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喜劇電影到悲劇電影,馮小剛告訴你:我絕非膚淺之人

前段時間, 由馮小剛導演、范冰冰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蔑為潘金蓮的女人, 在十多年的申訴中,

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 沒想到這部電影引發了全國潘氏宗親會的不滿, 認為該影片有損潘氏名譽。 一名叫潘金蓮的女士更是將馮小剛等人告上法庭, 要求停止侵權, 恢復名譽。

更多的網友表示, 這樣的做法實在可笑, 太過荒誕離奇, 缺乏現實基礎, 一時間, 該新聞成了搜索的熱點, 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其實, 馮小剛哪裡有損壞潘氏名譽, 純粹是這幫人的亂搞。 為的不過是從中獲取些利益。

實際上, 馮小剛絕非是等閒之輩, 也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導演, 他是以為有著明確追求的人, 從始至終都是有理想的人。

一:從美工到編輯, 從未忘記理想

馮小剛出生在北京的一戶普通家庭, 由於父母離異, 他自幼就和母親、姐姐共同生活。 高中畢業後, 通過個人努力, 他正式進入了北京軍區文化單位, 並開始從事文化宣傳工作。

馮小剛先是電影廠的美工。 1985年, 他調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美工師。 其實這些都是跟電影無關的工作, 但真正對電影有著無限熱愛的他, 從未忘記自己的電影夢。

之後, 導演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只要不離電影這個圈子, 他都願意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後來他做起了編輯, 第一個被改編成電影的劇本是《遭遇激情》。 影片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四項提名, 這讓他有了點小名氣。 他也因此開始執導自己的電影,

但是當時的中國電影界, 拍他自己的電影類型根本不受大眾歡迎, 加上公司沒有那麼多錢給他拍電影, 萬般無奈之下, 他開始用僅有的幾百萬, 開始執導當時受歡迎而且低成本的喜劇電影。

1997年《甲方乙方》, 1998年《不見不散》, 2001年《大腕》, 2003年《手機》, 2004年《天下無賊》, 2008年《非誠勿擾》, 這些都是典型的馮氏喜劇電影, 這幾部電影, 幾乎都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 票房和口碑俱佳。 憑藉執導喜劇電影——這一條迂回之路, 他終於能夠掌握執導電影的各種資源, 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導演。

二:從悲劇到喜劇, 轉型走理想之路

從2009年開始, 馮小剛的電影開始巨大改變。 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 他慢慢地放棄了之前的喜劇電影, 開始走理想中的悲劇電影之路。 2007年的《集結號》, 2009年《唐山大地震》, 2011年《1942》, 2014年的《私人訂制》和現在的《我不是潘金蓮》都是他電影類型轉型之作。

馮小剛說:“我就是一個市民導演”。 他就是這麼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的導演。 始終把目光投向喧鬧的現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狀態。 正如他的電影以平民的視角,表現市民理想,最大限度的滿足市民階層的心裡欲望和消費要求。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電影才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喝彩。

馮小剛,這個靠喜劇發家的導演如今日漸嚴肅且不苟言笑。現在的他關注的更多的是國家、民族、時代這樣宏大的話題,終日呈憂國憂民狀馮導的轉變,因為他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靠著天賦畫畫的小美工,而儼然是用電影去表達更多關於社會與歷史的大導演。回顧馮小剛16年的導演生涯,我們可以看到一介美工馮小剛是如何一步步蛻變、成熟,最終變身為藝術大腕、電影大師。

所以,馮小剛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導演,他就是以為藝術大師,運用影像的視角,傳達自己對於這個社會、世界的看法和觀點,從這一點來說,馮小剛值得我們尊重,他的電影也值得我們仔細體會、認真思考。

正如他的電影以平民的視角,表現市民理想,最大限度的滿足市民階層的心裡欲望和消費要求。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電影才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喝彩。

馮小剛,這個靠喜劇發家的導演如今日漸嚴肅且不苟言笑。現在的他關注的更多的是國家、民族、時代這樣宏大的話題,終日呈憂國憂民狀馮導的轉變,因為他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靠著天賦畫畫的小美工,而儼然是用電影去表達更多關於社會與歷史的大導演。回顧馮小剛16年的導演生涯,我們可以看到一介美工馮小剛是如何一步步蛻變、成熟,最終變身為藝術大腕、電影大師。

所以,馮小剛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導演,他就是以為藝術大師,運用影像的視角,傳達自己對於這個社會、世界的看法和觀點,從這一點來說,馮小剛值得我們尊重,他的電影也值得我們仔細體會、認真思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