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元節是“鬼節”?原來這個傳統節日的意義被我們誤解了!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

道教中的“中元節”

佛教中的“盂蘭盆節”

而民間, 稱之為“鬼節”!

有句俗語叫“七有半, 鬼亂竄”

人們會在這天

燒紙錢、冥幣、放河燈、做法事……

而在這一天, 禁忌之事就更多了:

1、不能披頭散髮睡覺。

2、不能說“鬼”字。

3、不能半夜慶生。

4、不能亂拍他人的肩膀。

5、不能半夜晾衣服。

6、不能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

......

想到這些, 是不是有點心跳加速?不敢出門?

別怕!!!

無邪君(微信公眾號:中國反邪教)

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個“鬼節”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有的節日, 它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 有多種不同的傳說。

版本一

道教中的中元節, 與土地祭祖有關。

相傳有個名叫陳子禱的人,

與龍王的女兒結婚後, 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個孩子。 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三大任務。

天官的生日在正月十五日, 稱上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

地官的生日在七月十五日, 稱中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水官的生日在十月十五日, 稱下元節, 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每年的“中元節”, 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 這一天, “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 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 勾勾畫畫, 赦罪免刑。

於是民間在“中元節”這天舉行祭祀活動, 目的是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希望“地官”赦免他們的罪行。

版本二

民間的“鬼節”, 與鬼神祭拜有關。

民間認為, 整個七月為“鬼月”。 初一閻羅王會打開地獄的“鬼門關”, 讓地府中的鬼魂出來活動。 人們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 滿足它們的需要, 以免它們在人間為非作歹。

各家也會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家中, 讓它們飽餐祭品。 到了七月十五這天, “鬼門關”會再度關閉, 鬼魂們就要再次回到地府中去。

版本三

在佛教文化裡, 七月十五又稱為“盂蘭節”、“盂蘭盆節”、 “盂蘭法會”等。 起源于一個叫做“目連救母”的故事。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弟子,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道眼視察,看到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便想送飯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連救母”插圖)

目連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並要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齋,供養十方僧眾。目連按照指示,終於使母親得以解脫痛苦,為了感激佛祖,他年年舉辦施食會,以解那些孤魂餓鬼倒懸之厄運。

從此,七月十五這天佛教徒都要舉行“盂蘭盆法會”,濟度六道苦難,報謝父母的長養慈愛之恩。

中元節的習俗

其實,無論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還是民間的鬼月俗信,在精神上都有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教育人們要多做善事。

漸漸的,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變得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融為一體。從此,中元節成為了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華夏節日。而中元節的習俗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比如說——

放河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與祈禱。

面塑:七月十五之前,婦女們盛行面塑活動,給家裡每個人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羊型,稱為面羊,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吃鴨:中元節這天,很多地方都會吃鴨子。為什麼呢?因為“鴨”同“壓”,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

祈豐收: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常聯繫在一起。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在地上,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圖為市民江邊燒紙祭祖)

中元節的意義

一幕幕鬼神之說,賦予了中元節以神秘的色彩,久久流傳下來的民俗,又讓我們有了一種懷念逝去親人的儀式感。如今的我們當然知道,這一天並不會真的有鬼神出沒,也不會有神仙來人間大赦天下,它更多的意義在於,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

“百善孝為先”,事實上,“中元節”不應只是讓我們懷念已逝親人有了一個理由,更應該是對我們要在生前就多盡孝心的一種提醒。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有時哪怕只是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也可能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牽掛。

畢竟,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作者:南風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弟子,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道眼視察,看到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便想送飯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連救母”插圖)

目連向佛祖求救,佛祖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並要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齋,供養十方僧眾。目連按照指示,終於使母親得以解脫痛苦,為了感激佛祖,他年年舉辦施食會,以解那些孤魂餓鬼倒懸之厄運。

從此,七月十五這天佛教徒都要舉行“盂蘭盆法會”,濟度六道苦難,報謝父母的長養慈愛之恩。

中元節的習俗

其實,無論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還是民間的鬼月俗信,在精神上都有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教育人們要多做善事。

漸漸的,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變得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融為一體。從此,中元節成為了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華夏節日。而中元節的習俗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比如說——

放河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與祈禱。

面塑:七月十五之前,婦女們盛行面塑活動,給家裡每個人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羊型,稱為面羊,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吃鴨:中元節這天,很多地方都會吃鴨子。為什麼呢?因為“鴨”同“壓”,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

祈豐收: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常聯繫在一起。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在地上,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圖為市民江邊燒紙祭祖)

中元節的意義

一幕幕鬼神之說,賦予了中元節以神秘的色彩,久久流傳下來的民俗,又讓我們有了一種懷念逝去親人的儀式感。如今的我們當然知道,這一天並不會真的有鬼神出沒,也不會有神仙來人間大赦天下,它更多的意義在於,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

“百善孝為先”,事實上,“中元節”不應只是讓我們懷念已逝親人有了一個理由,更應該是對我們要在生前就多盡孝心的一種提醒。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有時哪怕只是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也可能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牽掛。

畢竟,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作者:南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