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通過肢體的伸長練出太極拳的內功!現在很多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練出太極內功與此有很大關係!

現在很多練太極拳的人, 沒有練出太極內功與此有很大關係.大多是不求身肢放長, 只求無力感覺, 是柔軟有餘, 而陽剛不足.失去了中和的要求。

下面通過太極拳的起式中的橫步開立到臂有動作為止.說一說伸筋拔骨。 形式為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平行站立, 兩臂自然下垂.此時, 兩臂是放鬆的, 兩臂是與身體接觸的, 如果動一動, 能夠自由擺動:兩臂兩手的外形為兩臂彎曲, 兩手五指彎曲, 這也叫松, 可以理解為鬆懈之松, 但並不是太極拳要求的松.也體現不出臂的伸拔。 現在加上意念使臂微動, 首先用意使臂離開身體, 然後用意引導五指向地面伸展, 頭要有向上的頂意, 此時向上與向下的意使肢體形成了對拉拔長, 用意時間越身體繃得越緊, 也就近於僵硬, 這是因為用意太多。 解決的最好辦法是趕快做下一動作。 當然有意無意是真意, 拳練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能達到有意無意之間。

腿的橫步開立, 不要先動膝, 要用胯的抽拔把腿移出, 腳大趾先著地, 當腳跟著地時, 承重腿不能彎曲, 否則就沒有伸拔效果。

其實練伸拔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肢體的伸長練出太極拳的內功。

上面提道的內三合, 在伸拔過程中應如何去做? 這裡要先講一講內三合。 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心與意合一般很難理解, 我們經常說“心裡想的”, 實際就是大腦的思維, 是精神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意念, 即三合中的”意”。 “心”就是我們的心臟, 是人身體的一種器官, 是為全身提供血液的, 人通過呼吸的氣, 即氧氣進入體內後與血紅蛋白結合, 通過心臟輸送給全身各個細胞, 實際上也就是所謂的”氣”。

心與意合就是用意念即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心臟, 控制心臟的跳動, 使它變快或變慢。 李經梧大師傳的太極內功就是一種很好的功法, 當然也可以通過練氣功獲得用意念控制心臟的方法;意與氣合中的氣是氣血之氣, 而氣與力合中的氣是通過肺的鍛煉的呼吸之氣, 呼吸之氣好練而氣血之氣難練。 練拳的人有時身體會產生熱脹感就是意與氣合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種說法叫神與意合, 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即意念表現為外人能看得出的東西即為神。 表現神的方法主要是通過人的眼睛.即我們說的眼神, 眼為心靈之窗, 心意通過眼神表現在外, 這就要求伸拔之意, 要通過神來表現。 拳譜曰“精神能提得起,
則無遲重之慮, 所謂頂頭懸也。 ”也就是說.頂頭懸與眼的結合是練神的主要方法。 拳譜又日:”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古語說:”閉目養神。 “這些是練拳架以養生養氣的要求, 如果要想練好太極拳的推手與技擊, 就需要在神上下點功夫。

太極拳中的內三合是通過練中間的意來達到合, 不特意去練氣與力合.而主要練意與氣合, 最後達到心與意合, 心平氣和.益壽延年。 因此“伸拔”就是一種練太極拳時的意。 我們擰乾~條濕的毛巾, 是在對拉的過程中, 把毛巾裡的水通過擰而擠出。 實際上練太極拳, 所講的纏絲勁.就是要在對拉撥長中進行螺旋纏絲, 如果鬆鬆垮垮地練, 只能練氣養神, 而不能練神, 古人在練拳中一直強調, 寧練一寸長,

不練一寸厚。 當然練拳與養拳要並重.只練不養對身體不好。

在這裡有人要問, 對拉拔長不是要用力氣嗎?那麼還怎能放鬆對, 確實互相矛盾, 然而正是在矛盾中練出了太極內功, 即在對拉拔長中求放鬆, 在放鬆中練對拉拔長.在伸長放鬆中進行螺旋纏絲。 比如你兩掌平伸與肩平, 掌心向下, 意念想兩手指要去觸摸遠處的東西, 盡力去伸.伸到不能伸為止, 然後想想兩手心, 想想各關節的放鬆, 並有向下垂落之感:然後以食指為軸進行旋轉把掌心翻到上面。 切記旋轉時決不能有回縮之意, 要控制好自己的肘尖和肩, 在原位置不動, 這就是在此情況下兩臂的對拉拔長。

練伸筋拔骨.按一般武術要求, 實際上是最初級功夫, 無非是踢腿、壓腿、沖拳和蹲馬步等,確實如此,初級的伸筋拔骨的確是這樣,先求外形伸展不求內合;而現在練太極拳者,往往忽略這個功夫,沒有打下一個好的基礎,而學太極拳時又只注重太極拳的松和不用力,因此臂不敢伸.腿不敢曲,練到最後也出不了太極功夫,健身強身的效果也不明顯,因為身肢沒有伸長,那麼在身體內就是氣血不能相通,更達不到意到氣到力到了。 外形的運動對內是一種導引;我們山東萊州市農村(原吳式太極拳王茂齋的老家)年輕人要學太極拳.都不是馬上就教太極拳的,一個是因為年輕人學拳的目的就是為了技擊,學而不能擊人,學者就沒有興趣,作為老師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拳興趣;另一個原因是初習拳者,筋骨並沒有伸開。所以是先教一套名為小八卦的長拳,並嚴格要求武術基本功的練習,主要是以腰腿功為主,以太極拳基本功為輔,且還教一些站樁練氣和技擊的功夫,當練到一定的程度,老師看你的身體情況,主要是看骨節是否伸開,再教練太極拳。這段時間一般要幾個月或一年.當然如果定武術基礎的,就可以馬上學太極拳,一套太極拳可以教幾年,然後再反復校正.並教太極推手,因此學太極拳就是學毅力學耐性,能堅持者自然就成為太極高手。實際上大多太極拳名家都有練其它拳的經歷,如王培生、吳鑒泉、孫祿堂等,他們的武術腰腿功底都很深。把吳鑒泉、陳發科兩位大師的拳照與現在一些名拳師的光碟比較一下,在基本功上就能看出相差很多。就拿單鞭一式.只看兩位大師的臂與手,現在有幾位能練出來如果按照他們的姿勢做出來,又有幾人能松?在精氣神方面就相差更大了。那麼為什麼一樣的東西我們卻練不出來?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現代人太懶惰了,只求享受.不願吃苦.練拳時是怎樣舒服就怎樣練,並且怎樣好看就怎樣練,這樣下去太極拳技擊的東西是越練越少.太極拳應改名為養生拳了。 而且現在學練太極拳的,一點武術知識都沒有.就去學太極拳這種比較深奧的拳術,要想練好就比較困難了,當然這與師傅有關。現在是只要會練太極拳的就是師傅.不管自己的水準如何.請問是否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希望練太極拳者不要太迷信自己的師傅.多去聽一聽、找一找、看一看我們祖輩是怎樣練拳的。

說到這裡有人要問,練太極拳非要練外家拳嗎?提問者又把拳術分為內家拳和外家拳了,我想如果看到孫祿堂大師的文章《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就不會有此一問了。就拿陳式太極拳中的跌叉,如果腰腿功夫沒有或是一般的話,是很難做到位的,當然有的學拳者可能開始做不到位,後來慢慢練,時間長了有功夫了,最後也能做到位,但如果基本功好,或是練過所謂的外家拳,就可能一下做到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更好嗎? 所以剛開始學太極拳的人.最好是先把腰腿功夫練好,同時練一點技擊作用比較明顯的長拳,然後再練太極拳,因為大多太極拳從外形上有時很難看出技擊作用,很多拳式都是暗含八法,如果練每個拳式都去求技擊,就又步入了“舍本求末”的嫌疑,所以要儘量在身肢放長,對拉拔長中去領悟太極內功。 太極拳是用意練拳,伸筋拔骨只是以一念代萬念的一種方法,是武術技擊的基本要求,同時身肢的放長與內功增長息息相關;在此希望武術同道看了本文能悟出一點東西,使功夫更上一層樓。

附:《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今之談拳術者,每每有內家外家之分:或稱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家;或以在釋為外家,在道為內家。其實皆皮相之見也。名則有少林武當之分,實則無內家外家之別。少林,寺也;武當,山也。拳以地名,並元軒輊[1]。

至競言少林而不言武當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門類甚多,名目亦廣,輾轉相傳,耳熟能詳。武當派則不然,練者既少,社會上且有不知武當屬於何省者,此非予之過言也。浙之張松溪,非武當派之嫡傳乎?迄今浙人士承張之緒者,何以未之前聞也?!近十年來,人始稍稍知武當之可貴矣。少林武當之一隱一現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內外耶?!

或謂拳術既無內外之分,何以形勢有剛柔之判?不知一則自柔練而致剛,一則自剛練而致柔。剛柔雖分,成功則一。夫武術以和為用,和之中智勇備焉。

予練拳術亦數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于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僕人于尋丈外,行止坐臥,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彼不能沉氣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一日,山西宋世榮前輩以函來約,餘因袱被往晉。寒暄之後,詢及拳理,因問內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內外之分,拳術無內外之別。善養氣者即內家,不善養氣者即外家。”

故善養浩然之氣一語,實道破內家之奧義。拳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坐功之作用,由靜而求動。其動中靜、靜中動,本系一體,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謂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既系相生,若以為有內外之分,豈不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我所雲呼吸有內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與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練拳與初練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氣浮於上,是謂之呼吸不通。極其弊則血氣用事,好勇鬥狠,實火氣太剛過燥之故也。

若呼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2],火氣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謂之內外相通。上下相通,氣自和順,故呼吸能達下部。氣本一也,誤以為兩個,其弊亦與不通等。子輿氏[3]曰:“求其放心[4]。”放心收而後道心生[5],亦即道家收視返聽之理。

餘曰:“然則鄙人可謂得拳術中之內勁乎?蓋氣已下沉,小腹亦堅硬如石矣。”

宋先生曰:“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也。”

餘又問:“何以化之?”

先生曰:“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中庸》極論‘中和’之功用。須知古人所言皆有體用。拳術中亦重中和,亦重仁義。若不明此理,即練至捷如飛鳥,力舉千鈞,不過匹夫之勇,總不離乎外家。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為,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內家。

迨養氣功深,貫內外,評[6]有無,至大至剛,直養無害,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卷之放之,用廣體微。昔人雲:‘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乎?《易經》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內外一理而已矣!”

餘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勢名稱雖異,而理則一。向之以為有內外之分者,實所見之不透,認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試觀古來名將如關壯繆[7]、岳忠武等,皆以識春秋大義,說禮樂而敦詩書,故千秋後使人生敬揚崇拜之心。若田開疆、古冶子輩,不過得勇士之名而已。蓋一則內外一致,表裡精粗無不到,一則客氣乘之,自喪其所守,良可慨也。

宋先生又雲:“拳術可以變化人之氣質。”餘自審尚未能見身體力行,有負前輩之教訓。

今值江蘇省國術館有十八年度年刊之發行,餘服務館中,亦即兩載,才識淺陋,屍位貽譏,故以聞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語錄:

1. 少林武當,一隱一顯。名則有少林武當之分,實則無內家外家之別。

2. 一則自柔練而致剛,一則自剛練而致柔。剛柔雖分,成功則一。夫武術以和為用,和之中智勇備焉。

3. 呼吸有內外之分,拳術無內外之別。善養氣者即內家,不善養氣者即外家。

4. 拳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坐功之作用,由靜而求動。

5. 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後道心生。

6. 若呼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7. 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為,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內家。

8. 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乎?

9. 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內外一理而已矣。

10. 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11. 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

12. 拳術可以變化人之氣質。(鄭曼青先生亦有此論。信焉!)

10月21日

太極養生堂公眾平臺將在10月21日繼續邀請太極拳友相聚武當“祈福太和,問道武當”第二期太極拳研修班,結緣武當,祡宵同修,大道同行!

報名方式: 請添加白老師微信諮詢

無非是踢腿、壓腿、沖拳和蹲馬步等,確實如此,初級的伸筋拔骨的確是這樣,先求外形伸展不求內合;而現在練太極拳者,往往忽略這個功夫,沒有打下一個好的基礎,而學太極拳時又只注重太極拳的松和不用力,因此臂不敢伸.腿不敢曲,練到最後也出不了太極功夫,健身強身的效果也不明顯,因為身肢沒有伸長,那麼在身體內就是氣血不能相通,更達不到意到氣到力到了。 外形的運動對內是一種導引;我們山東萊州市農村(原吳式太極拳王茂齋的老家)年輕人要學太極拳.都不是馬上就教太極拳的,一個是因為年輕人學拳的目的就是為了技擊,學而不能擊人,學者就沒有興趣,作為老師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拳興趣;另一個原因是初習拳者,筋骨並沒有伸開。所以是先教一套名為小八卦的長拳,並嚴格要求武術基本功的練習,主要是以腰腿功為主,以太極拳基本功為輔,且還教一些站樁練氣和技擊的功夫,當練到一定的程度,老師看你的身體情況,主要是看骨節是否伸開,再教練太極拳。這段時間一般要幾個月或一年.當然如果定武術基礎的,就可以馬上學太極拳,一套太極拳可以教幾年,然後再反復校正.並教太極推手,因此學太極拳就是學毅力學耐性,能堅持者自然就成為太極高手。實際上大多太極拳名家都有練其它拳的經歷,如王培生、吳鑒泉、孫祿堂等,他們的武術腰腿功底都很深。把吳鑒泉、陳發科兩位大師的拳照與現在一些名拳師的光碟比較一下,在基本功上就能看出相差很多。就拿單鞭一式.只看兩位大師的臂與手,現在有幾位能練出來如果按照他們的姿勢做出來,又有幾人能松?在精氣神方面就相差更大了。那麼為什麼一樣的東西我們卻練不出來?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現代人太懶惰了,只求享受.不願吃苦.練拳時是怎樣舒服就怎樣練,並且怎樣好看就怎樣練,這樣下去太極拳技擊的東西是越練越少.太極拳應改名為養生拳了。 而且現在學練太極拳的,一點武術知識都沒有.就去學太極拳這種比較深奧的拳術,要想練好就比較困難了,當然這與師傅有關。現在是只要會練太極拳的就是師傅.不管自己的水準如何.請問是否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希望練太極拳者不要太迷信自己的師傅.多去聽一聽、找一找、看一看我們祖輩是怎樣練拳的。

說到這裡有人要問,練太極拳非要練外家拳嗎?提問者又把拳術分為內家拳和外家拳了,我想如果看到孫祿堂大師的文章《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就不會有此一問了。就拿陳式太極拳中的跌叉,如果腰腿功夫沒有或是一般的話,是很難做到位的,當然有的學拳者可能開始做不到位,後來慢慢練,時間長了有功夫了,最後也能做到位,但如果基本功好,或是練過所謂的外家拳,就可能一下做到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更好嗎? 所以剛開始學太極拳的人.最好是先把腰腿功夫練好,同時練一點技擊作用比較明顯的長拳,然後再練太極拳,因為大多太極拳從外形上有時很難看出技擊作用,很多拳式都是暗含八法,如果練每個拳式都去求技擊,就又步入了“舍本求末”的嫌疑,所以要儘量在身肢放長,對拉拔長中去領悟太極內功。 太極拳是用意練拳,伸筋拔骨只是以一念代萬念的一種方法,是武術技擊的基本要求,同時身肢的放長與內功增長息息相關;在此希望武術同道看了本文能悟出一點東西,使功夫更上一層樓。

附:《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今之談拳術者,每每有內家外家之分:或稱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家;或以在釋為外家,在道為內家。其實皆皮相之見也。名則有少林武當之分,實則無內家外家之別。少林,寺也;武當,山也。拳以地名,並元軒輊[1]。

至競言少林而不言武當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門類甚多,名目亦廣,輾轉相傳,耳熟能詳。武當派則不然,練者既少,社會上且有不知武當屬於何省者,此非予之過言也。浙之張松溪,非武當派之嫡傳乎?迄今浙人士承張之緒者,何以未之前聞也?!近十年來,人始稍稍知武當之可貴矣。少林武當之一隱一現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內外耶?!

或謂拳術既無內外之分,何以形勢有剛柔之判?不知一則自柔練而致剛,一則自剛練而致柔。剛柔雖分,成功則一。夫武術以和為用,和之中智勇備焉。

予練拳術亦數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于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僕人于尋丈外,行止坐臥,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彼不能沉氣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一日,山西宋世榮前輩以函來約,餘因袱被往晉。寒暄之後,詢及拳理,因問內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內外之分,拳術無內外之別。善養氣者即內家,不善養氣者即外家。”

故善養浩然之氣一語,實道破內家之奧義。拳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坐功之作用,由靜而求動。其動中靜、靜中動,本系一體,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謂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既系相生,若以為有內外之分,豈不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我所雲呼吸有內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與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練拳與初練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氣浮於上,是謂之呼吸不通。極其弊則血氣用事,好勇鬥狠,實火氣太剛過燥之故也。

若呼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2],火氣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謂之內外相通。上下相通,氣自和順,故呼吸能達下部。氣本一也,誤以為兩個,其弊亦與不通等。子輿氏[3]曰:“求其放心[4]。”放心收而後道心生[5],亦即道家收視返聽之理。

餘曰:“然則鄙人可謂得拳術中之內勁乎?蓋氣已下沉,小腹亦堅硬如石矣。”

宋先生曰:“否!否!汝雖氣通小腹,若不化堅,終必為累,非上乘也。”

餘又問:“何以化之?”

先生曰:“有若無,實若虛,腹之堅,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中庸》極論‘中和’之功用。須知古人所言皆有體用。拳術中亦重中和,亦重仁義。若不明此理,即練至捷如飛鳥,力舉千鈞,不過匹夫之勇,總不離乎外家。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為,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內家。

迨養氣功深,貫內外,評[6]有無,至大至剛,直養無害,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卷之放之,用廣體微。昔人雲:‘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乎?《易經》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內外一理而已矣!”

餘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勢名稱雖異,而理則一。向之以為有內外之分者,實所見之不透,認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試觀古來名將如關壯繆[7]、岳忠武等,皆以識春秋大義,說禮樂而敦詩書,故千秋後使人生敬揚崇拜之心。若田開疆、古冶子輩,不過得勇士之名而已。蓋一則內外一致,表裡精粗無不到,一則客氣乘之,自喪其所守,良可慨也。

宋先生又雲:“拳術可以變化人之氣質。”餘自審尚未能見身體力行,有負前輩之教訓。

今值江蘇省國術館有十八年度年刊之發行,餘服務館中,亦即兩載,才識淺陋,屍位貽譏,故以聞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語錄:

1. 少林武當,一隱一顯。名則有少林武當之分,實則無內家外家之別。

2. 一則自柔練而致剛,一則自剛練而致柔。剛柔雖分,成功則一。夫武術以和為用,和之中智勇備焉。

3. 呼吸有內外之分,拳術無內外之別。善養氣者即內家,不善養氣者即外家。

4. 拳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坐功之作用,由靜而求動。

5. 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後道心生。

6. 若呼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7. 若練至中和,善講仁義,動作以禮,見義必為,其人雖無百斤之力,即可謂之內家。

8. 物物一太極,物物一陰陽。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氣,非一太極乎?

9. 心在內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於心,內外一理而已矣。

10. 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11. 言語要和平,動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處處皆是誠中形外,拳術何獨不然。

12. 拳術可以變化人之氣質。(鄭曼青先生亦有此論。信焉!)

10月21日

太極養生堂公眾平臺將在10月21日繼續邀請太極拳友相聚武當“祈福太和,問道武當”第二期太極拳研修班,結緣武當,祡宵同修,大道同行!

報名方式: 請添加白老師微信諮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