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紅樓夢》: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個探春

推薦:司馬懿晚年成為屠夫?連出嫁在外的女子都不放過, 悉數誅殺之

文/白楊橋

【作者簡介】白楊橋, 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濟南市作協會員。

作品散見於《濟南日報》《山東商報》《濟南時報》《東方散文》《當代散文》等多家雜誌報刊。 出版散文集《廣袤原野十八棵樹》(與人合著)、《開在指尖的花兒》。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讀《紅樓夢》, 除了寶黛釵鳳, 還有一個人, 是誰也繞不過去的, 讓人過目不忘, 生生硌疼你的心,

她就是探春。

是的, 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 是賈府小姐中最有才華、最有魄力的女子, 她才情卓越, 志向高遠, 精明能幹, 心機果斷, 個性鮮明。 連鳳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幾分、讓她幾分, 更不要說一干下人。

探春渾名“玫瑰花”, 生的“削肩細腰, 長挑身材, 鴨蛋臉面, 俊眼修眉, 顧盼神飛, 文采精華, 見之忘俗。 ”父親是榮國府掌門賈政, 母親是趙姨娘。

雖為庶出, 探春在思想性格上與同是庶出的姐姐迎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她自幼受賈母培養, 聰明要強, 凡事拎得清輕重。 是個有遠見、有抱負、有作為的女子, 她敢說敢為、辦事練達。

在鳳姐患病期間, 擊敗管家媳婦們對她的輕視甚至是故意的刁難, 治理大觀園, 興利除弊, 富有改革精神;抄檢大觀園時, 探春以為, “引出這等醜態”比什麼都嚴重, 她“命眾丫鬟秉燭開門而待”, 只許別人搜自己的箱櫃, 不許動一下她丫頭的東西, 並且說到做到, 絕無迴旋餘地, 這是她在婢僕前竭力維護自己作主子的威信與尊嚴, 也是她敏感地覺察到賈府這個大家族內部殘殺、氣數將近的徵兆,

痛心而憤怒。 而“心內沒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這一點, 自恃有臉, 上前動手動腳, 結果當場挨了一記巴掌。 這一巴掌乾脆利索, 何等爽快霸氣!她是一個關注家族命運, 富有憂患意識的大觀園中的女“政治家”。 在她的心目中, “抄檢大觀園”對賈府來說, 就是“自殺自滅”的奇恥大辱。 她為賈府上下的“自殺自滅”而痛心疾首。 ”

探春不僅才幹出眾, 且情趣高雅。 其《簪菊》詩, 就受到姐妹們的好評。 她處事、治家, 也更有“文化品味”, 與鳳姐相比, 都可謂理家能手, 但兩個人的“境界”卻不同:探春關注的是整個家族的命運, 而鳳姐主要是為了一己之私利;探春理家有理念, 有危機感, 有憂患意識, 而鳳姐全靠隨機應變,

惟以討好賈母為主, 充滿市俗氣。 探春身為女子, 但其爽朗氣概不讓鬚眉。 請看她居住的闊朗的秋霜齋裡:大理石案上“筆如樹林”

“寶硯數方”, 牆上是“大幅字畫”, 案上是“大鼎”, 架上是大觀窯的“大盤”, 盤裡是數十個“大佛手”……居室如其人, 這毫無脂粉氣的居室, 正表現了探春的男子氣度。

探春是詩社的宣導者,喜歡書法,性格疏朗大方,又有理家才能,是幾個孫女兒中賈母最喜歡的。南安太妃來賈府,賈母叫了寶黛湘三人來作陪,另一個就只叫了探春。

但探春的內心也有很多的委屈,承受著深深的傷痛。古代嫡庶之分甚為分明。探春空有才志,卻因是趙姨娘所出,而趙又 “心裡又沒有算計”,“著三不著兩”,不但言語粗俗,而且無事生非,平白惹出了多少難堪。但最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她因薔薇硝一事與芳官打架——芳官多大?趙姨娘多大?芳官是何人?一個買來的戲子被留在了賈府當丫鬟,趙姨娘之無見識徹底體現在這上面:她再不濟也是賈政的小妾,是半個主子,竟然與小丫鬟拉扯得不成樣子。

在下人裡沒有主子樣,在主子裡想擺主子款又明顯矮人一截,有這樣一個母親,雖是隔著厚厚的線裝書籍,隔著幾百年煙雨紅塵,我們依然可以想像探春當時的心情。

根據癸酉本第86回文中的描述,賈母和王夫人相繼去世,孝期滿了後,賈家又開始操辦起家中眾多女兒的婚事。其中戚家公子戚建輝來賈家求親,先是看中了探春,但之後因趙姨娘多嘴多舌,戚建輝嫌探春是個庶出女兒,門不當戶不對,便放棄了這門親事。此處不說戚家公子的人品才幹,但就這份深到骨髓裡的出身歧視,對心高氣傲的探春是多大的傷害!但,這不是探春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封建時代所有庶出子女的悲劇。按照禮教,他們的生母只是半個主子,仍有奴才身份。他們只能認嫡母為母親,因此賈環過分地自卑,正是庶出子女從小內心遭到禮教扭曲的體現。而探春過分地自尊,也是心底憋著一口氣的。她只能用過度地自尊,來撫平心底的傷痛,裝點外在的尊嚴。

後來,朝廷和一蠻夷島國發生戰爭,朝廷戰敗了要議和,決定要嫁個公主過去和親。於是南安太妃來到賈家,看中了探春要認她為乾女兒,要求探春代替她女兒嫁到蠻夷島國,因為南安太妃怕自己的女兒嫁到海外會吃苦,賈府應允,便擇定了日子。到了清明這一天,賈府闔家含淚為探春的遠嫁送行。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奴去也,莫牽連。身為女兒,在封建思想嚴重的社會,是一個多麼大的不幸:在娘家,對男孩女孩是不一樣的。男孩子重點培養,將來頂門定居,建功立業,光宗耀祖。而女孩子,早晚是外人,遲早要嫁出去的。不過就是一門子親戚罷了。大戶人家如此,平頭百姓更是厲害,資源本來就不多,可著供給男孩子,女孩子麼,其次,或者退一步,更或者可有可無。甚至有的家庭為了給男孩子說媳婦,硬是拿女孩子去換,也是有的。這樣的環境下,女人不過就是生育的機器,傳宗接代的工具。你想談理想,談感情,談人生?生為女人,你想多了。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東風千里,一夢遙就一夢遙吧。嫁到荒蠻之地,對於女子,沒有那些繁文縟節,沒了那些禮教,精神上的歧視或許會少些呢。真若嫁了戚家公子,備不住又是一個賈璉,又是一個孫紹祖。那些所謂貴族的男人們早就被慣得吃喝嫖賭,外強中乾了,卻還要掛一個治國平天下的幌子來自欺欺人。也不嫌害臊!

在安土重遷、交通通訊都很困難的古代社會,探春遠嫁本身就是一大悲劇。但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原生生存環境下,遠嫁異域的結局,對於精明能幹的探春,未尚不是一件好事!以其心機和決斷,說不定能在荒蠻之地,有一番作為呢。就如多年前和親的解憂公主,文成公主。不也是男人世界裡的一枚棋子嗎?只是這一枚枚水樣的清麗棋子,完成了許多大丈夫做不了的事。

中國人推崇節烈,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英雄們的故事使鬼神色變,天地動容。 辛棄疾說過“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袁枚也道“男兒為報君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這些和親的女子們,用盡青春、埋骨他鄉,換來短暫的戰火平熄和故國安寧,是否也可稱女子英雄?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他們都做了英雄才能做的事。

有著一番抱負,有著政治家風範的探春,因為 “太太滿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幾次寒心”,有一個趙姨娘這樣的媽,一個賈環這樣的弟弟,生性要強的她得有多少委屈和無奈?偏偏這些人還有事沒事刷一下存在感。她身為女子,且系庶出,又生逢賈府末世,故亦終究不能有所作為。正如第五回中探春之判詞所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探春感受到的痛苦,是中國歷代千千萬萬鬱鬱不得志的英雄志士們生不逢辰、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憤世嫉俗之痛苦的縮影,這種心境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綿亙不絕。他們有痛苦,而又不失高風亮節,在這痛苦中堅守節操,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用他們高標傲世的精神氣質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悲壯的生命之歌。《紅樓夢》既塑造女媧補天剩一石這個神話形象,又塑造探春這個女兒形象,其寄託可謂深遠。

也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自己的探春。或者是出身,或者是性別,或者是相貌。那些與生倶來不能改變的因素,深深困擾著每一顆上進要強愛美的心,所以我們自強自立,自尊自愛。我們不斷用可以改變的內在和後來,來彌補上天所賜的無法選擇。並,在這個無情的世界裡,深情而精彩地活著。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自己的探春。在一定意義上,每個人也就都是探春。

《紅樓夢》中甄寶玉是賈寶玉虛假的自我?

斬首約有165萬級的白起,究竟是神是魔?

讀陸遊: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正表現了探春的男子氣度。

探春是詩社的宣導者,喜歡書法,性格疏朗大方,又有理家才能,是幾個孫女兒中賈母最喜歡的。南安太妃來賈府,賈母叫了寶黛湘三人來作陪,另一個就只叫了探春。

但探春的內心也有很多的委屈,承受著深深的傷痛。古代嫡庶之分甚為分明。探春空有才志,卻因是趙姨娘所出,而趙又 “心裡又沒有算計”,“著三不著兩”,不但言語粗俗,而且無事生非,平白惹出了多少難堪。但最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她因薔薇硝一事與芳官打架——芳官多大?趙姨娘多大?芳官是何人?一個買來的戲子被留在了賈府當丫鬟,趙姨娘之無見識徹底體現在這上面:她再不濟也是賈政的小妾,是半個主子,竟然與小丫鬟拉扯得不成樣子。

在下人裡沒有主子樣,在主子裡想擺主子款又明顯矮人一截,有這樣一個母親,雖是隔著厚厚的線裝書籍,隔著幾百年煙雨紅塵,我們依然可以想像探春當時的心情。

根據癸酉本第86回文中的描述,賈母和王夫人相繼去世,孝期滿了後,賈家又開始操辦起家中眾多女兒的婚事。其中戚家公子戚建輝來賈家求親,先是看中了探春,但之後因趙姨娘多嘴多舌,戚建輝嫌探春是個庶出女兒,門不當戶不對,便放棄了這門親事。此處不說戚家公子的人品才幹,但就這份深到骨髓裡的出身歧視,對心高氣傲的探春是多大的傷害!但,這不是探春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封建時代所有庶出子女的悲劇。按照禮教,他們的生母只是半個主子,仍有奴才身份。他們只能認嫡母為母親,因此賈環過分地自卑,正是庶出子女從小內心遭到禮教扭曲的體現。而探春過分地自尊,也是心底憋著一口氣的。她只能用過度地自尊,來撫平心底的傷痛,裝點外在的尊嚴。

後來,朝廷和一蠻夷島國發生戰爭,朝廷戰敗了要議和,決定要嫁個公主過去和親。於是南安太妃來到賈家,看中了探春要認她為乾女兒,要求探春代替她女兒嫁到蠻夷島國,因為南安太妃怕自己的女兒嫁到海外會吃苦,賈府應允,便擇定了日子。到了清明這一天,賈府闔家含淚為探春的遠嫁送行。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奴去也,莫牽連。身為女兒,在封建思想嚴重的社會,是一個多麼大的不幸:在娘家,對男孩女孩是不一樣的。男孩子重點培養,將來頂門定居,建功立業,光宗耀祖。而女孩子,早晚是外人,遲早要嫁出去的。不過就是一門子親戚罷了。大戶人家如此,平頭百姓更是厲害,資源本來就不多,可著供給男孩子,女孩子麼,其次,或者退一步,更或者可有可無。甚至有的家庭為了給男孩子說媳婦,硬是拿女孩子去換,也是有的。這樣的環境下,女人不過就是生育的機器,傳宗接代的工具。你想談理想,談感情,談人生?生為女人,你想多了。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東風千里,一夢遙就一夢遙吧。嫁到荒蠻之地,對於女子,沒有那些繁文縟節,沒了那些禮教,精神上的歧視或許會少些呢。真若嫁了戚家公子,備不住又是一個賈璉,又是一個孫紹祖。那些所謂貴族的男人們早就被慣得吃喝嫖賭,外強中乾了,卻還要掛一個治國平天下的幌子來自欺欺人。也不嫌害臊!

在安土重遷、交通通訊都很困難的古代社會,探春遠嫁本身就是一大悲劇。但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原生生存環境下,遠嫁異域的結局,對於精明能幹的探春,未尚不是一件好事!以其心機和決斷,說不定能在荒蠻之地,有一番作為呢。就如多年前和親的解憂公主,文成公主。不也是男人世界裡的一枚棋子嗎?只是這一枚枚水樣的清麗棋子,完成了許多大丈夫做不了的事。

中國人推崇節烈,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英雄們的故事使鬼神色變,天地動容。 辛棄疾說過“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袁枚也道“男兒為報君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這些和親的女子們,用盡青春、埋骨他鄉,換來短暫的戰火平熄和故國安寧,是否也可稱女子英雄?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他們都做了英雄才能做的事。

有著一番抱負,有著政治家風範的探春,因為 “太太滿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幾次寒心”,有一個趙姨娘這樣的媽,一個賈環這樣的弟弟,生性要強的她得有多少委屈和無奈?偏偏這些人還有事沒事刷一下存在感。她身為女子,且系庶出,又生逢賈府末世,故亦終究不能有所作為。正如第五回中探春之判詞所雲:“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探春感受到的痛苦,是中國歷代千千萬萬鬱鬱不得志的英雄志士們生不逢辰、懷才不遇、壯志未酬、憤世嫉俗之痛苦的縮影,這種心境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綿亙不絕。他們有痛苦,而又不失高風亮節,在這痛苦中堅守節操,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用他們高標傲世的精神氣質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悲壯的生命之歌。《紅樓夢》既塑造女媧補天剩一石這個神話形象,又塑造探春這個女兒形象,其寄託可謂深遠。

也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自己的探春。或者是出身,或者是性別,或者是相貌。那些與生倶來不能改變的因素,深深困擾著每一顆上進要強愛美的心,所以我們自強自立,自尊自愛。我們不斷用可以改變的內在和後來,來彌補上天所賜的無法選擇。並,在這個無情的世界裡,深情而精彩地活著。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自己的探春。在一定意義上,每個人也就都是探春。

《紅樓夢》中甄寶玉是賈寶玉虛假的自我?

斬首約有165萬級的白起,究竟是神是魔?

讀陸遊: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