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最早研讀《資本論》的儒者,抗戰期間專講明人抗倭

馬一浮年輕時就有愛國之胸襟抱負, 是最早研讀《資本論》的儒者, 也是第一個把《資本論》帶到中國的人。 辛亥革命後, 馬先生積極追隨孫中山先生, 從日本回國, 襄助蔡元培主持教育工作, 並擔任任秘書長。 抗戰八年是馬一浮學術活動最為活躍的時期。

1937年,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 激于民族大義, 馬一浮打破“平生杜門”、“未嘗聚講”的守則, 放棄潛心修學的平靜生活, 應竺可楨之邀前往浙江大學講學。 竺可楨為了邀請馬一浮到浙江講學, 可謂煞費苦心。 他多次登門拜訪, 托人勸駕。 下車伊始, 馬一浮立即告誡青年學生們要“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他認為這四句話與“為正義、人道、和平而抗戰”的精神正相符合, 從而要求浙大學生“豎起脊樑, 猛著精彩, 依此立旨”。 在講座中他如是說:“其意義在使諸生於吾國固有之學術得一明子認識,

然後可以發揚天賦之知能, 不受環境之陷溺, 對自己完成人格, 對國家社會乃可擔當大事。 ”馬一浮於國家危亡之際, 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和處世境界激勵學生做一個有民族責任心、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此舉, 足顯儒者之大氣魄。

1938年6月, 浙大舉行畢業典禮,

馬一浮在《贈浙江大學畢業諸生序》中, 一再希望學生畢業後能“行其所學, 對於國家社會能盡其在已之責任。 ”國難當頭, 馬一浮利用儒學傳統價值觀念濟世救民, 凝聚人心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 此後, 馬一浮又隨浙大內遷至江西泰和、廣西宜山, 寫下了《泰和會語》《宜山會語》等著述。 浙大李潔非評價道:“對質樸中正著聞, 際茲顛沛動盪之中, 得當代大師之啟導, 以有無形的昇華...其《泰和會語》《宜山會語》所留遺於本校精神的影響, 永垂不朽。 ”馬一浮對日寇必敗, 中華不可顛覆的信念正是來自於他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識和放眼全球的廣闊視野, 以及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強烈意圖。

1939年, 馬一浮在四川樂山創辦了複性書院。

應蔣介石“尊老崇賢”的邀請, 當面向蔣痛陳希望團結各黨各派一致抗日禦侮的政治主張。 當蔣向他請教治國之道時, 馬一浮推辭再三, 最後說道, 唯先儒二言相勸:唯誠可以感人, 唯虛可以接物, 此為治國根本法。 此外, 他除了在複性書院大講明人攘夷故事, 就是忙於出版《避寇集》等詩以明心志。 在其詩作自序中, 馬一浮先生寫道:“餘老而播越, 親見離亂, 無遺身之智, 有同民之患, 於是角緣遷境, 稍稍有作, 哀民之困以寫我憂。 ”赤子之情溢於言表, 愛國正氣充斥字裡行間, 讀來不由令人血脈賁張。

馬一浮一生以儒學大師自立, 奉守貧賤不能移, 富貴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操節, 生而知之, 可謂世外高人。 值其國難之際, 毅然出山, 振臂攘夷, 更見大師風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