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功臣艾森豪與巴頓的個人恩怨,為何從好友走向決裂

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這樣評價巴頓:他“帶著象牙柄的手槍, 粗大的雪茄和指揮坦克向前衝鋒時的污言穢語就像注冊商標一樣貼滿了歐洲戰場的每個角落”;艾森豪則“像和麵師一樣把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 甚至後來的俄國人和在一起, 再把他們推到希特勒的面前”。 在走向決裂前, 這兩位性格迥異的名將曾經保持了23年的友誼。 有人認為:他們的友誼“是二戰歐洲戰場勝利的關鍵”, 因為如果沒有艾森豪的庇護, 巴頓不可能得心應手地指揮作戰, 而沒有巴頓, 艾森豪不可能如此快速地橫掃德軍,

取得輝煌戰績。

1919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巴頓從戰場上返回到家鄉, 在梅迪爾堡擔任一個輕型坦克旅的旅長, 而艾森豪正好也在那裡擔任著一個重型坦克旅的營長!對於艾森豪來說, 巴頓已經是一個值得高攀的將軍。 因為此時的巴頓已是一個眾人皆知、令人羡慕的英雄。

兩人在米德堡的相遇極大地改變了艾森豪以後的發展道路。 通過巴頓, 艾森豪得以結識了許多軍界要人, 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裡巴頓始終關懷著這位小兄弟。 可以說, 巴頓對艾森豪的成長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後來, 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為, 艾森豪和巴頓在米德堡的短暫相聚, 極大地改變了兩個人一生的發展道路, 這在艾森豪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因為正是在這段與巴頓共事的日子裡, 艾森豪通過他認識了軍界要人康納將軍, 並有機會在他面前一展才華。 1942年, 康納把艾森豪調到了巴拿馬, 後來又送他上了陸軍指揮學院(即西點軍校), 為他躋身美軍高層打下了關鍵性的基礎。

巴頓, 艾森豪 (中)和布萊德利(右)

在艾森豪就讀西點軍校期間, 巴頓對他關懷備至。 巴頓從西點軍校畢業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還獲得過佇列訓練的冠軍。 他把自己在校時積累的一百多頁學習心得寄給艾森豪, 並不斷寫信勉勵他。 當艾森豪最終不負所望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時候,

巴頓高興地在信中寫道:“我深信你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但沒想到是第一。 我真心地為你的成功感到高興。 ”

他們的親密友誼一直持續到1942年年底。 此時的艾森豪已經從巴頓的下級扶搖直上變成了巴頓的直接領導, 不再需要巴頓的影響和提攜了。 同時艾森豪也逐漸感到, 這位對政治麻木的老友可能會給他的仕途帶來不利影響。

他們之間第一個不和諧音符出現在1943年上半年。 當時北非戰場的作戰已接近尾聲。 巴頓感到不再需要親自坐鎮於此, 於是準備把軍長職務移交給他的副手, 自己則返回摩洛哥著手策劃和準備西西里島登陸戰役。 這種移交從軍事上來說是可以的, 但從政治上卻容易給艾森豪帶來不利影響。

為此, 艾森豪立即給巴頓致電“不要憑一時的衝動說話和辦事”, 強令巴頓堅守在北非戰場, 直至北非戰事結束。 而此時, 艾森豪想起了戰前夏威夷軍區司令史密斯將軍給巴頓的評語:“此人在戰爭時期會成為無價之寶, 但在和平時期卻是搗亂分子。 ”雖然巴頓視此為極大的讚揚, 但艾森豪卻感到危機四伏。 捨棄巴頓、重用一直為他充當耳目的布萊德雷的想法從此佔據了他的大腦。

1943年8月10日, 巴頓在視察西西里島美軍第93後方醫院時發現, 一名士兵因害怕戰場上的槍炮聲而裝病住院。 因戰事不順心情大受影響的巴頓勃然大怒, 一時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指著這名士兵罵道:“你完全是一個膽小鬼。 你是集團軍的恥辱。”並用手套重重地扇了他一個耳光。此事很快傳回美國國內。美國各種媒體進行了大肆報導,議會也指責美國陸軍部用人不當。此事對艾森豪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此時艾森豪已經意識到一向行事不顧後果的巴頓將會給他帶來更多麻煩,會給他在政界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雖然他由於戰爭的需要仍然力保巴頓,但此事已促使艾森豪在與巴頓的關係上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耳光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年,即1944年4月26日,正當歐洲登陸戰迫在眉睫之時,巴頓的大嘴巴又惹禍了。巴頓講道:“統治世界是英國和美國在戰後的既定目標,當然這也是蘇聯的目標。”這些話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並險些使反法西斯同盟解散。艾森豪對此事同樣怒不可遏。若不是此時還需要利用巴頓的名氣佯攻加來,巴頓必然會被一腳踢回國內。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艾森豪需要順從、聽話的布萊德雷的同時,更需要一些能征善戰的將領,而巴頓是他此時唯一的選擇。

但巴頓與艾森豪之間的友誼已遠非從前。艾森豪已開始重用巴頓原來的副手、現任上司布萊德雷。因此,就出現了在隨後進攻法國與德國本土的作戰中,巴頓的功勞幾次被算在了布萊德雷的頭上,為布萊德雷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在盟軍諾曼第的登陸集團中,布萊德雷被任命為主攻集群第12集團軍司令,巴頓的第3集團軍只被派去佯攻加來。而艾森豪為提拔布萊德雷,甚至不顧巴頓的感情,公然將巴頓下轄的法國第2裝甲師強行劃給了布萊德雷,使布萊德雷能夠以巴黎解放者的身份載入史冊,而為解放巴黎創造出關鍵戰機的巴頓則留下了終身遺憾。

1945年8月,巴頓再次“作死”,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發表不適當言論,艾森豪再也忍不了他了,把他調到了第十五集團軍去編寫戰史,憤怒的巴頓當然拒絕了這個任命,從此,艾森豪與巴頓的關係徹底決裂。

你是集團軍的恥辱。”並用手套重重地扇了他一個耳光。此事很快傳回美國國內。美國各種媒體進行了大肆報導,議會也指責美國陸軍部用人不當。此事對艾森豪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此時艾森豪已經意識到一向行事不顧後果的巴頓將會給他帶來更多麻煩,會給他在政界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雖然他由於戰爭的需要仍然力保巴頓,但此事已促使艾森豪在與巴頓的關係上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耳光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年,即1944年4月26日,正當歐洲登陸戰迫在眉睫之時,巴頓的大嘴巴又惹禍了。巴頓講道:“統治世界是英國和美國在戰後的既定目標,當然這也是蘇聯的目標。”這些話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並險些使反法西斯同盟解散。艾森豪對此事同樣怒不可遏。若不是此時還需要利用巴頓的名氣佯攻加來,巴頓必然會被一腳踢回國內。因為戰爭還沒有結束,艾森豪需要順從、聽話的布萊德雷的同時,更需要一些能征善戰的將領,而巴頓是他此時唯一的選擇。

但巴頓與艾森豪之間的友誼已遠非從前。艾森豪已開始重用巴頓原來的副手、現任上司布萊德雷。因此,就出現了在隨後進攻法國與德國本土的作戰中,巴頓的功勞幾次被算在了布萊德雷的頭上,為布萊德雷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在盟軍諾曼第的登陸集團中,布萊德雷被任命為主攻集群第12集團軍司令,巴頓的第3集團軍只被派去佯攻加來。而艾森豪為提拔布萊德雷,甚至不顧巴頓的感情,公然將巴頓下轄的法國第2裝甲師強行劃給了布萊德雷,使布萊德雷能夠以巴黎解放者的身份載入史冊,而為解放巴黎創造出關鍵戰機的巴頓則留下了終身遺憾。

1945年8月,巴頓再次“作死”,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發表不適當言論,艾森豪再也忍不了他了,把他調到了第十五集團軍去編寫戰史,憤怒的巴頓當然拒絕了這個任命,從此,艾森豪與巴頓的關係徹底決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