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的儒雅人生

文化名人的自傳大都洋洋灑灑, 字以萬計, 儒學締造者孔子的自傳卻出奇的精練, 只有38個字。 在這篇世界最短的自傳中, 我們可以領略到大師孔子循序漸進的心路歷程和儒雅人生,

孔子純正博大的思想和科學的方法論, 對於後人是永遠的啟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遵循原意解釋孔子的《論語》, 是正確理解孔子的唯一方法, 遺憾的是, 西漢以來的解釋存在太多誤解, 比如將這章解釋為: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有志於學習, 三十歲時能自立, 四十歲時不迷惑, 五十歲時知道天命, 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七十歲隨心所欲, 也不會超出規矩。 ”

實際上, 結合孔子的人生經歷和儒學思想, 孔子自傳的原意應該作如下解釋:

十有五而志於學:我(孔子)十五歲就立志要學習, 學習文化道德,

立志要做學術研究, 將來成為學術大家。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 孔子立志學習、立志成為學術大家, 也是時代的召喚。 這與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思想大潮是密切相關的。 所以, 孔子在十五時就是一個文藝少年了。 這很像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 當時詩歌非常流行, 出了很多著名詩人, 像北島、顧城等等, 於是很多人也立志要做詩人。

三十而立:立什麼呢?以往解釋為“孔子三十歲時能自立”, 是違背歷史的。 孔子三歲喪父, 十七歲前喪母, 唯一的同父異母的哥哥是殘疾人, 孔子十七歲開始收徒教學, 十九歲結婚, 二十歲生兒子孔鯉。 孔子應該在母親死後十七歲收徒教學時, 就能生活自立了, 要不十九歲怎麼能結婚生子呢?孔子說的三十而立,

是指十五歲時立志學習、立志做學術大家, 經過十五六年艱辛的學習和思索後, 在三十歲時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還基本確立了儒學的學術框架, 很清楚自己今後該幹什麼, 不幹什麼, 該怎麼做, 不怎麼做, 於是有了後面的不惑。

四十而不惑:三十歲時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草創了儒學的學術框架, 孔子一邊繼續他的教育事業, 一邊孜孜不倦地學習、思考、研究、豐富儒學成了自己的最大興趣愛好和人生目標, 放棄了世俗做官發財的念頭, 自動抵禦金錢的權力的誘惑, 同時在思想眼界上知道美與醜、是與非, 能審視、思辨各種思想的優與劣, 不受邪惡思想的迷惑。

四十歲不迷惑, 能抵禦權利美色的誘惑, 是非常高的境界了, 相反, 很多人不學習不思考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沒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墮落於紙醉金迷, 或者受迷信思想的蠱惑, 一生都渾渾噩噩。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五十一歲時, 魯國國君魯定公提拔孔子當了中都宰, 一年後被提拔為司空, 之後又被提拔為司寇, 相對於現在的司法部長。 五十歲後, 孔子的從政歷練使其儒學思想逐漸成熟, 面對禮壞樂崩的社會, 覺悟到崇高的道德文化要弘揚, 才能使失范的禮樂道德恢復正道, 於是孔子感覺到自己有一種崇高的使命, 就是要提純儒學, 要推廣儒學, 於是放棄在魯國當司寇的官職, 辭官到諸侯各國去遊學和遊說了。

遊學是為了汲取百家思想, 修正、豐富儒學。 遊說是為了推廣儒家思想。 對諸侯的遊說, 既是大膽的實驗與實踐, 也是取得各諸侯國文化典籍的重要途徑, 同時, 各諸侯國給與的俸祿和在各諸侯國進行的教學, 是孔子遊學的主要生活來源。

六十而耳順:以往將“耳順”解釋為“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謬也, 孔子又不是垃圾桶, 什麼妖魔怪論都照單全收。 《詩經·大雅·抑》講:“匪面命之, 言提其耳。 ”意思是不但當面教導他, 而且揪著他的耳朵向他講。 後來用“耳提面命”形容懇切地教導。 所以, 孔子說的“耳順”, 應理解為貼著耳朵講順天應人, 情真意切地勸勉人要順天應人。 孔子為何要這樣做呢, 因為孔子覺得這是他的崇高使命。 於是孔子在遊說時懇切地勸勉人要順天應人, 要有仁義禮智信,勸勉執政也要順天應人,推行愛民惠民的仁政和德政。這是孔子十四年遊說生涯的主題,也是儒學的精要思想體系。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六十八的孔子結束十四年的遊學遊說生涯,回到魯國,潛心整理《周易》《尚書》《詩經》等文化典籍。七十歲的孔子,已經將儒學日臻完善,崇敬天命、順天應人的儒學已經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隨心所欲,信手揮灑,也不會超出道德禮義、自然規律的邊界。

孔子38字的自傳精闢地概括了孔子的儒學生涯,為了學術,創立了儒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終於成為了儒學大家。從學術上來說,是儒雅的一生,確立了儒學,推動了儒學,也是按儒學的道義來踐行的。這就像後面的王陽明所講的:知行合一。儒學自孔子後,成為了偉大的學術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這一切都發端於孔子十五時的“志”,沒有這個志,後面一切無從談起。由此可見,一個正確偉大的志,對於人光輝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

作者簡介:

鄧詩來,1969年出生,作家,國學專家。著有《<論語>與<周易>的奧秘》 ;《<老子>與<周易>全新對譯》 ;《<周易>先知》 ;《<老子>先知》 ;《<論語>先知》;《<周易>與<論語>全新對譯》等。

要有仁義禮智信,勸勉執政也要順天應人,推行愛民惠民的仁政和德政。這是孔子十四年遊說生涯的主題,也是儒學的精要思想體系。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六十八的孔子結束十四年的遊學遊說生涯,回到魯國,潛心整理《周易》《尚書》《詩經》等文化典籍。七十歲的孔子,已經將儒學日臻完善,崇敬天命、順天應人的儒學已經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隨心所欲,信手揮灑,也不會超出道德禮義、自然規律的邊界。

孔子38字的自傳精闢地概括了孔子的儒學生涯,為了學術,創立了儒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終於成為了儒學大家。從學術上來說,是儒雅的一生,確立了儒學,推動了儒學,也是按儒學的道義來踐行的。這就像後面的王陽明所講的:知行合一。儒學自孔子後,成為了偉大的學術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這一切都發端於孔子十五時的“志”,沒有這個志,後面一切無從談起。由此可見,一個正確偉大的志,對於人光輝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

作者簡介:

鄧詩來,1969年出生,作家,國學專家。著有《<論語>與<周易>的奧秘》 ;《<老子>與<周易>全新對譯》 ;《<周易>先知》 ;《<老子>先知》 ;《<論語>先知》;《<周易>與<論語>全新對譯》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