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亂極時站的住,才是有用之學

湖南大儒, 同為湘軍之父的羅澤南曾經在臨終時寫給曾國藩的信中說道:“亂極時站的住, 才是有用之學。 ” 能夠鎮定坦然的處理極為混亂複雜局面的能力,

才是真正有用的學問。

所謂站的住, 就是要有非同一般的戰略定力。 李瀚章在評價曾國藩時曾說:“其過人之識力, 在能堅持定見, 不為浮議所動。 ”曾國藩這個人的過人之處, 在於一旦看准了, 就能夠堅持定見, 不為種種浮議所動搖。

湘軍歷史上著名的安慶會戰, 便充分體現了曾國藩的戰略定力。 安慶會戰的計畫制定不久, 曾國藩就遇到了來自內外各方面的壓力, 每一項壓力都足以動搖其會戰安慶的決策。 朝廷命令曾國藩放棄圍攻安慶的計畫, 東下救援蘇、常。 曾國藩專門給朝廷上奏, 力陳安慶不能分兵的理由。 為解安慶之圍, 太平軍又決定再用圍魏救趙之計, 南北兩岸, 夾擊武漢, 以解安慶之圍。

胡林翼要求曾國藩趕緊撤安慶之圍, 回師救援武漢。

曾國藩分析出太平軍即使有破湖北之勢, 也並無守湖北之力, 太平軍進攻武漢, 目標其實依然是在安慶。 在曾國藩的堅持下, 曾國荃的湘軍不惜一切, 拼死不解安慶之圍。 正如曾國藩所料, 陳玉成進攻武漢受阻,

不得不直接回師救援安慶, 最後太平軍不但未能解安慶之圍, 陳玉成也在轉戰途中犧牲, 部隊全軍覆沒, 安慶和整個安徽由此落入湘軍之手。 安慶一丟, 沿著長江一直到天京的各個城池也相繼陷落, 天京也就再無法守住了。 可以說, 安慶一戰, 是太平天國走向敗亡的轉捩點。

與接到朝廷十二道金牌班師回朝的嶽飛相比, 曾國藩無疑就勝在一個“亂極時站的住”上。

所謂亂時, 並不僅僅是指危險的時候, 也是一切可擾亂人的心智, 使人不能平心靜氣的時候。 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察人之法:“大事難事看擔當, 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 群行群止看識見。 ”大事考驗人的膽識、難事考驗人的勇氣、身處順境時人容易過於喜悅、面臨逆境時又容易沮喪,

一般人在面對這些情境時都會容易陷入混亂, 理智被情感所控制。 而在這樣的情境下能夠控制住自己情緒的人, 一定有著超乎常人的涵養。

在面對混亂的局面時, 一般人都會慌亂、會手足無措,

即便平時有十分的智謀, 最終也只能發揮出五六分的水準。 而“站的住”的人, 也許平時只有七八分的聰明, 卻能把這七八分給完全發揮出來。 只有內心有足夠的定力, 在真正面臨危難的時候, 才能臨亂境而心不亂, 站得住腳。

翁同龢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 “每逢大事有靜氣, 不信今時無古賢”, 所謂“有靜氣”, 其實就是“站得住”。 這種靜氣不可強求而得, 需要平日裡多加修養練習, 《大學》裡說, “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只有明確自己身處的位置, 應當做好的職責, 平日裡培養自己的淡泊寧靜之氣, 不要讓自己的心志受到太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減少外物對自己本心的干擾, 用平常的心態面對危亂的處境。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能夠“受命于危亂之際”,與他平日裡淡泊寧靜的心態修養出的氣度不無關係。他的“空城計”智謀本身並沒有多大的神奇之處,但是妙就妙在諸葛亮臨危不懼、面對大事時能夠“站的住”的氣度。逢大事時能夠有非同常人的氣度,古代聖賢也不過如此了。

- END -

用平常的心態面對危亂的處境。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能夠“受命于危亂之際”,與他平日裡淡泊寧靜的心態修養出的氣度不無關係。他的“空城計”智謀本身並沒有多大的神奇之處,但是妙就妙在諸葛亮臨危不懼、面對大事時能夠“站的住”的氣度。逢大事時能夠有非同常人的氣度,古代聖賢也不過如此了。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