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敦克爾克》:諾蘭沒有超神,他只是為普通人說了話

文/黃蘭

原創公號/orchidlove1(黃蘭在路上)

今天在與友人聊天時, 她說她特別喜歡英國的懷舊感, 去英國時確實看到了紳士淑女, 他們雖然沉默不語, 卻溫和而平靜, 似乎身上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這種力量英文叫 inner peace, 中文叫內心強大。

為什麼是英國呢?

看《敦克爾克》的時候, 我有點明白了。

諾蘭是當代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 繼《星際穿越》後, 他再次帶來這部作品。 《敦克爾克》講述的是二戰歷史上一次著名的大撤退, 此次撤退的三十多萬英軍, 為盟軍留下火種, 四年之後, 諾曼地登陸, 許多士兵都曾是敦克爾克時期的撤退軍,

可謂王者歸來。

也許撤退不是失敗, 而是為了再一次勝利蓄銳。 就像邱吉爾說的“我們永遠, 永遠, 永遠不投降”。 而此次敦克爾克撤退就像一次天命, 在希特勒的指揮下, 法國已經全面崩盤, 德軍已把英法軍隊逼到敦克爾克, 只需乘勝追擊, 就可攻破英吉利海峽。

但, 希特勒停止了陸軍作戰。 而那幾天, 迷霧重重, 空軍戰隊不好開展, 於是給了英法部隊希望, 他們撤離了三十多萬士兵, 為歐洲大陸留下了希望。

我是個非常喜歡看細節的人。 裡面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個故事線。

第一個是那對開民用船的父子。

他們執行了英國的救援計畫, 準備開遊艇朝敦克爾克救援, 有個年輕男孩與他們一起上船。 在湛藍的大海上, 他們神色淡然地前行著, 前方到底有什麼, 是什麼在等待著他們, 他們並不知道。 他們是生是死, 對他們來說, 在這個特殊時刻也不再重要, 此時在他們腦海裡的只有一個任務, 那就是去敦克爾克。

他們必須救人。 因為他們是英國人。 他們不想投降, 所以他們寧願赴死。

頭頂上, 時不時有轟炸機飛過, 死亡從未像現在這樣離得那麼近。 他們看到海面上漂浮的戰爭殘骸, 有一個士兵失落地坐在掉落水面的武器上, 不說一句話。 父子倆把他救了上來。

他們給他蓋上衣服, 希望他去艙內休息, 可他寧願在甲板上待著。 父親看了看這個士兵, 突然明白:“如果你也被轟炸過, 你會像他一樣, 覺得甲板安全。 ”

老人繼續往前開著, 但世事難料。 士兵聽說是去敦克爾克, 頓時覺得似乎又要回到死神那裡,他拼命搖頭,猛撞中碰到了那個跟來的年輕人。年輕人倒在地上,失血過多,沒過多久,他奄奄一息,老人看著這個失血的年輕人,此時他正掌握著方向盤,前方是要到達的終點,他沒有停滯,繼續往前看,這不是麻木,而是一種使命感。在戰爭之下,一個人的生命有多卑微,一群人的生命就有多寶貴。

在死神與時間面前,他,必須前行。

年輕人因為失血過多漸漸失明,他默認了自己的命運,對著好朋友說:“你知道嗎?我一點不後悔加入海軍青年團,我在學校的時候不努力,我跟我爸說,我畢業後會努力,會讓我的老師知道我有出息。。。

啊。。。我看不見了。” 後來這個年輕人死了,而那個士兵一直很愧疚,他不斷地問“那個孩子怎麼樣了?那個孩子怎麼樣了?”

當這個孩子已經死亡,他的朋友上了甲板,對那個士兵說:“很好。”士兵放心下來,松了一口氣。男孩看向父親,那個掌舵的老人,老人跟他默契地點了點頭。並不是他們冷血,只是木已成舟,活著的人也不容易,

既然已在這場戰爭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那麼那個孩子的意外就不要讓他知道,以免他的內心更加焦灼吧。這是這對英倫父子潛藏內心的溫柔。

在張嘉佳的《老情書》裡,有一個老太太她說“我就特別看不起你們年輕人,二三十歲就叨逼叨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你們配嗎?我上山下鄉,知青當過,饑荒挨過,這你們沒辦法經歷。但我今兒平安喜樂,沒事打幾圈牌,早睡早起,你以為是憑空得來的心靜自然涼?老和尚說終歸要見山是山,但你們經歷了見山不是山了嗎?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來的,你們的平平淡淡是懶出來的。”

為什麼《敦克爾克》裡的父與子最後能夠超脫生死,悲憫人世,因為他們實實在在經歷了苦。被救上來的空軍問,為什麼你父親這麼懂航空?年輕人說,因為我哥哥。空軍看向那個士兵,那個充滿愧疚的士兵,他蜷縮在老人身邊,年輕人繼續說,我哥哥是空軍,參戰兩周就犧牲了。此時鏡頭轉向老人,老人正拍著那個蜷縮的士兵的肩膀,默默地安慰著他。

生命是一場輪回。一個生命犧牲了,另一個生命還活著,雖然他不是我的兒子,但他跟我兒子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英國士兵。所以我會愛屋及烏,沒有什麼好責怪的,人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在戰爭面前,沒有抱怨,只有活命。

所以老人跟張嘉佳書裡的老太太一樣,都已看清世界。我們曾吃的苦不是為了讓我們炫耀的,而是為了讓我們珍惜的。沒經歷過驚濤駭浪的洗禮,我們誰有資格坦然面對下半生的“複得返自然?”

第二個故事線是英國空軍。一個空軍落入海裡被英國父子救上遊艇,後來他們被救援去坐火車,當有人看到他的空軍標誌後,開始罵罵咧咧“你他媽的都去了哪裡?”

是啊,在敦克爾克的緊急時期,人人都盼望著空軍的支援,他們是所有人的期盼,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頭頂上,藍色天空上,是德軍的轟炸機飛過。

可是,在海面上的人們知道英國空軍都經歷了什麼。他們確實全力以赴了。

這個英俊的空軍並沒有說什麼,他默默地看向前方,平靜地朝火車走去。此時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知道你付出了什麼。”

隨後,鏡頭轉向他的同伴,那個在天空中殲滅很多德軍飛機的英雄,因為飛機沒有油了,默默地著陸在沙灘上。他脫下飛行帽,默默地看向自己的戰機,德軍一轟而上,將他圍住,那個陪他作戰的飛機就這樣被燒毀了,

在黃昏的敦克爾克沙灘上,他靜靜地等待著德軍將他押走。

如果我們不是站在上帝視角,也許我們也會認為空軍毫無用處。就跟我們生活裡,會挑剔很多事情一樣。可是我們並不明白其他人的苦衷。

因此,我特別認同熊太行說的那句話:“什麼樣的男人是好男人?就是生活背叛了他,他遭到極大的打擊和挫敗之後,還能保有勇氣,還能安慰其他被誤解的人,還會對口吐愚蠢之言的人寬厚相待。”

第三個故事線是那些已經撤退的士兵。其中有兩個士兵被一個站在火車站旁的老人說“祝賀”,第一個士兵聽到“祝賀”一詞愣了一下,他說“我們是撤退啊”老人說“撤退也是勝利”,第二個士兵呆呆的聽著老人的祝詞,他不覺得這是諷刺,他只覺得有些茫然,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感覺至今還未讓他走出茫然,老人摸了一下他的臉,鏡頭定格在老人那裡,他,是一個盲人。後來在火車上,第一個士兵對第二個士兵說“嗨,那個老人是不是在諷刺我們,他都不看我的臉。”第二個士兵是知道真相的,可是他太累了,他睡著了。

對於歷史來說,什麼是真相?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大愛?我們無從所知。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留在歷史上的,也不過是那簡短的一句話“英軍從敦克爾克撤退三十三萬人。”

那些人當時是什麼心理狀況?當時他們難過嗎?有什麼感人事蹟嗎?

我們都不知曉。但是,電影給我們帶來了還原。它有一部分真相在那裡,它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的情感流露,那些戰爭狀態下普通人的生死觀與價值觀。

後來,那個在甲板上因為失血過多的年輕人登上了報紙,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成為老師眼裡有用的人,只不過用了最慘烈的方式。

可是人生誰知道呢?有的人終其一生活得像一隻螻蟻,有的人則飛蛾撲火。若不是因為這場戰役,又有多少人知道普通人的光芒?

也許,這部影片不足以讓諾蘭超神,但他確實帶給我們一個視角,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人性的偉大。

頓時覺得似乎又要回到死神那裡,他拼命搖頭,猛撞中碰到了那個跟來的年輕人。年輕人倒在地上,失血過多,沒過多久,他奄奄一息,老人看著這個失血的年輕人,此時他正掌握著方向盤,前方是要到達的終點,他沒有停滯,繼續往前看,這不是麻木,而是一種使命感。在戰爭之下,一個人的生命有多卑微,一群人的生命就有多寶貴。

在死神與時間面前,他,必須前行。

年輕人因為失血過多漸漸失明,他默認了自己的命運,對著好朋友說:“你知道嗎?我一點不後悔加入海軍青年團,我在學校的時候不努力,我跟我爸說,我畢業後會努力,會讓我的老師知道我有出息。。。

啊。。。我看不見了。” 後來這個年輕人死了,而那個士兵一直很愧疚,他不斷地問“那個孩子怎麼樣了?那個孩子怎麼樣了?”

當這個孩子已經死亡,他的朋友上了甲板,對那個士兵說:“很好。”士兵放心下來,松了一口氣。男孩看向父親,那個掌舵的老人,老人跟他默契地點了點頭。並不是他們冷血,只是木已成舟,活著的人也不容易,

既然已在這場戰爭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心靈創傷,那麼那個孩子的意外就不要讓他知道,以免他的內心更加焦灼吧。這是這對英倫父子潛藏內心的溫柔。

在張嘉佳的《老情書》裡,有一個老太太她說“我就特別看不起你們年輕人,二三十歲就叨逼叨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你們配嗎?我上山下鄉,知青當過,饑荒挨過,這你們沒辦法經歷。但我今兒平安喜樂,沒事打幾圈牌,早睡早起,你以為是憑空得來的心靜自然涼?老和尚說終歸要見山是山,但你們經歷了見山不是山了嗎?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來的,你們的平平淡淡是懶出來的。”

為什麼《敦克爾克》裡的父與子最後能夠超脫生死,悲憫人世,因為他們實實在在經歷了苦。被救上來的空軍問,為什麼你父親這麼懂航空?年輕人說,因為我哥哥。空軍看向那個士兵,那個充滿愧疚的士兵,他蜷縮在老人身邊,年輕人繼續說,我哥哥是空軍,參戰兩周就犧牲了。此時鏡頭轉向老人,老人正拍著那個蜷縮的士兵的肩膀,默默地安慰著他。

生命是一場輪回。一個生命犧牲了,另一個生命還活著,雖然他不是我的兒子,但他跟我兒子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英國士兵。所以我會愛屋及烏,沒有什麼好責怪的,人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在戰爭面前,沒有抱怨,只有活命。

所以老人跟張嘉佳書裡的老太太一樣,都已看清世界。我們曾吃的苦不是為了讓我們炫耀的,而是為了讓我們珍惜的。沒經歷過驚濤駭浪的洗禮,我們誰有資格坦然面對下半生的“複得返自然?”

第二個故事線是英國空軍。一個空軍落入海裡被英國父子救上遊艇,後來他們被救援去坐火車,當有人看到他的空軍標誌後,開始罵罵咧咧“你他媽的都去了哪裡?”

是啊,在敦克爾克的緊急時期,人人都盼望著空軍的支援,他們是所有人的期盼,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頭頂上,藍色天空上,是德軍的轟炸機飛過。

可是,在海面上的人們知道英國空軍都經歷了什麼。他們確實全力以赴了。

這個英俊的空軍並沒有說什麼,他默默地看向前方,平靜地朝火車走去。此時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知道你付出了什麼。”

隨後,鏡頭轉向他的同伴,那個在天空中殲滅很多德軍飛機的英雄,因為飛機沒有油了,默默地著陸在沙灘上。他脫下飛行帽,默默地看向自己的戰機,德軍一轟而上,將他圍住,那個陪他作戰的飛機就這樣被燒毀了,

在黃昏的敦克爾克沙灘上,他靜靜地等待著德軍將他押走。

如果我們不是站在上帝視角,也許我們也會認為空軍毫無用處。就跟我們生活裡,會挑剔很多事情一樣。可是我們並不明白其他人的苦衷。

因此,我特別認同熊太行說的那句話:“什麼樣的男人是好男人?就是生活背叛了他,他遭到極大的打擊和挫敗之後,還能保有勇氣,還能安慰其他被誤解的人,還會對口吐愚蠢之言的人寬厚相待。”

第三個故事線是那些已經撤退的士兵。其中有兩個士兵被一個站在火車站旁的老人說“祝賀”,第一個士兵聽到“祝賀”一詞愣了一下,他說“我們是撤退啊”老人說“撤退也是勝利”,第二個士兵呆呆的聽著老人的祝詞,他不覺得這是諷刺,他只覺得有些茫然,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感覺至今還未讓他走出茫然,老人摸了一下他的臉,鏡頭定格在老人那裡,他,是一個盲人。後來在火車上,第一個士兵對第二個士兵說“嗨,那個老人是不是在諷刺我們,他都不看我的臉。”第二個士兵是知道真相的,可是他太累了,他睡著了。

對於歷史來說,什麼是真相?什麼是英雄?什麼是大愛?我們無從所知。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留在歷史上的,也不過是那簡短的一句話“英軍從敦克爾克撤退三十三萬人。”

那些人當時是什麼心理狀況?當時他們難過嗎?有什麼感人事蹟嗎?

我們都不知曉。但是,電影給我們帶來了還原。它有一部分真相在那裡,它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的情感流露,那些戰爭狀態下普通人的生死觀與價值觀。

後來,那個在甲板上因為失血過多的年輕人登上了報紙,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成為老師眼裡有用的人,只不過用了最慘烈的方式。

可是人生誰知道呢?有的人終其一生活得像一隻螻蟻,有的人則飛蛾撲火。若不是因為這場戰役,又有多少人知道普通人的光芒?

也許,這部影片不足以讓諾蘭超神,但他確實帶給我們一個視角,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身上人性的偉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