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壽美子哲,越過山去》——地老天荒的樣子|留言贈書

聽《平如美棠》和《越過山去》的責編陰牧雲講故事

《壽美子哲, 越過山去》

—— 地老天荒的樣子

一、 出版背後的故事

《壽美子哲, 越過山去》讓人聯想到廣西師大出版社另一本關於愛情和別離的圖書《平如美棠》。 兩本書開本一致、裝幀方式類似, 所講述的故事也有相似之處。

《平如美棠》中的饒平如在妻子美棠離世後, 因為無法排遣的思念, 開始寫下和妻子相識、相愛、相伴的點點滴滴, 覺得文字不能表達的地方, 就乾脆畫出來。 2013 年 5 月出版至今, 《平如美棠》受到各個年齡層讀者的喜愛, 喚起年長者對從前那段歲月的回憶, 也令年輕人嚮往那種完美的愛情。

在中國, 有平如和美棠, 而在日本, 則有壽美子與哲。 而兩本書之間更有著千絲萬縷的故事。

2003 年時大出哲先生為離世的妻子壽美子舉辦了一個音樂追思會, 會後將自己的手繪紀念本作為私人饋贈交到了陸小晟女士手中,

而她也就是本書後來的譯者。 之後陸女士歸國, 某次與書衣坊的朱贏椿老師聚聊, 無意中提到此繪本, 再後她將繪本帶至書衣坊, 朱老師夫婦看後都非常喜歡。 因為朱老師是《平如美棠》的設計師, 兩本書內在的一致性令他立刻想到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於是說服了陸小晟女士讓這個在日本從未正式出版過的故事首先在中國出版。

陸女士返回日本後便第一次與先生談到中國出版事宜, 先生有些擔心, 不知他和妻子的故事是否會有中國的讀者願意閱讀。 陸女士和先生談到廣西師大出版社的圖書品格, 談到設計師朱老師的圖設成就, 也談到《平如美棠》, 後來先生便自然地接受了這個出版的要求,

正式地寫上文字的允書, 還曾打算在圖書出版後到中國與《平如美棠》的作者饒平如爺爺會面。

可以說, 《壽美子哲, 越過山去》的出版是大出哲先生的中國友人努力的成果。 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人, 然而這個關於愛和別離的故事也深深打動了中國的出版社與設計師。

在為圖書設計形態時, 書衣坊的朱贏椿老師也著力呈現了這個題材沉重的故事中本來蘊含著的生機與美好, 給予圖書一個溫暖明亮的主色調, 更從用圖、選紙、工藝等各方面充分地展示了原作中各種細節的美好。 這部手稿越洋而來, 關於它的出版的故事讓人們知道了在任何地方, 愛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愛, 都是彌足珍貴。

最大的遺憾是 2016 年 12 月時大出哲先生離世, 未及見到此書出版, 也未能如願有中國之行。

二、最後三十三天

從結婚第五年起, 壽美子即因多發性風濕關節劇痛而入院治療, 之後她的病難如影隨行, 病臥和輪椅的生活只能依靠先生大出哲的料理。 和平如用畫筆回憶他和美棠的故事一樣,

大出哲先生也手書手繪了他和妻子的故事, 從少年時的相戀開始, 講述了夫妻間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交流, 當然也有他們與從未停止過的病難作戰的場景。

《壽美子哲, 越過山去》一開始只是一份手工裝訂的刊物, 和《平如美棠》一樣, 書中處處是相愛的兩個人之間美好和默契的生活細節, 包括他們平常說過的話, 寫過的詩, 夫婦的相遇相知, 壽美子的嬌嗔任性, 病重時夫婦忍耐中混雜著的無力和軟弱, 以及暫短和先生告別、越過山去、去往山的那一邊的妻子……當然還有他們的生離死別和相思深似海。

全書終章是從 1997 年 12 月至 1998 年 1 月他們夫婦在一起的最後三十三天記錄, 直到壽美子離世。 大出哲記錄下了他陪伴妻子最後時光的全過程。

平成九年十二月十五日(週一)。壽美子入院。關於未來,夫妻間有艱難的討論。大出哲對妻子說:「永遠臥床不起也可以,什麼都不能動了也可以……所謂夫婦的牽絆,不就是這樣的嗎。努力地活下去,其他我們就交給神定奪吧。」妻子流下眼淚,在「希望能夠再一次平安回到家裡」和「先走一步、不拖累家人」之間掙扎。

這年的最後一天。壽美子在病痛的迷亂中把醫院當成了家。大出哲沒有糾正她,「這樣的夢,根本不可以破壞」。

平成十年一月三日(週六)。因為壽美子無法進食的痛苦,大出哲專門手制了她喜歡的點點太鼓,在膳食車過門而不入的一刻,取出來讓妻子高興。妻子睡下後,他一人關進浴室啃咬麵包並對反復說道,「餓極了呀,真的對不起了」。

一月六日(週二)。大出哲記下這樣的話:「人類從身體裡排出的物質,基本意義上都只是汙物。單單只有淚水除外。而這也許恰是淚水最真實的意義。」(村上和雄)

一月七日(週三)大出哲記錄下來他認為的看護妻子時自己無從彌補的至大的愚蠢和失敗。

一月十一日(周日)。大出哲領壽美子回去看久未見到的家。他找一隻闊口的標本瓶,注入水,帶回一枝白梅。

一月十五日(週四)。大出哲護送病中的妻子前往音樂會。到音樂會現場時遲了十五分鐘,《荒城之月》業已開始演奏。這是壽美子最愛的歌曲。

一月十六日(週五)。護士久喚不至,驚慌無助。「保護妻的性命,現在除了我沒有別人了。」大出哲對自己說。

一月十八日(周日)。大出哲為妻子按摩,從右股根開始直至腳趾處拼盡全力按摩。但壽美子的腿如枯木般幹萎了,絲毫不回應他。

一月十九日(週一)。大出哲拒絕醫生切開氣管的建議,不忍讓妻子忍受比她之前更多的苦。「如果我的決定是錯的話,原諒我。」

一月二十日(週二)。大出哲寫道:「我卻不能給饑餓的妻子遞上哪怕一丁點兒的食物。醫學教科書上這樣命令醫生的。」這天,妻子最後一次坐起。

一月二十四日(週六)。大出哲:「點滴與給氧面罩下生存著的妻,人們會說我的妻‘植物般,只存活著’吧。是說像這樣用愛在呼吸的人嗎。」違反醫囑給禁食已久的壽美子喂優酪乳,但她再也吃不進去。「太遲了。」

一月二十五日(周日)晨七時二十七分,壽美子離世。大出哲和她安靜地待了三十分鐘,他對她說:「點點太鼓放在你的頰旁呢。你給的幸福,全都在我這裡。如果還有比這更幸福的,那就是迎來你的時候,還有我們一起,越過山去的時候。」

壽美子最後的時光疾病纏身、痛苦不已,但不可否認的是她是有過幸福的,這幸福是她與先生的共同生活,更因為他無微不至地看護她度過這最艱難時刻。壽美子最後的日子裡已無法言語,但即使到生命最後一刻,她也仍拼命想辦法回應丈夫,告訴他「我都知道」。壽美子曾在自己筆記本中寫道:「人們聽了,或不過付諸一笑,但是這之中,哪怕只有一個幸福的斷片,我也要讓其在我的四周聯成一片。我要這樣活著。」 她就是這樣一個女性,她和丈夫因愛結合,因愛而相互支持,是夫婦關係的典範。瞭解他們的故事,讓身為讀者的我們也深切地感受到人的幸福,其實是在愛和被愛的過程中才生髮出來的。

大出哲先生的摯友宇都宮先生是日本知名的宗教學學者,正如他所回憶:「其實他們夫婦的真實生活,仿若野戰病院般地蕭索悽愴人,但《越過山去》是大出先生關於他們夫婦愛的紀錄,這本書溫暖、鎮定、靜謐,將悲苦隱遁其後。沒有絲毫地陰霾,明亮遮蔽了一切,顯現出人性的倔強。」

三、問世間情為何物

在《平如美棠》中有一個非常動人的場景:饒平如第一次見到美棠,她正在窗下對鏡梳妝,並沒有看到他。但這個身影印在年青的平如的內心,之後他返回戰場,從此內心有了牽掛。美棠離世後,平如畫下了他們初見的一刻——那幅畫仿佛充滿著六十年前的陽光,那是明媚與幸福的光亮,是他們曾有過的所有幸福的象徵。

在《越過山去》中也能讀到類似的段落:

在最後的陪伴中,一日,大出哲用從護士那裡習得的方法給妻子清洗後取了鏡子,對她說:「看呢,很漂亮不是。眉毛修過,頭髮也清潔整理過,漂亮嗎。」在他的眼中,病危的妻子笑靨浮上,瞳裡映著他的身影,轉向他的方向。

壽美子即將離世時,大出哲坐在她的身邊,望向她。他在想:「一個人去旅行,要優美地走呢。」 他把病中的她叫做「花一般的我的愛人」,他看到的是妻子優美的唇和她優美的黑褐色的瞳。

壽美子雖然長期病痛不斷,後期完全需要丈夫的看護,但她同時也是精神世界極為豐富的女性。她和大出哲共同分享音樂、詩歌、俳句與電影,是和丈夫有著充分的精神交流的妻子。可以說,夫婦二人一道分享了豐富的一生,他們之間充滿著相愛的人才有的深重感情。同時《越過山去》也完完全全是一個主人公們身處軟弱和無助中的故事,且正是他們軟弱中的倔強、日常的涓滴意念,才讓讓可怕的死亡也無法取得完全的勝利——我們當下社會以及文化或鼓吹成功或鼓吹擁有被別人仰慕的能力,已經有些鼓吹得過分,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種鼓吹並不真實。

這本書的譯者陸小晟和大出哲先生情同父女,她在譯者序中這樣寫道:「愛是什麼,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是不懂得的。愛也無從教育,無從費周章去習得。如果自己的骨裡生不出這樣的東西,聽是聽見,卻不明白,看是看見,卻不曉得。」

而大出哲與壽美子的故事正是「愛之所是」的絕佳證明。

大出哲和壽美子相識于北海道大學植物園的竹林旁。他當時是一個窮困的大學生,因買了希臘語辭典,十日口糧就只剩下幾個紡錘形麵包以及一根蘿蔔。縮食的第七日,大出哲已餓得無力行走,壽美子正好路過,看到他的樣子,便擔心地過來詢問。之後她帶他去自己的家,強迫他坐下,端上茶和「山一般多的什錦壽司」,和她的母親一道陪伴他說些舊聞。打工完後大出哲回到住處,看見壽美子和她的母親又將很多食物送了過來。

後來在壽美子已經無法自理的狀況下,大出哲每日為她清潔便溺之物、吸痰,從無厭煩。《平如美棠》中的平如離家 22 年,妻子美棠獨自帶大五個孩子,艱苦的生活毀掉她的健康,在美棠生命的最後時刻,平如亦不辭辛勞力承一切照顧。或許,他們皆視此為自己的某種「救贖」,即使如此,內心仍因自己不能為妻子盡更多的力而負疚。

妻子臨終前大出哲憶起在孩童時的事情。他曾見到一隻身體已被洞穿,奄奄將息的幼鳥,把它抱在懷裡輕輕喂它喝水,但幼鳥還是死去。少年放聲大哭,這時外祖母將他領至蓮池邊,把幼鳥埋在了蓮葉邊。她一隻手將蓮葉拉至身前,另一隻手舀蓮池的水至葉上,之後再將葉上的水一滴一滴啪嗒啪嗒滴落在幼鳥的青塚上。「看呢,這是釋迦世尊的淚呢。」外祖母說。這一場景令少年永世難忘。可以說,大出哲對妻子的感情除了愛情之外,也帶有宗教感的溫柔憐憫和慈悲,包括夫妻之間最為親密時病弱的妻子以「爸爸」的撒嬌語氣稱呼丈夫也帶有此種意味。

在壽美子的葬禮結束時,大出哲請所有前來悼念的人合聲歌唱《四季的歌》來為妻子送行。

喜愛春天的人,是心底純潔的人

像紫羅蘭花兒一樣,是我的友人

雖有羈絆,然而他和她仍是放下了所有苦痛和悲傷。大出哲在歌聲中送別了壽美子,以感同身受的相愛之心和最深重的「懂得」送她離去。

四、越過山去

在醫院中,一天晚上大出哲夢到外祖父來看他。

還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時,有一次他去山上滑雪迷了路,差一點兒喪生。掙扎著到家時晚八點已過,他在玄關處就支援不住撲倒在地。外祖父大喊著「太危險了呀」,同父親一起將大出哲抬回房間。外祖父裸露著身體,將孫兒裸露的身體緊緊抱在懷裡,抱到翌晨,最終救下了他,也因為外祖父,他幾乎全部凍傷的腳平安地留了下來。「不必精明伶俐」,老人曾這樣教過大出哲。外祖父的入夢,令大出哲歡喜極了:外祖父,你來看我們來了嗎。這仿佛是可以放心地把妻子交給那個善良的老人同去一般。

當壽美子已經不能言語,他俯身在她枕邊、發側,悄悄對她講述自己的願望。「我是想變成石頭呢。去向神求告,變成一顆透明、閃著星光的極小極小的石頭。然後,放進你的眼睛裡。這樣你的白天小稚的黑夜都有星星,我就是你的星星呢,你就可以一邊看著星星一邊和我說話了……你的黑瞳熠熠閃著光,非常非常美麗。」這是無比美麗的情話,發生在兩個老人之間。這也是無比美麗的人生,是審美的、超越生死的人生。

周作人說日本仿佛善於用優美的形式包藏深切的悲苦,在大出哲先生的筆下,這個優美的形式並不是所謂表像上的虛張,而是一個意趣,或說一個信仰。人生包藏的悲苦,在他們那裡可能就是人生原本就有的面目,然而並無力量可以阻隔先生和他的妻子去過一個審美的人生。

大出哲與壽美子的故事也完美呈現了愛的力量以及何為「審美的人生」。面對人生的真相和生離死別,大出哲與壽美子看見了事情隱而未現的內質,他們更知道美在一切不完全之中蘊含,最終攜手—— 一道越過山去。

在壽美子病重時,大出哲曾如此祈願:

越過山去,越過山去

很多的山,已經越過

若是越過最後那座山呀

那紅色提燈裡

那搖曳的光

正被你守護

我們手牽著手

越過山去

而當讀者合上這本《壽美子哲,越過山去》時,那句「越過山去,越過山去」會一直縈繞在耳邊。

「山的那一邊」,常識的意義上我們稱作死亡,但在大出哲先生和小稚那裡卻只是一個需要翻過去看的世界。

大出哲先生家中庭院裡有一盆花栽,花的名字就是壽美子的名字。夏天時,花開得嬌豔極了,紫蘇遍地都是。「我這一生,真的非常非常幸福」,先生說。他和妻子兩人在面對生死之時,仍全心全意地彼此顧惜,給彼此貢獻了幸福,也給這世界貢獻了純美,還有愛的傳奇。

- 評論贈書 -

請在評論區分享「幸福故事」,點贊數最多的前三位讀者,將免費獲贈《壽美子哲,越過山去》電子版。

- 豆瓣閱讀電子書 -

壽美子哲,越過山去

作者〔日〕大出哲

從結婚第五年起,壽美子即因多發性風濕關節劇痛而入院治療。之後她的病難如影隨行。一九八二年起她終因「兩上肢機能顯著障礙並兩下肢機能全廢」而開始了病臥和輪椅的生活,日常基本依靠先生大出哲的料理。對於妻子的看護,除去外出工作時家中會延請一位護工照看外,大出哲先生從未假手他人。這個繪本便是先生手書手繪的他和妻子的故事,包括他們少年時的相戀,夫妻間日常說過的話、寫過的詩,夫婦的相遇相知,也包括他們與從未停止過與病難爭戰的場景。全書最後是從 1997 年 12 月至 1998 年 1 月他們夫婦在一起的最後三十三天記錄,直到壽美子離世。

↙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壽美子哲,越過山去》。

平成九年十二月十五日(週一)。壽美子入院。關於未來,夫妻間有艱難的討論。大出哲對妻子說:「永遠臥床不起也可以,什麼都不能動了也可以……所謂夫婦的牽絆,不就是這樣的嗎。努力地活下去,其他我們就交給神定奪吧。」妻子流下眼淚,在「希望能夠再一次平安回到家裡」和「先走一步、不拖累家人」之間掙扎。

這年的最後一天。壽美子在病痛的迷亂中把醫院當成了家。大出哲沒有糾正她,「這樣的夢,根本不可以破壞」。

平成十年一月三日(週六)。因為壽美子無法進食的痛苦,大出哲專門手制了她喜歡的點點太鼓,在膳食車過門而不入的一刻,取出來讓妻子高興。妻子睡下後,他一人關進浴室啃咬麵包並對反復說道,「餓極了呀,真的對不起了」。

一月六日(週二)。大出哲記下這樣的話:「人類從身體裡排出的物質,基本意義上都只是汙物。單單只有淚水除外。而這也許恰是淚水最真實的意義。」(村上和雄)

一月七日(週三)大出哲記錄下來他認為的看護妻子時自己無從彌補的至大的愚蠢和失敗。

一月十一日(周日)。大出哲領壽美子回去看久未見到的家。他找一隻闊口的標本瓶,注入水,帶回一枝白梅。

一月十五日(週四)。大出哲護送病中的妻子前往音樂會。到音樂會現場時遲了十五分鐘,《荒城之月》業已開始演奏。這是壽美子最愛的歌曲。

一月十六日(週五)。護士久喚不至,驚慌無助。「保護妻的性命,現在除了我沒有別人了。」大出哲對自己說。

一月十八日(周日)。大出哲為妻子按摩,從右股根開始直至腳趾處拼盡全力按摩。但壽美子的腿如枯木般幹萎了,絲毫不回應他。

一月十九日(週一)。大出哲拒絕醫生切開氣管的建議,不忍讓妻子忍受比她之前更多的苦。「如果我的決定是錯的話,原諒我。」

一月二十日(週二)。大出哲寫道:「我卻不能給饑餓的妻子遞上哪怕一丁點兒的食物。醫學教科書上這樣命令醫生的。」這天,妻子最後一次坐起。

一月二十四日(週六)。大出哲:「點滴與給氧面罩下生存著的妻,人們會說我的妻‘植物般,只存活著’吧。是說像這樣用愛在呼吸的人嗎。」違反醫囑給禁食已久的壽美子喂優酪乳,但她再也吃不進去。「太遲了。」

一月二十五日(周日)晨七時二十七分,壽美子離世。大出哲和她安靜地待了三十分鐘,他對她說:「點點太鼓放在你的頰旁呢。你給的幸福,全都在我這裡。如果還有比這更幸福的,那就是迎來你的時候,還有我們一起,越過山去的時候。」

壽美子最後的時光疾病纏身、痛苦不已,但不可否認的是她是有過幸福的,這幸福是她與先生的共同生活,更因為他無微不至地看護她度過這最艱難時刻。壽美子最後的日子裡已無法言語,但即使到生命最後一刻,她也仍拼命想辦法回應丈夫,告訴他「我都知道」。壽美子曾在自己筆記本中寫道:「人們聽了,或不過付諸一笑,但是這之中,哪怕只有一個幸福的斷片,我也要讓其在我的四周聯成一片。我要這樣活著。」 她就是這樣一個女性,她和丈夫因愛結合,因愛而相互支持,是夫婦關係的典範。瞭解他們的故事,讓身為讀者的我們也深切地感受到人的幸福,其實是在愛和被愛的過程中才生髮出來的。

大出哲先生的摯友宇都宮先生是日本知名的宗教學學者,正如他所回憶:「其實他們夫婦的真實生活,仿若野戰病院般地蕭索悽愴人,但《越過山去》是大出先生關於他們夫婦愛的紀錄,這本書溫暖、鎮定、靜謐,將悲苦隱遁其後。沒有絲毫地陰霾,明亮遮蔽了一切,顯現出人性的倔強。」

三、問世間情為何物

在《平如美棠》中有一個非常動人的場景:饒平如第一次見到美棠,她正在窗下對鏡梳妝,並沒有看到他。但這個身影印在年青的平如的內心,之後他返回戰場,從此內心有了牽掛。美棠離世後,平如畫下了他們初見的一刻——那幅畫仿佛充滿著六十年前的陽光,那是明媚與幸福的光亮,是他們曾有過的所有幸福的象徵。

在《越過山去》中也能讀到類似的段落:

在最後的陪伴中,一日,大出哲用從護士那裡習得的方法給妻子清洗後取了鏡子,對她說:「看呢,很漂亮不是。眉毛修過,頭髮也清潔整理過,漂亮嗎。」在他的眼中,病危的妻子笑靨浮上,瞳裡映著他的身影,轉向他的方向。

壽美子即將離世時,大出哲坐在她的身邊,望向她。他在想:「一個人去旅行,要優美地走呢。」 他把病中的她叫做「花一般的我的愛人」,他看到的是妻子優美的唇和她優美的黑褐色的瞳。

壽美子雖然長期病痛不斷,後期完全需要丈夫的看護,但她同時也是精神世界極為豐富的女性。她和大出哲共同分享音樂、詩歌、俳句與電影,是和丈夫有著充分的精神交流的妻子。可以說,夫婦二人一道分享了豐富的一生,他們之間充滿著相愛的人才有的深重感情。同時《越過山去》也完完全全是一個主人公們身處軟弱和無助中的故事,且正是他們軟弱中的倔強、日常的涓滴意念,才讓讓可怕的死亡也無法取得完全的勝利——我們當下社會以及文化或鼓吹成功或鼓吹擁有被別人仰慕的能力,已經有些鼓吹得過分,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種鼓吹並不真實。

這本書的譯者陸小晟和大出哲先生情同父女,她在譯者序中這樣寫道:「愛是什麼,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是不懂得的。愛也無從教育,無從費周章去習得。如果自己的骨裡生不出這樣的東西,聽是聽見,卻不明白,看是看見,卻不曉得。」

而大出哲與壽美子的故事正是「愛之所是」的絕佳證明。

大出哲和壽美子相識于北海道大學植物園的竹林旁。他當時是一個窮困的大學生,因買了希臘語辭典,十日口糧就只剩下幾個紡錘形麵包以及一根蘿蔔。縮食的第七日,大出哲已餓得無力行走,壽美子正好路過,看到他的樣子,便擔心地過來詢問。之後她帶他去自己的家,強迫他坐下,端上茶和「山一般多的什錦壽司」,和她的母親一道陪伴他說些舊聞。打工完後大出哲回到住處,看見壽美子和她的母親又將很多食物送了過來。

後來在壽美子已經無法自理的狀況下,大出哲每日為她清潔便溺之物、吸痰,從無厭煩。《平如美棠》中的平如離家 22 年,妻子美棠獨自帶大五個孩子,艱苦的生活毀掉她的健康,在美棠生命的最後時刻,平如亦不辭辛勞力承一切照顧。或許,他們皆視此為自己的某種「救贖」,即使如此,內心仍因自己不能為妻子盡更多的力而負疚。

妻子臨終前大出哲憶起在孩童時的事情。他曾見到一隻身體已被洞穿,奄奄將息的幼鳥,把它抱在懷裡輕輕喂它喝水,但幼鳥還是死去。少年放聲大哭,這時外祖母將他領至蓮池邊,把幼鳥埋在了蓮葉邊。她一隻手將蓮葉拉至身前,另一隻手舀蓮池的水至葉上,之後再將葉上的水一滴一滴啪嗒啪嗒滴落在幼鳥的青塚上。「看呢,這是釋迦世尊的淚呢。」外祖母說。這一場景令少年永世難忘。可以說,大出哲對妻子的感情除了愛情之外,也帶有宗教感的溫柔憐憫和慈悲,包括夫妻之間最為親密時病弱的妻子以「爸爸」的撒嬌語氣稱呼丈夫也帶有此種意味。

在壽美子的葬禮結束時,大出哲請所有前來悼念的人合聲歌唱《四季的歌》來為妻子送行。

喜愛春天的人,是心底純潔的人

像紫羅蘭花兒一樣,是我的友人

雖有羈絆,然而他和她仍是放下了所有苦痛和悲傷。大出哲在歌聲中送別了壽美子,以感同身受的相愛之心和最深重的「懂得」送她離去。

四、越過山去

在醫院中,一天晚上大出哲夢到外祖父來看他。

還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時,有一次他去山上滑雪迷了路,差一點兒喪生。掙扎著到家時晚八點已過,他在玄關處就支援不住撲倒在地。外祖父大喊著「太危險了呀」,同父親一起將大出哲抬回房間。外祖父裸露著身體,將孫兒裸露的身體緊緊抱在懷裡,抱到翌晨,最終救下了他,也因為外祖父,他幾乎全部凍傷的腳平安地留了下來。「不必精明伶俐」,老人曾這樣教過大出哲。外祖父的入夢,令大出哲歡喜極了:外祖父,你來看我們來了嗎。這仿佛是可以放心地把妻子交給那個善良的老人同去一般。

當壽美子已經不能言語,他俯身在她枕邊、發側,悄悄對她講述自己的願望。「我是想變成石頭呢。去向神求告,變成一顆透明、閃著星光的極小極小的石頭。然後,放進你的眼睛裡。這樣你的白天小稚的黑夜都有星星,我就是你的星星呢,你就可以一邊看著星星一邊和我說話了……你的黑瞳熠熠閃著光,非常非常美麗。」這是無比美麗的情話,發生在兩個老人之間。這也是無比美麗的人生,是審美的、超越生死的人生。

周作人說日本仿佛善於用優美的形式包藏深切的悲苦,在大出哲先生的筆下,這個優美的形式並不是所謂表像上的虛張,而是一個意趣,或說一個信仰。人生包藏的悲苦,在他們那裡可能就是人生原本就有的面目,然而並無力量可以阻隔先生和他的妻子去過一個審美的人生。

大出哲與壽美子的故事也完美呈現了愛的力量以及何為「審美的人生」。面對人生的真相和生離死別,大出哲與壽美子看見了事情隱而未現的內質,他們更知道美在一切不完全之中蘊含,最終攜手—— 一道越過山去。

在壽美子病重時,大出哲曾如此祈願:

越過山去,越過山去

很多的山,已經越過

若是越過最後那座山呀

那紅色提燈裡

那搖曳的光

正被你守護

我們手牽著手

越過山去

而當讀者合上這本《壽美子哲,越過山去》時,那句「越過山去,越過山去」會一直縈繞在耳邊。

「山的那一邊」,常識的意義上我們稱作死亡,但在大出哲先生和小稚那裡卻只是一個需要翻過去看的世界。

大出哲先生家中庭院裡有一盆花栽,花的名字就是壽美子的名字。夏天時,花開得嬌豔極了,紫蘇遍地都是。「我這一生,真的非常非常幸福」,先生說。他和妻子兩人在面對生死之時,仍全心全意地彼此顧惜,給彼此貢獻了幸福,也給這世界貢獻了純美,還有愛的傳奇。

- 評論贈書 -

請在評論區分享「幸福故事」,點贊數最多的前三位讀者,將免費獲贈《壽美子哲,越過山去》電子版。

- 豆瓣閱讀電子書 -

壽美子哲,越過山去

作者〔日〕大出哲

從結婚第五年起,壽美子即因多發性風濕關節劇痛而入院治療。之後她的病難如影隨行。一九八二年起她終因「兩上肢機能顯著障礙並兩下肢機能全廢」而開始了病臥和輪椅的生活,日常基本依靠先生大出哲的料理。對於妻子的看護,除去外出工作時家中會延請一位護工照看外,大出哲先生從未假手他人。這個繪本便是先生手書手繪的他和妻子的故事,包括他們少年時的相戀,夫妻間日常說過的話、寫過的詩,夫婦的相遇相知,也包括他們與從未停止過與病難爭戰的場景。全書最後是從 1997 年 12 月至 1998 年 1 月他們夫婦在一起的最後三十三天記錄,直到壽美子離世。

↙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壽美子哲,越過山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