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南寧青秀區繽紛“三月三” 特色民俗遊 感受民族文化風韻

人民論壇網北京訊由中共青秀區委員會青秀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繽紛三月三 歡樂青秀行”“壯族三月三”系列鄉村特色民俗活動3月29日將在南寧青秀區南湖廣場拉開帷幕, 活動持續至4月4日。 屆時, 非物質文化遺產芭蕉香火龍、麒麟舞、鬥竹馬、吹木葉、唱山歌、南陽大鼓、鬥春牛、劉圩八音、舞獅等鄉村民族特色的表演隊伍, 將組成240人特色民族風情巡遊方隊進行巡遊, 讓遊人在現代都市就能感受最原生態的民族風情。

看點一:壯族芭蕉香火龍舞

3月30日, 在2017青秀區“壯族三月三”文化活動開幕式暨“誰是真龍”舞龍大賽活動”上, 將邀請青秀區四個鎮及周邊縣區10支舞龍團隊進行舞龍展演, 由專家評委對其進行打分評獎。 壯族芭蕉香火龍舞是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長塘街一項民間民俗活動,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每年農曆6月19日長塘街建街吉日, 人們便以芭蕉杆紮成龍形,

芭蕉根為龍頭, 芭蕉杆為龍身, 並在頭、龍身上遍插香火, 再配以吹打樂, 歡天喜地逛舞, 舉行莊嚴盛大的舞芭蕉龍民俗活動, 祈請神龍保佑新家新街和與日旺增的人丁永享太平。

壯族芭蕉香火龍舞兼收並蓄了師公戲、儺戲、武術、雜技等傳統文化的舞蹈與動作, 作為壯族稻作文化的載體, 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舞龍的主要套路有醒龍、納禮、龍巡、播雨、除害、撒福、交合、舞樂、謝龍等, 表達人們對龍的感激, 祈請神龍保佑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 2008年壯族芭蕉香火龍舞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2012年, 青秀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

看點二:壯族鬥竹馬

壯族鬥竹馬是流傳于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及邕甯、良慶等周邊地區的一種群體性壯族民間體育競技活動,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和重大節假日當地村民都舉行規模盛大的壯族鬥竹馬活動。 參賽人數不限, 每場比賽分紅藍兩方, 一方為“兵”隊, 另一方為“勇”隊。 比賽開始後, 各方各執一條旗, 鑼鼓助威, 雙方隊員踩在竹馬上, 先過場兩次, 第三次對沖, 直沖到對方無人在竹馬上為輸, 嬴方獲一條祭神的燒豬。

相傳, 明末清初, 明軍被李自成部隊從廣東驅趕到廣西長塘後, 敗軍到處打砸搶掠。 當地農民李化龍(天堂村人)組織民團, 用竹木做武器, 伏擊“三皇嶺”一帶, 隨時應對明軍侵擾。 為紀念李化龍的功勞, 故將三皇嶺改名為“逃軍山”, 立李化龍為李亞王,

修建紀念堂廟。 從此, 後人沿用練兵時的竹馬以強體健身, 成為民間體育運動競技項目之一。 2008年壯族鬥竹馬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看點三:壯族麒麟舞

壯族麒麟舞是流傳于以南寧市青秀區為中心, 輻射至周邊的良慶區、江南區、橫縣等地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壯族麒麟舞以三罡矮步為主要步調, 類比動物的動作特徵, 如青蛙落水、螃蟹出動、龍蝦爬岸、珍婦踏龜蛇等。

相傳在北宋時期, 狄青率領五虎將南征到廣西, 因遠遠看去酷似麒麟而得名麒麟軍。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麒麟軍, 也為了驅惡辟邪, 喻示吉祥如意, 祈求平安, 用木頭雕刻或用竹篾編織成麒麟獸頭, 並用紗紙貼畫上色, 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十九各村寨便殺豬宰牛、祭祀神靈, 跳起麒麟舞挨家挨戶造訪送福。 2012年8月, 壯族麒麟舞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看點四:南陽大鼓

南陽大鼓又叫種勞, 是壯族的特色大鼓。 呈圓墩形, 鼓框用杉木板拼制, 以竹篾圈箍緊;鼓面直徑和鼓高均為60釐米, 上口單面蒙以牛皮或蟒皮,用鼓釘固定;鼓腰稍粗,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底敞口並向內收束;將鼓置地,雙棰擊奏,發音洪亮。鼓隊吹、敲、打分工明確,曲調豐富,易編易排,極富於鄉土氣息,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大鼓表演在南寧市青秀區南陽鎮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每逢春節等節日,或者誰家有嫁女娶親、子女入學、添丁、喬遷新居等喜事,都會敲鑼打鼓慶賀一番。南陽大鼓隊曾多次獲獎,2016年以南陽大鼓為題材的微電影《古嶽的鼓》榮獲第四屆“我的長輩”微視屏作品(國際)大賽最高獎項--“評委會獎”。

看點五:鬥春牛

鬥春牛又叫春牛舞。南陽鬥春牛隊均由本土群眾組成,每年舉行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祈福活動,歷史悠久,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極富特色。

“春牛”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表演時,一般有鑼鼓隊、舞蹈隊配合,形成春牛隊。表演形式生動活潑,將一系列日常的農耕活動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據說,民間鬥了春牛,一可風調雨順,二可國泰民安,三可做官連升,四可四季平安,五可五穀豐登,六可六畜興旺。隨著時代的發展,鬥春牛已增添上新的內容,用來歌頌新社會、新生活,進而向廣大人民群眾顯現南陽的鄉土文化風采。

看點六:劉圩八音

劉圩八音源于廣州八音,後吸收邕劇、壯師劇和壯族民間音樂的元素發展而成,興於清代,盛於清末民初,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廣泛慣用於農村的婚嫁、祝壽、新居落成、迎賓等等喜慶活動。

劉圩八音樂隊由大嗩呐、小嗩呐、無孔笛(壯族民間樂器)、二弦、秦琴、鼓、鑼、鈸和壯族嶽鼓等組成,為壯、漢樂器的結合。演奏分文場與武場,武場“八音”只用嗩呐,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器,氣氛熱烈歡騰;文場“八音”主要由絲竹樂器和輕型打擊樂器演奏,配以人聲清唱,風味輕盈飄逸,優美動人。所奏曲目都源自壯族民間戲曲和民歌音調,共有樂曲一千多首。如今,八音已成為劉圩民間藝術知名的“文化品牌”。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更有舞獅者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劉圩鎮那床村舞獅隊是劉圩鎮傳承民俗文化品牌之一。創建於1945年,包含武打表演、舞獅上樓臺、大刀獅等精彩節目,目前已發展近30人,經常活躍在各種喜慶節日中,其精彩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絕。

唱山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呐喊,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壯族山歌歷史悠久,相傳南寧市青秀區伶俐鎮村民相信唱山歌可以讓天上的神靈感到快樂,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於是一直把山歌代代唱傳至今。

伶俐山歌隊目前由30多人組成,最年長成員75歲,最年青的18歲,男女老少,使用伶俐本土壯話、南寧白話等語言將學唱山歌融入生活,人人能歌善唱,不僅展示了農村的新氣象,表現對勞動的熱愛、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也通過山歌形式宣傳黨的政策,表達出壯鄉兒女對祖國繁榮富強的無限歡喜和深深的祝福。

看點七: 吹木葉

吹木葉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一種吹奏樂器,也稱"吹葉",即吹樹葉發聲之意。相傳,壯族群眾外出幹活時不方便攜帶樂器,卻又喜歡在休息時來上一段山歌,一曲採茶舞,因此隨處可見的木葉就成了最好的樂器。

伶俐鎮的吹木葉傳唱中,還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葉起堆堆,可惜阿哥不會吹,哪時吹得木葉響,只用木葉不用媒。”伶俐的木葉吹奏表演,是通過表演者吹動一片木葉,發出優美、清脆的聲音,為正忙於田間幹活的壯族兒女伴奏。木葉聲加入鼓調,奏響悠揚的旋律,阿哥阿妹隨音樂起舞,把壯族人民的生活妝點得更加多姿多彩。

此次“繽紛三月三 歡樂青秀行”系列鄉村特色民俗活動為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精神,推進城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除“壯族三月三”壯族文藝演出外,還有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民族手工藝品創意展示、民族風情體驗、中華傳統文化體驗等多個板塊展示青秀區的民族文化。

上口單面蒙以牛皮或蟒皮,用鼓釘固定;鼓腰稍粗,兩側各置一對鼓環;鼓底敞口並向內收束;將鼓置地,雙棰擊奏,發音洪亮。鼓隊吹、敲、打分工明確,曲調豐富,易編易排,極富於鄉土氣息,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大鼓表演在南寧市青秀區南陽鎮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每逢春節等節日,或者誰家有嫁女娶親、子女入學、添丁、喬遷新居等喜事,都會敲鑼打鼓慶賀一番。南陽大鼓隊曾多次獲獎,2016年以南陽大鼓為題材的微電影《古嶽的鼓》榮獲第四屆“我的長輩”微視屏作品(國際)大賽最高獎項--“評委會獎”。

看點五:鬥春牛

鬥春牛又叫春牛舞。南陽鬥春牛隊均由本土群眾組成,每年舉行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祈福活動,歷史悠久,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極富特色。

“春牛”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表演時,一般有鑼鼓隊、舞蹈隊配合,形成春牛隊。表演形式生動活潑,將一系列日常的農耕活動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據說,民間鬥了春牛,一可風調雨順,二可國泰民安,三可做官連升,四可四季平安,五可五穀豐登,六可六畜興旺。隨著時代的發展,鬥春牛已增添上新的內容,用來歌頌新社會、新生活,進而向廣大人民群眾顯現南陽的鄉土文化風采。

看點六:劉圩八音

劉圩八音源于廣州八音,後吸收邕劇、壯師劇和壯族民間音樂的元素發展而成,興於清代,盛於清末民初,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廣泛慣用於農村的婚嫁、祝壽、新居落成、迎賓等等喜慶活動。

劉圩八音樂隊由大嗩呐、小嗩呐、無孔笛(壯族民間樂器)、二弦、秦琴、鼓、鑼、鈸和壯族嶽鼓等組成,為壯、漢樂器的結合。演奏分文場與武場,武場“八音”只用嗩呐,配以鑼、鼓、鈸等打擊樂器,氣氛熱烈歡騰;文場“八音”主要由絲竹樂器和輕型打擊樂器演奏,配以人聲清唱,風味輕盈飄逸,優美動人。所奏曲目都源自壯族民間戲曲和民歌音調,共有樂曲一千多首。如今,八音已成為劉圩民間藝術知名的“文化品牌”。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更有舞獅者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

劉圩鎮那床村舞獅隊是劉圩鎮傳承民俗文化品牌之一。創建於1945年,包含武打表演、舞獅上樓臺、大刀獅等精彩節目,目前已發展近30人,經常活躍在各種喜慶節日中,其精彩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絕。

唱山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呐喊,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壯族山歌歷史悠久,相傳南寧市青秀區伶俐鎮村民相信唱山歌可以讓天上的神靈感到快樂,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於是一直把山歌代代唱傳至今。

伶俐山歌隊目前由30多人組成,最年長成員75歲,最年青的18歲,男女老少,使用伶俐本土壯話、南寧白話等語言將學唱山歌融入生活,人人能歌善唱,不僅展示了農村的新氣象,表現對勞動的熱愛、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也通過山歌形式宣傳黨的政策,表達出壯鄉兒女對祖國繁榮富強的無限歡喜和深深的祝福。

看點七: 吹木葉

吹木葉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一種吹奏樂器,也稱"吹葉",即吹樹葉發聲之意。相傳,壯族群眾外出幹活時不方便攜帶樂器,卻又喜歡在休息時來上一段山歌,一曲採茶舞,因此隨處可見的木葉就成了最好的樂器。

伶俐鎮的吹木葉傳唱中,還流傳著一首古老的情歌:“高山木葉起堆堆,可惜阿哥不會吹,哪時吹得木葉響,只用木葉不用媒。”伶俐的木葉吹奏表演,是通過表演者吹動一片木葉,發出優美、清脆的聲音,為正忙於田間幹活的壯族兒女伴奏。木葉聲加入鼓調,奏響悠揚的旋律,阿哥阿妹隨音樂起舞,把壯族人民的生活妝點得更加多姿多彩。

此次“繽紛三月三 歡樂青秀行”系列鄉村特色民俗活動為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精神,推進城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除“壯族三月三”壯族文藝演出外,還有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民族手工藝品創意展示、民族風情體驗、中華傳統文化體驗等多個板塊展示青秀區的民族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