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家門口的優衣庫為什麼總是不上新品?這是他們的管理策略

喜歡逛街的朋友可能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在南京西路優衣庫看中一件新品, 可是回到家門口, 在江橋萬達優衣庫卻怎麼也找不到。

這不是優衣庫做的不標準, 而是他們的管理策略:在上新方面, 優衣庫根據顧客不同, 把店鋪分成A、B、C等不同的幾類, 其中A類店先上新, 且占一半以上的量, 而同期C類店則是以當季貨品為主。 據悉, 優衣庫區分A、B、C類店鋪的評估管理有七大維度, 在他們內部高管培訓, 是課時最長的項目之一。

反觀我們國內連鎖門店的評估管理:憑一份財務報表算帳, 每次換季上新, 先按銷售規模把門店排個順序,

然後根據排名, 賣的多的多配貨, 賣的少的少配貨。

每個門店都像每一個“人”, 身處的環境不同, 顧客構成也不同。 按照相同的模式去管理, 去經營所有門店, 顯然沒有辦法把每一個門店的資源價值發揮到極致。

如果優衣庫也是按照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將貨品以相對均衡的方式發至每家店。 生意肯定也能做, 但想做到今天的規模(單店銷售額平均在4000萬以上), 顯然不可能。

要知道, 不同的地區顧客需求、喜好、購買能力等相差很大。 一些地區的門店可能只能賣到幾百萬, 如果平均想賣到四千萬, 另外一家被平均的店至少要賣到七千萬, 這樣顯然難度很大, 可是, 如果能根據顧客不同, 把兩家店做到“互補“,

就相對容易多了。

比如, 對於一些門店, 顧客喜歡追逐潮流, 對價格不敏感, 那麼就在上貨時新品全出, 中高價為主, 時尚款為主, 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這類門店的資源價值。 對於另外一些門店, 顧客追求實用, 看中性價比, 就要以基本款為主, 中低價位為主, 延遲上新, 這樣就能把這類店鋪的資源發揮起來。

曾經, 連鎖經營的老闆大多都會認為, 新開門店能不能做好, 取決於能不能把之前的管理標準和管理模式不折不扣地克隆下來。

蘇甯副總裁孟祥勝曾說:“在連鎖經營模式下, 蘇寧強調公司部門化, 蘇寧集團是一個大公司, 全國各地的幾百家公司只是大公司的一個部門。 由5%的總部核心崗位制定標準, 由全國各地的18萬員工統一運作,

不需要創新。 ”

可是, 這種門店管理一刀切的克隆模式, 經常會造成消費者不滿, 讓蘇寧飽嘗惡果:由於只有5%的人負責思考公司的經營標準, 其他員工早已習慣了執行事務性、程式性的工作內容。 他們不需要動腦子, 自然也不會思考或關注銷售利潤、客戶體驗或配套服務等, 他們所關注的只是自己的規定職責, 如同鐵路的一段鐵軌, 至於列車的始發、終點站或者列車是否能准點到達, 都與己無關。

伴隨利潤下滑, 消費者用腳投票, 蘇寧被迫改革。

蘇甯易購、蘇寧V購, 根據消費者的不同, 蘇寧把一個統一的大企業拆分成一個又一個小微企業。 對於不同的需求, 蘇寧讓每個門店直接面對消費者, 以最快的速度去解決,

對結果負責, 讓門店從“千店一面”變成“千店千面”。

拋棄一刀切的思維模式, 老闆們得抓住消費者需求。

所謂“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建立在已成為過去時的財務報表上的內部主觀決策, 很可能成為未來門店機遇的羈絆。 瞭解千變萬化的消費者需求, 我們常說, 君子善假于物也, 說的就是老闆們得敢於跨出內部框架, 去向外部借力。

管理門店, 消費者就是斬斷羈絆的利劍。 瞭解消費者需求, 老闆們能及時把握的, 是社會大眾對“門店”“員工”甚至整個“行業”的看法, 通過消費者需求進行門店管理, 能夠實現的不僅是精准的預判和高效的決策, 更是門店在消費者中聲譽的提升, 品牌價值的提升。

改變一刀切的思維, 門店管理抓住消費者需求,

預判市場趨勢, 轉化、業績、利潤水到渠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