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他一出場,肯定好片好劇

(本文由毒舌電影原創:dsmovie)

你們夠可以的。

足足1.7萬人, 在Sir的BGM裡給其他男人點贊。

如沒記錯, 應該是《毒舌》評演員以來, 民意最洶湧的一次。

憑什麼?

看完這篇, 你就明白了。

張譯

在Sir看來, 演員分兩種, 一種演給觀眾看, 一種演給演員看。 兩者都指向準確, 但前後者之間的分水嶺, 就因為多了一層意外。

張譯就是一個善於製造意外的演員, 他是, 演員中的演員。

即使再喜歡張譯的人也必須承認, 他, 長得太……偏了。 小眼睛, 齙門牙, 大餅臉, 這種跑偏還跟廖凡、孫紅雷不一樣, 你一旦接受廖的痞氣、孫的霸氣, 他們的醜, 也變成帥。

而張譯……不留情面地說, “暴醜”。

連前女友的媽都——這個小夥子不適合做演員, 他的臉就像被人一屁股坐過, 只適合當大隊會計。

此處應有圖——

張譯這一路, 不容易。

1978年生, 哈爾濱人, 16歲, 就開始頻繁體驗, 被拒絕的滋味。

連續兩年報考北廣(現中國傳媒大學), 被拒;隔一年, 考軍藝, 被拒、考中戲, 還是被拒, 最終只能自費去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話劇團。

當時, 他是這樣安慰自己的, 演話劇, 也是演戲啊。

為了過戲癮, 他開始九年的軍旅生活, 這, 又是被否定的九年。

他做過場記、當過劇務、跑過群眾A、路人甲、替身B等所有龍套角色。

一趟折騰下來, 上級說他, “16個孩子裡唯一不會演戲的”。

團裡一致同意——

性格內向, 沒有表演天賦

團裡都說張譯你演戲就是個死

有一次, 團裡甚至決定, 連戲都不要讓他碰了。

那天, 張譯聽說團裡想轉他去做文職, 打電話回家訴苦。 聽完後, 父親沒說什麼,

只是很快寄來兩本書:《實用公文》和《公文寫作技巧》。

“我快氣瘋掉了。 ”想起那一幕, 張譯依然激動。

這樣烏雲蓋頂的日子熬了11年。

今天的演藝圈, 我們常常聽到對藝人的一句苦勸是, 愛惜羽毛。 但對於張譯來說, 完全無效, 因為他早已被“拔光羽毛”。

但, 一個空瓶, 往往也意味著無限可能。

看張譯演戲, 你的最大感受是, 他即人物, 他即角色。

可忠可奸, 可正可邪, 可圓可扁, 就像一塊無所定型的橡皮泥。 張譯有一句關於表演的話是——先把自己打碎, 才能被生活重塑。

《士兵突擊》的班長史金, 是絕大多數人認識張譯的第一部戲。

這是一個完美的暖男。

作為鋼七連班長, 他把許三多當成孩子一樣愛, 鼓勵他、呵護他、錘煉他, 最後用自己的前途, 換來許三多的兵王。

為什麼?

因為不論班長史金、演員張譯, 都在許三多身上, 看到當年的自己。

那些不會演戲的嘲笑, 那些一個人暗暗努力的過往, 和許三多被安排到荒漠上的五班, 天天走正步、越野跑, 有什麼兩樣?

只有癡心,才能實現妄想。

看過《士兵突擊》的,都不會忘記張譯這場戲——史金退伍、淚別天安門。

拍它時,張譯剛好得知自己的轉業報告批了,馬上就要離開部隊,當晚就是拍天安門這場離開部隊的戲。

看看張譯是如何入戲的——

一開始佯裝歡笑,左顧右盼,不舍,不好意思表達這種不舍。但看著看著,情緒還是繃不住,他開始哭了。

越哭越凶,最後甚至整個身子歪在連長身上,嘴裡是才嚼到一半的大白兔奶糖。

《一代宗師》說,“功夫是纖毫之爭”。那在這場哭戲中,張譯所傳遞出來的豐富與細膩,只要你看過,一定毫無疑問,演員張譯,成了。

前兩天,馮遠征老師在北電授課,一篇據此整理出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會演戲》。

Sir看過後,獲益很多,感觸很多,裡面不少話,值得細細咂摸。

比如馮遠征老師說的,“老師上課會說一千個人演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每個人生活閱歷、理解力、表現力、長相不同。”

但我們在表演課堂上經常會聽到老師的一句指責是:“這是哈姆雷特嗎?你演的是哈姆雷特嗎?哈姆雷特是這麼笑嗎?哈姆雷特應該這麼笑。”

當十個哈姆雷特都同樣笑的時候,就不是十個哈姆雷特,而是一個哈姆雷特,是老師告訴你的那個哈姆雷特。

說白了,演戲就沒有標準答案。同一個角色,你可能有一百種方法演繹它,但你只能選擇一種,這決定了,好的演員,必須有想像力,還要有判斷力。

張譯就是個中好手,如前文所說,他善於製造準確的意外。

2014年,陳可辛打拐題材,《親愛的》。

張譯飾演其中一個小孩被拐賣的家長,叫韓德忠。

當時陳可辛找到他,只說:“你來演個土大款”。

張譯就自己想像出人物的前史後傳,“兒子丟了六年,愛而得不到,又特別好面兒。他已經把鋒芒全部壓下去,是裡面最哀傷的角色。”

他既是土大款,也是可憐蟲。

還是表現悲慟,看看張譯是如何演出不一樣的。

這場戲是韓德忠,與一幫同樣小孩被拐的父母們,一起在大排檔吃飯。

吃著聊著,韓德忠開始說自己兒子失蹤那天的事,講著講著,他突然頭一扭,哼起秦腔。

神來之筆。

那一秒,Sir像被電擊中,想起了《武狀元蘇乞兒》,被抄家的周星馳,突然無厘頭地哼起那支哀傷的南調。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注意看同場的黃渤與郝蕾,同樣“措手不及”。黃渤明顯被帶跑一兩秒,回神後,悶了口酒;郝蕾則先是低頭,後雙手扶額。

這曲秦腔,就是張譯的點子——這首歌表達和愛人擦肩而過的歎息,對我來說,孩子也是愛人,轉眼間再也見不到了。所以我特地去找老師學了一支秦調,也順便交代了韓德忠的背景。

還沒完。

他繼續唱,唱著唱著,突然停住,張嘴含手,把手指上的殘酒舔淨。

其實,那點酒浪費掉又算什麼呢,他可是腰紮愛馬仕的大款啊——醉態罷了。

只有醉了,才能袒露平日佯裝不痛、不輕言的心事。只有醉了,才敢當眾老牛舔犢。

編劇史航評價張譯《親愛的》:每一幀戲都鑿在觀眾的腦子裡。

正是憑著韓德忠,張譯獲得至今唯一一個表演獎項——金雞獎最佳男配。

馮遠征老師說過,演員有三個階段,大俗,大雅,又回到大俗,但最終的回歸,是拋棄了技巧,帶著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追凶者也》,“五星”殺手董小鳳,就是張譯一次放開手腳的“遊戲”。

他是這麼琢磨董小鳳的——(一個負面)角色有沒有可能往無辜上走,無辜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再狠一點、壞一點,狠的時候有沒有可能突然露了一個破綻,讓人覺得又有點可笑。

“心酸的喜感”。

片中,董小鳳每次動手前,他一定用兩手比劃一把長刀。那是他過去,在老家搶金條的威風史。

這麼老長,嘎——就沖進去了

然而,現在他能掏出來的,卻只能是一把網購來的小軍刀。

說白了,過去有多威風,現在就有多落魄,情緒有多飽漲,情境就有多淒涼。

還有公車上,這可歎可笑的一巴掌。

他正在盯梢,獵物在前,他在後,他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這時,鄰座的胖妹子一直打瞌睡,頭不停往他肩膀上靠。

一開始,他好嫌棄,結果……自己也沒扛住,睡了過去。

等到醒來,發現目標跟丟,氣急敗壞的他回過神來,甩手就抽了人家兩個大嘴巴。

這一巴掌,堪稱整部電影最幽默的瞬間,這一巴掌,就是張譯在現場臨時賦予這個角色的。

還是那句話,神來之筆。

好演員就是,再小的角色,再少的戲份,他也立得起,蓋不住。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賈聰明。

單靠他的出場,不用一句自我介紹,你就知道,他是什麼人。

明明天空下著小雨,明明雨披有帽子。他偏偏不戴,站在遠處,伸長脖子,等領導過來。

領導還沒走近,他的手已經伸過去了,還是雙手。

領導顯然不屑伸手,期盼落空的他為化解尷尬,雙手微微一曲,自己握自己,強行挽尊。

一個處於官場底層,渴望權利寵倖的屁官心態,完全活靈活現。

還有這場挨批戲。

同樣是被懟,相比旁邊一種半抗爭的姿態,張譯是這樣站著的,含胸、縮頭、雙腳併攏,還視線半垂、嘴半噘。

像什麼——小媳婦啊!

老實講,Sir第一次看,只覺得妙,不知妙在哪,這麼一個急功近利的男人,為什麼要演得像個小媳婦。

看第二次,再細想,才懂得這才最“賈聰明”。

罵人的是誰?縣長。陪他一起挨駡的是誰?法院院長。而他是誰?一個小庭長。

一個小庭長,能站在縣長辦公室,和院長一起被罵,這也是一種被權力寵倖的“榮耀”啊。

扭曲的寵倖,也是寵倖。

提起演員張譯,我們輕而易舉就能找到一個個角色,而吊詭的是,提起張譯,我們很難把他和某一種氣質對應起來。

比如孫紅雷,妖孽;鄧超,逗比;寧靜,火藥桶;趙麗穎,小腳吃貨……

但凡成功的藝人,都有他特立獨行的個性。

唯獨張譯沒有。

演員張譯于我們是清晰的,張譯於我們,又是模糊的。

Sir窮盡網上所有資料,也只能找到,他和他的貓,和他在知乎,作為大V。

兩者,也都指向戲。

張譯說自己拜貓為師,“貓教會我真聽、真看、真感覺”。

單看他的貓,他就能傷感到,為在一處古城的廢墟撿到兩塊雕花,寫一篇圖文並茂的長文。

洋洋灑灑,幾千字,全在腦補兩塊雕花的苦情戀。

馮遠征老師那篇文章最後就寫道——

很多演員為什麼只達到了大雅的境界?因為他不再思考了,他覺得夠了。

各種表情包手到擒來,缺少的是一個再提升。有些人差那一步就能成很好的演員,但是可能就停止了。

張譯是不是很好的演員,還有疑問,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成為很好演員的路上,沒有停止。

你看,單是看他家貓的慵懶狀,他都能思考出這麼多東西——

如何演出貓的心機、深沉、慵懶?比如啪一聲,它可能很緩慢地看了一眼,根本不動,這是武林高手;或者耳朵稍微一轉,接著睡,這是高手中的高手。這就是塑造角色。

對於演戲,張譯一直在嘗試,一直在探索,他一直覺得,不夠。

至於沒有“個性”於他,也許,不算壞事。

這樣對於我個人的人生來講是一個悲劇,但是我覺得對於我的工作是一件好事。我可以為電影為角色提供太多的可能。

張譯這一路下來,Sir能想到最好的評價或許是——

棄于顏值,忠於演技,限於作品。

如3月17日安利《雞毛天上飛》,第二高(第一就是求寫張譯)的留言是——

張譯就是好片好劇的保障

一個演員,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在Sir看來,縱然他沒個性,不走紅,也從未拿過影帝,但也——

足夠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請叫我的全名達聞西

只有癡心,才能實現妄想。

看過《士兵突擊》的,都不會忘記張譯這場戲——史金退伍、淚別天安門。

拍它時,張譯剛好得知自己的轉業報告批了,馬上就要離開部隊,當晚就是拍天安門這場離開部隊的戲。

看看張譯是如何入戲的——

一開始佯裝歡笑,左顧右盼,不舍,不好意思表達這種不舍。但看著看著,情緒還是繃不住,他開始哭了。

越哭越凶,最後甚至整個身子歪在連長身上,嘴裡是才嚼到一半的大白兔奶糖。

《一代宗師》說,“功夫是纖毫之爭”。那在這場哭戲中,張譯所傳遞出來的豐富與細膩,只要你看過,一定毫無疑問,演員張譯,成了。

前兩天,馮遠征老師在北電授課,一篇據此整理出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會演戲》。

Sir看過後,獲益很多,感觸很多,裡面不少話,值得細細咂摸。

比如馮遠征老師說的,“老師上課會說一千個人演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每個人生活閱歷、理解力、表現力、長相不同。”

但我們在表演課堂上經常會聽到老師的一句指責是:“這是哈姆雷特嗎?你演的是哈姆雷特嗎?哈姆雷特是這麼笑嗎?哈姆雷特應該這麼笑。”

當十個哈姆雷特都同樣笑的時候,就不是十個哈姆雷特,而是一個哈姆雷特,是老師告訴你的那個哈姆雷特。

說白了,演戲就沒有標準答案。同一個角色,你可能有一百種方法演繹它,但你只能選擇一種,這決定了,好的演員,必須有想像力,還要有判斷力。

張譯就是個中好手,如前文所說,他善於製造準確的意外。

2014年,陳可辛打拐題材,《親愛的》。

張譯飾演其中一個小孩被拐賣的家長,叫韓德忠。

當時陳可辛找到他,只說:“你來演個土大款”。

張譯就自己想像出人物的前史後傳,“兒子丟了六年,愛而得不到,又特別好面兒。他已經把鋒芒全部壓下去,是裡面最哀傷的角色。”

他既是土大款,也是可憐蟲。

還是表現悲慟,看看張譯是如何演出不一樣的。

這場戲是韓德忠,與一幫同樣小孩被拐的父母們,一起在大排檔吃飯。

吃著聊著,韓德忠開始說自己兒子失蹤那天的事,講著講著,他突然頭一扭,哼起秦腔。

神來之筆。

那一秒,Sir像被電擊中,想起了《武狀元蘇乞兒》,被抄家的周星馳,突然無厘頭地哼起那支哀傷的南調。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注意看同場的黃渤與郝蕾,同樣“措手不及”。黃渤明顯被帶跑一兩秒,回神後,悶了口酒;郝蕾則先是低頭,後雙手扶額。

這曲秦腔,就是張譯的點子——這首歌表達和愛人擦肩而過的歎息,對我來說,孩子也是愛人,轉眼間再也見不到了。所以我特地去找老師學了一支秦調,也順便交代了韓德忠的背景。

還沒完。

他繼續唱,唱著唱著,突然停住,張嘴含手,把手指上的殘酒舔淨。

其實,那點酒浪費掉又算什麼呢,他可是腰紮愛馬仕的大款啊——醉態罷了。

只有醉了,才能袒露平日佯裝不痛、不輕言的心事。只有醉了,才敢當眾老牛舔犢。

編劇史航評價張譯《親愛的》:每一幀戲都鑿在觀眾的腦子裡。

正是憑著韓德忠,張譯獲得至今唯一一個表演獎項——金雞獎最佳男配。

馮遠征老師說過,演員有三個階段,大俗,大雅,又回到大俗,但最終的回歸,是拋棄了技巧,帶著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追凶者也》,“五星”殺手董小鳳,就是張譯一次放開手腳的“遊戲”。

他是這麼琢磨董小鳳的——(一個負面)角色有沒有可能往無辜上走,無辜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再狠一點、壞一點,狠的時候有沒有可能突然露了一個破綻,讓人覺得又有點可笑。

“心酸的喜感”。

片中,董小鳳每次動手前,他一定用兩手比劃一把長刀。那是他過去,在老家搶金條的威風史。

這麼老長,嘎——就沖進去了

然而,現在他能掏出來的,卻只能是一把網購來的小軍刀。

說白了,過去有多威風,現在就有多落魄,情緒有多飽漲,情境就有多淒涼。

還有公車上,這可歎可笑的一巴掌。

他正在盯梢,獵物在前,他在後,他目不轉睛地盯著他。這時,鄰座的胖妹子一直打瞌睡,頭不停往他肩膀上靠。

一開始,他好嫌棄,結果……自己也沒扛住,睡了過去。

等到醒來,發現目標跟丟,氣急敗壞的他回過神來,甩手就抽了人家兩個大嘴巴。

這一巴掌,堪稱整部電影最幽默的瞬間,這一巴掌,就是張譯在現場臨時賦予這個角色的。

還是那句話,神來之筆。

好演員就是,再小的角色,再少的戲份,他也立得起,蓋不住。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賈聰明。

單靠他的出場,不用一句自我介紹,你就知道,他是什麼人。

明明天空下著小雨,明明雨披有帽子。他偏偏不戴,站在遠處,伸長脖子,等領導過來。

領導還沒走近,他的手已經伸過去了,還是雙手。

領導顯然不屑伸手,期盼落空的他為化解尷尬,雙手微微一曲,自己握自己,強行挽尊。

一個處於官場底層,渴望權利寵倖的屁官心態,完全活靈活現。

還有這場挨批戲。

同樣是被懟,相比旁邊一種半抗爭的姿態,張譯是這樣站著的,含胸、縮頭、雙腳併攏,還視線半垂、嘴半噘。

像什麼——小媳婦啊!

老實講,Sir第一次看,只覺得妙,不知妙在哪,這麼一個急功近利的男人,為什麼要演得像個小媳婦。

看第二次,再細想,才懂得這才最“賈聰明”。

罵人的是誰?縣長。陪他一起挨駡的是誰?法院院長。而他是誰?一個小庭長。

一個小庭長,能站在縣長辦公室,和院長一起被罵,這也是一種被權力寵倖的“榮耀”啊。

扭曲的寵倖,也是寵倖。

提起演員張譯,我們輕而易舉就能找到一個個角色,而吊詭的是,提起張譯,我們很難把他和某一種氣質對應起來。

比如孫紅雷,妖孽;鄧超,逗比;寧靜,火藥桶;趙麗穎,小腳吃貨……

但凡成功的藝人,都有他特立獨行的個性。

唯獨張譯沒有。

演員張譯于我們是清晰的,張譯於我們,又是模糊的。

Sir窮盡網上所有資料,也只能找到,他和他的貓,和他在知乎,作為大V。

兩者,也都指向戲。

張譯說自己拜貓為師,“貓教會我真聽、真看、真感覺”。

單看他的貓,他就能傷感到,為在一處古城的廢墟撿到兩塊雕花,寫一篇圖文並茂的長文。

洋洋灑灑,幾千字,全在腦補兩塊雕花的苦情戀。

馮遠征老師那篇文章最後就寫道——

很多演員為什麼只達到了大雅的境界?因為他不再思考了,他覺得夠了。

各種表情包手到擒來,缺少的是一個再提升。有些人差那一步就能成很好的演員,但是可能就停止了。

張譯是不是很好的演員,還有疑問,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成為很好演員的路上,沒有停止。

你看,單是看他家貓的慵懶狀,他都能思考出這麼多東西——

如何演出貓的心機、深沉、慵懶?比如啪一聲,它可能很緩慢地看了一眼,根本不動,這是武林高手;或者耳朵稍微一轉,接著睡,這是高手中的高手。這就是塑造角色。

對於演戲,張譯一直在嘗試,一直在探索,他一直覺得,不夠。

至於沒有“個性”於他,也許,不算壞事。

這樣對於我個人的人生來講是一個悲劇,但是我覺得對於我的工作是一件好事。我可以為電影為角色提供太多的可能。

張譯這一路下來,Sir能想到最好的評價或許是——

棄于顏值,忠於演技,限於作品。

如3月17日安利《雞毛天上飛》,第二高(第一就是求寫張譯)的留言是——

張譯就是好片好劇的保障

一個演員,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在Sir看來,縱然他沒個性,不走紅,也從未拿過影帝,但也——

足夠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請叫我的全名達聞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