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跟著記者步伐 看寶蘭沿線城市風情」走進中國泥塑第一村 探尋泥土生花的六營村泥塑工藝

泥塑俗稱“彩塑”, 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以泥土為原料, 手工捏製成形, 或素或彩, 題材以人物、動物為主。 陝西寶雞境內的鳳翔泥塑歷史悠久,

主要分佈在鳳翔縣六營村及周邊區域。 2006年, 鳳翔泥塑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月6日, 記者隨同寶蘭高鐵沿線城市媒體宣傳聯盟採訪團走進有著“中國泥塑第一村”的鳳翔六營村。

走進六營村, 記者看到街兩旁新建的明清風格古建築坐落有致, 寬闊的青石板路在雨後藍天的映照下猶如一幅油畫。 因為街面店鋪都在重新改造, 泥塑館開張的並不多, 開業的幾家店鋪已經在店內擺上了泥塑的成品。

六營村泥塑的起源

對於六營村泥塑的起源, 傳說是屯紮於此來自江西的朱元璋軍隊一部分中的第六營兵士,

他們不僅讓六營村得名, 還將自己的制陶手藝傳播於此, 並代代相傳。

與其它地方的泥塑不同, 六營村的泥塑是用當地特有的黑油板板土、白色封洗土、上等好棉花、糯米等6種天然材料配製而成, 製作中充分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 集奇異、熱烈、大氣、憨實為一身, 熔祈願與現實、歷史與現代、民俗與時尚、傳統與文化於一爐, 造型誇張, 色彩鮮豔, 深受大眾喜愛。 採訪時, 記者看到在六營民俗村街面上已經營業的幾家店鋪裡,

已經有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

投資27937萬元 六營民俗村啟動“1+2+7”升級改造項目

2006年,鳳翔泥塑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老的文化、精湛的技藝,讓六營村的泥塑被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些曾經“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民間“耍貨”一下子變成了熱銷藝術品,泥塑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形勢大好。

2016年,鳳翔縣政府投資27937萬元,啟動六營民俗村專案。據鳳翔縣城關鎮黨委書記王曉鋒介紹,六營民俗村專案總體規劃形成“一園、兩環、七大功能區”的結構。從2016年到目前,主要實施的是民間工藝傳承體驗區、綜合展示區和牡丹觀光園涉及的九項工程:泥塑一條街改造工程;泥塑廣場建設工程;停車場建設工程;街道節點建設工程;遊客服務中心建設工程;進村路提升工程;環村路工程;牡丹觀光園建設工程。

目前,泥塑一條街改造工程已經完成了排汙、天然氣、弱電、電力等地下管網建設,按照仿古明清風格,對70戶農戶的門頭進行了改造,在街道東頭建成了長10米、高5米的仿古青磚照壁,用水泥磚鋪設照壁前廣場400平方米,用石材鋪裝了路面。其他各專案也在有序推進中,六營民俗村專案計畫於2020年建成。

泥土生花的技藝還需大力傳承

採訪時,記者來到鳳翔泥塑博物館彩繪室,只見彩繪師傅手拿毛筆,精心細緻地正為一個個晾乾的泥塑品勾勒上色。一點是眼睛,一畫是眉,一圈是祥瑞的圖案,粗中有細,細中見真功夫。隨著筆走龍蛇,一個個身著彩裝的泥塑就完成了。工序看似簡單,卻並非易事。

據鳳翔縣城關鎮黨委書記王曉鋒介紹,六營村的泥塑傳承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民間傳承,必須是師傅帶徒弟;另一種則是各大院校通過集中學習形式的傳承。

今年87歲的胡深是目前六營村健在的鳳翔泥塑藝人中,年紀最大、水準最高的一位,他10歲起隨父親胡克勤學習製作鳳翔泥塑,從藝至今已有70餘年。“以前這門手藝是傳男不傳女,傳女不傳外,這是家族傳承。”談及鳳翔泥塑技藝的傳承,胡深這樣說到,現在已經解放了思想,這門手藝除了傳給自己人以外,也傳別人。談及鳳翔泥塑今後的傳承,他認為,要想把鳳翔泥塑技藝完好地傳承下去,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投資27937萬元 六營民俗村啟動“1+2+7”升級改造項目

2006年,鳳翔泥塑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老的文化、精湛的技藝,讓六營村的泥塑被選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些曾經“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民間“耍貨”一下子變成了熱銷藝術品,泥塑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形勢大好。

2016年,鳳翔縣政府投資27937萬元,啟動六營民俗村專案。據鳳翔縣城關鎮黨委書記王曉鋒介紹,六營民俗村專案總體規劃形成“一園、兩環、七大功能區”的結構。從2016年到目前,主要實施的是民間工藝傳承體驗區、綜合展示區和牡丹觀光園涉及的九項工程:泥塑一條街改造工程;泥塑廣場建設工程;停車場建設工程;街道節點建設工程;遊客服務中心建設工程;進村路提升工程;環村路工程;牡丹觀光園建設工程。

目前,泥塑一條街改造工程已經完成了排汙、天然氣、弱電、電力等地下管網建設,按照仿古明清風格,對70戶農戶的門頭進行了改造,在街道東頭建成了長10米、高5米的仿古青磚照壁,用水泥磚鋪設照壁前廣場400平方米,用石材鋪裝了路面。其他各專案也在有序推進中,六營民俗村專案計畫於2020年建成。

泥土生花的技藝還需大力傳承

採訪時,記者來到鳳翔泥塑博物館彩繪室,只見彩繪師傅手拿毛筆,精心細緻地正為一個個晾乾的泥塑品勾勒上色。一點是眼睛,一畫是眉,一圈是祥瑞的圖案,粗中有細,細中見真功夫。隨著筆走龍蛇,一個個身著彩裝的泥塑就完成了。工序看似簡單,卻並非易事。

據鳳翔縣城關鎮黨委書記王曉鋒介紹,六營村的泥塑傳承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民間傳承,必須是師傅帶徒弟;另一種則是各大院校通過集中學習形式的傳承。

今年87歲的胡深是目前六營村健在的鳳翔泥塑藝人中,年紀最大、水準最高的一位,他10歲起隨父親胡克勤學習製作鳳翔泥塑,從藝至今已有70餘年。“以前這門手藝是傳男不傳女,傳女不傳外,這是家族傳承。”談及鳳翔泥塑技藝的傳承,胡深這樣說到,現在已經解放了思想,這門手藝除了傳給自己人以外,也傳別人。談及鳳翔泥塑今後的傳承,他認為,要想把鳳翔泥塑技藝完好地傳承下去,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