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光大銀行全行推廣“濾鏡” 貸後風險預警成功率達36%

而經過3年時間的不斷優化, 銀行金融科技創新正在持續孵化新的研究成果。

光大銀行(行情601818,買入)“濾鏡”就是基於大資料採擷下的, 銀行風控創新產品。 根據本報記者瞭解, “濾鏡”產品已經在光大銀行全行進行推廣, 可以根據模型對所有銀行對公客戶貸後風險進行評估與預警, 在2016年下半年的運行中, 準確率已經達到了36%, 也就是說“濾鏡”給出的100家預警企業中, 有36家企業在日後的經營過程中出現了違約風險。

銀監會1月25日發佈的資料顯示, 截至2016年年末,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5123億元, 較2016年三季度末增加18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

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全年不良貸款率基本保持穩定。

雖然不良貸款率有所好轉, 但對於商業銀行而言, 對公客戶不良貸款如何化解, 尤其是大企業出現的不良如何應對, 仍然是風控重中之重。 光大銀行資訊科技部總經理李璠對本報記者表示, “濾鏡”產品的誕生也並非一蹴而就, 而是經過了幾年的資料積累才得以呈現的結果。

“簡單的說, ‘濾鏡’產品就是通過大資料錄入, 經過銀行模型的計算, 將銀行對公客戶進行畫像式的描述與打分, 對於有風險的客戶進行標籤處理, 我們為幫助分行行長完成經營管理研發了手機APP用戶端, 最新的對公客戶資訊每月定時進行更新, 以方便分行領導瞭解到轄內客戶的風險狀況”,

李璠說。

在模式上, 此項資料產品運用社交網路、路徑演算法、文本分析等大資料分析挖掘技術, 線上運行特殊交易對手、風險共同體、複雜迴圈擔保圈三類大資料模型信號。 其中, “複雜迴圈擔保圈”模型用於發現擔保網路中的隱蔽性風險模式, 有效防範群體性違約風險, 在三類信號中表現最佳。

對於資料的獲取, 光大銀行資料分析與服務處處長劉錦淼表示, 從銀行自身來說, 客戶的資訊來自於銀行的信貸資訊, 外部資訊則來源於銀監會的共用資料、央行企業征信、工商註冊資訊、法院訴訟類資訊。

“社會比較關注的資訊安全上, 客戶所有資訊都是脫敏化處理, 確保不會洩露, 而在銀行內部,

轄內的客戶資訊只有當地的分行行長級別才可以看到, 其他外部省份是沒有許可權的”, 劉錦淼強調。

李璠表示, 目前“濾鏡”是針對貸後管理的預警產品, 未來條件成熟, 還會運用到小微企業以及個人貸款的貸前貸後流程環節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