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的凡人情懷

孔子被尊稱為聖人, 有關他的豐功偉績, 就不做歌功頌德了, 原因有二:一, 才疏學淺, 他的著作都沒看完, 更談不上研究, 自然無法對其做出評判。

二, 吾本凡人, 生活中諸多喜怒哀樂嗔都無法超脫, 何來對聖人思想的理解或追求。 好在是凡夫俗子, 對其有血有肉的生活情懷有平常人的眼光和看法。 在這兒, 我們就一起探討他作為一個平凡人的人生情懷。

為師篇

相傳孔子弟子三千, 賢者七十二, 算是中國最出名的老師了。 作為一個老師, 一生最大的快慰, 莫過於有一天指著一個成功的學生給人說:這是我的學生。

孔老師最喜歡的學生當屬顏回, “一簞食, 一瓢飲, 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與其“飯疏食, 飲水, 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生活情操相同。 “賢者, 回也”, 讚美之詞溢於言表。 只是顏回是真窮, “向者煤室入甑中, 棄食不詳, 回攫而飯之”, 飯裡落灰了也不捨得扔掉,

自己吃。 孔老師卻可“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食饐而潔, 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對中國的餐飲提出了指導性綱領, 不但色香味俱全, 還要食材好, 刀工好等等, 可作新東方廚師學校的校訓了。

“敏於事而慎於言”的顏回好學而不張揚,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 不違, 如愚。 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發, 回也不愚。 ”沉思給顏回的學習帶來更大的思考空間, 認知更有深度。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 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舉一反三已屬聰明, 而顏回舉一反十,

當屬天資聰慧, 孔夫子也自愧不如。 老師更偏愛寒門而聰慧的學子。 對比現在的教育, 孩子頭腦聰明, 身體健壯, 而恰恰缺少了對靈魂的思考。

顏回對老師思想的理解和堅定支持。 顏回的虛心好學讓他較早的認知了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 並極力推崇。 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 孔子困與陳, 不僅是生活陷於困境, 自己“仁者愛人”的思想主張同樣也陷入危機。 如果不能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解釋, 那麼孔子的思想主張會因為懷疑而失敗。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 乃召子路而問曰:‘《詩》雲:“匪兄匪虎, 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

譬使仁者而必信, 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 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 子貢人見。 孔子曰:‘賜, 《詩》雲:“匪兌匪虎, 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 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 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 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 君子能修其道, 綱而紀之, 統而理之, 而不能為容。 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 賜, 而志不遠矣!’子貢出, 顏回人見。 孔子曰:‘回, 《詩》雲:“匪兕匪虎, 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 雖然, 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 是吾醜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 是有國者之醜也。 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顏氏之子!使爾多財, 吾為爾宰。 ’”翻譯成白話就是說, 孔子知道學生們的懷疑, 就對他們說:《詩》裡說:“不是老虎, 不是犀牛, 徘徊在曠野, 是何緣由?”我的主張不對嗎?為什麼受困在這裡?子路認為:主張不被別人採納, 是由於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 所以別人看不起。 子貢認為:主張不被採納, 是由於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 別人接受不了, 應該降低要求。 孔子對子路、子貢的回答不滿意, 他說:伯夷、叔齊是仁者吧, 卻餓死首陽山。 這說明仁智的人也會不遇時而遭厄運。 至於降低標準, 迎合世俗, 實際是放棄理想, 更要不得。 孔子問顏回如何理解。 顏回說:老師的主張是偉大的, 別人不接受, 那是他們的責任。 如果我們的“道”沒有修好, 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的“道”已經完善而不被採納, 那是各國掌權者的恥辱。正確的主張不被人家採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孔子聽了顏回的論述,很是高興,說:好樣的,顏氏之子,如果將來你發了財,我願替你當管家。顏回回答了孔子思想主張的哲學問題---如何推行“仁”?並一直成為國人的修行指南。給懷疑者上個緊箍咒,又送給老師一頂高帽,知音啊,既理解並拔高老師的思想,還說這是老師的境界,比起子貢一味的怕馬屁,顏回的讚美更有內涵,所以誇一個人也要有思想。難怪“知我者,回也”。

孔老師最不喜歡的學生是誰呢?宰予!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狗屎扶不上牆的傢伙,我都懶得說你。這種狗血噴頭的罵恐怕是一個老師對學生最失望的表述吧。孔老師為什麼那麼不喜歡宰予,甚至討厭這個傢伙呢?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宰予學習態度不端正,大白天上課睡覺。儒家重學,道家重修,佛教重悟,當中國的學生,只要你是在孜孜不倦的學習,不管是頭懸樑,錐刺骨的疲勞戰,還是手不釋卷的廢寢忘食,只要刻苦認真,就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成績倒其次,而學習卻是記性、悟性、靈性的有效結合。不好好學習的人都是不正經混。

第二,宰予不聽話,好調皮搗蛋。“利口辯辭”的耍小聰明常常把訥于言的孔夫子陷入難堪的境地。比如: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孔夫子複周禮,而宰予竟然說周朝的國樹用栗樹,意思是讓人戰戰兢兢,杜撰的言辭竟然讓孔夫子無以為對,只能說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既往不咎。讓老師臉面上掛不住,無怪乎老師不喜歡這個學生。再如:夫子嘗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宰予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夫子答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老師說殺身成仁,學生說仁掉井裡了,你也跟著跳井嗎?氣死人,學生逞一時口快而陷老師于尷尬,夫子忿忿然。

第三,宰予最懷疑孔子的思想理念。一次,宰予和孔夫子辯論:“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三年的居喪守孝時間,未免太長了。作為一個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對‘禮’就會生疏;三年不練習音樂,對音樂就會忘記。舊的糧食吃完了,新的糧食也已收割,一年一換的打火木也已經輪了一回。守孝嘛,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複周禮,而宰予發難,還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行“三年之喪”適足以使“禮”、“樂”崩壞。對老師“居喪三年,以守禮道”絕對是一次思想上的反叛。夫子無力地反問:“父母死後不滿三年,便吃那稻米飯,穿那綢緞衣,你能心安嗎?”宰予倒灑脫而坦然地回答:“我有什麼不心安呢!”“你覺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孔子只好酸酸地重複了兩遍,等他出屋,背後嘀咕道:“完了,完了,這個宰予啊,也太不仁了!”如果是論文答辯,肯定不及格。當然,真正有大成就的學生多是能對老師的思想有質疑的學生,質疑需要聰慧的眼光發現不足,並有勇氣和能力去修正,從而更進一步。

通過孔子對學生的好惡,我們能看出他為人師所表露的師之情懷,遇到中意的學生恨不能抱著親一口,碰著搗蛋的學生恨得牙根癢癢。雖然他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來也給宰予平反:失之言行,但依然不掩飾其為師之性情。孔子的治學理念不僅為人師,更為老師之師,於是好學生的標準是好學、聽話、理解並能發揚老師的思想,壞學生的標準則反之。老師最討厭學生的就是對自己人格的不尊、思想的懷疑。尊師重道,一脈傳承,勿論對錯。

做人篇

孔夫子的自嘲

孔子被人罵得最響亮的莫過於喪家狗。據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欣然接受,不破口大駡,不自怨自艾。孔子的生活落魄如此,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何嘗不都是喪家狗?即便隱士表面的灑脫恐也難掩內心的彷徨。

再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無怪乎人們嘲弄百無一用是書生。此批評謬矣,哪個人不是自己工作的行家?哪個人不是另外領域的文盲?心能安守工作的寧靜才最自在。難怪樊遲學稼問圃被孔子訓斥。

又如,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夫子被人諷譏得也急了,我能幹啥?乾脆開車吧,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過駕照。每個人都是自己圈子的寶,沒必要在意別人的目光,也不用伸長了脖子看別人的世界,鷹的翱翔不免風塵之苦,魚的自在卻看不見眼淚,虎的威風也無友作伴。有一技之長,並身體力行為社會做出自己貢獻的人,都是人才。

自嘲源於自知,更是自信,也是豁達。否則何來下面的精彩: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慘,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幹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人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于路挖然執幹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于穎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孔子的戲謔

言多必失,何況是靠說話就出書的人,尤其不三思而好開玩笑的性格。《論語·陽貨》中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孔子到了魯國的一個小邑武城,他的學生子游,名叫言偃,當時在武城做官。 孔子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著說:“殺雞何必要用殺牛的刀呢?”意思是說,治理這樣一個小地方,用不著施行禮樂教育。想不到子遊卻回答說:“從前我聽到老師您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好使喚了。’”孔子聽了便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只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戲謔而說大話的訕訕之情溢於言表,真不好意思呀。

更讓孔夫子的戲謔出名的是這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原文是: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奸以為直者。”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矣,其終也已。”

孔子說:“只有你這樣的人啊(指子貢)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近了不知恭敬,遠離了又會埋怨不已”,女該作汝,小人指平民。孔夫子為這句戲謔付出的代價夠大的,因被後人曲解被人罵了幾千年,冤屈呀。查閱《論語》裡有關小人二字的句子,如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裡仁》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通篇讀完,小人都是指平民百姓,淺薄無志之人,與孔子看不起平民的思想一致,不是現在所指道德有問題之人,否則孔夫子的那麼多弟子都是小人,他如何自立?

戲謔本來是一種開心的調侃,孔子只有與老友的戲謔才能享受真我的性情。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孔子的老友原壤,魯國人,老莊派。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幫他清洗棺木。原壤噔噔地敲擊著棺木道:“我很久未唱歌抒懷了。”唱道:“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惠施老婆死時,他也唱歌,祖傳嗎?)孔子裝作沒聽見而走開。隨從的人問:“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嗎?”孔子道:“據我所知,未失去的親人才是親人,未失去的老相識才是老相識。”就這樣一位狐朋狗友,孔子也不失時機的戲謔一把。《論語·憲問》載,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有一次,孔子去看原壤,他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你這個老不死的,真是個浪蕩子。”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與老友說話的口無遮掩率真之極,好聽。

即便遇見他不喜歡的人,孔子一樣戲謔對待。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魯哀公派孺悲問禮孔子,孔子託病不見。傳話的人門還沒關,他便取瑟彈唱,故意讓孺悲聽見。我在家,還很高興的唱歌,就是不想見你。不帶這樣戲弄人的。

戲謔的孔子可愛極了,是個老頑童。

無賴篇

聖人也會耍無賴嗎?會!而且還會賭咒。《論語·雍也》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去拜見了南子,子路很不高興。並對他的這種行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孔子當著子路的面對天起誓說:“我要是幹了見不得人的事,老天爺就會討厭我!老天爺就會討厭我!”發生了什麼事讓孔夫子如此激動的指著天賭咒?《史記·孔子世家》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流浪到衛國的地盤,想當官,衛國是後宮南子把持朝政,想在這兒混得先過南子這一關。南子名聲不好,與仁者推崇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嚴重相悖,可人在屋簷下,孔子不得已拜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本身就訥於言,何況這事最說不清楚,只好賭咒發誓的耍起無賴,我啥也沒幹。

聖人耍起無賴還很有文化。《史記·孔子世家》載,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孔夫子又耍起了無賴,出門就不認帳,說要脅下的盟誓,神聽不見。

無賴是一種與自己講和的智慧,不委屈自己,別為難生活,原諒別人是一種寬容,原諒自己更是一種寬容。而我們總有一種誤區,原諒別人的寬容是自己修養的提高,而原諒自己的寬容是對自己的放縱。世事無常,生活總有些許不言大道而又無法割捨的苦,別跟自己過不去,寬容自己是一種境界。就像給予愛是愛,接受愛也是愛一樣,接受別人的愛,給別人一個給予愛的機會,對別人而言是一種幸福,如父母,如老師,如朋友,這不也是愛嗎?

夫子面對落魄的生活境遇,偶爾也牢騷滿篇,《論語·衛靈公》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抱怨生活的不公時,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顏回那麼高尚的人,一生受窮;子貢不如他,卻家財萬貫。不公平。落寞時也會有文藝青年“逝者如斯夫”的傷感。

孔子面對生活諸事的情緒與常人無異,沒有後人的那種虛偽勁兒。喜怒笑駡,毫不遮掩。他們師生在一塊兒,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很家常。

孔子也是一凡人,所以思想與民更親切,利於傳播和接受。儒家思想在中國的統治,孔子之幸?抑或民之幸!

中國人迷信,但沒信仰,就供個老天爺,惹急了也會罵幾句,死老天爺。但那麼多人總得有個統一的標準,秦始皇用刀劍統一了中國的行為規範,孔夫子用口舌統一了中國的思想規範,所以後人尊孔子為聖人,也正因為其平凡情懷,才融於市井,廣為傳播。(喻順利)

那是各國掌權者的恥辱。正確的主張不被人家採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孔子聽了顏回的論述,很是高興,說:好樣的,顏氏之子,如果將來你發了財,我願替你當管家。顏回回答了孔子思想主張的哲學問題---如何推行“仁”?並一直成為國人的修行指南。給懷疑者上個緊箍咒,又送給老師一頂高帽,知音啊,既理解並拔高老師的思想,還說這是老師的境界,比起子貢一味的怕馬屁,顏回的讚美更有內涵,所以誇一個人也要有思想。難怪“知我者,回也”。

孔老師最不喜歡的學生是誰呢?宰予!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狗屎扶不上牆的傢伙,我都懶得說你。這種狗血噴頭的罵恐怕是一個老師對學生最失望的表述吧。孔老師為什麼那麼不喜歡宰予,甚至討厭這個傢伙呢?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宰予學習態度不端正,大白天上課睡覺。儒家重學,道家重修,佛教重悟,當中國的學生,只要你是在孜孜不倦的學習,不管是頭懸樑,錐刺骨的疲勞戰,還是手不釋卷的廢寢忘食,只要刻苦認真,就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成績倒其次,而學習卻是記性、悟性、靈性的有效結合。不好好學習的人都是不正經混。

第二,宰予不聽話,好調皮搗蛋。“利口辯辭”的耍小聰明常常把訥于言的孔夫子陷入難堪的境地。比如: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孔夫子複周禮,而宰予竟然說周朝的國樹用栗樹,意思是讓人戰戰兢兢,杜撰的言辭竟然讓孔夫子無以為對,只能說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既往不咎。讓老師臉面上掛不住,無怪乎老師不喜歡這個學生。再如:夫子嘗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宰予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夫子答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老師說殺身成仁,學生說仁掉井裡了,你也跟著跳井嗎?氣死人,學生逞一時口快而陷老師于尷尬,夫子忿忿然。

第三,宰予最懷疑孔子的思想理念。一次,宰予和孔夫子辯論:“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三年的居喪守孝時間,未免太長了。作為一個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對‘禮’就會生疏;三年不練習音樂,對音樂就會忘記。舊的糧食吃完了,新的糧食也已收割,一年一換的打火木也已經輪了一回。守孝嘛,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複周禮,而宰予發難,還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行“三年之喪”適足以使“禮”、“樂”崩壞。對老師“居喪三年,以守禮道”絕對是一次思想上的反叛。夫子無力地反問:“父母死後不滿三年,便吃那稻米飯,穿那綢緞衣,你能心安嗎?”宰予倒灑脫而坦然地回答:“我有什麼不心安呢!”“你覺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孔子只好酸酸地重複了兩遍,等他出屋,背後嘀咕道:“完了,完了,這個宰予啊,也太不仁了!”如果是論文答辯,肯定不及格。當然,真正有大成就的學生多是能對老師的思想有質疑的學生,質疑需要聰慧的眼光發現不足,並有勇氣和能力去修正,從而更進一步。

通過孔子對學生的好惡,我們能看出他為人師所表露的師之情懷,遇到中意的學生恨不能抱著親一口,碰著搗蛋的學生恨得牙根癢癢。雖然他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來也給宰予平反:失之言行,但依然不掩飾其為師之性情。孔子的治學理念不僅為人師,更為老師之師,於是好學生的標準是好學、聽話、理解並能發揚老師的思想,壞學生的標準則反之。老師最討厭學生的就是對自己人格的不尊、思想的懷疑。尊師重道,一脈傳承,勿論對錯。

做人篇

孔夫子的自嘲

孔子被人罵得最響亮的莫過於喪家狗。據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欣然接受,不破口大駡,不自怨自艾。孔子的生活落魄如此,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何嘗不都是喪家狗?即便隱士表面的灑脫恐也難掩內心的彷徨。

再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無怪乎人們嘲弄百無一用是書生。此批評謬矣,哪個人不是自己工作的行家?哪個人不是另外領域的文盲?心能安守工作的寧靜才最自在。難怪樊遲學稼問圃被孔子訓斥。

又如,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夫子被人諷譏得也急了,我能幹啥?乾脆開車吧,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考過駕照。每個人都是自己圈子的寶,沒必要在意別人的目光,也不用伸長了脖子看別人的世界,鷹的翱翔不免風塵之苦,魚的自在卻看不見眼淚,虎的威風也無友作伴。有一技之長,並身體力行為社會做出自己貢獻的人,都是人才。

自嘲源於自知,更是自信,也是豁達。否則何來下面的精彩: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慘,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于魯,削跡于衛;伐樹幹宋,窮于商周,圍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回無以應,人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于路挖然執幹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娛于穎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孔子的戲謔

言多必失,何況是靠說話就出書的人,尤其不三思而好開玩笑的性格。《論語·陽貨》中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孔子到了魯國的一個小邑武城,他的學生子游,名叫言偃,當時在武城做官。 孔子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著說:“殺雞何必要用殺牛的刀呢?”意思是說,治理這樣一個小地方,用不著施行禮樂教育。想不到子遊卻回答說:“從前我聽到老師您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好使喚了。’”孔子聽了便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只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戲謔而說大話的訕訕之情溢於言表,真不好意思呀。

更讓孔夫子的戲謔出名的是這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原文是: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奸以為直者。”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矣,其終也已。”

孔子說:“只有你這樣的人啊(指子貢)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了。近了不知恭敬,遠離了又會埋怨不已”,女該作汝,小人指平民。孔夫子為這句戲謔付出的代價夠大的,因被後人曲解被人罵了幾千年,冤屈呀。查閱《論語》裡有關小人二字的句子,如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論語·裡仁》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通篇讀完,小人都是指平民百姓,淺薄無志之人,與孔子看不起平民的思想一致,不是現在所指道德有問題之人,否則孔夫子的那麼多弟子都是小人,他如何自立?

戲謔本來是一種開心的調侃,孔子只有與老友的戲謔才能享受真我的性情。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孔子的老友原壤,魯國人,老莊派。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幫他清洗棺木。原壤噔噔地敲擊著棺木道:“我很久未唱歌抒懷了。”唱道:“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惠施老婆死時,他也唱歌,祖傳嗎?)孔子裝作沒聽見而走開。隨從的人問:“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嗎?”孔子道:“據我所知,未失去的親人才是親人,未失去的老相識才是老相識。”就這樣一位狐朋狗友,孔子也不失時機的戲謔一把。《論語·憲問》載,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有一次,孔子去看原壤,他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你這個老不死的,真是個浪蕩子。”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與老友說話的口無遮掩率真之極,好聽。

即便遇見他不喜歡的人,孔子一樣戲謔對待。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魯哀公派孺悲問禮孔子,孔子託病不見。傳話的人門還沒關,他便取瑟彈唱,故意讓孺悲聽見。我在家,還很高興的唱歌,就是不想見你。不帶這樣戲弄人的。

戲謔的孔子可愛極了,是個老頑童。

無賴篇

聖人也會耍無賴嗎?會!而且還會賭咒。《論語·雍也》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去拜見了南子,子路很不高興。並對他的這種行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孔子當著子路的面對天起誓說:“我要是幹了見不得人的事,老天爺就會討厭我!老天爺就會討厭我!”發生了什麼事讓孔夫子如此激動的指著天賭咒?《史記·孔子世家》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流浪到衛國的地盤,想當官,衛國是後宮南子把持朝政,想在這兒混得先過南子這一關。南子名聲不好,與仁者推崇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嚴重相悖,可人在屋簷下,孔子不得已拜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本身就訥於言,何況這事最說不清楚,只好賭咒發誓的耍起無賴,我啥也沒幹。

聖人耍起無賴還很有文化。《史記·孔子世家》載,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苟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孔夫子又耍起了無賴,出門就不認帳,說要脅下的盟誓,神聽不見。

無賴是一種與自己講和的智慧,不委屈自己,別為難生活,原諒別人是一種寬容,原諒自己更是一種寬容。而我們總有一種誤區,原諒別人的寬容是自己修養的提高,而原諒自己的寬容是對自己的放縱。世事無常,生活總有些許不言大道而又無法割捨的苦,別跟自己過不去,寬容自己是一種境界。就像給予愛是愛,接受愛也是愛一樣,接受別人的愛,給別人一個給予愛的機會,對別人而言是一種幸福,如父母,如老師,如朋友,這不也是愛嗎?

夫子面對落魄的生活境遇,偶爾也牢騷滿篇,《論語·衛靈公》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抱怨生活的不公時,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顏回那麼高尚的人,一生受窮;子貢不如他,卻家財萬貫。不公平。落寞時也會有文藝青年“逝者如斯夫”的傷感。

孔子面對生活諸事的情緒與常人無異,沒有後人的那種虛偽勁兒。喜怒笑駡,毫不遮掩。他們師生在一塊兒,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很家常。

孔子也是一凡人,所以思想與民更親切,利於傳播和接受。儒家思想在中國的統治,孔子之幸?抑或民之幸!

中國人迷信,但沒信仰,就供個老天爺,惹急了也會罵幾句,死老天爺。但那麼多人總得有個統一的標準,秦始皇用刀劍統一了中國的行為規範,孔夫子用口舌統一了中國的思想規範,所以後人尊孔子為聖人,也正因為其平凡情懷,才融於市井,廣為傳播。(喻順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