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個正確的股市法則——讓你越來越富!

大家都知道了, 進行股票投資, 要麼吃股息拿分紅, 要麼通過波動差價獲取收益。 在實際操作之中, 究竟怎樣的操作才是正確的呢?沒有標準答案。 正如風險厭惡者認為追漲殺跌只不過是賭博行為, 但追漲殺跌者卻賺錢了。 而自信滿滿試圖通過自己戰勝趨勢者不屑于保守派的膽小行為, 但最終自己卻輸給了保守派。

不同時期應當採取不同的操作策略, 才能適應市場。 沒有對與不對, 相同的股票, 不同的人操作, 結果不一樣, 在於方法的差異。 那麼, 究竟什麼時候該採取什麼樣的操作策略呢?

操作策略又分為三種:買入並持有(本文主講短期投資,

而這合適於長期投資的人, 故不做深入探討)、高拋低吸、追漲殺跌。 三種投資策略適用於不同的風險偏好投資者, 同時也適用於不同的市場運行階段, 投資者要要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投資策略, 儘量提高高投資收益和降低投資風險。

同時, 我們經常會聽到網路或財經雜誌的專業人士給出持股不動、高拋低吸等建議, 其實就是最基本的幾種投資策略, 有時他們會一味地抨擊追漲殺跌, 其實追漲殺跌並不就是錯誤的操作, 因為在強趨勢中反而能獲得最大的投資收益, 這是與風險相掛勾的。 通過總結, 筆者先來談一談這兩種投資策略的特徵,

投資者可以對照找到當前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高拋低吸, 說比做容易多了

高拋低吸的策略要求投資者隨著股票市場不斷變化調整自己的投資行為, 當股價下降時進行買入, 而當股價上漲時則進行賣出。 此策略下的投資倉位隨著股價的變動而變化,

弱點是反復交易增加了交易成本, 優點是能夠通過主動交易獲得更多的股價波動差價收益。

當股價從升到降時進行股票買入, 隨著買入的加大虧損開始出現, 但一旦股價開始由跌轉升, 則投資收益將會遠遠大於在下跌後賣出上漲之後再買入的投資者;當股價在不斷上漲過程中賣出, 賣出股票後股價若依然上漲投資收益會減少, 但一旦股價開始由升轉跌, 則投資風險遠遠低於在大幅上漲後追高買入以及堅定持有的投資者。

高拋低吸的策略在單邊上漲行情中容易造成踏空, 而在單邊下跌行情中容易造成二次套牢, 因而單邊市行情中此策略劣於買入持有策略, 但在箱體運行階段股價反復的上下波動過程中則優於買入持有策略。

股市受多種因素影響總是會反反復複、漲漲跌跌, 因而高拋低吸是比較適合大眾投資者和適合大多數股市週期的策略。

但是真的能做到高拋低吸投資者很少, 更多的投資才恰恰在高買低賣。 為什麼明明大家都知道高拋低吸是自己該做的事但要做到卻跟蜀道一樣的難呢?

彼特?林奇說:“大局上來講, 每個人都知道股市就是高拋低吸。 但是最大的毛病就是, 在股市大漲600點而且高估的時候, 人們反而覺得股票會漲得更高, 匆忙追入;而在悲觀的消息來臨導致股市大跌的時候, 當電視上的新聞報導作出最可怕預測的時候, 卻嚇得在低位元拋出全部股票。 儘管說起來很簡單:‘下次股市下跌的時候,

我一定不理會那些悲觀消息, 趁低買入超跌的股票。 ’但做起來卻挺難, 因為每一次的危機看起來都要比上一次嚴重。 ”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做不到高拋低吸的原因。 漲了期待會更高, 而跌了則擔心會更低。 人的心理會受到外界的干擾, 一方面受到各種投資噪音的干擾, 另一方面則更重要的是太在意投資得失的影響。 這兩個因素總會使得我們不斷的打亂自己的計畫, 從而把高拋低吸做成了高吸低拋。

傻瓜式投資要做到高拋低吸, 就必須明確三點:

首先判斷出大勢屬於震盪格局。 大盤經過大幅殺跌, 實體經濟並未出現明顯衰退, 則股市沒有繼續再殺跌的風險, 即便由於慣性殺跌, 政策也會出來救市, 此時大盤更多的會出現震盪;當大盤經過一段上漲,投資者開始不敢追高,但大主力又不會輕易放棄牛市機會,此時需要一段中途的換手震盪,大盤會出現震盪。這兩個時期只要實體經濟沒有出現明顯的異常,股市便進入震盪期,個股也會跟著箱體運行,漲上去,跌下來,跌下來,又漲上去。此時的股市,還沒有因大幅上漲積累較大的風險或通過充分調整釋放了大的風險,股市確立箱體震盪的格局,此時就可以準備採取高拋低吸的策略。

接下來就是選什麼股來進行高拋低吸的操作。我的建議是選擇股性活躍的股票,這樣的股票總是漲一段跌一段,而且漲和跌的幅度都比較明顯,選這類股票的原因是高拋低吸策略需要股從更多的波動形成通過差價獲利的機會。有些股票一天波動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若用以做高拋低吸操作,恐怕連交易手續費都掙不到。

什麼股的股性才叫活躍?按我自己的操作經驗,在三個月內,至少要有10個交易日股價漲跌幅超過5%,其中這十個交易日裡漲跌將近參半(ST股風險較大,漲跌慣性很強,不建議進行箱體高拋低吸操作)。有些股票可能一年前股性很活躍,但現在可能很弱,主要是看最近三個月的交易情況,在三個月時間裡有近五個交易日漲或跌達到5%以上,表明多空博奕力度較大,有博奕才會有機會。

最後就是堅持不受外界干擾。確定了高拋低吸的策略又選到了可操作的股票,那麼接下來就是怎麼進行高拋低吸的具體操作了,在股價跌到重要均線比如三十日均線六十日均線處就可以進行大膽地買入,而股價上漲後達到預期收益一定要果斷地賣出,否則前面兩步都是白做。一旦計畫被打亂,贏利將變虧損。當大勢處於震盪時期的時候,個股的震盪期一般是比大盤要長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股價短期內波動的高點用線連續來,再將股價波動的低點用線連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箱體,如下圖。這個箱體的上下邊線就是我們操作的輔助線。股價跌到箱體下沿試探性買入。如果股價漲到箱體上沿,進行賣出操作。

當然,高拋低吸很可能會出現高拋了還漲、低吸了還跌的情況,這是我們所無法控制的。如果高拋了還漲,則看看漲上去之後的回踩,如果回踩放量再走強,應當修正自己加倉買入;而低吸了還跌的股票,同樣觀察下跌後能不能及時的回升,如果不能回升,也需要止損走人。

操作儘量以箱體邊沿線為參考,不要過多的受外界干擾。很多投資者本來計畫到了箱體上沿就賣,結果漲到那裡希望漲得更高,結果捨不得賣,煮熟的鴨子飛了;而股價跌到到箱體下沿,又害怕繼續下跌,結果到嘴邊的肉居然又掉了。

財富,在你追漲殺跌中慢慢流失

在股市強勁的上漲行情中往往會出現“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情形,想必大家都深有感觸,越不敢買入的股票就越往上漲。這些股票沒有套牢盤,投資者情緒高漲,莊家推高股價相對輕鬆。而在這個過程中追漲往往就能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很多股票連續漲停五六天還漲停,很多敢於在第一個漲停後追入的投資者比因保守而買入長期弱勢盤整股票的投資者更能取得超額收益。

高收益對應高風險,很多追漲的投資者都有過短期快速獲大利,但又快速地被市場抹平利潤然後再次出現虧損。所以對於追漲殺跌的投資者,我的建議就是不能貪,賺了就要走。儘早殺跌則可以讓投資者避免深套。凡炒股者必有被套經歷,被套不是我們不知道還會跌,只是我們不願割肉,這種不認錯的頑固化性格使得我們不能夠懸崖勒馬結果淺套變深套。而若能股價剛剛出現下跌時就殺跌認錯出局,則能回避被深套的風險。但如果割肉太頻繁,多次割肉累加的虧損加起來也跟深套差不多,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操作成功率,操作10次有6次以上的成功率,才適合追漲殺跌。

在實戰中,股市出現單邊上漲行情的機會畢竟不多,特別是在中國股指期貨時代已於2010年正式來臨之後,股市將更多的會震盪運行。易說難做的“高拋低吸”又總是做不到,大量投資者便形成了追漲殺跌的慣性思維,往往一追進去就開始跌,套住;剛剛賣出馬上漲,踏空。看見漲就買入,不管價格有多高,風險有多大;碰上跌就賣,不管跌得有多慘,機會是否已出現。為什麼股票漲得很高了,大家還要去追買入?為什麼股價已經很跌了,大家還比賽割肉?有必要解析一下。

先看追漲。我認為這是來源於兩個方面。

第一是人性使然。人是貪婪的,即使一個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只有10元錢,但這檔股票漲到15元依然有人願意接手買入,大家都認為還有更多錢可賺,相信自己以15元接手之後依然能夠以20元再易手,而只要存在著比自己還要貪婪的人來接手,就還有利可圖。正是因為大量的投資者存在著共同的利己心理及對別人更加劣根性的臆想,才使得股價一漲再漲,超出了合理的價格區間。當投資變為一個純碎的擊鼓傳花遊戲之時,泡沫必然在這個遊戲中滋長、壯大,然後等待破滅。而在泡沫還沒有破滅之前,大家都享受著泡泡浴的美好感覺。追漲,只不過是在泡泡浴裡面再加上肥皂而已,結果是誰都願意往裡面加肥皂哪怕會製造出更多的泡沫。

即便是投資者已經預見到了可能出現的風險,依然心甘情願去追漲,就是相信自己不會是最後一個接到花的人,也不會是泡沫散去最後一個全身赤裸被人一覽無遺躺在浴缸裡面的人。因為他們相信市場仍會編織出很多動人的故事,辟如上市公司通過外延式資產整合彌補內生性業績增長放緩壓力等等鬼話來誘騙更多人進場接盤。

第二是外部表現使然。所謂外部表現,是說投資者根據自己觀察所得確定了股市當前哪怕再高都不算高的看法,進而讓自己相信“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曾經不有觀點認為:“一只好的股票無論其價格有多高,總是一種好的投資品”。而這一觀點則被投資大師由格雷顧姆在1934評擊為“這種所謂的新時期學說信僅就是將類似於賭博的一種狂熱在投資的名義下使之合理化的手段。”

股市正是出現了看上去能夠確保讓所有投資者都能夠獲利的情況,使得市場中的風險已經幾乎被當成零來看待,只要出現哪怕一次下跌,都會被專家、學者、大中小戶哪怕是場外不參與的個體戶都認為是再次建倉的良機,那麼這種普遍看漲的預期就使得市場沒有機會出現真正的回檔,而不回檔又讓更多的投資者認為自己將會錯過大好的時機,從而以最快的速度進場,以最快的速度滿倉。極度的狂熱,讓追漲即獲利成為一種共識,而認為市場有風險則往往被認為是愚蠢的、膽小的或者說是反人類進步的事,那麼市場的資金必然就會全力追漲。

看一看中國股市的下跌情況:2001年A股持續4年的熊市,而自2007年6000點見頂以來的調整至今未結束。再早時候,92年、93年都出現過幅度超過60%的下跌,充分的說明了市場不會永遠確保所有的多頭都能夠獲利。股市之中,一贏二平七虧的定律即便是讓中國股市再繼續成長三十年,依然不會改變,但每次瘋狂之中,都不乏出現幻想股市漲上天之徒,就是被暫時持續上漲出現的“看上去能夠確保所有人都獲利”的假像所蒙蔽。

再看殺跌,同樣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個做空出於應勢。2010年末,國內上映了姜文導演的電影《讓子彈飛》,裡面有一幕很經典:姜文飾演的張麻子發錢給老百姓,老百姓收了,惡霸出來收錢,老百姓害怕,又繳了錢;張麻子給老百姓發了槍,老百姓也收了槍。當張麻子他們哥幾個騎著馬拿著槍喊著殺惡霸時,卻沒有一個老百姓跟出來。他說:“我算是明白了,誰贏,他們跟誰”。

這個故事,其實股市裡正在反復上演。投資者就像老百姓,對股票價值的判斷其實沒有什麼把握,對於漲跌的預測更沒有什麼把握。預測股票的漲跌就像預測張麻子殺惡霸的輸贏一樣,他贏了跟著他殺進黃四爺家分財產,他若是輸了呢?怕也只有落個賠葬的下場。所以投資者喜歡看,看多空雙方的爭奪,誰贏他們跟誰。股市形成了明顯的下跌趨勢,空方完全掌握大局,投資者往往就會加入看空做空的一方,他們相信誰主導市場,市場就按誰的想法走,所以哪怕是股票的格價已經跌破其價值甚至是跌破了每股淨資產,投資者也相信多方沒有力量反攻,做空能讓自己更安全。

第二是殺跌源於恐懼。舉個純屬虛構的例子,虛構到你和我。我和你同住一屋子,突然你發現桌子上的水杯在搖動,而此時我說:“恐怕在地震?”。我們兩個人可能都會憑經驗一路狂奔下樓。到了樓下還會繼續跑,跑到空曠的地方,因為我們相信發生了地震,只有到空曠的地方才安全。最後確認沒地震回屋才發現原來是鄰居家正在裝修屋子,震動了自家的桌子。這就和股市下跌一樣,有時候即便股票下跌只不過是因為上市公司關聯方在出了點問題正在打官司,牽連到了上市公司引起調整,投資者害怕這是股票主力出逃,擔心引發崩盤,恐懼會讓他們義無反顧地出逃,就像屋子裡面的你我一樣。

投資者對股價下跌的擔憂源於恐懼,而恐懼往往又來源於未知。人類對於未知的東西往往都是很恐懼的,比如鬼,沒有人見過鬼,大家都怕鬼。要是真的大家都見過鬼,鬼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市場中會出現利“利空出盡是利好”的現象。當大家擔心的東西都成為明確的、眾所周知的事情,對投資者造成的恐懼感就會打折。大家都無法看到未來,未來就成為一個未知數。市場參與各方對未來的猜測總是使得投資者感到無所適從,當某一個利空出現後,投資者不知道會造成怎樣的後果,這時候從自衛的角度出發一定會採取防守性的拋售行為,即便股價已經下跌,但對未知的局面產生的擔憂仍會使得投資者繼續保守和謹慎,從而選擇賣出以致股價一跌再跌。

要改變追漲殺跌的習慣,就要對股票有客觀的認識和對投資足夠的理性,克制自己的貪婪和恐懼。要知道再美好的宴會也會有曲終人散時,再糟糕的事情也不會使得世界末日到來。盛極而衰和否極泰來都是大自然的規律,亙古不變。

如何正確面對虧損

投資者的交易如果發生了虧損,他的帳戶資金不僅會受到損失,而且他的自尊心也同時經受著打擊。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虧損,那麼就會產生深深的自責。假如進入連續的虧損狀態甚至會有一些自卑心理產生,從而使自己進入到不能犯錯的狀態。而不容許自己犯錯誤,在交易時,精神就會高度緊張。一旦犯錯了,就會產生不願意認錯的情緒,並最終鑄成大錯,從而產生了和市場鬥氣和賭博心理。如果投資者進入到這種狀態中,那麼他就與獲利沒什麼關係了。這種錯誤的態度以及處理方法之所以能夠發生,就其根本原因而言,就是因為投資者沒有能夠正確地理解交易中虧損的現象。

如何處理對與錯:

(1)制定適應自己的標準

首先,你要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對與錯標準,而不是適應市場的對錯標準,因為在任何時候市場都不能給你一個明確的對錯標準。如果你做一下賣單,從圖形上來看,你可能認為上漲35點以後,後勢就可能要漲幅擴大。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你又可能認為只有突破盤整區才有可能形成上漲。但是突破盤區的話,就要承受50點左右的虧損,如再看得遠一些,也可以認為只有創新高以後,才能確認其上漲的趨勢,而這時你需要承擔的是80個點的虧損。那麼,從市場的角度來講,你到底該用什麼標準來判斷你的對與錯?的確,市場它是不會主動地給出你一個判斷的標準,所以,對與錯的判斷標準,只能是以自己的承受能力來確定,以自己能適應為主。

進場開始交易,其結果是被套了,這是否就是錯了呢?我認為,只要是沒到止損點,交易就仍是處在正確的狀態。如果你在一次交易中就獲利一個漲停板,這是否就是正確的了?這需要看此次行情的規模到底能走多遠,如果行情能達到100點的高度,那麼我認為這次的交易是錯誤的。對與錯不能單純由盈虧多少來判斷,而是要由盈虧的品質來作為判斷,做錯了會小虧損,但是做對了會有大贏利才是正確,否則就是錯誤的。評定對與錯的標準,其實就是怎樣設定止損點、是否能嚴格執行止損紀律的問題,怎樣設立止損點這是因人而異的問題,但嚴格的執行才是應該遵守的紀律。

(2)允許犯錯

在交易的過程中,如果不允許自己犯錯誤,那麼你的交易要麼非常小心,精神高度緊張,導致心態無法平衡;要麼是一旦做錯不但不認錯反而鑄成了大錯,這都是交易中的大忌。出現虧損在交易中是件很正常的事,應該把適量的虧損看做是獲利所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以及成本。機會全都是積極尋找出來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夢想成功便是幻想。

只有能允許自己犯錯,才會有更多交易的機會,才能消除對市場的恐懼,你才會抓住真正獲利的機會,才能真正留在這個市場。在交易中犯錯這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對了的時候不堅持,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3)遵守紀律,執行標準

遵守紀律,嚴格地執行自己已經制定的對錯標準,這是改正錯誤和在交易中獲利的前提。進場以後,只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是該賣出還是應該繼續持有,如果觸及到了止損點,只能做的事就是出局。否則的話,就該一直堅定地持有,直到評判標準給出離場信號為止。

(4)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適用於各種專業以及各個領域。

①聯想

聯想公司曾經發佈過這樣的一個廣告:“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如果細細地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含義,並不像一句廣告詞說得那麼簡單。聯想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發展進步不就是一個個的理想被實現的過程嗎?在小時候,我們以前夢想過的很多東西不正在變成現實嗎?《海底兩萬里》曾是一本科幻類的小說,但現在看起來,早已經不再是科幻了。這些便都是人類敢於聯想的結果。個人思維空間的大小決定了其聯想力,而一個人的聯想能力實際上是決定了他的個人能力。聯想得越深奧,在現實中就越能發掘更多的新生事物,就越能自如地應付各種新事物的挑戰。炒股也是這樣,只有能打開想像空間的人,才能知其然而追究其所以然;只有敢於聯想和敢於進行挑戰的人,才能最終成為股市中的大贏家。股市中隨時隨地都會出現“蝴蝶效應”,恰恰正是“蝴蝶效應”不太容易被平常人所能理解。

②發散思維

一般來說,聯想是將一些小的事情盡可能地往大處以及深處去想。那麼,發散思維則是要把一些大的事情往小處去想。通俗地說,就是要從大同中尋找小異。如果說聯想你為打開了思維的想像空間,那麼發散思維便是要讓你將發散的思維回收到這件事物的支點上去。事物總有許多面,發散思維需要你用盡可能多的和儘量是創新的思維方式來觀察這個事物的多個面,對面觀察的越多,對你發現整個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越有用處,就越能自如應付。股票市場不是要求投資人既能把準確握住大勢又能精確把握個股嗎?對投資者而言,選中的股票就是其贏利的支點,只有儘快地找到這個支點,才能最終跑贏市場。

③逆向思維

逆者,即反也。顧其名思其義,逆向思維就是反向思維。學過數學的人都清楚,數學的邏輯原理中就存在正推論與反推論。事實上,在世界上的任何具有邏輯的事物都是需要人來進行正推與反推的,一件正著做不能成功的事情,如果反著做,卻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股票市場中也是這樣。在股票市場中,有為數不少超級投資家都非常看重股票的歷史走勢,對其走勢的重要判斷的依據也常常是來自於歷史走勢。絕大多數的著名投資家都說過,股票的歷史就是重複的歷史。其實往大裡說,人類的很多行為,同樣也是處在重複與創新的過程當中。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件衣服已經不流行,放了七八年以後,有時會再次變成流行時裝。股票市場的重要走勢,其中的壓力以及支撐,不是前面的歷史走勢所造就的嗎?因此,炒股的遊戲其實是一個反推過去、預演將來的遊戲,它需要用逆向思維推理歷史,同樣它也需要依據歷史來預演未來。此外,股市中存在一條最簡單的法則:在關鍵時刻與絕大多數人站在對立面常常是正確的。這表現的也是逆向思維。

④動態思維

什麼是動態思維?就是說,要求人們要與時代一同進步。有句俗語說“沒有人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事物是在不斷地變化,任何事物其在不同的空間以及時間裡所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同一個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果一定要用固化的方式來應對事情的話,常常會鬧出很多笑話。在股市中的操作也是這樣,假如一直用固化的方式來理解股市以及操作股票的話,賺錢會比登天還難。事物雖然會被一些歷史因素影響著,卻不一定是歷史的簡單複製,事物的發展往往會隨著重要因素的量變以及發生的質變走出一個新的軌跡。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大盤到達3000點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牛市已經結束了。可事實是如何呢?這證明了,要借用經驗但是卻不能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綜上所述:用思維打開空間,用行動找到支點,學習並研究歷史,行事要與時俱進。

理解股市,不在於其未來會發生什麼,而在於其過去曾經發生過什麼以及正在發生什麼;不在於你是否犯過錯誤,而在於犯錯以後糾錯的能力。

此時大盤更多的會出現震盪;當大盤經過一段上漲,投資者開始不敢追高,但大主力又不會輕易放棄牛市機會,此時需要一段中途的換手震盪,大盤會出現震盪。這兩個時期只要實體經濟沒有出現明顯的異常,股市便進入震盪期,個股也會跟著箱體運行,漲上去,跌下來,跌下來,又漲上去。此時的股市,還沒有因大幅上漲積累較大的風險或通過充分調整釋放了大的風險,股市確立箱體震盪的格局,此時就可以準備採取高拋低吸的策略。

接下來就是選什麼股來進行高拋低吸的操作。我的建議是選擇股性活躍的股票,這樣的股票總是漲一段跌一段,而且漲和跌的幅度都比較明顯,選這類股票的原因是高拋低吸策略需要股從更多的波動形成通過差價獲利的機會。有些股票一天波動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若用以做高拋低吸操作,恐怕連交易手續費都掙不到。

什麼股的股性才叫活躍?按我自己的操作經驗,在三個月內,至少要有10個交易日股價漲跌幅超過5%,其中這十個交易日裡漲跌將近參半(ST股風險較大,漲跌慣性很強,不建議進行箱體高拋低吸操作)。有些股票可能一年前股性很活躍,但現在可能很弱,主要是看最近三個月的交易情況,在三個月時間裡有近五個交易日漲或跌達到5%以上,表明多空博奕力度較大,有博奕才會有機會。

最後就是堅持不受外界干擾。確定了高拋低吸的策略又選到了可操作的股票,那麼接下來就是怎麼進行高拋低吸的具體操作了,在股價跌到重要均線比如三十日均線六十日均線處就可以進行大膽地買入,而股價上漲後達到預期收益一定要果斷地賣出,否則前面兩步都是白做。一旦計畫被打亂,贏利將變虧損。當大勢處於震盪時期的時候,個股的震盪期一般是比大盤要長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把股價短期內波動的高點用線連續來,再將股價波動的低點用線連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箱體,如下圖。這個箱體的上下邊線就是我們操作的輔助線。股價跌到箱體下沿試探性買入。如果股價漲到箱體上沿,進行賣出操作。

當然,高拋低吸很可能會出現高拋了還漲、低吸了還跌的情況,這是我們所無法控制的。如果高拋了還漲,則看看漲上去之後的回踩,如果回踩放量再走強,應當修正自己加倉買入;而低吸了還跌的股票,同樣觀察下跌後能不能及時的回升,如果不能回升,也需要止損走人。

操作儘量以箱體邊沿線為參考,不要過多的受外界干擾。很多投資者本來計畫到了箱體上沿就賣,結果漲到那裡希望漲得更高,結果捨不得賣,煮熟的鴨子飛了;而股價跌到到箱體下沿,又害怕繼續下跌,結果到嘴邊的肉居然又掉了。

財富,在你追漲殺跌中慢慢流失

在股市強勁的上漲行情中往往會出現“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情形,想必大家都深有感觸,越不敢買入的股票就越往上漲。這些股票沒有套牢盤,投資者情緒高漲,莊家推高股價相對輕鬆。而在這個過程中追漲往往就能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很多股票連續漲停五六天還漲停,很多敢於在第一個漲停後追入的投資者比因保守而買入長期弱勢盤整股票的投資者更能取得超額收益。

高收益對應高風險,很多追漲的投資者都有過短期快速獲大利,但又快速地被市場抹平利潤然後再次出現虧損。所以對於追漲殺跌的投資者,我的建議就是不能貪,賺了就要走。儘早殺跌則可以讓投資者避免深套。凡炒股者必有被套經歷,被套不是我們不知道還會跌,只是我們不願割肉,這種不認錯的頑固化性格使得我們不能夠懸崖勒馬結果淺套變深套。而若能股價剛剛出現下跌時就殺跌認錯出局,則能回避被深套的風險。但如果割肉太頻繁,多次割肉累加的虧損加起來也跟深套差不多,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操作成功率,操作10次有6次以上的成功率,才適合追漲殺跌。

在實戰中,股市出現單邊上漲行情的機會畢竟不多,特別是在中國股指期貨時代已於2010年正式來臨之後,股市將更多的會震盪運行。易說難做的“高拋低吸”又總是做不到,大量投資者便形成了追漲殺跌的慣性思維,往往一追進去就開始跌,套住;剛剛賣出馬上漲,踏空。看見漲就買入,不管價格有多高,風險有多大;碰上跌就賣,不管跌得有多慘,機會是否已出現。為什麼股票漲得很高了,大家還要去追買入?為什麼股價已經很跌了,大家還比賽割肉?有必要解析一下。

先看追漲。我認為這是來源於兩個方面。

第一是人性使然。人是貪婪的,即使一個上市公司的股票價值只有10元錢,但這檔股票漲到15元依然有人願意接手買入,大家都認為還有更多錢可賺,相信自己以15元接手之後依然能夠以20元再易手,而只要存在著比自己還要貪婪的人來接手,就還有利可圖。正是因為大量的投資者存在著共同的利己心理及對別人更加劣根性的臆想,才使得股價一漲再漲,超出了合理的價格區間。當投資變為一個純碎的擊鼓傳花遊戲之時,泡沫必然在這個遊戲中滋長、壯大,然後等待破滅。而在泡沫還沒有破滅之前,大家都享受著泡泡浴的美好感覺。追漲,只不過是在泡泡浴裡面再加上肥皂而已,結果是誰都願意往裡面加肥皂哪怕會製造出更多的泡沫。

即便是投資者已經預見到了可能出現的風險,依然心甘情願去追漲,就是相信自己不會是最後一個接到花的人,也不會是泡沫散去最後一個全身赤裸被人一覽無遺躺在浴缸裡面的人。因為他們相信市場仍會編織出很多動人的故事,辟如上市公司通過外延式資產整合彌補內生性業績增長放緩壓力等等鬼話來誘騙更多人進場接盤。

第二是外部表現使然。所謂外部表現,是說投資者根據自己觀察所得確定了股市當前哪怕再高都不算高的看法,進而讓自己相信“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曾經不有觀點認為:“一只好的股票無論其價格有多高,總是一種好的投資品”。而這一觀點則被投資大師由格雷顧姆在1934評擊為“這種所謂的新時期學說信僅就是將類似於賭博的一種狂熱在投資的名義下使之合理化的手段。”

股市正是出現了看上去能夠確保讓所有投資者都能夠獲利的情況,使得市場中的風險已經幾乎被當成零來看待,只要出現哪怕一次下跌,都會被專家、學者、大中小戶哪怕是場外不參與的個體戶都認為是再次建倉的良機,那麼這種普遍看漲的預期就使得市場沒有機會出現真正的回檔,而不回檔又讓更多的投資者認為自己將會錯過大好的時機,從而以最快的速度進場,以最快的速度滿倉。極度的狂熱,讓追漲即獲利成為一種共識,而認為市場有風險則往往被認為是愚蠢的、膽小的或者說是反人類進步的事,那麼市場的資金必然就會全力追漲。

看一看中國股市的下跌情況:2001年A股持續4年的熊市,而自2007年6000點見頂以來的調整至今未結束。再早時候,92年、93年都出現過幅度超過60%的下跌,充分的說明了市場不會永遠確保所有的多頭都能夠獲利。股市之中,一贏二平七虧的定律即便是讓中國股市再繼續成長三十年,依然不會改變,但每次瘋狂之中,都不乏出現幻想股市漲上天之徒,就是被暫時持續上漲出現的“看上去能夠確保所有人都獲利”的假像所蒙蔽。

再看殺跌,同樣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個做空出於應勢。2010年末,國內上映了姜文導演的電影《讓子彈飛》,裡面有一幕很經典:姜文飾演的張麻子發錢給老百姓,老百姓收了,惡霸出來收錢,老百姓害怕,又繳了錢;張麻子給老百姓發了槍,老百姓也收了槍。當張麻子他們哥幾個騎著馬拿著槍喊著殺惡霸時,卻沒有一個老百姓跟出來。他說:“我算是明白了,誰贏,他們跟誰”。

這個故事,其實股市裡正在反復上演。投資者就像老百姓,對股票價值的判斷其實沒有什麼把握,對於漲跌的預測更沒有什麼把握。預測股票的漲跌就像預測張麻子殺惡霸的輸贏一樣,他贏了跟著他殺進黃四爺家分財產,他若是輸了呢?怕也只有落個賠葬的下場。所以投資者喜歡看,看多空雙方的爭奪,誰贏他們跟誰。股市形成了明顯的下跌趨勢,空方完全掌握大局,投資者往往就會加入看空做空的一方,他們相信誰主導市場,市場就按誰的想法走,所以哪怕是股票的格價已經跌破其價值甚至是跌破了每股淨資產,投資者也相信多方沒有力量反攻,做空能讓自己更安全。

第二是殺跌源於恐懼。舉個純屬虛構的例子,虛構到你和我。我和你同住一屋子,突然你發現桌子上的水杯在搖動,而此時我說:“恐怕在地震?”。我們兩個人可能都會憑經驗一路狂奔下樓。到了樓下還會繼續跑,跑到空曠的地方,因為我們相信發生了地震,只有到空曠的地方才安全。最後確認沒地震回屋才發現原來是鄰居家正在裝修屋子,震動了自家的桌子。這就和股市下跌一樣,有時候即便股票下跌只不過是因為上市公司關聯方在出了點問題正在打官司,牽連到了上市公司引起調整,投資者害怕這是股票主力出逃,擔心引發崩盤,恐懼會讓他們義無反顧地出逃,就像屋子裡面的你我一樣。

投資者對股價下跌的擔憂源於恐懼,而恐懼往往又來源於未知。人類對於未知的東西往往都是很恐懼的,比如鬼,沒有人見過鬼,大家都怕鬼。要是真的大家都見過鬼,鬼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市場中會出現利“利空出盡是利好”的現象。當大家擔心的東西都成為明確的、眾所周知的事情,對投資者造成的恐懼感就會打折。大家都無法看到未來,未來就成為一個未知數。市場參與各方對未來的猜測總是使得投資者感到無所適從,當某一個利空出現後,投資者不知道會造成怎樣的後果,這時候從自衛的角度出發一定會採取防守性的拋售行為,即便股價已經下跌,但對未知的局面產生的擔憂仍會使得投資者繼續保守和謹慎,從而選擇賣出以致股價一跌再跌。

要改變追漲殺跌的習慣,就要對股票有客觀的認識和對投資足夠的理性,克制自己的貪婪和恐懼。要知道再美好的宴會也會有曲終人散時,再糟糕的事情也不會使得世界末日到來。盛極而衰和否極泰來都是大自然的規律,亙古不變。

如何正確面對虧損

投資者的交易如果發生了虧損,他的帳戶資金不僅會受到損失,而且他的自尊心也同時經受著打擊。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虧損,那麼就會產生深深的自責。假如進入連續的虧損狀態甚至會有一些自卑心理產生,從而使自己進入到不能犯錯的狀態。而不容許自己犯錯誤,在交易時,精神就會高度緊張。一旦犯錯了,就會產生不願意認錯的情緒,並最終鑄成大錯,從而產生了和市場鬥氣和賭博心理。如果投資者進入到這種狀態中,那麼他就與獲利沒什麼關係了。這種錯誤的態度以及處理方法之所以能夠發生,就其根本原因而言,就是因為投資者沒有能夠正確地理解交易中虧損的現象。

如何處理對與錯:

(1)制定適應自己的標準

首先,你要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對與錯標準,而不是適應市場的對錯標準,因為在任何時候市場都不能給你一個明確的對錯標準。如果你做一下賣單,從圖形上來看,你可能認為上漲35點以後,後勢就可能要漲幅擴大。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你又可能認為只有突破盤整區才有可能形成上漲。但是突破盤區的話,就要承受50點左右的虧損,如再看得遠一些,也可以認為只有創新高以後,才能確認其上漲的趨勢,而這時你需要承擔的是80個點的虧損。那麼,從市場的角度來講,你到底該用什麼標準來判斷你的對與錯?的確,市場它是不會主動地給出你一個判斷的標準,所以,對與錯的判斷標準,只能是以自己的承受能力來確定,以自己能適應為主。

進場開始交易,其結果是被套了,這是否就是錯了呢?我認為,只要是沒到止損點,交易就仍是處在正確的狀態。如果你在一次交易中就獲利一個漲停板,這是否就是正確的了?這需要看此次行情的規模到底能走多遠,如果行情能達到100點的高度,那麼我認為這次的交易是錯誤的。對與錯不能單純由盈虧多少來判斷,而是要由盈虧的品質來作為判斷,做錯了會小虧損,但是做對了會有大贏利才是正確,否則就是錯誤的。評定對與錯的標準,其實就是怎樣設定止損點、是否能嚴格執行止損紀律的問題,怎樣設立止損點這是因人而異的問題,但嚴格的執行才是應該遵守的紀律。

(2)允許犯錯

在交易的過程中,如果不允許自己犯錯誤,那麼你的交易要麼非常小心,精神高度緊張,導致心態無法平衡;要麼是一旦做錯不但不認錯反而鑄成了大錯,這都是交易中的大忌。出現虧損在交易中是件很正常的事,應該把適量的虧損看做是獲利所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以及成本。機會全都是積極尋找出來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夢想成功便是幻想。

只有能允許自己犯錯,才會有更多交易的機會,才能消除對市場的恐懼,你才會抓住真正獲利的機會,才能真正留在這個市場。在交易中犯錯這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對了的時候不堅持,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3)遵守紀律,執行標準

遵守紀律,嚴格地執行自己已經制定的對錯標準,這是改正錯誤和在交易中獲利的前提。進場以後,只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標準去判斷是該賣出還是應該繼續持有,如果觸及到了止損點,只能做的事就是出局。否則的話,就該一直堅定地持有,直到評判標準給出離場信號為止。

(4)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適用於各種專業以及各個領域。

①聯想

聯想公司曾經發佈過這樣的一個廣告:“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如果細細地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含義,並不像一句廣告詞說得那麼簡單。聯想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人類的發展進步不就是一個個的理想被實現的過程嗎?在小時候,我們以前夢想過的很多東西不正在變成現實嗎?《海底兩萬里》曾是一本科幻類的小說,但現在看起來,早已經不再是科幻了。這些便都是人類敢於聯想的結果。個人思維空間的大小決定了其聯想力,而一個人的聯想能力實際上是決定了他的個人能力。聯想得越深奧,在現實中就越能發掘更多的新生事物,就越能自如地應付各種新事物的挑戰。炒股也是這樣,只有能打開想像空間的人,才能知其然而追究其所以然;只有敢於聯想和敢於進行挑戰的人,才能最終成為股市中的大贏家。股市中隨時隨地都會出現“蝴蝶效應”,恰恰正是“蝴蝶效應”不太容易被平常人所能理解。

②發散思維

一般來說,聯想是將一些小的事情盡可能地往大處以及深處去想。那麼,發散思維則是要把一些大的事情往小處去想。通俗地說,就是要從大同中尋找小異。如果說聯想你為打開了思維的想像空間,那麼發散思維便是要讓你將發散的思維回收到這件事物的支點上去。事物總有許多面,發散思維需要你用盡可能多的和儘量是創新的思維方式來觀察這個事物的多個面,對面觀察的越多,對你發現整個事物的發展規律就越有用處,就越能自如應付。股票市場不是要求投資人既能把準確握住大勢又能精確把握個股嗎?對投資者而言,選中的股票就是其贏利的支點,只有儘快地找到這個支點,才能最終跑贏市場。

③逆向思維

逆者,即反也。顧其名思其義,逆向思維就是反向思維。學過數學的人都清楚,數學的邏輯原理中就存在正推論與反推論。事實上,在世界上的任何具有邏輯的事物都是需要人來進行正推與反推的,一件正著做不能成功的事情,如果反著做,卻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股票市場中也是這樣。在股票市場中,有為數不少超級投資家都非常看重股票的歷史走勢,對其走勢的重要判斷的依據也常常是來自於歷史走勢。絕大多數的著名投資家都說過,股票的歷史就是重複的歷史。其實往大裡說,人類的很多行為,同樣也是處在重複與創新的過程當中。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件衣服已經不流行,放了七八年以後,有時會再次變成流行時裝。股票市場的重要走勢,其中的壓力以及支撐,不是前面的歷史走勢所造就的嗎?因此,炒股的遊戲其實是一個反推過去、預演將來的遊戲,它需要用逆向思維推理歷史,同樣它也需要依據歷史來預演未來。此外,股市中存在一條最簡單的法則:在關鍵時刻與絕大多數人站在對立面常常是正確的。這表現的也是逆向思維。

④動態思維

什麼是動態思維?就是說,要求人們要與時代一同進步。有句俗語說“沒有人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事物是在不斷地變化,任何事物其在不同的空間以及時間裡所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同一個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果一定要用固化的方式來應對事情的話,常常會鬧出很多笑話。在股市中的操作也是這樣,假如一直用固化的方式來理解股市以及操作股票的話,賺錢會比登天還難。事物雖然會被一些歷史因素影響著,卻不一定是歷史的簡單複製,事物的發展往往會隨著重要因素的量變以及發生的質變走出一個新的軌跡。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大盤到達3000點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牛市已經結束了。可事實是如何呢?這證明了,要借用經驗但是卻不能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綜上所述:用思維打開空間,用行動找到支點,學習並研究歷史,行事要與時俱進。

理解股市,不在於其未來會發生什麼,而在於其過去曾經發生過什麼以及正在發生什麼;不在於你是否犯過錯誤,而在於犯錯以後糾錯的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