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70、80後的老遊戲:踩高蹺

高蹺是北方秧歌舞蹈中常見的節目, 但它的起源可以遠推至春秋時代, 那兩根悠長的竹竿悄悄地插進了童年, 惹得孩子們手舞足蹈。

一些踩高蹺的高手, 手不抓竹竿就可以控制住竹竿的來去方向, 僅憑竹竿就能走過一街又一巷, 也可以踩著竹竿大步大步地跑, 或是跳過幹溝, 甚至利用竹竿翻牆呢!竹竿就像他們身體的一部分, 簡直神乎其技。

善於模仿本來就是兒童的天性之一, 何況需要的東西並不複雜。 但要能夠運用自如, 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北方一些地區, 小孩玩的高蹺是在竹竿(木杆)上離地適當的地方釘上一塊木板, 可以讓腳踏牢。 小孩最喜歡踩著它去踩水、過水溝, 反正都不怕濕腳, 自然也不會弄髒鞋襪。 但在南方就不用這麼麻煩, 何況, 用釘子如何在竹竿上釘呢?那一釘就破了。 竹竿很容易找到, 那個年代沒有尼龍繩, 細麻繩就是最好的捆紮繩索了,

但小孩子力氣小, 往往無法把腳踏木與竹竿捆緊實, 走著走著就松了, 經常是人仰馬翻。 有個小孩出了主意, 麻繩應該先用水浸濕, 然後再予以捆綁, 水汽一干, 果然解決了捆紮不牢的問題, 引得大夥一陣敬佩。

剛開始踩高蹺時, 最好請人握住竹竿, 然後一步一步“學步”。 不要綁得太高, 20釐米就可以了, 熟能生巧, 以後再慢慢加高。

玩高蹺自然是男孩的專利, 女孩子只有擔心、鼓掌的份兒。 為了在小姐們跟前顯示自己的能耐, 過河是高蹺必然要上演的節目, 怎麼過呢?雙手緊緊抓住竹竿的上半截, 一根竹竿做支撐腳, 另外一根在河水裡試探, 找到結實的支點了, 然後再把重心移過去。 但說得輕鬆, 走起來卻遠不是這麼回事兒,

經常是重心一旦移過去, 就開始下沉, 深陷污泥之中。 這是考驗意志和耐力的時候, 因為用力過猛, 就很容易失去重心倒向水面。 男孩們小心翼翼地挪動著身體, 直到擺脫困境, 會贏得一陣歡呼。

玩得很熟練了, 可以從事更刺激的玩法, 那就是把踏腳的距離越提越高, 可以距離地面一米以上。 此外還有玩勾勾腳、捉鬼遊戲、過水塘、彎腰撿紙等等遊戲。

有的男孩由於膽大, 過河時經常把竹竿插進石頭縫裡, 立在河面進退不得, 別的夥伴也沒有辦法去營救他, 只好去喊大人來幫忙, 結局自然是一陣痛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