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下游與負極格局相對明朗,鋰電設備競爭激烈

為了測算新能源產業鏈各環節的市場空間, 我們主要基於下游整車環節的銷量與單車電池搭載量預測電池總需求, 並根據電池容量與產業鏈上游各環節的勾稽關係推導各環節的市場空間。

我們測算 2017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總產量有望達到 66.1萬輛, 對應動力電池需求量達到 32.5GWh, 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總產量有望到達 200萬輛, 對應動力電池需求達到 120.8GWh。 預計 2017-2020 年新能源汽車年均複合增速約為 44.6%, 動力電池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為 54.9%, 考慮到動力電池成本下降的市場空間年均複合增速約為 36.8%

增速層面, 高增速環節主要集中在上游;基於我們的預測模型, 產業鏈整體增速水準較高, 分化較大;2017-2020 年各環節的平均年均複合增速約為 47.4%, 其中上游環節的平均年均複合增速約 59.1%,

中游的平均年均複合增速約 45%, 下游的平均年均複合增速約 44.6%。

上游環節的鎳原材料、三元正極材料、鈷原料以及隔膜等環節增長較快, 年均複合增速分別為 93.4%、77.7%、69.7%以及 68.3%, 而純電動客車、磷酸鐵鋰、電機、電控環節增速相對較慢, 但也維持在 18-35%穩定增區間,

對應年均複合增速分別為 18.2%、18.9%、35.0%以及 35.2%。

競爭格局層面, 負極與下游格局相對明朗;較低的行業集中度, 尤其是 CR10 較低對應的行業競爭較激烈, 因此存在壓價以及競爭格局尚未明確的風險, 而較高的行業集中度, 尤其是較高的 CR4 對應的行業競爭溫和,

格局明確。 因此我們主要基於CR4 與 CR10 指標甄別產業鏈各環節的競爭格局。

CR4 較高的產業鏈環節主要有插電混乘用車、新能源專用車、天然石墨、純電動乘用車, 對應的 CR4分別為 98%、88%以及 84%。 CR4較高的環節主要集中在下游整車;CR10較低的產業鏈環節主要有正極材料、電控、電機等環節, 對應的 CR10分別為 42%、61%、61%。綜合來看,我們認為目前下游以及負極材料競爭格局相對明朗,而正極、電機、電控環節競爭相對激烈,格局尚不明確。

動力電池:需求穩增成本下降,17-20市場空間複合增速約 33%

為了測算動力電池總體出貨量,需要分車型(不同車型單車電池搭載量差異較大)進行拆分預測,核心影響因素主要是產量以及單車電池搭載量兩個方面,我們做出以下假設:

產量層面:由於 2016 年補貼目錄重新調整,2017 年每月釋放一批次新能源汽車補貼目錄,2017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尚未大幅放量,若定義 2017 年相應車型在相應批次進入補貼目錄的累計數目比上 2016 年全部批次的數目來反應新能源汽車景氣程度,截止今年 8月釋放的第七批目錄,今年進入目錄的車型總數已經持平去年,具體主要是乘用車(125.47%)和專用車(143.97%)大幅度超過去年,相對滯後的環節是新能源客車,今年 1-7 批次進入數量僅達到去年的 89.22%。同時今年客車退坡額度至少達到 40%,疊加整車運營 3萬公里後才可申報補貼金額,新能源客車今年產銷預計同比下降較為顯著。

一般而言整車企業銷售的某款車型在未進入補貼目錄時無法完全定價,尤其是 2016年補貼目錄全部重新調整,因此我們在預測銷量增速時重點參考了 2017 年各車型進入補貼目錄的進度,其中客車環節下滑顯著,而專用車環節車型數量顯著增加。

此外,我們也基於 2017 年達到 70 萬年銷量與 2020 年達到 200 萬年銷量的政策指引,因此我們假設純電動客車今年下滑 20%,插電混動客車下滑 30%,純電動專用車增長 65%,純電動乘用車增長 50%,插電乘用車增長 20%。

此外,由於 2018年補貼不退坡,同時產業鏈第一次大幅降低成本到位,而 17 年基數相對低,預計2018 年增速有所上升;2019 年補貼再次退坡,並且 18 年提前透支部分消費,19年產銷增速同比 18 年略微放緩,而 2020 年補貼不退坡,也是新能源銷量目標政策衝刺最後一年,我們預計產銷增速有望提速。

單車電池搭載量層面:主要基於主流新能源車型的單車電池搭載量,並以對應車型的銷量作為權重測算。2017 年純電動乘用車上半年的單車電池搭載量有所下滑,主要由於 17年上半年知豆等小容量車型銷量上升較快,補貼目錄調整對其價格影響因素較小,而類似比亞迪 E6 等車型由於電池容量大,受到補貼目錄調整影響較為顯著,同時考慮到下半年存在部分大容量新車型上市,預計 17 年純電動乘用車單車電池搭載量下滑 6%。而後期乘用車三元電池使用占比逐步提升,同時上汽、比亞迪、江淮等主流整車廠新落地車型多為大容量、電池續航里程基本在 300km 以上的車型,我們預計 18 年單車電池搭載量有望大幅度提升,後期單車電池搭載量維持穩定增長。

2016 年動力電池成本大約在 2.2-2.3 元/Wh 區間,2017 年電池行業由於規模效應第一次大幅度實現成本下降,相對2016年電池成本大約下降30%至1.6-1.7元/Wh區間。中長期看,根據 17 年 3 月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以及科技部四部委發佈的《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方案》,至 2020 年動力電池成本目標降低至 1 元/W h,我們保守估計2020電池成本下降至1.1元/Wh。

進一步結合動力電池的成本變動 ,我們大致估算 2017 年動力電池需求量約 32.5GWh,市場空間約 524 億元,2020年需求量 120.9GWh,市場空間有望到達 1326億元。2017-2020年動力電池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 54.9%,考慮市場價格的市場空間年均複合增速約 36.3%。

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動力電池產能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國,行業巨頭主要包括韓國的松下、三星、 LG化學以及日本的 ASEC、三洋電氣、日本湯淺以及 SK 集團等。國內層面,2016 年全國動力電池出貨量達到 30.5GWh,比亞迪屬於行業龍頭,全國市占率達到 19.06%,其次為 CATL 與沃特瑪,市場份額分別為 14.29%與 12.71%。

我們認為目前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CR10達到 82.83%,CR4達到 54.8%,雖然行業處於急速擴產能階段,但劣質產能較多,優質產能仍然欠缺,而優質產能主要集中在排名在前 5-6家的企業,後期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而規模效應和技術突破也將促進電池成本穩步下降。

正極材料:鈷鎳隔膜增速最高,格局尚未明確

產業鏈上增長最快的環節,“低鈷高鎳”趨勢使得鎳增速相對更快;正極材料中磷酸鐵鋰與三元鋰電池的占比達到 90%以上,為了簡化模型提高準確定,我們暫不考慮錳酸鋰與鈷酸鋰等較為小眾的正極材料,主要對三元鋰和磷酸鐵鋰的市場空間進行 預測,並且進一步拆分預測 NCM333、NCM523、NCM622 以及 NCM811 和 NCA等不同類型三元材料的細分市場空間。

2017年由三元鋰帶動的鈷需求約為 0.35萬噸,鎳需求約為 0.51萬噸,正極鋁箔需求約為 0.81萬噸,2020年由三元鋰帶動的鈷需求約為 1.71萬噸,鎳需求約為 3.70萬噸,正極鋁箔需求約為 3.02萬噸,2017-2020鈷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為69.7%,鎳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為 93.4%,鋁箔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為 55.1%。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正極材料包括磷酸鐵鋰、鎳鈷錳三元鋰、鈷酸鋰以及錳酸鋰等,若按各種正極材料合計口徑統計,目前正極材料行業集中度較低,CR4 為 28.41%,CR10 為 49.18%。2016 年合計口徑廈門鎢業正極材料總產量為 12870 噸,市場份額達到 8%占比第一,湖南杉杉與北大先行市場份額分別為 7.83%與 7.66%位於行業第二與第三水準。

細分領域層面,廈門鎢業正極材料種類較為齊全,磷酸鐵鋰市場份額占比約 1%排第五,三元鋰占 8.93%排第四,錳酸鋰占 4.32%排第五,鈷酸鋰 19.38%排第一;湖南杉杉在錳酸鋰、鈷酸鋰以及三元鋰三個細分領域市場份額分別為 8.26%、15.67%以及 10.68%,均排細分行業第三;北大先行在磷酸鐵鋰領域市場份額占比最高達到 13.02%,其次在鈷酸鋰領域市場份額達到 14.39%排第四。

對於出貨量最大的磷酸鐵鋰而言,市場份額前三分別為北大先行,湖南昇華以及德方納米,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13.02%、9.70%以及 7.36%;對於三元鋰而言,市場份額前三的企業分別為長遠鋰業、當升科技、湖南杉杉,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11.69%、11.14%以及10.68%。當前最為主流的磷酸鐵鋰與三元鋰正極的行業集中度均較低,對應 CR4分別為 36.9%以及 42.44%。

負極材料:增速穩健,格局明朗

每千瓦時動力電池大約需要1.2-1.4kg負極材料,由於負極材料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競爭趨於穩定,中短期暫時不會出現重大變革的技術路線,我們預計後期負極材料價格下滑穩定在 2-3%區間。預計 2017年行業市場規模約 19.1億元,2020年行業市場規模約 66.1億元,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速達到 51.3%。

每千瓦時動力電池的負極大約需要0.9kg銅箔,由此測算2017年由動力電池產生的銅箔需求為 2.6萬噸,2020年需求為 10.9萬噸,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速約61.2%。

負極材料全球產能主要集中在中日兩國,我國的貝特瑞全球市場份額占比高達 25%位列第一,其次杉杉股份、江西紫宸等企業也進入全球前十。國內層面,合計口徑(碳類材料+非碳類材料)國內市場份額前三分別為貝特瑞、杉杉股份與江西紫宸,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21.53%、19.07%以及 15.79%。

貝特瑞主要在天然石墨領域占比較高,市場份額達到 55.31%位列第一,江西紫宸主要在人造石墨領域占比較高,市份份額達到 22.46%位列第一。負極材料行業 CR4為 64.78%,CR10為 91.03%,行業集中度較高,市場競爭趨於穩定。

隔膜市場:17-20 年均複合增速約 68%,濕法持續擴產有望重塑格局

每千瓦時動力電池隔膜需求量約 20 平方米(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需求差別較小),但隔膜價格存在較大差異,一方面是幹法和濕法隔膜價格差異較大,一方面是裸膜和塗覆膜的價格差異較大,濕法隔膜價格相對幹法隔膜更貴,而塗覆後的隔膜比未塗覆的裸膜更貴。

經測算,2017年隔膜行業市場空間約 35.5億,2020年市場空間約 169.2億,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速約 68.3%。

隔膜行業全球巨頭主要集中在中日韓美四國。日本的旭化成、東燃化學以及韓國的SK、美國的 Celgard 市場份額占比較高,分別達到 18%、14%、12%以及 10%位於全球前四。國內層面,上海恩捷市占率達到 11.18%國內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其次是星源材質與滄州明珠,市場份額分別為 10.87%與 8.58%位列第二與第三。星源材質、滄州明珠、中科科技、河南義騰以及中興新材等主要以幹法為主,而上海恩捷、金輝高科、紐米科技和中鋰隔膜等企業主要以濕法為主,但目前星源材質、滄州明珠等企業也開始大幅度積極擴展濕法隔膜產能。

電解液:增速較高,空間相對較小

動力電池電解液因為正極材料不同每千瓦時動力電池用量存在較大差異,通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每千瓦時所需電解液約 1.5kg,三元鋰正極材料每千瓦時所需電解液約1.2kg。

2016 年磷酸鐵鋰出貨量約 20.33GWh,占比 74%,三元鋰出貨量 6.29GWh,占比約 22%,目前客車主要採用磷酸鐵鋰,同時今年初對客車使用三元鋰解除禁令,而客車行業未來趨勢放緩,乘用車由磷酸鐵鋰轉三元鋰趨勢確定,各大主流整車廠均佈局三元鋰同時有相應車型落地,預計後期三元鋰占比穩步提升而磷酸鐵鋰逐步下滑。我們大致估算2020年磷酸鐵鋰占比下滑至23.3%,三元鋰提升至76.7%。由此測算 2017年由動力電池帶動的電解液需求約 4.41萬噸,2020年對應需求約15.35噸,2017-2020年行業年均複合增速約 51.6%。

對於電解液主要原材料六氟磷酸鋰,通常每千瓦時動力電池需要六氟磷酸鋰的量大約在 0.15kg,由此大致測算由 2017年動力電池帶動的六氟磷酸鋰需求量約 0.49萬噸,2020年需求為 1.81噸,2017-2020年均複合增速為 54.6%。

動力電池電解液產能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國,份額占比分別達到 52%、23%以及20%,日本旭化成、東燃化學以及韓國 SK、美國 Celgard 全球市場份額約 18%、14%、12%以及 10%分別位列全球前四。國內層面,電解液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CR4 為 53.49%,CR10 為 87.96%,廣州天賜材料、新宙邦、珠海賽維市場份額占比分別達到 18.41%、15.97%以及 10.75%位列全國前三。

鋰電設備:行業增速基本同步電池,行業集中度有望顯著提升

每 GWh 對應的動力鋰電池設備單價約 3-5 億元,基於產業調研我們大致確定每GWh 對應的鋰電設備價格約 4.5 億元,而對於後期鋰電設備單價變化幅度的確定,我們認為一方面動力電池設備後期自動化率有望提升從而帶動設備單價提升,另一方面鋰電設備效率也將持續提升(每台設備生產的電池增加),兩方面因素對沖後我們認為後期每 GWh 對應的鋰電設備後期價格趨於穩定。

據我們測算,2017 年鋰電池設備市場空間約 146.4 億元,2020 年鋰電設備市場空間約543.8億元,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速約54.9%。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電機:增速相對穩健,協力廠商供應行業集中度較低

驅動電機一般一輛新能源汽車搭載一個,但是不同類型新能源車型所搭載的電機價格存在較大差異。

據我們測算,2017年新能源驅動電機市場空間約為 58.5億,2020年約為 144億,2017-2020年行業年均複合增速為 35.0%。

電機供應區別於新能源產業鏈其餘環節,整車自身也會存在內部供應,2016 年電機協力廠商供應與整車內部供應占比分別為 56.24%與 43.76%。

按整車及協力廠商統計口徑,行業市場份額前三均是整車企業,分別為比亞迪、北汽與宇通客車,市場佔有率分別為 25.12%、9.28與 4.81%。比亞迪在乘用車與商用車領域驅動電機市場份額均位列第一,所占市場份額分別為 32%與 19%。

北汽新能源與上海電驅動市場份額占比也相對較高,分別為 13%與 7%位列行業第二和第三。客車領域宇通、中通市場份額分別為 18%與 7%位列行業第二和第三,專用車領域行業前三分別為南京越博動力、北汽新能源、深圳民富沃能,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19%、9%以及 7%。若是僅基於協力廠商電機廠商來看,行業前三分別為巨一自動化、聯合電子與精進電動,以協力廠商產量為基數,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8.93%、8.28%以及 7.50%。

電控:增速穩健,整車佔據主要市場

電控市場空間可大致參照電機行業市場空間,兩者成本占比在新能源汽車總體成本中差異較小,據我們測算 2017年電控行業市場空間約 75.6億元,2020年市場空間約 187.0億元,2017-2020年均複合增速約 35.2%。

從乘用車、客車與專用車合計口徑,比亞迪、北汽新能源、聯合汽車電子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 25%、9%以及 7%,分別位列國內前三。

細分來看,比亞迪在乘用車與客車行業電控搭載量市場份額分別為 32%與 19%均屬於細分行業第一,北汽新能源與聯合電子主要是在乘用車市場佔有率較高,分別為 13%與 11%,屬於細分行業第二、第三。分車型來看,商用車領域宇通、中通與北汽福田市占率均較高,藍海華騰、北汽新能源、南京越博動力、深圳民富沃能在專用車領域的電控搭載率較高。

整車:增速分化,車型口徑乘用車更快,動力形式口徑純電更快

基於前文預測模型,我們預計 17 年新能源整體產量約為 66.1 萬,產量結構為:新能源乘用車約 45.5 萬,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約 36.8 萬,插電混動乘用車約 8.7 萬;新能源客車約 10.6 萬,其中純電動客車約 9.2 萬,插電混動客車約 1.4 萬;新能源專用車約10.2萬。預計2020年新能源整體產量約為200.6萬,產量結構為:新能源乘用車約149.3萬,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約136.7萬,插電混動乘用車約12.6萬;新能源客車約 17.6 萬,其中純電動客車約 15.8 萬,插電混動客車約 1.8 萬;新能源專用車約 33.7 萬。

2017-2020 年均複合增速來看,新能源汽車整體約為 44.8%,新能源乘用車約 48.6%,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約 54.8%,插電混動乘用車約 13.3%;新能源客車約 18.4%,其中純電動客車約 19.8%,插電混動客車約 8.7%;新能源專用車約 49.8%。

點擊下方連結“瞭解更多”,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對應的 CR10分別為 42%、61%、61%。綜合來看,我們認為目前下游以及負極材料競爭格局相對明朗,而正極、電機、電控環節競爭相對激烈,格局尚不明確。

動力電池:需求穩增成本下降,17-20市場空間複合增速約 33%

為了測算動力電池總體出貨量,需要分車型(不同車型單車電池搭載量差異較大)進行拆分預測,核心影響因素主要是產量以及單車電池搭載量兩個方面,我們做出以下假設:

產量層面:由於 2016 年補貼目錄重新調整,2017 年每月釋放一批次新能源汽車補貼目錄,2017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尚未大幅放量,若定義 2017 年相應車型在相應批次進入補貼目錄的累計數目比上 2016 年全部批次的數目來反應新能源汽車景氣程度,截止今年 8月釋放的第七批目錄,今年進入目錄的車型總數已經持平去年,具體主要是乘用車(125.47%)和專用車(143.97%)大幅度超過去年,相對滯後的環節是新能源客車,今年 1-7 批次進入數量僅達到去年的 89.22%。同時今年客車退坡額度至少達到 40%,疊加整車運營 3萬公里後才可申報補貼金額,新能源客車今年產銷預計同比下降較為顯著。

一般而言整車企業銷售的某款車型在未進入補貼目錄時無法完全定價,尤其是 2016年補貼目錄全部重新調整,因此我們在預測銷量增速時重點參考了 2017 年各車型進入補貼目錄的進度,其中客車環節下滑顯著,而專用車環節車型數量顯著增加。

此外,我們也基於 2017 年達到 70 萬年銷量與 2020 年達到 200 萬年銷量的政策指引,因此我們假設純電動客車今年下滑 20%,插電混動客車下滑 30%,純電動專用車增長 65%,純電動乘用車增長 50%,插電乘用車增長 20%。

此外,由於 2018年補貼不退坡,同時產業鏈第一次大幅降低成本到位,而 17 年基數相對低,預計2018 年增速有所上升;2019 年補貼再次退坡,並且 18 年提前透支部分消費,19年產銷增速同比 18 年略微放緩,而 2020 年補貼不退坡,也是新能源銷量目標政策衝刺最後一年,我們預計產銷增速有望提速。

單車電池搭載量層面:主要基於主流新能源車型的單車電池搭載量,並以對應車型的銷量作為權重測算。2017 年純電動乘用車上半年的單車電池搭載量有所下滑,主要由於 17年上半年知豆等小容量車型銷量上升較快,補貼目錄調整對其價格影響因素較小,而類似比亞迪 E6 等車型由於電池容量大,受到補貼目錄調整影響較為顯著,同時考慮到下半年存在部分大容量新車型上市,預計 17 年純電動乘用車單車電池搭載量下滑 6%。而後期乘用車三元電池使用占比逐步提升,同時上汽、比亞迪、江淮等主流整車廠新落地車型多為大容量、電池續航里程基本在 300km 以上的車型,我們預計 18 年單車電池搭載量有望大幅度提升,後期單車電池搭載量維持穩定增長。

2016 年動力電池成本大約在 2.2-2.3 元/Wh 區間,2017 年電池行業由於規模效應第一次大幅度實現成本下降,相對2016年電池成本大約下降30%至1.6-1.7元/Wh區間。中長期看,根據 17 年 3 月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以及科技部四部委發佈的《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方案》,至 2020 年動力電池成本目標降低至 1 元/W h,我們保守估計2020電池成本下降至1.1元/Wh。

進一步結合動力電池的成本變動 ,我們大致估算 2017 年動力電池需求量約 32.5GWh,市場空間約 524 億元,2020年需求量 120.9GWh,市場空間有望到達 1326億元。2017-2020年動力電池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 54.9%,考慮市場價格的市場空間年均複合增速約 36.3%。

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動力電池產能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國,行業巨頭主要包括韓國的松下、三星、 LG化學以及日本的 ASEC、三洋電氣、日本湯淺以及 SK 集團等。國內層面,2016 年全國動力電池出貨量達到 30.5GWh,比亞迪屬於行業龍頭,全國市占率達到 19.06%,其次為 CATL 與沃特瑪,市場份額分別為 14.29%與 12.71%。

我們認為目前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CR10達到 82.83%,CR4達到 54.8%,雖然行業處於急速擴產能階段,但劣質產能較多,優質產能仍然欠缺,而優質產能主要集中在排名在前 5-6家的企業,後期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而規模效應和技術突破也將促進電池成本穩步下降。

正極材料:鈷鎳隔膜增速最高,格局尚未明確

產業鏈上增長最快的環節,“低鈷高鎳”趨勢使得鎳增速相對更快;正極材料中磷酸鐵鋰與三元鋰電池的占比達到 90%以上,為了簡化模型提高準確定,我們暫不考慮錳酸鋰與鈷酸鋰等較為小眾的正極材料,主要對三元鋰和磷酸鐵鋰的市場空間進行 預測,並且進一步拆分預測 NCM333、NCM523、NCM622 以及 NCM811 和 NCA等不同類型三元材料的細分市場空間。

2017年由三元鋰帶動的鈷需求約為 0.35萬噸,鎳需求約為 0.51萬噸,正極鋁箔需求約為 0.81萬噸,2020年由三元鋰帶動的鈷需求約為 1.71萬噸,鎳需求約為 3.70萬噸,正極鋁箔需求約為 3.02萬噸,2017-2020鈷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為69.7%,鎳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為 93.4%,鋁箔需求年均複合增速約為 55.1%。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正極材料包括磷酸鐵鋰、鎳鈷錳三元鋰、鈷酸鋰以及錳酸鋰等,若按各種正極材料合計口徑統計,目前正極材料行業集中度較低,CR4 為 28.41%,CR10 為 49.18%。2016 年合計口徑廈門鎢業正極材料總產量為 12870 噸,市場份額達到 8%占比第一,湖南杉杉與北大先行市場份額分別為 7.83%與 7.66%位於行業第二與第三水準。

細分領域層面,廈門鎢業正極材料種類較為齊全,磷酸鐵鋰市場份額占比約 1%排第五,三元鋰占 8.93%排第四,錳酸鋰占 4.32%排第五,鈷酸鋰 19.38%排第一;湖南杉杉在錳酸鋰、鈷酸鋰以及三元鋰三個細分領域市場份額分別為 8.26%、15.67%以及 10.68%,均排細分行業第三;北大先行在磷酸鐵鋰領域市場份額占比最高達到 13.02%,其次在鈷酸鋰領域市場份額達到 14.39%排第四。

對於出貨量最大的磷酸鐵鋰而言,市場份額前三分別為北大先行,湖南昇華以及德方納米,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13.02%、9.70%以及 7.36%;對於三元鋰而言,市場份額前三的企業分別為長遠鋰業、當升科技、湖南杉杉,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11.69%、11.14%以及10.68%。當前最為主流的磷酸鐵鋰與三元鋰正極的行業集中度均較低,對應 CR4分別為 36.9%以及 42.44%。

負極材料:增速穩健,格局明朗

每千瓦時動力電池大約需要1.2-1.4kg負極材料,由於負極材料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競爭趨於穩定,中短期暫時不會出現重大變革的技術路線,我們預計後期負極材料價格下滑穩定在 2-3%區間。預計 2017年行業市場規模約 19.1億元,2020年行業市場規模約 66.1億元,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速達到 51.3%。

每千瓦時動力電池的負極大約需要0.9kg銅箔,由此測算2017年由動力電池產生的銅箔需求為 2.6萬噸,2020年需求為 10.9萬噸,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速約61.2%。

負極材料全球產能主要集中在中日兩國,我國的貝特瑞全球市場份額占比高達 25%位列第一,其次杉杉股份、江西紫宸等企業也進入全球前十。國內層面,合計口徑(碳類材料+非碳類材料)國內市場份額前三分別為貝特瑞、杉杉股份與江西紫宸,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21.53%、19.07%以及 15.79%。

貝特瑞主要在天然石墨領域占比較高,市場份額達到 55.31%位列第一,江西紫宸主要在人造石墨領域占比較高,市份份額達到 22.46%位列第一。負極材料行業 CR4為 64.78%,CR10為 91.03%,行業集中度較高,市場競爭趨於穩定。

隔膜市場:17-20 年均複合增速約 68%,濕法持續擴產有望重塑格局

每千瓦時動力電池隔膜需求量約 20 平方米(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需求差別較小),但隔膜價格存在較大差異,一方面是幹法和濕法隔膜價格差異較大,一方面是裸膜和塗覆膜的價格差異較大,濕法隔膜價格相對幹法隔膜更貴,而塗覆後的隔膜比未塗覆的裸膜更貴。

經測算,2017年隔膜行業市場空間約 35.5億,2020年市場空間約 169.2億,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速約 68.3%。

隔膜行業全球巨頭主要集中在中日韓美四國。日本的旭化成、東燃化學以及韓國的SK、美國的 Celgard 市場份額占比較高,分別達到 18%、14%、12%以及 10%位於全球前四。國內層面,上海恩捷市占率達到 11.18%國內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其次是星源材質與滄州明珠,市場份額分別為 10.87%與 8.58%位列第二與第三。星源材質、滄州明珠、中科科技、河南義騰以及中興新材等主要以幹法為主,而上海恩捷、金輝高科、紐米科技和中鋰隔膜等企業主要以濕法為主,但目前星源材質、滄州明珠等企業也開始大幅度積極擴展濕法隔膜產能。

電解液:增速較高,空間相對較小

動力電池電解液因為正極材料不同每千瓦時動力電池用量存在較大差異,通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每千瓦時所需電解液約 1.5kg,三元鋰正極材料每千瓦時所需電解液約1.2kg。

2016 年磷酸鐵鋰出貨量約 20.33GWh,占比 74%,三元鋰出貨量 6.29GWh,占比約 22%,目前客車主要採用磷酸鐵鋰,同時今年初對客車使用三元鋰解除禁令,而客車行業未來趨勢放緩,乘用車由磷酸鐵鋰轉三元鋰趨勢確定,各大主流整車廠均佈局三元鋰同時有相應車型落地,預計後期三元鋰占比穩步提升而磷酸鐵鋰逐步下滑。我們大致估算2020年磷酸鐵鋰占比下滑至23.3%,三元鋰提升至76.7%。由此測算 2017年由動力電池帶動的電解液需求約 4.41萬噸,2020年對應需求約15.35噸,2017-2020年行業年均複合增速約 51.6%。

對於電解液主要原材料六氟磷酸鋰,通常每千瓦時動力電池需要六氟磷酸鋰的量大約在 0.15kg,由此大致測算由 2017年動力電池帶動的六氟磷酸鋰需求量約 0.49萬噸,2020年需求為 1.81噸,2017-2020年均複合增速為 54.6%。

動力電池電解液產能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國,份額占比分別達到 52%、23%以及20%,日本旭化成、東燃化學以及韓國 SK、美國 Celgard 全球市場份額約 18%、14%、12%以及 10%分別位列全球前四。國內層面,電解液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CR4 為 53.49%,CR10 為 87.96%,廣州天賜材料、新宙邦、珠海賽維市場份額占比分別達到 18.41%、15.97%以及 10.75%位列全國前三。

鋰電設備:行業增速基本同步電池,行業集中度有望顯著提升

每 GWh 對應的動力鋰電池設備單價約 3-5 億元,基於產業調研我們大致確定每GWh 對應的鋰電設備價格約 4.5 億元,而對於後期鋰電設備單價變化幅度的確定,我們認為一方面動力電池設備後期自動化率有望提升從而帶動設備單價提升,另一方面鋰電設備效率也將持續提升(每台設備生產的電池增加),兩方面因素對沖後我們認為後期每 GWh 對應的鋰電設備後期價格趨於穩定。

據我們測算,2017 年鋰電池設備市場空間約 146.4 億元,2020 年鋰電設備市場空間約543.8億元,2017-2020年年均複合增速約54.9%。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電機:增速相對穩健,協力廠商供應行業集中度較低

驅動電機一般一輛新能源汽車搭載一個,但是不同類型新能源車型所搭載的電機價格存在較大差異。

據我們測算,2017年新能源驅動電機市場空間約為 58.5億,2020年約為 144億,2017-2020年行業年均複合增速為 35.0%。

電機供應區別於新能源產業鏈其餘環節,整車自身也會存在內部供應,2016 年電機協力廠商供應與整車內部供應占比分別為 56.24%與 43.76%。

按整車及協力廠商統計口徑,行業市場份額前三均是整車企業,分別為比亞迪、北汽與宇通客車,市場佔有率分別為 25.12%、9.28與 4.81%。比亞迪在乘用車與商用車領域驅動電機市場份額均位列第一,所占市場份額分別為 32%與 19%。

北汽新能源與上海電驅動市場份額占比也相對較高,分別為 13%與 7%位列行業第二和第三。客車領域宇通、中通市場份額分別為 18%與 7%位列行業第二和第三,專用車領域行業前三分別為南京越博動力、北汽新能源、深圳民富沃能,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19%、9%以及 7%。若是僅基於協力廠商電機廠商來看,行業前三分別為巨一自動化、聯合電子與精進電動,以協力廠商產量為基數,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 8.93%、8.28%以及 7.50%。

電控:增速穩健,整車佔據主要市場

電控市場空間可大致參照電機行業市場空間,兩者成本占比在新能源汽車總體成本中差異較小,據我們測算 2017年電控行業市場空間約 75.6億元,2020年市場空間約 187.0億元,2017-2020年均複合增速約 35.2%。

從乘用車、客車與專用車合計口徑,比亞迪、北汽新能源、聯合汽車電子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 25%、9%以及 7%,分別位列國內前三。

細分來看,比亞迪在乘用車與客車行業電控搭載量市場份額分別為 32%與 19%均屬於細分行業第一,北汽新能源與聯合電子主要是在乘用車市場佔有率較高,分別為 13%與 11%,屬於細分行業第二、第三。分車型來看,商用車領域宇通、中通與北汽福田市占率均較高,藍海華騰、北汽新能源、南京越博動力、深圳民富沃能在專用車領域的電控搭載率較高。

整車:增速分化,車型口徑乘用車更快,動力形式口徑純電更快

基於前文預測模型,我們預計 17 年新能源整體產量約為 66.1 萬,產量結構為:新能源乘用車約 45.5 萬,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約 36.8 萬,插電混動乘用車約 8.7 萬;新能源客車約 10.6 萬,其中純電動客車約 9.2 萬,插電混動客車約 1.4 萬;新能源專用車約10.2萬。預計2020年新能源整體產量約為200.6萬,產量結構為:新能源乘用車約149.3萬,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約136.7萬,插電混動乘用車約12.6萬;新能源客車約 17.6 萬,其中純電動客車約 15.8 萬,插電混動客車約 1.8 萬;新能源專用車約 33.7 萬。

2017-2020 年均複合增速來看,新能源汽車整體約為 44.8%,新能源乘用車約 48.6%,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約 54.8%,插電混動乘用車約 13.3%;新能源客車約 18.4%,其中純電動客車約 19.8%,插電混動客車約 8.7%;新能源專用車約 49.8%。

點擊下方連結“瞭解更多”,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