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以色列的社會主義村莊,一位中國作家自願體驗勞動的心酸與榮耀

這是一部特別的非虛構作品, 作者雲也退以他在以色列的一所集體農莊勞動的一個月為主線, 穿插敘述了他在以色列各地行走的見聞和思考。 在雲也退的筆下, 以色列是一個充斥著矛盾的地方, 既安全又危險, 既貧瘠又富裕, 時而保守時而開放, 以色列人的頭腦以頑固著稱, 但又能向創新敞開各種可能。 書中描寫了一群表面上非常“不思進取”的猶太人, 他們安於村莊勞動, 堅持修行、冥想、過集體生活、討論一些似乎毫無意義的問題, 然而, 這些“農民”的形象卻折射出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一再成功的奧秘,

而他們積極的生活實踐也蘊含著改造社會、創造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動人抱負。

經授權, 第一財經節選《自由與愛之地》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

2012年7月, 我在以色列東南部沙漠邊緣的一個名叫內奧•茨馬達的小村住了一個月。 這是一個寧靜的社會主義村子,

常住人口包括一百多成年人和數十個孩子, 我作為志願者來到這裡, 嘗試融入這個樸素的環境。

住在村裡無需用錢, 有一張單人床, 還有免費的wifi可以使用, 但白天你必須5點多鐘起床, 參加農莊的集體冥想, 接著是晨間、上午和傍晚的三次勞動;每天都有人把每個成年人安排到不同的崗位上, 包括蘋果園、石榴園、棗椰園、擠奶工棚、牧羊場、杏樹園、食品加工廠、釀酒廠、廚房、幼稚園、工地, 以及這裡那裡需要開墾、鋤草、插秧的新的土地。

體力勞動從今天下午三點多鐘正式開始。

村莊的西北角有個山頭, 取名“耶隆”, 住著一些村民。 村裡想造一些新房子, 作為旅館供來此地考察、訪問的人居住。 某位元我還不認識的村當家的認為有必要增加人手,

應該把昨天抵達的國際志願者趕緊用上。

一輛小車把我和馬克拉上了坡, 我們各自眺著自己那邊的風景。 村子比我想像的要大很多, 但是這條路上一片荒涼。 有幾個孩子騎著單車猛衝下來, 那單車好像根本沒有手閘。

我們來到工地, 這裡已經聚了不少人了, 一個工頭模樣、長得很像自畫像裡的梵古的瘦長男人指點我們去找埃雅爾。 我經過耀耀身邊, 跟他打了個招呼, 他是我中午剛剛認識的一位元健壯男子, 正蹲在地上畫著什麼。 人們在我身邊來來往往。

埃雅爾是標準的猶太人長相, 中等個頭, 腦門上只有一層薄發, 鼻子尖突, 兩眼有鷹相, 在以色列你可以找到無數類似外貌的人。 他使勁氣力與我握手。

他的身邊立著一台機器, 一個大個蛹形的東西擱在鐵架子上, 開口向前昂起30度角。 雖然很舊很髒, 我仍舊認得出來那是一台攪拌機。

“你看, ”埃雅爾伸手到桶裡捏出一點泥來, 用手指撚碎了說, “我們要做泥了!”

他回頭把電源插上, 攪拌機渾身顫抖了一下, 哢啦哢啦地轉了起來。

“So, 現在我們要把三樣東西攪拌到一起。 ”他一指, 地上有三個用木條圍出來的坑, 分別放著沙子、土和草秸。 “你要做的就是把沙和土裡的石頭過濾掉, 一桶沙, 一桶土, 再加一桶草, 倒進這裡面。 ”

這是內奧•茨馬達人自己調配的建材。 就像愛斯基摩人用冰塊打磚蓋房子, 巴布亞紐幾內亞人用藤條和樹幹做屋一樣, 你想在什麼地方生活下去, 自然就能找到,

也必須找到合適的建材。 一輛卡車每隔二十分鐘就從附近的一個地方送來新的沙和土。 就在五十米開外的地方, 攪拌好的草灰泥倒在一個個大坑裡, 旁邊的男男女女都去取泥。 五六座新房子還只有雛形, 看上去濕漉漉的。

我手中的工具很原始:一個方形的塑膠網篩, 幾個塑膠桶, 一把鐵鏟。 篩下墊三個桶, 鏟起一堆沙子倒在篩裡, 放下鏟子用手篩, 讓沙子掉下桶裡, 再把小石子抖掉。 鐵鍬不是一種高效的東西, 所有的臂肌都在發力, 鏟起的沙子也不過是小小的一撮。 沙子也非常沉, 裝滿之後往旋轉的攪拌機滾筒裡倒, 那一瞬間很耗體力。 滾筒攪起的空氣把一部分沙子嗡的一聲又送了出來, 逼得我連連後退, 使勁撲打。

土也很沉,甚至比沙子更沉,說是土,其實不過是顏色更深一點的沙,把土倒進滾筒時有轟的一聲巨響。草秸是最輕的,而且刈成了短短的胡茬狀,插一隻手進去攪一攪沙沙作響。讓草秸跟滾筒裡的其他東西會合時,無數隻一閃一閃的綠色小蝴蝶被滾筒驅趕出來,打在筒壁上的聲音是叮叮的,非常好聽。

以色列有著讓人談虎色變的高科技水準,但這個村莊裡的勞動似乎全靠手挑肩扛,人海戰術。滾筒裝填後,埃雅爾先是把頭伸進筒裡去觀察,就像戴著發筒的女人套上焗油風箱那樣,然後手持水管子添水。嗆過水的攪拌機一邊翻滾一邊咳嗽著,一朵朵小小的泥浪在我胸前騰起。

這台老機器連個開關都沒有,開關全靠猛拔插頭。機器停下時,一部同樣污泥滿身的獨輪車已經在滾筒口待命多時了。我使盡了腰力,同埃雅爾一道把滾筒口放低。

“一,二,三……”

在神奇的萬有引力的幫助下,攪拌機裡的泥巴“呱嗒”一聲掉在了獨輪車裡,小車吱的一下就歪到了一邊。周圍立刻沖上來兩個人,一起吆喝著把小車扶正,他們全身可見的筋脈都凸了出來。筒裡倒不出的泥巴,埃雅爾伸手去掏,劈劈啪啪,滴滴答答。

我要把一車沉重的建材從攪拌機所在的地方運到十幾丈遠的砌牆工地上去,途中土路崎嶇,石子遍地,泥土堆,沙堆,還有一條挖出未填的溝,上面鋪著塊充當橋樑的木板。耀耀正蹲在那裡,把土紅色、土黃色的磚頭鋪到打平了沙基的地上。夏哈的光頭在砌了一半的牆邊晃動著。好幾個婦女都紮著頭巾,提著泥桶。

我持續搬重物的時候,總會有一個神智不那麼清醒的時候,感覺力量好像與身體、骨頭和肌肉都分開了,成了一個獨立的生命,扛住了所有物理負擔,我的精神則被太陽穴鼓脹的青筋給塞滿了。當我揮起錘子把一顆釘子砸進牆壁的時候,我希望捏釘子的那兩個手指是身外之物,可是,錘子砸到它們時我還是不得不中止勞動,發出哇的一聲慘叫,揉上半天,或者含在嘴裡。那些靠雄奇的體力吃飯的人,用兩隻門牙拖動一列火車頭的力士,犧牲小腹去把對手拖倒在地的搏鬥家,總得先把身體的一部分徹底工具化,變成沒有神經、沒有痛感、像壁虎尾巴那樣的一個身體的附屬品。即便如此,在用力的情況下,人也不可能感到自由,那些靠氣力吃飯的人是很難享受自己的工作的,有時人們崇拜力士,與其崇拜他們驚人的絕對氣力,不如崇拜他們實在太長的疼痛反射弧吧。

以色列的猶太人,從事體力勞動的很少了,老人們有時會像《三國演義》裡的劉備那樣,摸著自己的大腿歎氣說:瞧,身上腿上的肉都松了,可惜呀!他們大多酷愛園藝,在基布茲裡,有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家庭,院子大多乾淨漂亮。我住在北方的一戶村民家裡時,每天出門都會遇到一位元大媽,她養了一萬盆花,幾乎把餘生完全用來思考如何讓心愛的花卉輪流曬到太陽了。她把花盆挪來移去,每天位置不重樣,把菜地裡的土挖出來又填回去,把花種菜種收集在一百多個玻璃瓶裡。她把房子徹底丟給了寵物,門窗永遠緊閉著,那裡面——根據我聽到的響動判斷——居住著兩條愛打排球的狼狗。

對於那些1948年後就沒搬過家的老人來說,房子不是按揭貸款買來的,而是挖土採石,一鍬一鍁、一磚一瓦蓋成的,他們不願看到勞動的傳統在第三代那裡斷絕,於是,老人一有機會就要給孩子們講自己的創業故事:我們很辛苦,我們背磚、種樹、修路,起早貪黑,孩子們聽到這裡,也難過地吃不下玉米片了:“爺爺,你們過去是阿拉伯人嗎?”在他們的成長記憶裡,這些活兒都應該是阿拉伯籍雇工幹的。

要想一口氣看到許多幹體力活的猶太人,還得到內奧•茨馬達來。我列入其中,一時間竟有些榮耀。我與滿載的獨輪車共進退,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兩隻手的平衡上。這山裡、沙漠裡有的是建材,但我不能接受任何的偏差發生。體力勞動是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的:寫一篇文章受阻,你可以無限延長寫作的時間;推一樣重物未遂,你一下子就到頭了,只有放棄。要麼全贏,要麼一無所有。當我搖搖擺擺地走到最後,借助慣性把小車奮力推過一個土坡,沖到正在砌牆的人群面前,那些剛才還心無旁騖的人忽然炸鍋了。

“喲——哦——哦——”

十幾隻手朝我伸了過來——朝我的小車伸了過來,就像比薩餅廣告裡,一屋子餓得眼綠的女人圍剿一個碰巧長得很帥的送貨員。她們個個都在笑,拿著桶和小鏟子,去車裡把泥挖走,順帶打聽這位元來自遠東地區的小哥的名字。一分鐘以後,所有人都相信我戶口本上登記的名字是“裡奧”了。

“喲——哦——哦——”

我繼續把車推到別的地方,把泥巴往每一堆人的場地上卸。往牆上刷灰泥的工作多數交給女人來做,原先跪著的女人回頭道謝,原先站著的女人告訴我:去對面,對面還斷著貨呢。

我一趟趟地運泥,牆越砌越完整。到了四點來鐘,孩子們一股一股地加入進了建築隊伍,原來農莊的勞動是不分年齡的。幾盞鈉氣燈同時打開,食堂的人來了。他們從車上卸下一個個不銹鋼託盤,就是我昨晚在廚房看到的那種。長圓形的米飯,飯裡摻著玲瓏的胡蘿蔔丁和豆子;大鍋黃色的豆豉湯,湯裡有一些小穀粒;主菜是雜菜燉蛋,茄子、白菜、番茄之類與一隻雞蛋燉在一起,切成巴掌見方的一塊塊,開蓋之後,我連吃了五塊。

所有人都坐了下來,圍成一圈,包括我、馬克、克裡絲蒂娜和阿諾奇卡在內的志願者們起身做了下自我介紹,我的旁邊坐著薩拉。天已成了深海一樣的幽藍,太陽還有一些顏色,遠處面對我的是一大片壩形的沙石山,山頂部是齊齊削平的,像是有人在附近挖過大礦坑之後沒有清理乾淨的遺留,沒有植物,但也沒有那種遠古時代的單純。沒有任何東西能透露這環境流變沿革的年代資訊。沙漠就是沙漠,那些沙浪如金歲月留痕的是沙漠,那些綠洲春意水聲叮咚的是沙漠,那些像墳地一樣土坷垃東一攤西一攤的也是沙漠。內奧•茨馬達的沙子裡摻著多少煞風景的礫石,該有多麼強大的自然神論信仰,才能在這種風景裡賴著不走啊。

“歐——哦——哦——”

我還沒吃完最後一個燉蛋,就看見有些人往右手邊跑去了。怎麼就激動了?我聽到有人用英語喊“月亮!月亮!”薩拉剛剛跟我說了兩句話,忽然就站起來,“嗨嗨”地叫著小跑過去,我看見夏哈也在這一群十幾個人裡面。我看到了月亮,又來了,跟我昨晚在丁字路口看到的是同一個,只不過昨晚剛好擱在棕櫚樹冠上,今天,因為一群人莫名其妙的熱鬧,它顯得不那麼峻厲和清高了,顏色似乎也有點紅。那些人跳著,沖了過去,好像認為這可以縮短他們和月亮之間的距離。塞姆勒先生,我想到了他,這個大屠殺倖存者、心思繁雜的猶太老頭兒,和索爾•貝婁筆下幾乎所有的主角一樣愛好夢想。他堅信人類未來一定會移民去月亮,那是個沒有納粹的地方,也沒有美國。

《自由與愛之地——入以色列記》

雲也退 著

理想國|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使勁撲打。

土也很沉,甚至比沙子更沉,說是土,其實不過是顏色更深一點的沙,把土倒進滾筒時有轟的一聲巨響。草秸是最輕的,而且刈成了短短的胡茬狀,插一隻手進去攪一攪沙沙作響。讓草秸跟滾筒裡的其他東西會合時,無數隻一閃一閃的綠色小蝴蝶被滾筒驅趕出來,打在筒壁上的聲音是叮叮的,非常好聽。

以色列有著讓人談虎色變的高科技水準,但這個村莊裡的勞動似乎全靠手挑肩扛,人海戰術。滾筒裝填後,埃雅爾先是把頭伸進筒裡去觀察,就像戴著發筒的女人套上焗油風箱那樣,然後手持水管子添水。嗆過水的攪拌機一邊翻滾一邊咳嗽著,一朵朵小小的泥浪在我胸前騰起。

這台老機器連個開關都沒有,開關全靠猛拔插頭。機器停下時,一部同樣污泥滿身的獨輪車已經在滾筒口待命多時了。我使盡了腰力,同埃雅爾一道把滾筒口放低。

“一,二,三……”

在神奇的萬有引力的幫助下,攪拌機裡的泥巴“呱嗒”一聲掉在了獨輪車裡,小車吱的一下就歪到了一邊。周圍立刻沖上來兩個人,一起吆喝著把小車扶正,他們全身可見的筋脈都凸了出來。筒裡倒不出的泥巴,埃雅爾伸手去掏,劈劈啪啪,滴滴答答。

我要把一車沉重的建材從攪拌機所在的地方運到十幾丈遠的砌牆工地上去,途中土路崎嶇,石子遍地,泥土堆,沙堆,還有一條挖出未填的溝,上面鋪著塊充當橋樑的木板。耀耀正蹲在那裡,把土紅色、土黃色的磚頭鋪到打平了沙基的地上。夏哈的光頭在砌了一半的牆邊晃動著。好幾個婦女都紮著頭巾,提著泥桶。

我持續搬重物的時候,總會有一個神智不那麼清醒的時候,感覺力量好像與身體、骨頭和肌肉都分開了,成了一個獨立的生命,扛住了所有物理負擔,我的精神則被太陽穴鼓脹的青筋給塞滿了。當我揮起錘子把一顆釘子砸進牆壁的時候,我希望捏釘子的那兩個手指是身外之物,可是,錘子砸到它們時我還是不得不中止勞動,發出哇的一聲慘叫,揉上半天,或者含在嘴裡。那些靠雄奇的體力吃飯的人,用兩隻門牙拖動一列火車頭的力士,犧牲小腹去把對手拖倒在地的搏鬥家,總得先把身體的一部分徹底工具化,變成沒有神經、沒有痛感、像壁虎尾巴那樣的一個身體的附屬品。即便如此,在用力的情況下,人也不可能感到自由,那些靠氣力吃飯的人是很難享受自己的工作的,有時人們崇拜力士,與其崇拜他們驚人的絕對氣力,不如崇拜他們實在太長的疼痛反射弧吧。

以色列的猶太人,從事體力勞動的很少了,老人們有時會像《三國演義》裡的劉備那樣,摸著自己的大腿歎氣說:瞧,身上腿上的肉都松了,可惜呀!他們大多酷愛園藝,在基布茲裡,有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家庭,院子大多乾淨漂亮。我住在北方的一戶村民家裡時,每天出門都會遇到一位元大媽,她養了一萬盆花,幾乎把餘生完全用來思考如何讓心愛的花卉輪流曬到太陽了。她把花盆挪來移去,每天位置不重樣,把菜地裡的土挖出來又填回去,把花種菜種收集在一百多個玻璃瓶裡。她把房子徹底丟給了寵物,門窗永遠緊閉著,那裡面——根據我聽到的響動判斷——居住著兩條愛打排球的狼狗。

對於那些1948年後就沒搬過家的老人來說,房子不是按揭貸款買來的,而是挖土採石,一鍬一鍁、一磚一瓦蓋成的,他們不願看到勞動的傳統在第三代那裡斷絕,於是,老人一有機會就要給孩子們講自己的創業故事:我們很辛苦,我們背磚、種樹、修路,起早貪黑,孩子們聽到這裡,也難過地吃不下玉米片了:“爺爺,你們過去是阿拉伯人嗎?”在他們的成長記憶裡,這些活兒都應該是阿拉伯籍雇工幹的。

要想一口氣看到許多幹體力活的猶太人,還得到內奧•茨馬達來。我列入其中,一時間竟有些榮耀。我與滿載的獨輪車共進退,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兩隻手的平衡上。這山裡、沙漠裡有的是建材,但我不能接受任何的偏差發生。體力勞動是很容易產生挫敗感的:寫一篇文章受阻,你可以無限延長寫作的時間;推一樣重物未遂,你一下子就到頭了,只有放棄。要麼全贏,要麼一無所有。當我搖搖擺擺地走到最後,借助慣性把小車奮力推過一個土坡,沖到正在砌牆的人群面前,那些剛才還心無旁騖的人忽然炸鍋了。

“喲——哦——哦——”

十幾隻手朝我伸了過來——朝我的小車伸了過來,就像比薩餅廣告裡,一屋子餓得眼綠的女人圍剿一個碰巧長得很帥的送貨員。她們個個都在笑,拿著桶和小鏟子,去車裡把泥挖走,順帶打聽這位元來自遠東地區的小哥的名字。一分鐘以後,所有人都相信我戶口本上登記的名字是“裡奧”了。

“喲——哦——哦——”

我繼續把車推到別的地方,把泥巴往每一堆人的場地上卸。往牆上刷灰泥的工作多數交給女人來做,原先跪著的女人回頭道謝,原先站著的女人告訴我:去對面,對面還斷著貨呢。

我一趟趟地運泥,牆越砌越完整。到了四點來鐘,孩子們一股一股地加入進了建築隊伍,原來農莊的勞動是不分年齡的。幾盞鈉氣燈同時打開,食堂的人來了。他們從車上卸下一個個不銹鋼託盤,就是我昨晚在廚房看到的那種。長圓形的米飯,飯裡摻著玲瓏的胡蘿蔔丁和豆子;大鍋黃色的豆豉湯,湯裡有一些小穀粒;主菜是雜菜燉蛋,茄子、白菜、番茄之類與一隻雞蛋燉在一起,切成巴掌見方的一塊塊,開蓋之後,我連吃了五塊。

所有人都坐了下來,圍成一圈,包括我、馬克、克裡絲蒂娜和阿諾奇卡在內的志願者們起身做了下自我介紹,我的旁邊坐著薩拉。天已成了深海一樣的幽藍,太陽還有一些顏色,遠處面對我的是一大片壩形的沙石山,山頂部是齊齊削平的,像是有人在附近挖過大礦坑之後沒有清理乾淨的遺留,沒有植物,但也沒有那種遠古時代的單純。沒有任何東西能透露這環境流變沿革的年代資訊。沙漠就是沙漠,那些沙浪如金歲月留痕的是沙漠,那些綠洲春意水聲叮咚的是沙漠,那些像墳地一樣土坷垃東一攤西一攤的也是沙漠。內奧•茨馬達的沙子裡摻著多少煞風景的礫石,該有多麼強大的自然神論信仰,才能在這種風景裡賴著不走啊。

“歐——哦——哦——”

我還沒吃完最後一個燉蛋,就看見有些人往右手邊跑去了。怎麼就激動了?我聽到有人用英語喊“月亮!月亮!”薩拉剛剛跟我說了兩句話,忽然就站起來,“嗨嗨”地叫著小跑過去,我看見夏哈也在這一群十幾個人裡面。我看到了月亮,又來了,跟我昨晚在丁字路口看到的是同一個,只不過昨晚剛好擱在棕櫚樹冠上,今天,因為一群人莫名其妙的熱鬧,它顯得不那麼峻厲和清高了,顏色似乎也有點紅。那些人跳著,沖了過去,好像認為這可以縮短他們和月亮之間的距離。塞姆勒先生,我想到了他,這個大屠殺倖存者、心思繁雜的猶太老頭兒,和索爾•貝婁筆下幾乎所有的主角一樣愛好夢想。他堅信人類未來一定會移民去月亮,那是個沒有納粹的地方,也沒有美國。

《自由與愛之地——入以色列記》

雲也退 著

理想國|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