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舊書攤——你把我淘書的故事收藏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 這條位於市中心繁華地帶, 默默地連接著人民路和勝利路的小街, 它從老體育館旁延伸至鋼研所門前, 古樸的建築陪伴著幾十棵法國梧桐樹, 盡顯幽靜。 也許是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它位於市新華書店的對面), 坐擁市區最大的街心公園;也許是體育館得天獨厚的出入口及寬敞的人行道, 才使得它成為當時本溪最大的舊物市場。 每逢雙休日, 只要不下雨, 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入這條街。 那裡的舊書攤, 曾是我當年流連忘返的地方。 

我已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走近和迷戀舊書攤,

也記不得第一次淘書是哪年哪月的事了;也數不清在舊書攤究竟買了多少書, 但我至今仍無法抹去那段老體育館旁逛舊書攤的記憶。 從開始認識走近舊書攤的羞澀和為難, 熟悉舊書攤的驚奇和興奮, 迷戀舊書攤的滿足和不舍, 淘得好書時, 抱著寶貝回家的激動和幸福, 都已成為我人生最難忘的經歷。 老體育館門前的舊書攤, 留給我那段時光中最充實的生活和最快樂的回憶——舊書攤, 你把我淘書的故事收藏。

當年的舊書攤, 林林總總的書, 五花八門, 雜亂無章, 所以更顯得色彩繽紛, 引人矚目, 成為街頭一景。 一塊塊五顏六色的塑膠布, 各種破舊的廣告橫幅, 成了這些舊書的臨時棲身之地。 有的連這些也沒有, 就直接在人行道的地磚上攤開。

沒有固定的攤位, 都是隨便的亂碼亂放。 這裡的書絕大部分是舊書, 也有新書。 就這樣一個個舊書攤, 竟讓我魂牽夢繞, 一周不來淘一次書就難受, 有時淘書一淘就是半天, 中午還要匆匆回家給孩子做飯。

舊書攤淘書的樂趣, 一般人無法理解, 可它是淘書人的天堂。 當我走近那些雜亂無章的舊書時, 總是想不明白, 它們怎麼會從桌案或枕旁, 流落到路邊街頭?感覺一本本舊書就像一個個失去親人的孤兒, 等待著被人認養, 心中有些酸楚和無能為力的感覺。 轉念一想它們雖然是孤兒, 但它們的尊嚴還在, 它們還在等待著屬於自己的緣分。 書知道, 只有到喜歡它的人的手裡, 自己才會有價值。 每當雙休日,

熙熙攘攘的淘書人, 樂此不彼的挑選出自己中意的, 買走了。 下次還有層出不窮的舊書出現。 這些書絕大部分被人讀過, 有的書還留下了前人的印章和筆跡, 捧起一本舊書翻看, 常常會看的入迷, 真有一種久別重逢的興奮。 這裡淘書和書店買書不一樣, 去書店有比較明確的看書或買書的目的;舊書攤淘書, 你不知道, 會有怎樣的驚喜等著你。 有時你會在這裡遇見到處尋覓而未遇的書, 也會遇到想都未想過的怦然心動的收穫, 也有一無所獲兩手空空而歸, 也有淘書人之間的切磋、交流、和爭執 。 淘書時的熱熱鬧鬧, 找到好書時的大喜過望, 幾個人同時看好一本書的糾結為難, 講價時的欲言又止, 這樣的舊書攤淘書過程怎能不叫人懷念?

我曾在老體育館後門前遇到過全新的《辭海》, 一套3大冊, 大16開精裝本。 整齊的擺放在書店賣書時用來包裝這套書的牛皮紙上。 我當時眼前一亮, 按壓下激動的心情拿起書, 看清了是1979年重新修訂, 由商務印刷廠印刷,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上、中、下3冊。

那個年代出版的書紙張、印刷、裝幀等品質都要好於後來的版本。 這是一套未曾翻閱的新書, 翻開書時油墨和紙張的香味讓你陶醉。 在一群同為淘書人的幫助和關注下, 我買下了這套書。 多少年來, 每當我面對書櫃中這套書的時候, 我還一直在想, 它可謂出身高貴, 怎麼也會流落街頭?這可能是天意, 為它找到一個可以終生相伴的家園, 也幫我實現了一個童年的夢想。

《辭海》——在我懂事時起就被它深深吸引。 上個世紀60年代, 買這類好書也不容易。 當年我祖父是市里知名的高級知識份子, 憑著特批的票, 在北地老新華書店購得一本《辭海》合訂本, 幾十年了, 那本書的樣子和8元的書價一直保存在我的記憶中。 那時的我太小,並不懂這本書,我只是從長輩的表情中讀出了它的價值和神聖。這本書被我讀大學的五叔拿走後,祖父還多次和我提起過這本書,可見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有多大。那時我就想等我長大了,一定要買這本書。多少年多少次,我站在新華書店面對這套書時,猶豫過好多次,都因價格放棄了。在舊書攤與它見面,真有如獲至寶的感覺。

舊書當然有舊書的好,翻到那些別人用筆劃過的文字,段落,如同碰觸了自己似水流年裡長長的往事。有的書幾十年前就看過,在舊書攤遇到了,就好像在新地方遇到了老朋友。就想買回去,為了心中的那份牽掛,不把它們買回家,心裡總是缺點啥。為此買了許多老版本中外名著、人物傳記,除了想用現在的思維再讀和細讀,更是有一種記憶在其中。記得在舊書攤看到過一本破舊的小冊子,書名都已經不完整了。我從那殘缺的封面圖案上,認出來了,這是我小時候,父親陪我讀過的第一本蘇聯兒童文學,拿到手中一看,喜出望外,正是《河上燈火》!此書1954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豎版繁體字。和小時候我讀過的一模一樣。我翻看著舊書,淚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書中少先隊中隊長向大隊輔導員報告,結束時說的“報告完畢”,輔導員敬禮說“接受你的報告”,輔導員說:“準備著”,震耳欲聾的“時刻準備著”呼聲響徹校園,這不正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嗎?再長大一點,我們家藏的《靜靜地頓河》、《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安娜卡列林尼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都在我小時候悄悄地讀過。我們這一代,可以說是前蘇聯小說的最後一代讀者,蘇聯文學對我們的影響很深,那裡有我們青春的嚮往,理想和信仰。賣書的看到我失態的情形,幫我合上書說:“這書歸你了”。有這樣一個舊書攤,幫你找回塵封了幾十年的記憶,“鮮豔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沉浸在過去的驕傲和幸福中,足矣。

在舊書攤淘書,真的有癮,這是淘書人的共識。當初我看到一本《文史資料選輯》第26集(內部發行),是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出版社出版的。我知道這是一套系列書,所選的資料都是撰寫者的親自經歷和見聞,記錄了從清末戊戌變法以來10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書中的作者多是當時的社會名流、軍政要員,背景顯赫,大多已離世,這些記述已成絕唱。每輯發行量僅有1——3萬冊,很有收藏價值。我就一本一本的淘,幾年下來,收集到40多本,直到發現了第100輯,才明白想收集齊全太難了。這套書洋洋灑灑從1960年1月第1輯到1985年1月的100輯,跨過了25個年頭。再後來查資料得知,到1999年已出版至136輯,也只能和有緣的分輯見面而收藏了。

在那個雜亂無章的舊書攤中,怎麼也想不到還可以淘到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的線裝書。第一次偶遇,竟不敢相信在家鄉小城的舊書攤上,堂而皇之的擺著藍布函的線裝書。心裡反復的琢磨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線裝書,對於我可以說愛不釋手,用欣喜若狂也不為過。幾年下來在舊書攤也淘得,《足本三國演義》(鑄記書局石印)、《精校全圖第六才子西廂記》、《監本詩經》(上海天寶書局印行)、《銅板四書集注》(上海江東茂記書局印記)等,雖然書函有破損,但是裡面的書都似未讀過一樣,平整乾淨。

也曾經遇到過很破舊的線裝書,孤陋寡聞的我,也不知道書的內容是什麼,拿在手中看到這些書印製十分考究,插圖十分精美都是手工繪製,清秀俊朗的字體,就感到是一種藝術品,已經超越了書的概念。不用看內容,只看這各種字體就是一種享受。它本身還隱藏著古書的紙香和墨香,以及在字裡行間隱藏的遺墨與心得,便更覺得珍貴。有一次一堆線裝書16本,只有幾本封面和封底有殘缺,大部分都是品相非常好的,我想如果我把好的買走了,那些殘本還得在舊書攤上流浪,只會更加殘破,我就將書全部裝入袋中。賣書的直感謝我不挑不撿,夠意思。其實是我撿漏了。買回來仔細翻看,這是民國時期上海中華書局據《四部備要》子部原刻本校刊的《徐公集》、《誠齋集》、《二程全集》。我簡直是撿了個大漏!

還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在鋼研所門前,看到兩個年輕人都是新面孔,站在一摞書前,直覺告訴我可能有新書,趕過去一看,是一摞裝幀非常精美的小32開本的書,首先打動我的是封面的圖案,是”白馬馱經“踏著祥雲,這是民國25年10月出版,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的叢書集成的3部,《春秋集註》、《朱子年譜》、《二程文集》,成書的年代不是很遠,但是古色古香的封面,精美的印刷,權威的出版單位,這套在當年就有60多年歷史,如新書一般的精品和我相認,成為我家書櫃裡的一員。賣書的兩個小夥子很興奮,他倆的興奮給我的感覺就是有一種沒有人搭理的東西,終於有人把它們買走了的解脫。

在舊書攤遇到最大場面賣書的,是本市一位小有名氣的篆刻家,退休前要到外地定居,把家中的書全部用小半截汽車拉來賣。舊書攤裡買書的和賣書的蜂擁而上,我只抓住一套《三希堂畫寶》,中國書店出版,198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書幾乎和新的一樣,一共6本,可惜當時就少了一本,而且是第一本,一般來說一套書中,第一本很重要,序,前言,說明等都在這裡。書的主人告訴我,落在家裡了,下周給我帶來,我為了表示買一套的誠意,立即交了一套的錢。一連兩周他都來賣書,都說家太亂,不好找。還說5本花這些錢也不貴,我無言以對。他哪裡知道,一套書的價格絕不是幾本書價格之和。後來我還到北京琉璃廠和潘家園去找過,都沒有配到。品相再好也是殘本。好在我只是用來欣賞,不是我的工具書,不影響我的興致。我還特意找出之前在他那刻的閒章“筆墨情緣”,印在這套書的扉頁上,用來安慰這套殘缺的好書 ——書中的每一筆、每一劃 都是我的至愛。

我很願意站在書櫃前,注視著一冊冊從舊書攤淘來的書,每本書後面,都有一個故事伴隨,但記憶中的不全是快樂,即使撿漏得來的,我仍在快樂與不安的矛盾中糾結。我只能用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撿來的漏,和讓你撿漏的人吧。即使當年花了比較高的價格買到的書,現在也都覺得很值得。

當年的我曾經用一個月360元的工資買了一套光緒丙戌年(1886),由上海掃葉山房出版·,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著的《小倉山房尺牘》。當年這本書105歲,很多人說買的太貴,我不以為然,覺得超值。這套白棉紙印刷的線裝書,如今134年過去仍綿軟如棉白,朱墨套印,每頁11行,墨字為原文,朱字為注釋。它是要先印好墨字,再將朱字印到事先預留的空格內,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很難做到的,真的是無法衡量它的價值。而且我至今仍十分感謝賣書人張老師——一位每週從遼陽來本溪賣書的老人,他把這本好書留給了我。

那是一個風沙很大的早春,我覺得這個天氣不適合淘書,賣書人有好書也不願意擺出來,怕颳風損壞了書,也怕沙土刮進書中,影響書的品相。但我還是不想放棄這一週一次的機會,就猶豫著來到市場。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舊書攤之間逛來逛去,看到賣書的張老師時,他麻溜的拿起身邊的兜子,掏出一函深藍色的線裝書遞給我。我轉過身,躲開周圍人的視線,打開骨針鎖住的書函,很小心地翻看一下,馬上就合上了書函,裝進自己的書袋中,我怕被別人拿在手裡就再也要不回來了。市場裡經常發生被人看好的書,有人要看看,拿在手裡就交了錢,其實那人是在旁邊早就看好了,兩個淘書人互不相讓,經常糾紛四起。其實舊書攤也是有規矩的,人家先看到的書,沒說不買或還沒有放下,別人就不能插話談價,更不能買。張老師一直認為,在淘書人中像我這樣的人太少,他一直把好書留給我,還指導我怎樣買書。

其實我比較喜歡淘工具書,文史方面的書。在淘書的過程中,通過交流,觀察,學習,淘書的風格也在變化。我還特意訂了一份《舊書交流報》用來指導自己淘書,從中懂得了如何去挑選書,瞭解了什麼是版本,紙張、印刷的分類,知道了權威的出版社、印刷單位都有哪些,什麼樣的書有收藏價值,使自己的淘書有了明確的目的。

從舊書攤淘來的書,我幾乎每一本都認真的清理、晾曬、撫平折角,有的還要修補,歸還書的尊嚴。為了原封面風格的完整,我曾用盡心思尋找,和封面圖案顏色相近的雜誌的封皮,粘貼復原。對於那些古籍散本,我自己動手做書函,用硬紙殼做支架,用藍色的布作書函的脊,用織錦緞的邊角料作封面,自己調漿糊,經過裁剪、粘貼、熨燙之後,用電腦打成豎版的書名貼在封面上,精美的書函就做成了,為那些幾經流離失所的古籍散本安了新家。每每站在書櫃前,看到它們整齊的站在那裡,心中總會湧現幾許感動——感謝自己,讓生活如此美好。

往事並不如煙,每週必訪的舊書攤,早已隨著老體育館的拆遷一同消失了。那些年,忙裡偷閒去舊書攤淘書,淘書時的熱熱鬧鬧,買書時的轟轟烈烈,很難和平日裡安靜低調的我聯繫在一起。通過愛書,淘書,讀書,懂書,加之紙墨馨香的陶冶,使我這個很平常的女人,收穫了一份不平常的人生閱歷。今天,終於提筆寫下心中早已藏不住的,為我獨有的淘書的故事——我在舊書攤淘書的故事,也只能自己收藏了。

那時的我太小,並不懂這本書,我只是從長輩的表情中讀出了它的價值和神聖。這本書被我讀大學的五叔拿走後,祖父還多次和我提起過這本書,可見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有多大。那時我就想等我長大了,一定要買這本書。多少年多少次,我站在新華書店面對這套書時,猶豫過好多次,都因價格放棄了。在舊書攤與它見面,真有如獲至寶的感覺。

舊書當然有舊書的好,翻到那些別人用筆劃過的文字,段落,如同碰觸了自己似水流年裡長長的往事。有的書幾十年前就看過,在舊書攤遇到了,就好像在新地方遇到了老朋友。就想買回去,為了心中的那份牽掛,不把它們買回家,心裡總是缺點啥。為此買了許多老版本中外名著、人物傳記,除了想用現在的思維再讀和細讀,更是有一種記憶在其中。記得在舊書攤看到過一本破舊的小冊子,書名都已經不完整了。我從那殘缺的封面圖案上,認出來了,這是我小時候,父親陪我讀過的第一本蘇聯兒童文學,拿到手中一看,喜出望外,正是《河上燈火》!此書1954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豎版繁體字。和小時候我讀過的一模一樣。我翻看著舊書,淚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書中少先隊中隊長向大隊輔導員報告,結束時說的“報告完畢”,輔導員敬禮說“接受你的報告”,輔導員說:“準備著”,震耳欲聾的“時刻準備著”呼聲響徹校園,這不正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嗎?再長大一點,我們家藏的《靜靜地頓河》、《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安娜卡列林尼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都在我小時候悄悄地讀過。我們這一代,可以說是前蘇聯小說的最後一代讀者,蘇聯文學對我們的影響很深,那裡有我們青春的嚮往,理想和信仰。賣書的看到我失態的情形,幫我合上書說:“這書歸你了”。有這樣一個舊書攤,幫你找回塵封了幾十年的記憶,“鮮豔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沉浸在過去的驕傲和幸福中,足矣。

在舊書攤淘書,真的有癮,這是淘書人的共識。當初我看到一本《文史資料選輯》第26集(內部發行),是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出版社出版的。我知道這是一套系列書,所選的資料都是撰寫者的親自經歷和見聞,記錄了從清末戊戌變法以來10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風貌。書中的作者多是當時的社會名流、軍政要員,背景顯赫,大多已離世,這些記述已成絕唱。每輯發行量僅有1——3萬冊,很有收藏價值。我就一本一本的淘,幾年下來,收集到40多本,直到發現了第100輯,才明白想收集齊全太難了。這套書洋洋灑灑從1960年1月第1輯到1985年1月的100輯,跨過了25個年頭。再後來查資料得知,到1999年已出版至136輯,也只能和有緣的分輯見面而收藏了。

在那個雜亂無章的舊書攤中,怎麼也想不到還可以淘到幾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的線裝書。第一次偶遇,竟不敢相信在家鄉小城的舊書攤上,堂而皇之的擺著藍布函的線裝書。心裡反復的琢磨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線裝書,對於我可以說愛不釋手,用欣喜若狂也不為過。幾年下來在舊書攤也淘得,《足本三國演義》(鑄記書局石印)、《精校全圖第六才子西廂記》、《監本詩經》(上海天寶書局印行)、《銅板四書集注》(上海江東茂記書局印記)等,雖然書函有破損,但是裡面的書都似未讀過一樣,平整乾淨。

也曾經遇到過很破舊的線裝書,孤陋寡聞的我,也不知道書的內容是什麼,拿在手中看到這些書印製十分考究,插圖十分精美都是手工繪製,清秀俊朗的字體,就感到是一種藝術品,已經超越了書的概念。不用看內容,只看這各種字體就是一種享受。它本身還隱藏著古書的紙香和墨香,以及在字裡行間隱藏的遺墨與心得,便更覺得珍貴。有一次一堆線裝書16本,只有幾本封面和封底有殘缺,大部分都是品相非常好的,我想如果我把好的買走了,那些殘本還得在舊書攤上流浪,只會更加殘破,我就將書全部裝入袋中。賣書的直感謝我不挑不撿,夠意思。其實是我撿漏了。買回來仔細翻看,這是民國時期上海中華書局據《四部備要》子部原刻本校刊的《徐公集》、《誠齋集》、《二程全集》。我簡直是撿了個大漏!

還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在鋼研所門前,看到兩個年輕人都是新面孔,站在一摞書前,直覺告訴我可能有新書,趕過去一看,是一摞裝幀非常精美的小32開本的書,首先打動我的是封面的圖案,是”白馬馱經“踏著祥雲,這是民國25年10月出版,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的叢書集成的3部,《春秋集註》、《朱子年譜》、《二程文集》,成書的年代不是很遠,但是古色古香的封面,精美的印刷,權威的出版單位,這套在當年就有60多年歷史,如新書一般的精品和我相認,成為我家書櫃裡的一員。賣書的兩個小夥子很興奮,他倆的興奮給我的感覺就是有一種沒有人搭理的東西,終於有人把它們買走了的解脫。

在舊書攤遇到最大場面賣書的,是本市一位小有名氣的篆刻家,退休前要到外地定居,把家中的書全部用小半截汽車拉來賣。舊書攤裡買書的和賣書的蜂擁而上,我只抓住一套《三希堂畫寶》,中國書店出版,198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書幾乎和新的一樣,一共6本,可惜當時就少了一本,而且是第一本,一般來說一套書中,第一本很重要,序,前言,說明等都在這裡。書的主人告訴我,落在家裡了,下周給我帶來,我為了表示買一套的誠意,立即交了一套的錢。一連兩周他都來賣書,都說家太亂,不好找。還說5本花這些錢也不貴,我無言以對。他哪裡知道,一套書的價格絕不是幾本書價格之和。後來我還到北京琉璃廠和潘家園去找過,都沒有配到。品相再好也是殘本。好在我只是用來欣賞,不是我的工具書,不影響我的興致。我還特意找出之前在他那刻的閒章“筆墨情緣”,印在這套書的扉頁上,用來安慰這套殘缺的好書 ——書中的每一筆、每一劃 都是我的至愛。

我很願意站在書櫃前,注視著一冊冊從舊書攤淘來的書,每本書後面,都有一個故事伴隨,但記憶中的不全是快樂,即使撿漏得來的,我仍在快樂與不安的矛盾中糾結。我只能用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撿來的漏,和讓你撿漏的人吧。即使當年花了比較高的價格買到的書,現在也都覺得很值得。

當年的我曾經用一個月360元的工資買了一套光緒丙戌年(1886),由上海掃葉山房出版·,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著的《小倉山房尺牘》。當年這本書105歲,很多人說買的太貴,我不以為然,覺得超值。這套白棉紙印刷的線裝書,如今134年過去仍綿軟如棉白,朱墨套印,每頁11行,墨字為原文,朱字為注釋。它是要先印好墨字,再將朱字印到事先預留的空格內,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很難做到的,真的是無法衡量它的價值。而且我至今仍十分感謝賣書人張老師——一位每週從遼陽來本溪賣書的老人,他把這本好書留給了我。

那是一個風沙很大的早春,我覺得這個天氣不適合淘書,賣書人有好書也不願意擺出來,怕颳風損壞了書,也怕沙土刮進書中,影響書的品相。但我還是不想放棄這一週一次的機會,就猶豫著來到市場。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舊書攤之間逛來逛去,看到賣書的張老師時,他麻溜的拿起身邊的兜子,掏出一函深藍色的線裝書遞給我。我轉過身,躲開周圍人的視線,打開骨針鎖住的書函,很小心地翻看一下,馬上就合上了書函,裝進自己的書袋中,我怕被別人拿在手裡就再也要不回來了。市場裡經常發生被人看好的書,有人要看看,拿在手裡就交了錢,其實那人是在旁邊早就看好了,兩個淘書人互不相讓,經常糾紛四起。其實舊書攤也是有規矩的,人家先看到的書,沒說不買或還沒有放下,別人就不能插話談價,更不能買。張老師一直認為,在淘書人中像我這樣的人太少,他一直把好書留給我,還指導我怎樣買書。

其實我比較喜歡淘工具書,文史方面的書。在淘書的過程中,通過交流,觀察,學習,淘書的風格也在變化。我還特意訂了一份《舊書交流報》用來指導自己淘書,從中懂得了如何去挑選書,瞭解了什麼是版本,紙張、印刷的分類,知道了權威的出版社、印刷單位都有哪些,什麼樣的書有收藏價值,使自己的淘書有了明確的目的。

從舊書攤淘來的書,我幾乎每一本都認真的清理、晾曬、撫平折角,有的還要修補,歸還書的尊嚴。為了原封面風格的完整,我曾用盡心思尋找,和封面圖案顏色相近的雜誌的封皮,粘貼復原。對於那些古籍散本,我自己動手做書函,用硬紙殼做支架,用藍色的布作書函的脊,用織錦緞的邊角料作封面,自己調漿糊,經過裁剪、粘貼、熨燙之後,用電腦打成豎版的書名貼在封面上,精美的書函就做成了,為那些幾經流離失所的古籍散本安了新家。每每站在書櫃前,看到它們整齊的站在那裡,心中總會湧現幾許感動——感謝自己,讓生活如此美好。

往事並不如煙,每週必訪的舊書攤,早已隨著老體育館的拆遷一同消失了。那些年,忙裡偷閒去舊書攤淘書,淘書時的熱熱鬧鬧,買書時的轟轟烈烈,很難和平日裡安靜低調的我聯繫在一起。通過愛書,淘書,讀書,懂書,加之紙墨馨香的陶冶,使我這個很平常的女人,收穫了一份不平常的人生閱歷。今天,終於提筆寫下心中早已藏不住的,為我獨有的淘書的故事——我在舊書攤淘書的故事,也只能自己收藏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