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城|你知道嗎?舊軍門巷裡藏著山東巡撫丁寶楨故宅(《濟南城記》選讀)

作者 | 阿雍

這不是一本只供當下閱讀的書, 也不是一本遊記抑或古建築調查報告, 它是一個記者對老濟南變遷的, 真實記錄和切實反思。

只希望, 多少年以後, 那些在樓房中長大的孩子, 能夠從這本書看到昔日的祖宅, 聽到長輩的記憶, 找到回家的路。 也希望, 多少年以後, 那些有興趣研究濟南文化的人, 能夠從這本書品出歷史的底蘊, 拼出文化的碎片, 釋解對昨天的好奇。

1947年地圖上的舊軍門巷

在2002年4月進行的文物普查中, 位於省城舊軍門巷的一座規格很高的舊式門樓被文物工作者“重新發現”, 這裡是晚清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故宅。

拆遷前的丁寶楨故宅

之所以用“重新發現”, 是因為, 早在1985年出版的《濟南掌故》一書(嚴薇青先生著)中,

就明確記有“西門裡舊軍門巷中間路西十一號大門, 即當年丁氏故居”。 或許和當年對丁寶楨的歷史評價有關, 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人文價值, 它在世人眼中的身份, 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老房子。

獅子滾繡球石雕

這處豪宅的門樓竟有六七米之高,

整體保存完好, 門枕石高約0.7米, 石面雕有石榴、佛手、葡萄、壽桃等精緻圖案, 挑簷石上的獅子滾繡球石雕及門楣上方的高浮雕走馬板均保存完好。 門樓內側為左右門房。

在此長大的成建華老人說, 以前門前為石階, 門檻很高, 兩側為上馬石。 據瞭解, 規格如此高大的門樓在濟南老城幾乎絕無僅有, 與一般民宅形成顯著等級差別。 與門樓規格相稱的是, 進門後正前方那堵5米來寬、4米多高的影壁。

丁寶楨故宅鳥瞰

經考證, 這就是丁寶楨故宅。 其院落原始大小應為南北長約30米, 東西長約70米, 內分為五處院落。 在結構上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特色, 沿正門向西的中軸線, 三進院落依次展開。 這三進院落北面另有兩處跨院, 為書房和僕人居室。 可惜的是, 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一單位廠房樓將院落及建築侵吞大半, 從殘牆的舊屋依稀能看出當年的豪華。 院內老人回憶說, 當時由東、西、南、北上房組成的大宅院闊著呢, 雖是平房, 高度卻能趕上現在的二層樓。

“‘文革’中這個宅子裡被燒掉的書籍、官服都丟成了小山, 傢俱、古玩摔得摔、丟得丟,現在就剩下門樓、影壁和幾間舊房子了,再拆掉,後人可什麼都看不到了!”2002年4月,住在巡撫故宅裡的73歲的甯老太太說。

甯老太太所擔心的也是文物專家所擔心的。時任濟南市考古所副所長的李銘為保護丁寶楨故宅曾四處奔波,得知舊軍門巷的規劃無法全盤改變時,他說,即便是巡撫院落沒法恢復,一個門樓、一堵影壁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保護價值。畢竟,這是濟南唯一一處巡撫故居,而其主人是叱吒風雲的“豪傑士”丁寶楨。

李銘這種“退而求其次”的呼籲也並未成功。這裡被規劃為一棟寫字樓,2002年10月中旬,舊軍門巷一帶正式實施拆遷。

拆遷中的丁寶楨故宅門樓

拆遷前,時任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處長的劉伯勤曾說:“目前來看,對丁寶楨故宅的部分殘存建築進行就地保護是很困難了。當務之急是由文物部門來搶救資料,包括照相、測繪、收集建築部件,以備博物館存檔或將來易地重建。”他同時強調,易地保護是迫不得已之舉,古建築等文物一旦脫離了原始環境,其文化價值將大打折扣。

余之音

“有名無分”的尷尬

建於1888年的丁公祠,早在1959年便被辟建為趵突泉公園中的李清照紀念堂;位於祝甸附近的丁寶楨墓,數十年前也伴隨著丁家林子被廠區的佔用而徹底湮沒;位於舊軍門巷11號的丁寶楨故宅殘存建築於2002年被拆除……

名分,是很重要的。直到2002年3月舊軍門巷貼出動遷公告,舊軍門巷11號丁寶楨故宅依然沒有被列入任何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有名無分,這使丁寶楨故居的被拆除成為偶然中的必然。

2002年10月初,在丁寶楨故宅面臨拆遷之際,筆者曾採訪了一位山東省文物專家,他當時有感而發,“丁寶楨故宅評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毫不為過,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舊軍門巷工地出土的商代陶甗足部

2002年底至2003年初,濟南市區的第二次城市考古發掘在舊軍門巷展開。考古人員在丁寶楨故宅地下約五六米深處,發現數件商代炊具陶鬲、陶甗殘部。這是濟南古城區首次發現商代器物,說明早在三千年前此處已有先民生存,此發現為春秋前古城濼邑的存在提供了的實物佐證。2003年3月3日,筆者有幸獨家報導了這一重要發現。

濟南城記

雍堅/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7年9月

正式出版

傢俱、古玩摔得摔、丟得丟,現在就剩下門樓、影壁和幾間舊房子了,再拆掉,後人可什麼都看不到了!”2002年4月,住在巡撫故宅裡的73歲的甯老太太說。

甯老太太所擔心的也是文物專家所擔心的。時任濟南市考古所副所長的李銘為保護丁寶楨故宅曾四處奔波,得知舊軍門巷的規劃無法全盤改變時,他說,即便是巡撫院落沒法恢復,一個門樓、一堵影壁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保護價值。畢竟,這是濟南唯一一處巡撫故居,而其主人是叱吒風雲的“豪傑士”丁寶楨。

李銘這種“退而求其次”的呼籲也並未成功。這裡被規劃為一棟寫字樓,2002年10月中旬,舊軍門巷一帶正式實施拆遷。

拆遷中的丁寶楨故宅門樓

拆遷前,時任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處長的劉伯勤曾說:“目前來看,對丁寶楨故宅的部分殘存建築進行就地保護是很困難了。當務之急是由文物部門來搶救資料,包括照相、測繪、收集建築部件,以備博物館存檔或將來易地重建。”他同時強調,易地保護是迫不得已之舉,古建築等文物一旦脫離了原始環境,其文化價值將大打折扣。

余之音

“有名無分”的尷尬

建於1888年的丁公祠,早在1959年便被辟建為趵突泉公園中的李清照紀念堂;位於祝甸附近的丁寶楨墓,數十年前也伴隨著丁家林子被廠區的佔用而徹底湮沒;位於舊軍門巷11號的丁寶楨故宅殘存建築於2002年被拆除……

名分,是很重要的。直到2002年3月舊軍門巷貼出動遷公告,舊軍門巷11號丁寶楨故宅依然沒有被列入任何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有名無分,這使丁寶楨故居的被拆除成為偶然中的必然。

2002年10月初,在丁寶楨故宅面臨拆遷之際,筆者曾採訪了一位山東省文物專家,他當時有感而發,“丁寶楨故宅評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毫不為過,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舊軍門巷工地出土的商代陶甗足部

2002年底至2003年初,濟南市區的第二次城市考古發掘在舊軍門巷展開。考古人員在丁寶楨故宅地下約五六米深處,發現數件商代炊具陶鬲、陶甗殘部。這是濟南古城區首次發現商代器物,說明早在三千年前此處已有先民生存,此發現為春秋前古城濼邑的存在提供了的實物佐證。2003年3月3日,筆者有幸獨家報導了這一重要發現。

濟南城記

雍堅/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7年9月

正式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