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人民幣逼近6.5,“中性”降准呼聲起

伴隨著人民幣的穩步升值, 降准呼聲再起。

近一個月來, 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已從6.72一線回升至6.52, 漲幅達到近2000個基點。 9月6日,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5311, 較前日上調59點, 連續8個交易日調升, 為2015年以來最長連升。

中金公司分析師陳健恒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8月底以來人民幣連續加速升值, 其實是過去積累了長達2年的未結匯頭寸及階段性看空人民幣頭寸的反向平盤推動的, 未來存在突破6.5的可能。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 人民幣企穩回升為貨幣政策的操作打開了空間, 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同時, 大幅壓縮短期公開市場操作工具餘額, 可以達到“中性”降准的效果。 雖然“中性”並非“大水漫灌”, 而是解決流動性結構性失衡的問題, 但也有觀點認為, 降准的寬鬆信號太大, 且時機不對。

結匯需求助推人民幣升值

“之前人民幣貶值的時候, 多數企業沒有及時結匯。 但總有需要人民幣的時候,

而且人民幣利率比美元利率高, 資金放在離岸要承受負的利差。 如今人民幣一直在升值, 企業就覺得扛不住了。 ”一位元資深外匯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陳健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今年人民幣對美元的變化可以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 今年前5個月人民幣相對于美元一直保持穩定, 人民幣貶值壓力降低, 外匯儲備也趨穩。

第二階段, 5月份下旬, 央行在匯率定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調節因數後, 人民幣匯率開始相對于美元升值。 5~8月份, 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元持續走弱, 美元指數在5月下旬的97.2附近一路走低, 在8月初最低跌破93。 不過, 在這個階段, 市場對人民幣走勢仍持有一定疑慮,

儘管貶值預期減輕, 但對人民幣是否會重新升值將信將疑。 此間, 人民幣的結匯階段性增強, 外匯占款的下滑壓力進一步減輕, 但尚未回到很強的結匯需求以及外匯占款大幅回升的狀態。

“第三個階段則是8月份至今, 人民幣在7月末8月初連續突破6.75和6.70兩個重要關口後, 市場心態開始發生一些重要變化。 ”陳健恒分析, 雖然美元指數未必進一步大幅下跌, 但人民幣依然相對于美元補漲。 人民幣在這一階段的升值其實是過去積累了長達2年的未結匯頭寸及階段性看空人民幣頭寸的反向平盤推動的。 一旦人民幣突破一些重要關口, 會觸發一些止損盤的平盤, 企業的結匯情緒也會上升, 帶動銀行自營盤也跟著買入人民幣。

資料也顯示, 近一個月, 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從6.72一路回升至6.52, 漲幅達到近2000個基點。 8月底以來, 人民幣走升速度明顯加快。

陳健恒認為, 人民幣8月底以來連續突破6.60和6.55關口, 其實是結匯需求增強推動的結果。

“過去長達2年的貶值預期積累了太多的未結匯頭寸,

這些未結匯美元囤積在在岸和離岸銀行, 使得境內和離岸美元流動性相對寬鬆。 但中美利差在今年上半年擴大, 人民幣融資成本升高使得持有美元的機會成本上升。 ”陳健恒分析稱, 對企業而言, 與其融資人民幣使用, 不如將此前積累的美元頭寸結匯成人民幣使用。 美元進一步走弱的情況下, 重新結匯對企業而言是更優選擇。

激戰6.5

一路披荊斬棘後, 人民幣短期內是否有希望繼續突破6.5這一重要關口?

在岸人民幣8月30日以來一度錄得六連陽, 連續攻破6.60和6.55兩個關口。 但在幾度逼近6.51後, 在岸人民幣略有回探。

上述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最近幾個交易日其實有機構在獲利了結。 另外, 近期由於人民幣升值較快, 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購匯大單。

陳健恒對記者分析稱,人民幣突破6.5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方面,“8·11匯改”以來,央行開始將人民幣重新錨定一攬子貨幣而不是錨定美元。2016年人民幣相對於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一攬子貨幣保持穩定。但今年前5月,由於某種程度上重新錨定美元,而美元貶值,人民幣在前幾個月實際上是相對CFETS一攬子貨幣貶值的。直到最近2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加速升值後,對CFETS一攬子貨幣才重新升值。總體來看,從年初以來,人民幣對CFETS一攬子貨幣仍是小幅貶值0.5%左右。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美元指數年初至今的跌幅為9.6%,而人民幣年初至今相對于美元升值了6%左右,仍低於美元指數的跌幅。因此,無論是相對於CFETS一攬子貨幣還是相對于美元指數,人民幣目前對美元仍有一定補漲空間。未來突破6.5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不過在快速升值了一段時間之後,市場需要重新積累動能來突破這一關口。

上述交易員也表示,短期來看,人民幣突破6.5還是有希望的。考慮到企業結匯的需求及今年以來美元持續弱勢的背景,到今年年底,人民幣匯率有可能收復6.4關口。

外匯分析師韓會師則認為,如果美元指數能在92附近穩住,人民幣的強勢上攻行情不會延續很久。但如果美元再次掉頭向下,人民幣突破6.50的難度並不大。

截至發稿,美元指數報92.08,再度考驗92關口。

一位元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短期來看,美元走勢仍需觀望。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近日表示,儘管市場普遍認為美國通脹低於預期,但低通脹主要受到一些臨時因素擾動,加息的步伐仍將取決於通脹資料的變化。

FedWatch工具顯示,市場預期美聯儲12月加息概率僅為36.2%,預計維持利率不變的概率則高達62.2%。

業界呼籲“中性”降准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民幣企穩將打破匯率市場的單邊預期,減輕資本外流,進而有助於國內資金面和流動性預期的改善,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空間將繼續提高。”

近期,伴隨著人民幣的穩步升值,市場上再度出現降准的呼聲。

九州證券鄧海清表示,貨幣市場流動性偏緊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超儲率已經從2016年以來的最高值2.4%下降至2017年二季度1.4%的水準。流動性失衡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一,DR007與R007(同為銀行間7天回購利率,兩者區別在於DR限定交易機構為存款類金融機構,質押品為利率債)分化明顯,反映出銀行與非銀體系的結構失衡;其二,同業存單發行量居高不下,大型銀行資金相對寬裕、中小銀行負債壓力凸顯,反映出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的結構失衡。

鄧海清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釋放、央行預期引導加強,“降准”政策視窗期到來。其一,人民幣進入趨勢性升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漲幅已經達到5.8%,匯率給予了央行政策足夠的降准空間;其二,央行預期引導加強,市場對降准不會過度解讀的可能性較大,對市場影響溫和。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此前提出了“中性”降准的說法。他認為,近年來,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方式發生了轉變,由前期外匯占款增加被動投放轉變為近期公開市場操作主動投放。當前金融體系流動性壓力較大,在整體流動性水準並非十分充裕的情況下,金融體系內流動性還表現出結構不均衡的特點。

明明表示,所謂的“中性”降准,即是在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同時,大幅壓縮短期公開市場操作工具餘額,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淨回籠操作配合降准,能保證流動性總量基本不增加的前提下修復結構性失衡問題。

“首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有助於釋放流動性支持;其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惠及中小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明明認為,在當下金融體系流動性水準整體不高、流動性結構失衡凸顯的背景下,這種降准並不是“大水漫灌”式流動性投放,而是“中性”的流動性結構調整和修復。

不過,央行參事盛松成9月1日在上海舉行的“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壇”上則表示,目前降准概率不大。

他認為,降准的寬鬆信號太大,與當前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和金融去杠杆的總體基調不符。降准和降息一樣是有週期的,即開啟降准後,一段時間內就不能升准。但目前中國經濟還處於L型,L型會持續很長時間,沒有到降准的週期。此外,增加基礎貨幣供應能夠和降准一樣,起到增加銀行流動性的作用,因此央行會選擇政策信號沒有那麼強的貨幣市場工具(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點對點增加基礎貨幣供應,而不是降准。

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購匯大單。

陳健恒對記者分析稱,人民幣突破6.5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方面,“8·11匯改”以來,央行開始將人民幣重新錨定一攬子貨幣而不是錨定美元。2016年人民幣相對於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一攬子貨幣保持穩定。但今年前5月,由於某種程度上重新錨定美元,而美元貶值,人民幣在前幾個月實際上是相對CFETS一攬子貨幣貶值的。直到最近2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加速升值後,對CFETS一攬子貨幣才重新升值。總體來看,從年初以來,人民幣對CFETS一攬子貨幣仍是小幅貶值0.5%左右。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美元指數年初至今的跌幅為9.6%,而人民幣年初至今相對于美元升值了6%左右,仍低於美元指數的跌幅。因此,無論是相對於CFETS一攬子貨幣還是相對于美元指數,人民幣目前對美元仍有一定補漲空間。未來突破6.5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不過在快速升值了一段時間之後,市場需要重新積累動能來突破這一關口。

上述交易員也表示,短期來看,人民幣突破6.5還是有希望的。考慮到企業結匯的需求及今年以來美元持續弱勢的背景,到今年年底,人民幣匯率有可能收復6.4關口。

外匯分析師韓會師則認為,如果美元指數能在92附近穩住,人民幣的強勢上攻行情不會延續很久。但如果美元再次掉頭向下,人民幣突破6.50的難度並不大。

截至發稿,美元指數報92.08,再度考驗92關口。

一位元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短期來看,美元走勢仍需觀望。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近日表示,儘管市場普遍認為美國通脹低於預期,但低通脹主要受到一些臨時因素擾動,加息的步伐仍將取決於通脹資料的變化。

FedWatch工具顯示,市場預期美聯儲12月加息概率僅為36.2%,預計維持利率不變的概率則高達62.2%。

業界呼籲“中性”降准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民幣企穩將打破匯率市場的單邊預期,減輕資本外流,進而有助於國內資金面和流動性預期的改善,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空間將繼續提高。”

近期,伴隨著人民幣的穩步升值,市場上再度出現降准的呼聲。

九州證券鄧海清表示,貨幣市場流動性偏緊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超儲率已經從2016年以來的最高值2.4%下降至2017年二季度1.4%的水準。流動性失衡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一,DR007與R007(同為銀行間7天回購利率,兩者區別在於DR限定交易機構為存款類金融機構,質押品為利率債)分化明顯,反映出銀行與非銀體系的結構失衡;其二,同業存單發行量居高不下,大型銀行資金相對寬裕、中小銀行負債壓力凸顯,反映出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的結構失衡。

鄧海清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釋放、央行預期引導加強,“降准”政策視窗期到來。其一,人民幣進入趨勢性升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漲幅已經達到5.8%,匯率給予了央行政策足夠的降准空間;其二,央行預期引導加強,市場對降准不會過度解讀的可能性較大,對市場影響溫和。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此前提出了“中性”降准的說法。他認為,近年來,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方式發生了轉變,由前期外匯占款增加被動投放轉變為近期公開市場操作主動投放。當前金融體系流動性壓力較大,在整體流動性水準並非十分充裕的情況下,金融體系內流動性還表現出結構不均衡的特點。

明明表示,所謂的“中性”降准,即是在全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同時,大幅壓縮短期公開市場操作工具餘額,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淨回籠操作配合降准,能保證流動性總量基本不增加的前提下修復結構性失衡問題。

“首先,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有助於釋放流動性支持;其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惠及中小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明明認為,在當下金融體系流動性水準整體不高、流動性結構失衡凸顯的背景下,這種降准並不是“大水漫灌”式流動性投放,而是“中性”的流動性結構調整和修復。

不過,央行參事盛松成9月1日在上海舉行的“清華五道口金融家大講壇”上則表示,目前降准概率不大。

他認為,降准的寬鬆信號太大,與當前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和金融去杠杆的總體基調不符。降准和降息一樣是有週期的,即開啟降准後,一段時間內就不能升准。但目前中國經濟還處於L型,L型會持續很長時間,沒有到降准的週期。此外,增加基礎貨幣供應能夠和降准一樣,起到增加銀行流動性的作用,因此央行會選擇政策信號沒有那麼強的貨幣市場工具(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點對點增加基礎貨幣供應,而不是降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