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從小聽古典音樂的孩子和不聽的比較,有何區別?7年後差異巨大

媽咪讀呀原創

前段時間, 帶小小費參加一個美術館為小朋友舉辦的手工興趣小課堂。 邁入手工教室, 一陣陣叮咚脆響的鋼琴曲《噴泉》吸引了我的注意。

而我發現, 即便在老師講授和孩子完成手工的過程中, 舒緩美妙的古典音樂也作為背景音樂播出。

為什麼講課也要放音樂?美術館的工作人員解釋, 讓幼兒在音樂中學習, 有助於安頓他們進入陌生環境時的焦慮, 使得心神安定、情緒穩定。

聆聽古典音樂還好處多多呢!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 常聽音樂的孩子, 會越變越漂亮。 日本研究學者做了一項研究, 他們讓出生不久的嬰兒每天聽《小夜曲》。 剛開始, 這些嬰兒容貌神態與普通嬰兒一樣。 然而4個月後, 他們到容貌發生了改變:五官端正可愛, 眼神明亮。

為什麼會有這些改變?研究人士分析, 當嬰幼兒處於發育階段時, 全身骨骼、器官可塑性很強。 古典音樂的韻律和節奏,

不僅能促使嬰幼兒體內分泌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 這些活性物質能將機體各組織的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 從而使發育更加良好。

聽古典音樂還能讓孩子越來越聰明!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 把左右半球分為“學術性左腦”和“創造性右腦”。

只有左右腦均衡發展, 孩子的潛能才能最大化激發。 不過, 長期以來, 我國重視應試教育, 使得右腦開發較少。 而音樂教育恰好能讓左右腦建立起更多複雜的神經聯繫, 促使左右半腦的興奮和思維, 從而促進全腦的開發。

我國心理學家曾以中國音樂家為測試者,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 探討了音樂家與非音樂家腦功能的差異性。 實驗發現, 長期的音樂學習, 讓音樂家腦區間神經樹突、軸突和突觸的連結增強, 同時也提高了左腦的時間、空間理解力。

由於參與實驗的音樂家均是在4~9歲開始接受音樂學習, 再次證明早期音樂學習能增強腦的精細功能。 此外, 追蹤性實驗研究證實, 兒童在接受音樂訓練後的差異變大。

進入小學以後, 也就是七八歲的孩子, 如果從小接受音樂薰陶, 他們的注意力比不聽音樂、不學樂器的孩子更集中, 反映更快, 學習成績普遍更好。

有的父母會問:我知道聽音樂對孩子好, 可是孩子一聽鋼琴曲就鬧騰, 偏愛那些節奏感強的音樂怎麼辦?

培養兒童愛音樂的耳朵, 絕對不可以強求。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 就好像父母本人就只喜歡周傑倫, 而老人硬逼著聽民樂, 怎能不痛苦?

可以試著每天清晨, 用柔和旋律又好聽的莫札特或者舒伯特把孩子喚醒, 如甜蜜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而夜晚睡覺前, 放一首舒朗安靜的《小夜曲》, 讓孩子心神安穩。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有的媽媽比較心急, 希望給孩子一播放音樂他們就會喜歡。 有的孩子年齡不到, 表達出不喜歡的態度。 不要心急, 音樂欣賞是潤物細無聲的。 陪孩子散步哼一段, 開車帶孩子出門時放一段, 用碎片時間打開孩子們欣賞音樂的心房。 漸漸的, 孩子會有轉變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