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敦克爾克》我只要回家而已,怎麼全世界都跟我作對

說兩句, 不是影評, 有感而發。 沒有主題, 想到什麼說什麼。

毫不掩飾的說, 小弟我是一名諾吹, 有關諾蘭的電影, 讓我沉迷。 不為別的, 就是因為他能把“蒙太奇”這三個字發揮到極致。

《敦克爾克》這部電影, 如果不是諾蘭導演的話, 其實我的興趣度是一般的, 因為對二戰裡腐國那點破事是不感興趣的, 拍英國人還不如拍義大利好玩呢。 而且一個人人皆知的歷史事件, 拍成電影的話, 我之前真想不明白, 究竟怎麼去展示, 反正大家都是跑路, 一個撤退的故事, 究竟要怎樣去拍?拍出來, 估計也沒啥意思。

我想, 很多朋友在看電影之前, 也跟我持同樣的觀點。

所以, 這就是我吹諾蘭的地方, 很簡單的一個逃難故事, 卻拍得跌宕起伏, 令人窒息,

毫不誇張的說, 我那場電影, 周圍的觀眾沒有一個交頭接耳, 沒有一個玩手機, 幾乎都是抻著脖子去看, 全程被吸引到電影之中。

什麼是“蒙太奇”?這就是!

剪輯、拼接的魅力, 把一場大撤退故事拍得扣人心弦, 這就是諾蘭不俗之處。

這是戰爭片!

戰爭不只眼前的大海和轟炸機, 還有遠方的小船和家鄉。

有人說這不算戰爭片, 更像是驚悚或者懸疑, 但在我看來, 這就是戰爭片, 只是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戰爭片可以展示正面戰場的浴血奮戰, 同樣也可以展示戰爭後方的人和事, 比如幾年前澳大利亞電影《奇襲60陣地》, 就是講述一戰中工兵的故事, 全片幾乎沒有戰爭場面, 而是專注於一幫工兵在坑道裡如何埋炸彈的故事。

《敦克爾克》也是一樣, 專注描述“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故事, 如何光明正大的跑路, 是本片主要內容。

而且, “戰爭片”這個概念, 更偏向於題材, 一個題材之下, 可以有各種類型,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就是“戰爭/劇情”, 而《敦克爾克》則是“戰爭/劇情/歷史”, 因為電影是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改編。

通常在我們習慣性的稱謂中, 又會為其加上“懸疑或者驚悚”的標籤, 因為戰爭片都挺嚇人, 生死揪心等等, 但卻不符合真正的電影分類標準, 因為“懸疑/驚悚”又是另一種類型的電影。

所以, 《敦克爾克》是戰爭片無疑。

迷一樣的敘事

諾蘭是一位敘事高手,更是一位“蒙太奇”高人。所謂的敘事,並不是有多麼繁瑣的故事,而是把一個故事講得精彩,哪怕這個故事很簡單。

除了《盜夢空間》之外,諾蘭的故事都挺簡單的。不信?可以回想一下,從《記憶碎片》到《致命魔術》再到《星際穿越》,故事基本一張橫格紙就能搞定,而《盜夢空間》的故事也不是很複雜,而是這些作品關鍵結構玩得好,故事講得妙。

能把簡單的故事拍得精彩,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諾蘭的電影手法,具備兩大特殊屬性。

其一,“化簡為繁”

這並不是貶義,只是我找不到詞去形容諾蘭這種“癖好”。很簡單的單執行緒故事, 拆分打亂,從中抻出幾個線頭來分別描述,這是諾蘭最擅長的,這並不是炫技,而是“蒙太奇”的精髓。

這樣做得好處,就是“故事張力的疊加”。

因為在諾蘭的電影裡,很少用“戲劇性”的烘托故事,而是用故事結構張力來完成主題渲染。

有人說本片的故事像《盜夢空間》,我懷疑這個人沒看過諾蘭其他電影,《盜夢空間》是線性敘事,與《敦克爾克》相似的地方在於結尾,三層夢境同時啟動,打破的時間線,造成環環相扣的“疊加”張力,而恰恰諾蘭前期幾部作品的特點就是這樣,敘事不同但效果類似。

《敦克爾克》的敘事,要說相似,可以說是《致命魔術》和《追隨》,比如《致命魔術》,一條主線是波登在獄中的斷斷續續回憶錄,按照時間順序正常發展。另一條主線則是安吉爾在小鎮旅店中的倒敘模式,然後安吉爾又看了波登的日記,又是一條線索去照應波登線,到了結尾交匯於一點。

《敦克爾克》雖然結構不同,但模式是類似的,三條主線,沒有時間順序,字幕已經表明了:

★港口:一周

★海上:一天

★空中:一小時

這三條主線,在電影開場,同時出現,三條主線慢慢的展開,進而相互交錯,每一條線索都是對其他兩條線索的補充,最後形成一個工整有序的網,最後在結尾之處三者彙聚一點,這就是“故事張力的疊加”。

比如湯老師首次與敵軍戰鬥,同伴迫降于海上,後面一艘民船跟進,同伴似乎獲救。其實並不是這樣,隨後在“海上線”中,以馬克·裡朗斯為主視角,是這一幕的延續,飛行員險些喪命。

這樣做得好處,就是對三條線進行了足夠空間的渲染,電影的緊張氣息和絕望的情緒累加,到了最後交匯與一點,一場營救大戲,效果爆棚,觀眾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

這是諾蘭的敘事特點,在通過他利用獨特的電影語言及敘事結構,將一個簡單的跑路故事打亂然後重新組合,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感受。這恐怕是這部電影的精髓所在,看似炫麗,其實樸實無華,無視時間順序的平行敘事,就是這麼強。

其二、坎坷的任務

諾蘭電影第二個特點,就是目標任務。除了《黑暗騎士》三部曲這樣工整的商業大片之外,他的作品,開場就給角色設定一個任務,讓觀眾都瞭解角色是為什麼而來,到哪裡去。

《記憶碎片》中的追查真相梗,《致命魔術》中的復仇目標,《盜夢空間》裡的植入想法,《星際穿越》裡尋找家園目的地。《敦克爾克》則是“回家”。

有了明確的目標任務,隨後的故事發展,給角色設定一堆關卡,以及突如其來的“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橋段,其實就跟闖關任務一樣,就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來。

我們的小兵湯米(電影中我不記得他有名字,因為沒機會通報名號),目的就是回家,然後上一艘船沉一艘,悲觀絕望的情緒,再加上很少的臺詞,尤其是荷蘭船中那一幕,真是壓抑到極點。

“我TM只是要回個家,怎麼全世界都跟我作對?”

電影中的很多鏡頭,都是過肩拍,類似於主觀鏡頭,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對敵人的渲染,並沒有任何筆墨,這讓人想起了斯皮爾伯格的《決鬥》,一輛如影隨形的卡車,不知道司機是誰,將卡車具象為敵人。本片中,敵人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德國轟炸機,還有海水、天氣,潮汐潮落、甚至隊友都是“敵人”。

看著菲恩·懷特海德那麼喪的臉,就好像在說“我要回個家,怎麼TM全世界都跟我作對”一樣。

這是諾蘭電影的特徵,為原定目標任務,設定各種障礙,從而達到故事的跌宕起伏和渲染力。

最後,就是剪輯手段,音效和配樂的渲染,都是頂級的,還記得《星際穿越》裡,馬修·麥康納旋轉飛船與主體飛船對接那一幕,渲染力極佳。

而《敦克爾克》通過這樣故事模式的“疊加”敘述,讓這樣的渲染力比比皆是。尤其是最後一幕,三點交匯,海陸空三條線環環相扣,儘管觀眾對最後“任務完成”心知肚明,但就是憑藉電影極佳的渲染力,將這段內容拍得驚心動魄。

空中的轟炸機、海中的燃油,將傾的軍艦,水中的士兵,還有漂浮在巨浪中的小商船,彼此的命運都是聯繫在一起。強大的故事張力在這裡體現的尤為突出。

明年奧斯卡上,音效、剪輯、配樂,至少要獲提名。

最最後,就是戰爭電影中的角色設定,找了一位無名氏擔任主角,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角色,只是一個逃兵性質的人,在這裡,戰爭的意義、家國情仇變得淡化,心屬家鄉才是角色真實的寫照。而且你不知道這個角色究竟能不能“完成任務”,最後能不能活下來,從頭到尾牽動觀眾。

儘管有著反常規的敘事手法,有著轟鳴的音效和BGM,但《敦克爾克》卻比其他戰爭片都要寫實。

迷一樣的敘事

諾蘭是一位敘事高手,更是一位“蒙太奇”高人。所謂的敘事,並不是有多麼繁瑣的故事,而是把一個故事講得精彩,哪怕這個故事很簡單。

除了《盜夢空間》之外,諾蘭的故事都挺簡單的。不信?可以回想一下,從《記憶碎片》到《致命魔術》再到《星際穿越》,故事基本一張橫格紙就能搞定,而《盜夢空間》的故事也不是很複雜,而是這些作品關鍵結構玩得好,故事講得妙。

能把簡單的故事拍得精彩,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諾蘭的電影手法,具備兩大特殊屬性。

其一,“化簡為繁”

這並不是貶義,只是我找不到詞去形容諾蘭這種“癖好”。很簡單的單執行緒故事, 拆分打亂,從中抻出幾個線頭來分別描述,這是諾蘭最擅長的,這並不是炫技,而是“蒙太奇”的精髓。

這樣做得好處,就是“故事張力的疊加”。

因為在諾蘭的電影裡,很少用“戲劇性”的烘托故事,而是用故事結構張力來完成主題渲染。

有人說本片的故事像《盜夢空間》,我懷疑這個人沒看過諾蘭其他電影,《盜夢空間》是線性敘事,與《敦克爾克》相似的地方在於結尾,三層夢境同時啟動,打破的時間線,造成環環相扣的“疊加”張力,而恰恰諾蘭前期幾部作品的特點就是這樣,敘事不同但效果類似。

《敦克爾克》的敘事,要說相似,可以說是《致命魔術》和《追隨》,比如《致命魔術》,一條主線是波登在獄中的斷斷續續回憶錄,按照時間順序正常發展。另一條主線則是安吉爾在小鎮旅店中的倒敘模式,然後安吉爾又看了波登的日記,又是一條線索去照應波登線,到了結尾交匯於一點。

《敦克爾克》雖然結構不同,但模式是類似的,三條主線,沒有時間順序,字幕已經表明了:

★港口:一周

★海上:一天

★空中:一小時

這三條主線,在電影開場,同時出現,三條主線慢慢的展開,進而相互交錯,每一條線索都是對其他兩條線索的補充,最後形成一個工整有序的網,最後在結尾之處三者彙聚一點,這就是“故事張力的疊加”。

比如湯老師首次與敵軍戰鬥,同伴迫降于海上,後面一艘民船跟進,同伴似乎獲救。其實並不是這樣,隨後在“海上線”中,以馬克·裡朗斯為主視角,是這一幕的延續,飛行員險些喪命。

這樣做得好處,就是對三條線進行了足夠空間的渲染,電影的緊張氣息和絕望的情緒累加,到了最後交匯與一點,一場營救大戲,效果爆棚,觀眾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

這是諾蘭的敘事特點,在通過他利用獨特的電影語言及敘事結構,將一個簡單的跑路故事打亂然後重新組合,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感受。這恐怕是這部電影的精髓所在,看似炫麗,其實樸實無華,無視時間順序的平行敘事,就是這麼強。

其二、坎坷的任務

諾蘭電影第二個特點,就是目標任務。除了《黑暗騎士》三部曲這樣工整的商業大片之外,他的作品,開場就給角色設定一個任務,讓觀眾都瞭解角色是為什麼而來,到哪裡去。

《記憶碎片》中的追查真相梗,《致命魔術》中的復仇目標,《盜夢空間》裡的植入想法,《星際穿越》裡尋找家園目的地。《敦克爾克》則是“回家”。

有了明確的目標任務,隨後的故事發展,給角色設定一堆關卡,以及突如其來的“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橋段,其實就跟闖關任務一樣,就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來。

我們的小兵湯米(電影中我不記得他有名字,因為沒機會通報名號),目的就是回家,然後上一艘船沉一艘,悲觀絕望的情緒,再加上很少的臺詞,尤其是荷蘭船中那一幕,真是壓抑到極點。

“我TM只是要回個家,怎麼全世界都跟我作對?”

電影中的很多鏡頭,都是過肩拍,類似於主觀鏡頭,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對敵人的渲染,並沒有任何筆墨,這讓人想起了斯皮爾伯格的《決鬥》,一輛如影隨形的卡車,不知道司機是誰,將卡車具象為敵人。本片中,敵人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德國轟炸機,還有海水、天氣,潮汐潮落、甚至隊友都是“敵人”。

看著菲恩·懷特海德那麼喪的臉,就好像在說“我要回個家,怎麼TM全世界都跟我作對”一樣。

這是諾蘭電影的特徵,為原定目標任務,設定各種障礙,從而達到故事的跌宕起伏和渲染力。

最後,就是剪輯手段,音效和配樂的渲染,都是頂級的,還記得《星際穿越》裡,馬修·麥康納旋轉飛船與主體飛船對接那一幕,渲染力極佳。

而《敦克爾克》通過這樣故事模式的“疊加”敘述,讓這樣的渲染力比比皆是。尤其是最後一幕,三點交匯,海陸空三條線環環相扣,儘管觀眾對最後“任務完成”心知肚明,但就是憑藉電影極佳的渲染力,將這段內容拍得驚心動魄。

空中的轟炸機、海中的燃油,將傾的軍艦,水中的士兵,還有漂浮在巨浪中的小商船,彼此的命運都是聯繫在一起。強大的故事張力在這裡體現的尤為突出。

明年奧斯卡上,音效、剪輯、配樂,至少要獲提名。

最最後,就是戰爭電影中的角色設定,找了一位無名氏擔任主角,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角色,只是一個逃兵性質的人,在這裡,戰爭的意義、家國情仇變得淡化,心屬家鄉才是角色真實的寫照。而且你不知道這個角色究竟能不能“完成任務”,最後能不能活下來,從頭到尾牽動觀眾。

儘管有著反常規的敘事手法,有著轟鳴的音效和BGM,但《敦克爾克》卻比其他戰爭片都要寫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