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專欄作家蔣靜:大山深處的燒炭人

春節去大山裡的伯伯家拜年, 遊山玩水之間, 孩子腳底一滑摔進了河裡, 鞋襪全濕。 我一籌莫展, 想著在這大山深處一沒空調二沒暖氣該如何是好。 伯伯見狀, 趕緊跑回廚房, 在灶台間一陣忙活, 不一會兒端出了一個火盆。 廢舊的鐵皮圓盆嵌在一個正方形的圓形底座上, 盆裡是已經燒紅的木炭, 滋滋作響, 兒子第一次見這種古老的火盆, 興奮不已, 趕緊把小腳放在火盆邊烤起了火。

炭越燒越旺, 兒子的褲腿、鞋襪隨即冒起了白煙, 很快就烤幹了。 我問伯伯, 現在炭的價格幾許, 如何購買。 伯伯興奮地說:“這炭是我自己燒的呢。 ”我很訝異, 沒想到伯伯會燒炭, 更沒想到如今還有自己搭窯燒炭的, 我迫切地央求著伯伯, 希望他能帶我上山看看炭窯, 伯伯欣然允諾。

吃過午飯, 我和伯伯便去尋訪炭窯。 蹚過一條小河, 再過一座獨木橋, 沿著山澗走一會就來到了炭窯前。

炭窯呈圓形, 窯頂像一頂帽子牢牢地扣住窯身。 我問伯伯怎麼會想到自己燒窯, 伯伯告訴我, 因為深處大山, 經濟來源有限, 又有兩個孩子要養, 靠山吃山, 這是大自然的饋贈。 於是年輕的伯伯在一個薄霧溟溟的清晨踏上了他的學藝之路, 苦學一年後, 終於學來了搭窯燒炭技術。

搭窯前, 要看山中的柴色如何, 栗木樹最佳, 雜木次之。 窯分圓形, 長方形兩種, 直徑約兩米。 首先要選擇一塊山勢平緩的山坡, 挖一個一米見方的坑, 接著打樁, 土地軟的地方打樁要密些, 硬的地方可以搭稀點, 搭窯時要在地面挖出燒火通道, 再用石子或者泥土在山坡裡挖出一條通風口, 出風口不能太大。 樁一般打五尺高, 用軟木條圈起來,

留出燒火口, 這樣就可以開始燒窯了。

把柴劈成一米左右的細長木條, 一根根豎的放進去, 柴火放的越擠越好, 窯頂要用比較粘的黃夾沙土糊住才結實, 從四周開始, 一圈一圈的夯實到最後結頂, 在最後還要做幾路窯窗, 窯頂呈帽形, 窯頂也要留一個窯窗。 一般大窯打七個眼, 小窯打五個眼。 接著用乾柴點火, 將火眼全部打開, 窯火從底層朝上竄, 燃著濕濕的木條, 劈哩叭啦響個不停。

開始燒著的是窯頂的柴, 慢慢地火越燒越旺, 煙從窯頂事先準備好的窯窗緩緩而出。 剛剛開始的煙比較濃, 然後轉成白煙, 最後出來青煙。 窯最多五天就可以燒好, 最少三天, 五孔窯每次可燒出七百斤炭, 七孔窯可燒出一千二百多斤炭。

出窯的日子是忙碌而艱辛的, 除了渾身被木炭糊得黑黑的外, 還要注意窯裡是否真正熄滅了火。 木炭燒得怎麼樣, 全憑燒窯者感覺和熟練技能, 木炭燒好了就值錢;燒壞了, 就白費力了。 不僅沒有木炭取暖, 更別想賣炭了。 有一次, 伯伯就燒窯失敗了, 因為燒火口留大了,

風大, 火大, 封口封晚了, 整個窯燒成了灰。

當年, 一百斤炭的價格只有三四元, 雖然錢不多, 卻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伯伯家的經濟壓力。 當現在城裡的孩子在空調室裡埋怨生活的煩瑣時, 伯伯曾經的苦難也一去不回了。 如今, 一百斤炭已經賣到180元了, 孩子早已成家立業, 生活也已邁入小康, 但伯伯還是會在冬季選擇自己燒炭, 就像炭火烤幹孩子的鞋襪一樣, 伯伯的勤勞樸實就像窯裡的火焰, 也溫暖了我。 對於他來說, 那一盆盆的炭火就是他往昔崢嶸歲月的最好見證。

本期特約作家: 蔣靜

蔣靜一位陽光女性, 喜歡寫作。 “惟願用己溫暖文字, 看守你我赤子之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