實實體經濟。

一是要運用行政手段與市場手段,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通過技術標準、能耗標準、環境標準、資源利用與消耗標準,通過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設備,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水準。

二是要突出主業、做強主業。圍繞主業打造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大力壓縮管理層級,不斷提高企業運行品質和效率實力;推動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向核心業務和效益貢獻高的業務集中;堅決退出無協同優勢的非主業經營業務。

三是要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促進“中國製造”上升為“中國高端製造”。

深化企業改革

做活做大實體經濟

深化企業改革是做活做大實體經濟的關鍵。近年來,受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遭遇瓶頸,表現在企業數量增長放緩、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大幅下降、企業效益明顯下滑等方面都很突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企業要在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強資源配置和整合,做活做大實體經濟。

一是要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造,實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分享、共同發展。

二是要加強整合重組。通過收購、兼併、強強聯合、大小聯合、內聯外合、資產重組、產業鏈延伸、品牌聯盟等方式,形成一批對行業發展起引領示範作用的龍頭企業。

三是要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入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依靠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加大對品牌、核心技術、行銷管道的開發力度,深化與其他國家跨國公司的合作。

大家都在看

責編:何琛宇

重慶市國資委 人民網重慶出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