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幾首小詩,感受春天的氣息——人間四月芳菲盡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 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 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 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 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 但細讀之, 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 卻寫得意境深邃, 富於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 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 正屬大地春歸, 芳菲落盡的時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 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 從緊跟後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 詩人在登臨之前, 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 而惱怒, 而失望。 因此當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 該是使人感到多麼的驚異和欣喜。 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 與第二句的“始盛開” , 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

它們字面上是紀事寫景, 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 —— 由一種愁緒滿懷的歎逝之情, 突變到驚異、欣喜, 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開頭, 詩人著意用了“人間” 二字, 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 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 即仿佛從人間的現實世界, 突然步入到一個什麼仙境, 置身於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下, 詩人想像的翅膀飛騰起來了。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 詩人想到, 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 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 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 原來春並未歸去, 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 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 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 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 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 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 可以轉來躲去。 不, 豈只是有腳而已, 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這首短詩中, 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 天真可愛, 活靈活現, 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

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 是寫不出來的。 這首小詩的佳處, 正在立意新穎, 構思靈巧, 而戲語雅趣, 又複啟人神思, 惹人喜愛, 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海拔越高, 溫度越低, 所以季節的出現也較陸地晚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大林寺的桃花在季節上為什麼比山下要開得遲?從氣象的角度來解釋, 答案只有一個, 這就是“受了氣溫垂直差異的影響。 也就是說, 大林寺桃花之所以開得遲, 原因是由於這裡是“山地氣候” 的緣故

《絕 句 》——僧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小, 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 卻說“杖藜扶我”, 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 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 給人以親切感, 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 欣欣然通過小橋, 一路向東。 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 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 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繫起來。“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題都城南莊》——崔護(唐)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複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繫起來。“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題都城南莊》——崔護(唐)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複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