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世行原副行長:中日未來10年經濟增速分別是6%和0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長按可複製)

近日,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邀請了世界銀行原副行長、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顧問、南非發展銀行行長現任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教授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 和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博士克裡斯·柯塔納(Chris Kutarna)發表主題演講——新文藝復興時代的風險與機遇。

在演講中, 戈爾丁教授表示, 中國發生的一切反映了當年文藝復興時代的那種開拓進取的精神, 現在世界正處於高速發展中, 而中國通過推進全球化對此產生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同時, 在未來10年, 中國經濟增長率會保持在6%或以上,

印度也會保持6%的增速, 整個亞洲的總增長率會保持在5%, 非洲大約是3%, 拉丁美洲也是3%, 美國1.5%, 歐洲1.5%, 只有日本是0。 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但是中國需要小心老齡化, 再過30年中國會有7億人口在60歲以上。

伊恩·戈爾丁教授進行演說

以下為戈爾丁教授演講部分,

觀察者網通過速記整理, 未經嘉賓本人確認:

伊恩•戈爾丁:第一次來上海的時候, 我從來都沒有想像到過我會經歷今天這樣的情況。 當時是1984年, 33年前了, 浦東還是稻田, 沒有像樣的酒店, 我住在了國賓館。 今天來到上海, 看到了這麼短的時間內, 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 我們在中國所目睹的一切真是舉世矚目, 中國這個國家能夠反映新文藝復興時代的精神。

那時候之所以來上海, 是因為我從南非流亡(回來)。 我出生於南非, 參加了反對種族隔離的鬥爭, 我曾經以為有生之年再也不能回到南非。 我在很多國家工作過, 包括中國, 我見過中國所發生的變化, 中國的改革開放。 同時, 中國加入全球社區也導致了非洲和亞洲其餘地方、拉丁美洲、以及我所在的國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曼德拉在監獄裡面一共度過了27年, 在1994年被釋放後, 他邀請我回南非做他的經濟顧問, 幫他經營國家銀行, 我照做了。

伊恩教授和曼德拉

我們處在自文藝復興以來變革最快的世界

這一段時間, 也就是從80年代末到現在所產生的變化, 是整個世界之前都無法想像的, 牆壁被推倒, 國家被開放。 這些變革使得世界大部分的地方都加入了一個全球社區, 只有很少的特例。 在80年代的時候我第一次來中國, 中國還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 大概只有2億人是互聯互通的, 大部分人都與世隔絕, 可是今天我們這個世界大概有70億人互聯互通, 變革正在加速。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變化, 事實上今天將是你們在有生之年體驗到變化最慢的一天, 為什麼呢?變革的速度越來越快, 整個世界的相互關聯性越來越強。 創意會四處流通, 不只是在中國。 在世界各地, 人們的壽命更長、更健康, 更多地方的平均壽命預期大大提高,

所以我們整個地球新增了20億人。

與此同時, 在1990年早期的時候, 或者80年代末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 這也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改變了我們的一切, 互聯網創造了世界的思想的傳播, 也改變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 我們看到人才是隨機分佈的, 80年代, 大概只有5億人能夠貢獻他們的理念, 但是現在有60億人在群策群力創造我們新的時代。 即便你生活在孟買的貧民區、聖保羅的貧民區, 或者是上海的街頭, 都可以進行創造。

傑出的人才都已經成為我們所謂的天才, 但是改變世界的不僅僅是個人, 更重要的是集體是團隊, 人們會聚在一起, 他們相互學習, 相互激發理念的火花, 多元化帶來了新的變化, 這個趨勢在全球世界都在發生,創新的速度、學習的速度在不斷的加快,而演進的過程也在不斷的加速。

很多人在微信這樣的平臺上學習,通過非正式體制學習。但是正式的學習教育體系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這是一種全新的變革。大學和所有研究機構都擁有新的能力,他們現在能夠做到以前無法想像的很多事情,不僅僅是自己開展研究,而且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很多人在世界各地學習之後又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原來的母校,共同分享他們的學習和經驗。

這也構成了我們時代的本質特徵,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全球網路的時代。多年來第一次我們看到這樣一種可能性成為了現實,這要歸功於新技術的發展,而且這個新的技術不斷在演變。

我們在牛津大學的團隊正在研究新的癌症治療藥物,而且也不斷在雲平臺上使用資料進行分析,不管是孟買、紐約還是在上海,大家通力合作,所以你可以看到學習的速度,學習的多元化在發生變化,這也正是我們創新和學習不斷加速的原因。

我們會看到未來與現在大相徑庭,這也是因為我們的變化在不斷加速。

回顧我們過去的歷史,一個驚人的故事在發生。看一下過去2000年入來全球收入變化的情況,可以看到GDP和人口,這兩項在近200年來都呈指數性增長。我們的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經歷過這麼高速的人口增長和收入的增長。

GDP和人口近200年來發生了告訴增長

而且我們也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時代,收入的增長一直在持續的超過人口增長,而中國是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力量,在過去35年中,國民收入每十年就翻一番。

在展望未來、思考未來的時候,一個很大的困難就在於,對我們而言,這也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我們認為有一個時代非常有意思,和現代也息息相關。我覺得,那個時代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新的視角,更好的瞭解我們所生活的現代。

那就是500年前的文藝復興,500年之前的1500年其實沒有什麼意思,在1500年以前,人口和收入的增長並不驚人,甚至可以說微不足道,500年前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時代。所以在我們觀察未來,思考未來的時候,就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個進程還會繼續嗎?我們還會看到人口和收入大幅度增長嗎?我們現在面臨的威脅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同時還有反對全球化造成的威脅,比如說美國、歐洲的國家保護主義,這些新的趨勢對全球化又會怎樣呢?

我們為什麼能夠快速發展,就是因為互聯互通,就是因為融合,有些人把它叫做全球化。所謂的全球化就是融合、開放,開放邊境,讓商品、服務、資金,當然還有最重要是,思想能夠自由的傳播和流動。

所以我們要觀察世界,瞭解這個世界,才能夠更好的判斷未來。

全球化在發展,但是很多人被拋在了後面

其實現在發展的進程我認為有兩大威脅,一方面高牆在倒塌,但是我們也看到各國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在蔓延。

雖然新興市場的增速是老經濟體的3到4倍,他們在融合,他們的差距在減少。但是各國之內的不平等現象反而在增加,在全球化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平等現象的蔓延。

為什麼?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說世界是扁平的,但是我認為不是,這個世界的高山丘陵在增加,有更多的起伏不平,如果你時代對了,你選的地方對了,那麼你可能會佔據優勢,否則你可能會被拋棄,被時代所拋棄,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選對地方,選對時機。

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弗裡德曼@東方IC

在上海這樣的地方生活成本很高,學習費用也很高,在紐約和倫敦或者在全球任何一個具有活力的城市都是要付出代價,才能夠獲得這個機會的。其他的代價包括交通,包括道路的擁堵,現在所有問題都越來越嚴重了,越來越多人希望來到這些特殊的地方,希望走在全球化的前沿。

我們一方面看到了不平等的現象在擴展,但這並不是全球化帶來的問題,而是有人被全球化排斥或者被全球化拋棄在後面,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夠從全球化進程當中受益,但只有少數能夠抓住這個機遇,找到正確的地方。

收入的不平等在增加,還有其他因素所導致的不平等也在增加,我們看到有一些人被時代所拋在了後面,投票脫歐的英國人並不是在倫敦的那些人。

第二個威脅是,其實互聯互通增加的不只是好的現象和事物,也有壞的方面。我們寫了一本書叫做《蝴蝶缺陷:全球化如何導致系統風險及應對辦法》,我們可以有一個一體化的體制,但這個體制也會帶來感染和蔓延的現象,比如說,我們現在有很多大的機場,人流、物流都非常的發達,但是一旦一個地方有流行病毒,會馬上傳播。

有了互聯網,網路病毒也會迅速傳播,所以相互依賴導致了脆弱性,其實我們越開放越互聯互通,我們對其他人的依賴度也會越高,正因此,我們需要採取更多舉措確保我們這個體制是穩定的。當然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如果只是在國家層面考慮,那就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這些體系其實是全球化的。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去推動這個體系的一體化和融合。

全球需要可持續發展

另外,全球化還有第三個挑戰,也就是公共產品的悲劇,大家都想獲得這些資源,但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資源?我們的體系我們的制度是不是可持續?我們的所作所為在生態上是否可持續呢?

這裡有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氣侯變化,我們看到有一小部分國家對資源的需求非常強烈,以前是可以持續的,但是能源需求越來越多,如果大家都毫不節制,那會發生災難性的氣侯問題。

另外,不加節制的消耗會導致沒有資源可用,礦物燃料就是一個典型現象,現在問題越來越多了。比如說越來越多人吃壽司,金槍魚就在滅絕,越來越多人要犀牛角,犀牛這個物種就會滅絕。自然是要求我們付出代價的,魚也是有限的,動物也好樹木也好,再生的速度要遠遠慢於我們消耗的速度。所以一方面我們有大量的需求增長,另外一方面資源也在不斷的萎縮。經濟學家說了,在工業方面供應是缺乏彈性的,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資源配置上做更多的工作,這是我們要去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健康方面我們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們抗生素使用越來越多,很多人都認為吃抗生素可以幫助有效預防疾病,可是很遺憾,抗生素賣得越多,抗藥性就越來越強,療效反而在削弱。

最後,在我們越來越富裕的同時,我們的決策對地球,對相互之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們控制自己的自由,國家還有市場之間要掌握好一個平衡,而且必須考慮到國與國之間的平衡,如果中國或者美國失去約束,就會對其他地方造成巨大的影響。

中國經濟未來10年的增長率將保持在6%以上,日本為0

我們要應對這三個挑戰,然後全世界的發展才能夠可持續,那麼現在有哪些未來的趨勢呢?我來看一下人口和經濟上的趨勢,然後再回到全球挑戰上來。

展望未來,我們首先看到平均生命預期在不斷的延長,並且各國在趨同,我們的平均生命每2個小時就會延長25分鐘,這是醫學進展的速度,平均生命預期在過去35年間已經拉長了20年,我第一次來上海的時候到現在,中國的平均壽命預期已經拉長了20年,這是一個最最引人矚目的變化。

講到未來的經濟展望,我認為新興市場會繼續增長,增長速度將是發達經濟國家的3倍,中國會繼續增長,GDP增長率會保持6%或以上,接下來10年都會如此。印度接下來10年也會保持6%的增速,整個亞洲的總增長率會保持在5%,非洲大約是3%,拉丁美洲也是3%,美國1.5%,歐洲1.5%,日本0。在這個世界裡面,新興市場成為世界經濟變革的動因,80%的世界增長,和世界經濟體量的一半都在發展中國家,而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發展中國家為全球貢獻了更多經濟的增長

世界的平均增長最後可能達到3%,甚至是3.5%後會穩定下來。另外,即使美國經濟放緩,美國經濟“感冒”了,其他地方也不一定會“發燒”,這是因為有了更多世界其他國家做經濟的驅動因素。

新興市場學到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所以現在他們在發展過程當中比發達國家做的更好。

我們的增速越快,就越可以投資未來,特別是新興市場,他們可以建設基礎設施,投資教育和健康,可以再分配財富,這些事情在發達國家經濟體裡面做不到,因為他們沒辦法增長,所以只能拿到多少錢就花多少錢,因此經濟的革命在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中會容易得多,而不是在發達國家。如果你想理解歐洲政治、日本政治還有美國政治的僵局,那麼就先從經濟切入,在經濟之上你再考慮快速老齡化的人口,這就會獲得更多的洞察力。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新中產階級的崛起,49億新中產階級的消費者出現了,2/3來自亞洲,而這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增量。

中產階級的擴張

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

講到技術的變革趨勢,當然現在很難預測未來會有什麼偉大的技術變革,其實任何預測都很難,技術預測就更難。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確定的現象,那就是計算能力將會變的更強大,而且增速會非常快,接下來20年都是如此。這是摩爾定律,在牛津馬丁學院一共有350名研究人員,其中包括很多電腦學家還有物理學家,我們進行很多的辯論,最後結論是,同樣的價格再過20年就可以有100萬倍快的能力。

隨著計算能力的變革,我們現有的很多系統,包括商業貿易等等體系都會改變,同時還會改變健康。比如在人類基因組方面的變革,用於實驗的轉基因小白鼠跑的比正常快10倍,所以我們預計,未來在醫療衛生領域將會有劇變,特別是DNA方面的技術將會導致一些非常重大的問題,包括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

因為我們現在擁有能力,能夠重新編輯基因,在胚胎裡面就設計嬰兒,這產生了倫理、法律、經濟等等問題,到底什麼樣的人能夠設計胚胎呢?這些新技術打開了很多門,而這些打開的門需要我們的判斷力,和社會參與並且討論,當然這也給我們帶來新的機會。

與此同時,這些門打開之後也會湧入很多的風險,在金融中我們看到這些風險到來的速度可能很快,金融其實是走在全球化的前列,金融是世界體系中最最精深的一種,有最出色的專家,也有最多的投資,最多的工具,當然掙到的錢也是最多的。這都得益於全球化,金融交易的速度可以是全球最快的,但是危險來的也很快,這也是新技術帶來的。

巴林銀行存世200多年,抵抗了最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濟和技術威脅,都沒有倒下,但是有一天,管理層早上醒來發現銀行不復存在,只是因為有一個交易員做了一些交易,利用新技術借了過高的杠杆,而他的做法管理層不理解,其實這個交易員本身也不理解。所以在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我們需要更好的理解新的金融體系,新的做事方法,我們需要政府和業界的密切監管。

導致巴林銀行垮臺的尼克·李森

未來中國超過一半的工作將會被機器所取代

系統風險這個概念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現在因為全球化導致風險的規模和速度更嚴重。比如說豬流感快速傳播到全世界,牛津馬丁學院的研究追蹤了全球飛機的交通情況,飛機或者說全球化成了病毒的超級傳播者,上海顯然是一個重大的節點,在上海所發生的一切可能會改變世界,可能是好的改變,也可能是壞的改變,可以傳播機會,也可能傳播風險,所有的關鍵節點越來越重要。

全球網路系統已經成了整個世界新的神經網路,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現在還出現了物聯網。我們看到在多個維度上,包括在中國的共用自行車全都是聯網的,現在又開始讓身體裝上了可穿戴設備,誠信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機器會做很多我們人現在所擔任的工作。從牛津馬丁學院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47%的美國工作崗位都有可能被機器或智慧型機器人所取代,在未來20年中,美國幾乎一半的工作可以由機器取代。

在美國進行試驗的蘋果無人車系統,未來商務汽車司機可能是第一個被機器取代的職業

在中國這個數字可能更高。在未來的崗位是怎樣的呢?社會如何調整,新的崗位如何出現,資本和勞動力又會如何決定我們新的生產力,決定我們新的決策呢?這個都需要我們去思考。你需要投資,需要資金,但不是勞動力,你可以看到人和機器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技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看到人工智慧,還有機械技術的發展會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氣侯變化也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挑戰,中國走在應對氣侯變化挑戰的前沿,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讓我們感到非常樂觀的一個原因,你看到現在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發展得速度非常快,規模也很大。

另外,其實現在全球治理體系完全不適應於21世紀,他們只是做一些小的變革,就如同調整一下傢俱的位置。現在我們就像坐在一艘大船上,但是卻沒有一個船長能夠真正去引領我們的前進方向,很多國家都是各自為政,只考慮自己國家的利益,全球化當然有很多後果,其實也會帶來很多好的影響。我們看到現在世界已經變化了,不是幾個老男人坐在一個房間裡面抽雪茄來做決策,我們看到世界在變化,我們也看到新的強者,新的事物在湧現。

大部分人被拋在了時代的後面

你們今天聽我們的演講,是因為你們對金融很感興趣,金融也是我們責任之一,金融可以說是全球最複雜的專業系統之一,不管從國家層面還是從全球層面,都是如此。中國、美國所有國家的銀行,各國的央行、財政部還有金融控制體系其實都已經足夠複雜。在全球層面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以說是目前最為複雜的金融機構,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料和更多的權力,比聯合國或者是世界銀行更具有影響力,當然,世界銀行也代表了全球金融精英。

但這些精英機構卻沒有一家能夠預測到金融危機的發生。為什麼會這樣?其實你們可以思考一下,以下會給出五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複雜性和系統性風險,現在我們看到系統性風險越來越複雜,這是因為互聯互通造成的,所以在理解風險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理解互聯互通,第二個原因就是不管是在當地也好,還是在國際層面也好,我們看到有一個治理的空白區域,怎樣來協調各方的利益?我們要好好的思考,因為各國單獨的舉措、各國層面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全球的體系。

第三個原因就是全球技術的演變,太快了,也太巨大了,我們必須要充分理解技術,包括技術的利和弊。

第四個原因就是全球的監管體系,包括會計準則的複雜。

很多市場經濟強調的是短期的信號,很多長期的問題比如說氣侯變化,比如系統穩定性、可持續性被人們所忽略或者低估。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短期利潤,如果你短期不能生存就談不上長期,所以我們必須要有短期的成功,也要有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你忽略了長期,那麼短期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大的誤導。

最後一個挑戰不是說資料太少,而是資料太多,資料就像暴風雪一樣導致我們無法看清前進的方向。金融危機為什麼會發生,肯定不是因為缺乏證據,肯定不是因為人們不理解,也肯定不是沒有專家。而是因為人們沒有真正找對視角,瞭解問題的根本所在。

專業體系為什麼會失效,人們看到這個失效的全球體系感到非常憤怒,而且認為全球體系沒有真正的長足增長,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人會投票脫歐,為什麼特朗普會當選美國總統,為什麼現在有很多極端主義活動出現,人們認為貿易全球化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幫助,風險反而在上升,有一些人受益,可是大部分人被拋在了時代的後面。

為什麼我們能夠預測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呢?其實我們寫了這本書,吸取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經驗和教訓,文藝復興時代也是百花齊放,天才湧現的這樣一個時代,技術在發展,帶來了很多的進步,可是卻出現了一系列的災難,包括極端主義活動,宗教的戰爭,包括專家被焚燒。

500年來我們一直在說文藝復興給我們帶來了多大的輝煌,可是我們同樣應該看到那個時代的災難,這更說明我們需要從根本上理解這個變革,瞭解為什麼現在的世界是千絲萬縷纏繞在一起的,如果能夠從正確的視角出發,我們會發現很多的經驗教訓是很有借鑒意義的,通過我們的研究可以獲得更多的智慧,希望我們的書籍給大家更多的啟發,謝謝。

中國有世界上最能幹的政府

在演說結束之後的論壇環節中,觀察者網有幸獲得機會向伊恩·戈爾丁教授詢問了有關於全球化與不平等的問題。

觀察者網:您在書中和以前的演講中不只一次提到過,道德教育無論對於窮人還是富人都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要負起自己責任,富人很明顯要交更多的稅,要不然就等著窮人鬧事。但現在很多時候富人直接把資產轉移到其他國家,然後買張飛機票一走了之。這個時候您覺得道德教育還有沒有用?有沒有其他方法改變目前這種狀況?

伊恩•戈爾丁:中國有一個優點,那就是有世界上最能幹的政府,當然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很重要,市場有一些事情做不好,比如說創新方面需要一些政府的資金投入,這些中國都很優秀。

同時,中國政府能向大公司和富人收稅,如果中國政府也像美國一樣被大公司通過遊說控制,那就糟糕了,在美國,你需要很多的影響力說服別人給你政治獻金,才能做上政客,這就說明大企業對政治的影響力非常大。

等你通過政治獻金坐上總統以後,轉過來對這些大企業加稅,這可不會受歡迎。這不只是多少人會選你的問題,還有你能收到多少稅的問題,政治獻金這個體系是一個很壞的起點,很難加稅,所以很多民主制國家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政府弱,遊說集團太強。就算是歐盟布魯塞爾總部也有很強的院外遊說集團,在遊說集團影響下,很多人覺得高稅收不好。

同時,稅收制度是需要全球協調的,我們必須關掉避稅天堂,世界上其實並沒有很多的避稅天堂,大概就只有10個吧,而且這些國家都很小,並沒有很強的實力,比如說摩納哥。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大,只要有全球的協調和執法就能夠避免這種財富轉移。媒體得到線人的報告非常重要,方便披露資訊。

道德教育也很重要,讓人們認識到,不管在哪裡做這種事情都是不道德的,這樣才能夠防止少數人享受財富的成果。這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執法的問題。潮流正在改變,在美國已經看到這種潮流,歐洲也是,英國的潮流也在扭轉。

另外,富人不只是避稅,繼承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下一代能夠繼承父輩太多的財富,財富繼承也成為了一個重大的不平等來源。

總監製:羅海岩、吳亮

監製:程瑛

向原創作者致敬

任何事宜請後臺留言

或發郵件至xhscaijingguojia@163.com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長按指紋自動識別二維碼即刻關注

這個趨勢在全球世界都在發生,創新的速度、學習的速度在不斷的加快,而演進的過程也在不斷的加速。

很多人在微信這樣的平臺上學習,通過非正式體制學習。但是正式的學習教育體系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這是一種全新的變革。大學和所有研究機構都擁有新的能力,他們現在能夠做到以前無法想像的很多事情,不僅僅是自己開展研究,而且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很多人在世界各地學習之後又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原來的母校,共同分享他們的學習和經驗。

這也構成了我們時代的本質特徵,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同時又是一個全球網路的時代。多年來第一次我們看到這樣一種可能性成為了現實,這要歸功於新技術的發展,而且這個新的技術不斷在演變。

我們在牛津大學的團隊正在研究新的癌症治療藥物,而且也不斷在雲平臺上使用資料進行分析,不管是孟買、紐約還是在上海,大家通力合作,所以你可以看到學習的速度,學習的多元化在發生變化,這也正是我們創新和學習不斷加速的原因。

我們會看到未來與現在大相徑庭,這也是因為我們的變化在不斷加速。

回顧我們過去的歷史,一個驚人的故事在發生。看一下過去2000年入來全球收入變化的情況,可以看到GDP和人口,這兩項在近200年來都呈指數性增長。我們的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經歷過這麼高速的人口增長和收入的增長。

GDP和人口近200年來發生了告訴增長

而且我們也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一個時代,收入的增長一直在持續的超過人口增長,而中國是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力量,在過去35年中,國民收入每十年就翻一番。

在展望未來、思考未來的時候,一個很大的困難就在於,對我們而言,這也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我們認為有一個時代非常有意思,和現代也息息相關。我覺得,那個時代可以讓我們有一個新的視角,更好的瞭解我們所生活的現代。

那就是500年前的文藝復興,500年之前的1500年其實沒有什麼意思,在1500年以前,人口和收入的增長並不驚人,甚至可以說微不足道,500年前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時代。所以在我們觀察未來,思考未來的時候,就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個進程還會繼續嗎?我們還會看到人口和收入大幅度增長嗎?我們現在面臨的威脅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同時還有反對全球化造成的威脅,比如說美國、歐洲的國家保護主義,這些新的趨勢對全球化又會怎樣呢?

我們為什麼能夠快速發展,就是因為互聯互通,就是因為融合,有些人把它叫做全球化。所謂的全球化就是融合、開放,開放邊境,讓商品、服務、資金,當然還有最重要是,思想能夠自由的傳播和流動。

所以我們要觀察世界,瞭解這個世界,才能夠更好的判斷未來。

全球化在發展,但是很多人被拋在了後面

其實現在發展的進程我認為有兩大威脅,一方面高牆在倒塌,但是我們也看到各國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在蔓延。

雖然新興市場的增速是老經濟體的3到4倍,他們在融合,他們的差距在減少。但是各國之內的不平等現象反而在增加,在全球化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平等現象的蔓延。

為什麼?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說世界是扁平的,但是我認為不是,這個世界的高山丘陵在增加,有更多的起伏不平,如果你時代對了,你選的地方對了,那麼你可能會佔據優勢,否則你可能會被拋棄,被時代所拋棄,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選對地方,選對時機。

芝加哥經濟學派代表弗裡德曼@東方IC

在上海這樣的地方生活成本很高,學習費用也很高,在紐約和倫敦或者在全球任何一個具有活力的城市都是要付出代價,才能夠獲得這個機會的。其他的代價包括交通,包括道路的擁堵,現在所有問題都越來越嚴重了,越來越多人希望來到這些特殊的地方,希望走在全球化的前沿。

我們一方面看到了不平等的現象在擴展,但這並不是全球化帶來的問題,而是有人被全球化排斥或者被全球化拋棄在後面,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夠從全球化進程當中受益,但只有少數能夠抓住這個機遇,找到正確的地方。

收入的不平等在增加,還有其他因素所導致的不平等也在增加,我們看到有一些人被時代所拋在了後面,投票脫歐的英國人並不是在倫敦的那些人。

第二個威脅是,其實互聯互通增加的不只是好的現象和事物,也有壞的方面。我們寫了一本書叫做《蝴蝶缺陷:全球化如何導致系統風險及應對辦法》,我們可以有一個一體化的體制,但這個體制也會帶來感染和蔓延的現象,比如說,我們現在有很多大的機場,人流、物流都非常的發達,但是一旦一個地方有流行病毒,會馬上傳播。

有了互聯網,網路病毒也會迅速傳播,所以相互依賴導致了脆弱性,其實我們越開放越互聯互通,我們對其他人的依賴度也會越高,正因此,我們需要採取更多舉措確保我們這個體制是穩定的。當然我們面臨的巨大挑戰如果只是在國家層面考慮,那就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這些體系其實是全球化的。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去推動這個體系的一體化和融合。

全球需要可持續發展

另外,全球化還有第三個挑戰,也就是公共產品的悲劇,大家都想獲得這些資源,但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資源?我們的體系我們的制度是不是可持續?我們的所作所為在生態上是否可持續呢?

這裡有一個典型的問題,就是氣侯變化,我們看到有一小部分國家對資源的需求非常強烈,以前是可以持續的,但是能源需求越來越多,如果大家都毫不節制,那會發生災難性的氣侯問題。

另外,不加節制的消耗會導致沒有資源可用,礦物燃料就是一個典型現象,現在問題越來越多了。比如說越來越多人吃壽司,金槍魚就在滅絕,越來越多人要犀牛角,犀牛這個物種就會滅絕。自然是要求我們付出代價的,魚也是有限的,動物也好樹木也好,再生的速度要遠遠慢於我們消耗的速度。所以一方面我們有大量的需求增長,另外一方面資源也在不斷的萎縮。經濟學家說了,在工業方面供應是缺乏彈性的,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在資源配置上做更多的工作,這是我們要去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健康方面我們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們抗生素使用越來越多,很多人都認為吃抗生素可以幫助有效預防疾病,可是很遺憾,抗生素賣得越多,抗藥性就越來越強,療效反而在削弱。

最後,在我們越來越富裕的同時,我們的決策對地球,對相互之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們控制自己的自由,國家還有市場之間要掌握好一個平衡,而且必須考慮到國與國之間的平衡,如果中國或者美國失去約束,就會對其他地方造成巨大的影響。

中國經濟未來10年的增長率將保持在6%以上,日本為0

我們要應對這三個挑戰,然後全世界的發展才能夠可持續,那麼現在有哪些未來的趨勢呢?我來看一下人口和經濟上的趨勢,然後再回到全球挑戰上來。

展望未來,我們首先看到平均生命預期在不斷的延長,並且各國在趨同,我們的平均生命每2個小時就會延長25分鐘,這是醫學進展的速度,平均生命預期在過去35年間已經拉長了20年,我第一次來上海的時候到現在,中國的平均壽命預期已經拉長了20年,這是一個最最引人矚目的變化。

講到未來的經濟展望,我認為新興市場會繼續增長,增長速度將是發達經濟國家的3倍,中國會繼續增長,GDP增長率會保持6%或以上,接下來10年都會如此。印度接下來10年也會保持6%的增速,整個亞洲的總增長率會保持在5%,非洲大約是3%,拉丁美洲也是3%,美國1.5%,歐洲1.5%,日本0。在這個世界裡面,新興市場成為世界經濟變革的動因,80%的世界增長,和世界經濟體量的一半都在發展中國家,而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發展中國家為全球貢獻了更多經濟的增長

世界的平均增長最後可能達到3%,甚至是3.5%後會穩定下來。另外,即使美國經濟放緩,美國經濟“感冒”了,其他地方也不一定會“發燒”,這是因為有了更多世界其他國家做經濟的驅動因素。

新興市場學到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所以現在他們在發展過程當中比發達國家做的更好。

我們的增速越快,就越可以投資未來,特別是新興市場,他們可以建設基礎設施,投資教育和健康,可以再分配財富,這些事情在發達國家經濟體裡面做不到,因為他們沒辦法增長,所以只能拿到多少錢就花多少錢,因此經濟的革命在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中會容易得多,而不是在發達國家。如果你想理解歐洲政治、日本政治還有美國政治的僵局,那麼就先從經濟切入,在經濟之上你再考慮快速老齡化的人口,這就會獲得更多的洞察力。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新中產階級的崛起,49億新中產階級的消費者出現了,2/3來自亞洲,而這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增量。

中產階級的擴張

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

講到技術的變革趨勢,當然現在很難預測未來會有什麼偉大的技術變革,其實任何預測都很難,技術預測就更難。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確定的現象,那就是計算能力將會變的更強大,而且增速會非常快,接下來20年都是如此。這是摩爾定律,在牛津馬丁學院一共有350名研究人員,其中包括很多電腦學家還有物理學家,我們進行很多的辯論,最後結論是,同樣的價格再過20年就可以有100萬倍快的能力。

隨著計算能力的變革,我們現有的很多系統,包括商業貿易等等體系都會改變,同時還會改變健康。比如在人類基因組方面的變革,用於實驗的轉基因小白鼠跑的比正常快10倍,所以我們預計,未來在醫療衛生領域將會有劇變,特別是DNA方面的技術將會導致一些非常重大的問題,包括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

因為我們現在擁有能力,能夠重新編輯基因,在胚胎裡面就設計嬰兒,這產生了倫理、法律、經濟等等問題,到底什麼樣的人能夠設計胚胎呢?這些新技術打開了很多門,而這些打開的門需要我們的判斷力,和社會參與並且討論,當然這也給我們帶來新的機會。

與此同時,這些門打開之後也會湧入很多的風險,在金融中我們看到這些風險到來的速度可能很快,金融其實是走在全球化的前列,金融是世界體系中最最精深的一種,有最出色的專家,也有最多的投資,最多的工具,當然掙到的錢也是最多的。這都得益於全球化,金融交易的速度可以是全球最快的,但是危險來的也很快,這也是新技術帶來的。

巴林銀行存世200多年,抵抗了最不同尋常的政治、經濟和技術威脅,都沒有倒下,但是有一天,管理層早上醒來發現銀行不復存在,只是因為有一個交易員做了一些交易,利用新技術借了過高的杠杆,而他的做法管理層不理解,其實這個交易員本身也不理解。所以在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我們需要更好的理解新的金融體系,新的做事方法,我們需要政府和業界的密切監管。

導致巴林銀行垮臺的尼克·李森

未來中國超過一半的工作將會被機器所取代

系統風險這個概念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現在因為全球化導致風險的規模和速度更嚴重。比如說豬流感快速傳播到全世界,牛津馬丁學院的研究追蹤了全球飛機的交通情況,飛機或者說全球化成了病毒的超級傳播者,上海顯然是一個重大的節點,在上海所發生的一切可能會改變世界,可能是好的改變,也可能是壞的改變,可以傳播機會,也可能傳播風險,所有的關鍵節點越來越重要。

全球網路系統已經成了整個世界新的神經網路,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現在還出現了物聯網。我們看到在多個維度上,包括在中國的共用自行車全都是聯網的,現在又開始讓身體裝上了可穿戴設備,誠信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機器會做很多我們人現在所擔任的工作。從牛津馬丁學院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47%的美國工作崗位都有可能被機器或智慧型機器人所取代,在未來20年中,美國幾乎一半的工作可以由機器取代。

在美國進行試驗的蘋果無人車系統,未來商務汽車司機可能是第一個被機器取代的職業

在中國這個數字可能更高。在未來的崗位是怎樣的呢?社會如何調整,新的崗位如何出現,資本和勞動力又會如何決定我們新的生產力,決定我們新的決策呢?這個都需要我們去思考。你需要投資,需要資金,但不是勞動力,你可以看到人和機器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技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看到人工智慧,還有機械技術的發展會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氣侯變化也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挑戰,中國走在應對氣侯變化挑戰的前沿,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是讓我們感到非常樂觀的一個原因,你看到現在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發展得速度非常快,規模也很大。

另外,其實現在全球治理體系完全不適應於21世紀,他們只是做一些小的變革,就如同調整一下傢俱的位置。現在我們就像坐在一艘大船上,但是卻沒有一個船長能夠真正去引領我們的前進方向,很多國家都是各自為政,只考慮自己國家的利益,全球化當然有很多後果,其實也會帶來很多好的影響。我們看到現在世界已經變化了,不是幾個老男人坐在一個房間裡面抽雪茄來做決策,我們看到世界在變化,我們也看到新的強者,新的事物在湧現。

大部分人被拋在了時代的後面

你們今天聽我們的演講,是因為你們對金融很感興趣,金融也是我們責任之一,金融可以說是全球最複雜的專業系統之一,不管從國家層面還是從全球層面,都是如此。中國、美國所有國家的銀行,各國的央行、財政部還有金融控制體系其實都已經足夠複雜。在全球層面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以說是目前最為複雜的金融機構,更多的人、更多的資料和更多的權力,比聯合國或者是世界銀行更具有影響力,當然,世界銀行也代表了全球金融精英。

但這些精英機構卻沒有一家能夠預測到金融危機的發生。為什麼會這樣?其實你們可以思考一下,以下會給出五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複雜性和系統性風險,現在我們看到系統性風險越來越複雜,這是因為互聯互通造成的,所以在理解風險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理解互聯互通,第二個原因就是不管是在當地也好,還是在國際層面也好,我們看到有一個治理的空白區域,怎樣來協調各方的利益?我們要好好的思考,因為各國單獨的舉措、各國層面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全球的體系。

第三個原因就是全球技術的演變,太快了,也太巨大了,我們必須要充分理解技術,包括技術的利和弊。

第四個原因就是全球的監管體系,包括會計準則的複雜。

很多市場經濟強調的是短期的信號,很多長期的問題比如說氣侯變化,比如系統穩定性、可持續性被人們所忽略或者低估。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短期利潤,如果你短期不能生存就談不上長期,所以我們必須要有短期的成功,也要有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你忽略了長期,那麼短期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大的誤導。

最後一個挑戰不是說資料太少,而是資料太多,資料就像暴風雪一樣導致我們無法看清前進的方向。金融危機為什麼會發生,肯定不是因為缺乏證據,肯定不是因為人們不理解,也肯定不是沒有專家。而是因為人們沒有真正找對視角,瞭解問題的根本所在。

專業體系為什麼會失效,人們看到這個失效的全球體系感到非常憤怒,而且認為全球體系沒有真正的長足增長,這也就是為什麼英國人會投票脫歐,為什麼特朗普會當選美國總統,為什麼現在有很多極端主義活動出現,人們認為貿易全球化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幫助,風險反而在上升,有一些人受益,可是大部分人被拋在了時代的後面。

為什麼我們能夠預測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呢?其實我們寫了這本書,吸取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經驗和教訓,文藝復興時代也是百花齊放,天才湧現的這樣一個時代,技術在發展,帶來了很多的進步,可是卻出現了一系列的災難,包括極端主義活動,宗教的戰爭,包括專家被焚燒。

500年來我們一直在說文藝復興給我們帶來了多大的輝煌,可是我們同樣應該看到那個時代的災難,這更說明我們需要從根本上理解這個變革,瞭解為什麼現在的世界是千絲萬縷纏繞在一起的,如果能夠從正確的視角出發,我們會發現很多的經驗教訓是很有借鑒意義的,通過我們的研究可以獲得更多的智慧,希望我們的書籍給大家更多的啟發,謝謝。

中國有世界上最能幹的政府

在演說結束之後的論壇環節中,觀察者網有幸獲得機會向伊恩·戈爾丁教授詢問了有關於全球化與不平等的問題。

觀察者網:您在書中和以前的演講中不只一次提到過,道德教育無論對於窮人還是富人都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要負起自己責任,富人很明顯要交更多的稅,要不然就等著窮人鬧事。但現在很多時候富人直接把資產轉移到其他國家,然後買張飛機票一走了之。這個時候您覺得道德教育還有沒有用?有沒有其他方法改變目前這種狀況?

伊恩•戈爾丁:中國有一個優點,那就是有世界上最能幹的政府,當然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很重要,市場有一些事情做不好,比如說創新方面需要一些政府的資金投入,這些中國都很優秀。

同時,中國政府能向大公司和富人收稅,如果中國政府也像美國一樣被大公司通過遊說控制,那就糟糕了,在美國,你需要很多的影響力說服別人給你政治獻金,才能做上政客,這就說明大企業對政治的影響力非常大。

等你通過政治獻金坐上總統以後,轉過來對這些大企業加稅,這可不會受歡迎。這不只是多少人會選你的問題,還有你能收到多少稅的問題,政治獻金這個體系是一個很壞的起點,很難加稅,所以很多民主制國家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政府弱,遊說集團太強。就算是歐盟布魯塞爾總部也有很強的院外遊說集團,在遊說集團影響下,很多人覺得高稅收不好。

同時,稅收制度是需要全球協調的,我們必須關掉避稅天堂,世界上其實並沒有很多的避稅天堂,大概就只有10個吧,而且這些國家都很小,並沒有很強的實力,比如說摩納哥。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大,只要有全球的協調和執法就能夠避免這種財富轉移。媒體得到線人的報告非常重要,方便披露資訊。

道德教育也很重要,讓人們認識到,不管在哪裡做這種事情都是不道德的,這樣才能夠防止少數人享受財富的成果。這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執法的問題。潮流正在改變,在美國已經看到這種潮流,歐洲也是,英國的潮流也在扭轉。

另外,富人不只是避稅,繼承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下一代能夠繼承父輩太多的財富,財富繼承也成為了一個重大的不平等來源。

總監製:羅海岩、吳亮

監製:程瑛

向原創作者致敬

任何事宜請後臺留言

或發郵件至xhscaijingguojia@163.com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長按指紋自動識別二維碼即刻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