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搖滾樂手下班了|人物素描

——陳冠中

文 | 吳欣怡

校對 | 鄔楚鈺

編輯 | 李禾子

吳可嘉, 寧夏人, 2002年起在北京求學、工作並玩搖滾。 現任布魯斯搖滾樂隊“吳的反作用”吉他兼人聲。

他的另外一個身份, 是影像編輯師, 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

“我媽對我說, 相親的時候別老讓人家姑娘知道你是搞搖滾的, 微信朋友圈有空要多發點工作上的事情。 ”

“可這哪能藏得住呢?”吳可嘉說。

1

在北京擁堵的環路上, 吳可嘉下班了。 他要趕往二環裡的東棉花胡同, 一家身處僻靜但氣氛熱鬧的酒吧, 名為“江湖”。 車的後備箱裡馱了一把他摯愛的吉他, 不一會兒, 他就要登臺演出。

這天是三月的第一個週五, 天尚冷, 江湖酒吧人聲嘈嘈。 結束工作的人從北京四角趕來, 酒保忙著遞酒單, 招呼客人拼座。 演出尚未開始, 但已經有一些人喝醉。

唱歌的人和聽歌的人一樣, 方從一周緊張的工作中掙脫。 抽煙的工夫, 吳可嘉倚著門框,

黑色西服搭在肩上, 這是白天適應商務場合的搭配。 他的高領棉衫別在牛仔褲裡, 但如果天氣暖和, 他也許會穿花色的襯衣。 他習慣把褲腰束得高一些, 這讓他看上去與他演奏的音樂風格相稱——那種守舊的時髦感, 有些不屈於潮流的氣質。

晚上九點, 樂隊準時登臺。 他們一共三人, 吉他、貝斯、鼓, 是依照吳可嘉崇拜的吉他之神Jimi Hendrix的樂隊來編制。 歌曲的風格搖擺在布魯斯搖滾與放克舞曲之間, 伴有強勁的節奏和自由喧鬧的旋律。 幾年累積的默契, 讓他們很快調試好樂器。 隨後, 三人分別從口袋裡摸出了一副黑超墨鏡。

“我們是Wu & the Side-Effects, 吳的反作用!” 吉他兼主唱吳可嘉, 沖著麥克風說道。 緊隨一段蓄勢待發的鼓點, 他開始了瘋狂而游刃自如的演奏。

如同樂隊的名字那樣, 他一下就站到了身份的反面。 不同於舞臺之外的恭謹謙和, 在墨鏡背後, 他顯露出傲然且所向披靡的樣子來。 演奏中, 他身子前傾, 環顧周圍, 舞步向舞臺的各個方向探索。 如果他發覺了人群中的照相機, 就會熟練地轉向它們, 找准角度, 以方便攝影師的拍攝。

在樂隊為數不多的樂迷中間, 有一支著名的曲目叫《英雄本色》。 主歌開始之前, 是一段吉他過門, 借了電影《英雄本色》主題曲的旋律。 每到這段旋律響起, 樂迷都會愈發興奮。 樂迷大多與吳可嘉仿佛年齡, 85年前後出生, 或者再年長一些。 這首歌因為提示人們共同的港片記憶而廣受喜愛。 大家紛紛舉起酒杯, 順著音樂, 滑入某種悲壯卻暢快淋漓的意識中去。

《英雄本色》是吳可嘉十多年前在一趟返京的列車上寫出來的。 2009年6月, 它被收在樂隊獨立發行的同名專輯中, 排在第一首。 錄製時, 吳可嘉截取了電影裡的一段獨白:

“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才是神。 但是有時候, 你想掌握卻掌握不了。 ”

△2009年, 他經常穿花襯衫

2

十多年前, “文藝青年”的稱呼尚未大行其道。 文化學者陳冠中先生觀察此地, 寫《波西米亞北京》:

“你去北京的時髦餐館, 不用打領帶。 去的多是藝術家、樂手、演藝圈、設計師、模特兒、媒體人、通訊員、公關和混子, 其中可能有一個是在投資銀行做事的, 不過他正在寫電影劇本, 或是剛從麗江中甸回來, 混在光頭和長髮之間。 ”

陳冠中把北京開放自由的文化氣氛描述為“波西米亞想像”;把懷有文藝夢想的年輕人叫做“波西米亞族群”。 的確, 在北京, 少有人願意用一種身份來規束自己。 如同這座城市的特性, 野蠻而包容, 且能將多元、疊加的文化, 漚和為自己的創造力。 在數目龐大的北漂人口中間, 北京多少被當是夢想的應許之地。

吳可嘉正是不打領帶的“波西米亞人”之一。正式見面的時候,他遞上一張設計精緻的名片,抬頭是,影像編輯師。他供職一家廣告傳媒公司,負責VR視頻的製作。老闆瑞克,是個美國人,長髮飄逸,同樣熱衷搖滾樂,喜愛北京。

△2009年的吳可嘉

瑞克是在2008年受央視邀請來到北京的,為奧運會擔綱節目製作。同年,吉他演奏家Jimmy Page——英國著名搖滾樂隊齊柏林飛艇的隊長,在北京奧運閉幕式的“倫敦八分鐘”上進行壓軸表演。而瑞克,正是促成Jimmy Page這趟行程的關鍵人物。

2008年的夏天,“吳的反作用”剛成立一年,吳可嘉和他的樂隊朋友正在北京各處的酒吧演出。有一晚,吳可嘉上臺前,聽到人群中傳著話,說是待會兒Jimmy Page要來喝酒。他興奮又緊張。Jimmy Page是他的偶像。他的電腦裡存了無數樂隊和它們的吉他手的演奏視頻,長久以來,被他反復觀看和模仿,企望擁有相同的神氣。這其中,就有現已年逾花甲的Jimmy Page。

他心說,“待會兒我的偶像就會看到我的演奏了!”不巧的是,偶像臨時更改了行程,去了別一家酒肆。

“當年,我和Jimmy Page失之交臂!”回憶起來,他依然顯得激動。

兩年前,吳可嘉去瑞克的辦公室應聘,兩人共同說到了這件事情。瑞克是個搖滾迷,對吳可嘉的樂手身份大為讚賞,當晚就隨吳可嘉去酒吧,看了他們樂隊的演出。

瑞克的公司開在複式結構的樓房裡,二層是一間空闊的全息視頻展映廳。如果平時沒有客戶往來,吳可嘉就會在這裡面練琴。儘管吳可嘉不止一次地說,他對新技術感到厭煩,他習慣看書,就連智能手機和APP都花了很長時間才能適應。

“科技就是人類的一種自毀!”化用霍金的一句話,他這樣定義。可他還是努力將這份技術超前的體面工作維繫了下去。

“我需要安全感。”他直言,“況且,我覺得,一個人可不能太閑了。”

3

靠穩定的工作和篤定的熱情,“吳的反作用”已經堅持了十年。這期間,樂隊換過幾次樂手,眼下的成員是在2014年左右固定下來的。

貝斯手Maikel是荷蘭人,做IT行業,每天騎摩托車從酒仙橋到中關村上班。Maikel在中國多年,會說中文,去過廈門、上海等城市,因為不滿意那裡的音樂氣氛而離開。在“吳的反作用”之前,他擁有一直叫做“保險超人”的樂隊,因為仰慕吳可嘉的琴技,他從“保險超人”跳槽了。鼓手張騫,是吳可嘉在老家銀川的發小。張騫留一頭髒辮,是吳的歷任樂手當中唯一沒有上過班的人。同時,他也為如日中天的謝天笑的樂隊打鼓。

最開始參與組建“吳的反作用”的,是熱情四溢的墨西哥人Checo,熱衷設計和踢足球的德國人Moritz。此外,也曾有賣紅酒的義大利人Steno接任過貝斯。但如今他們都已成婚生子,相繼離開了中國。

樂隊是在2007年成立的。經由一個美國朋友介紹,吳可嘉與墨西哥人Checo在酒吧認識。兩人喝酒彈琴,十分投機,當即決定組一支布魯斯搖滾樂隊,要當吉他英雄。

△2008年,“吳的反作用”原班人馬

“Let’s do a successful band!”喝得正興,吳可嘉舉起酒杯。

“Fuck successful!Let’s be happy!”墨西哥人說。

而在這之前,吳可嘉剛辭去了一份電視臺娛樂節目編導的工作,並且,解散一支成立四年且小有名聲的朋克樂隊,叫Easygoing。此後約有大半年的時間,他感到悻悻而無所適從。

4

Easygoing是吳可嘉初到北京上學時候組的樂隊。

2002年,吳可嘉參加高考,填報志願“華北科技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大專”——為了能挨著北京,離搖滾樂近一些。科技學院地處燕郊,與城區交通方便。

新生報到當天,吳可嘉戴著墨鏡坐在宿舍床板上彈琴。在同學看來,他“比較特別”,喜歡穿皮夾克和鉚釘鞋。一到週末,他就會抹上一些髮膠出門,看演出,或者坐車去東五環的費家村,在他的寧夏老鄉那兒住上一宿。

費家村是當時初具規模的藝術園地,有一批從外地來京的藝術家聚居在那裡。布衣樂隊是較早在北京紮根的寧夏籍樂隊,他們在費家村租下一個大院,一邊練樂器,一邊過生活。院裡同住的,有張騫、劉淼、李夏等人,都是吳可嘉在銀川玩地下朋克時就結識的朋友。這中間,比如張騫,在銀川時候輟學得早。吳可嘉那時候喜歡和輟學的一塊兒玩,覺得他們瀟灑自在,不用穿校服。但他還是一路堅持考學升學抵達北京。

△2009年吳可嘉(右)與李夏(左)在“兩個好朋友”

當時,布衣樂隊的吳寧越相當於大院的門房,一般有寧夏樂手到北京,都先上他那兒報個到,好受關照。院子裡還住了鼓手前輩趙已然,人稱趙老大,為人狂狷,喜歡唱歌。在吳可嘉看來,這間院子是他的另一所學校。

到了週末的晚上,吳可嘉常跟劉淼去酒吧看演出。經由劉淼的介紹,他很快認識了北京人劉莫和高波。吳可嘉在銀川時,看過不少當時流行的新京派影視劇和小說,這讓他對這座夢寐以求的城市並不陌生,很快融入到新環境裡去,並和那兩個北京人打成一片。2003年,他們一起組建Easygoing,開始玩朋克。

2003年前後的北京,搖滾氣候分為兩撥,一撥從樹村向三裡屯南街的河酒吧聚攏,以甘肅來的“野孩子”為代表,風格向民謠音樂過度,顯露出魏晉風骨,卻很快隨著河酒吧的衰落成為江湖傳說;另一波,則是狂躁不羈的硬核朋克,佔據著豪運、嚎叫等老牌音樂酒吧,以及,三裡屯北街的“無名高地”。

吳可嘉的Easygoing就屬於硬核朋克的這一波。同時期出現的,還有the Unsafe, Last Chance of Youth。這幾支以英文命名的樂隊,被認為年輕而奪目。2004年,他們簽約了一家唱片公司,共同攢了一張叫《朋克宣言》的專輯,在“無名高地”首發。

2005年,劉淼和他的朋友高峰,在亮馬橋路的汽車電影院裡經營一家酒吧叫“兩個好朋友”,成了以寧夏人為核心的搖滾樂新據點。酒吧創辦“寧夏製造”音樂廠牌,由吳寧越牽頭,經常聯合寧夏籍樂隊在這裡演出,並錄過兩張合輯。酒吧氣氛熱烈,酒水便宜,管醉,因此門口的草地上也經常坐滿了人。如果老闆高興,還會賣臊子面和烤羊肉。此間,吳可嘉的朋友李夏組了一支“候鳥樂隊”,後來改叫“立東”。很長一段時間,吳可嘉也給“立東”樂隊當吉他手。他回想二十多歲,“悠閒時光基本都在這裡了”。

△2009年,與立東樂隊

那時候,吳可嘉正處於澎湃的創作狀態之中,有時候能一星期寫出十來首歌,“一氣呵成,都不帶修改的”。Easygoing時候的搖滾樂,在吳可嘉的意識中,“必須要與眾不同”。他認為,為了與眾不同,形式和穿著就顯得比較重要。他專門省錢買了件斜拉式皮夾克,作為演出的“工裝”,並且十分注重肢體動作的表演。為了那種澎湃的狀態,他幾乎每天喝大酒,“一陽臺一陽臺地喝”——空易開罐在住處堆了一陽臺,賣掉,能換出一條煙。這樣一直到了2007年初,吳可嘉覺得疲倦極了。大年三十,他給劉莫打電話,說,“算了,不玩了。”

那家簽下三支朋克樂隊的唱片公司,轉年也解散了。

5

“現在我已經戒酒了。”採訪時候,吳可嘉說。但如果遇上演出,他還是免不了又喝上一些,好找著狀態。同時他覺得,也該戒掉電影了。

許是出於職業習慣,吳可嘉是個迷影型的影迷。如果遇上喜歡的作品,他會看幾十遍,反復地拉片。但是現在,他覺得看電影也是個浪費時間的活動。生活中,他寧可所有的精力都能用來練琴,研究新的和聲或者編曲。放在以前,他可能會在假日和朋友相約著踢足球,但如今,這個愛好看起來也沒有時間來維繫了。

2014年的6月,吳可嘉在一篇自述中寫道,“樂隊的第二張專輯很快就要發行了”。可是三年過去,“第二張專輯”仍是他汽車音響裡的一張DEMO,只在包括樂隊的朋友中小範圍地傳播。他已經準備好足夠的積蓄,想要把這張DEMO灌製成正式的專輯。每天,他在家和公司的往返途中,反復琢磨這些他新寫出來的作品。看上去,他仍是不太滿意,並為此感到焦慮。

有時候,他會因為創作中不能企及某種天分而感到懊惱,甚至封閉自己。對此,貝斯手Maikel用蹩腳的中文說,“吳,他很酷,也很複雜,但這對他的創作來說,可能是好的事吧!”事實上,懊惱過去後,他會更激勵自己,渴望通過長久訓練和積習,提升對音樂的控制力。他用“妙手偶得”開脫創作中的焦慮,“天若給你,你就接著。不給也罷了。”

在他新近寫出的作品中,有《寂寞之王》,有《逆風》;一首他認為最能代表眼下狀態的歌,叫《越過已知世界的邊境》;還有一首他反復提及並覺得滿意的,是《五棵沙棗樹》——為紀念自己兒時玩耍的地方。

吳可嘉出生的地方叫馬家灘鎮,是一個以油田為區位形成的小鎮。吳可嘉的父母都是石油系統的工人。馬家灘鎮連接著沙漠,叫毛烏素沙漠。沙漠浩瀚,通向另外的省市。那五棵沙棗樹就長在小鎮邊界上,吳可嘉經常和同伴騎車去樹下玩。時間長了,“五棵沙棗樹”在當地人口中成了地名,指代沙漠邊緣。

那些小時候的玩伴,現在大多留在了石油系統裡,按吳可嘉的話來說,成為鑽井工人,或者大腹便便做了幹部。 “那從來不是我考慮的人生方向。”他對此堅定,可在這首歌裡,他這樣唱:

親愛的使者朋友 請帶走我的秘密

飄落在記憶的空檔中 沖入叢林

可我的生活依然就像皺巴巴的白紙團

雄鷹在空中 傲慢地盤旋

我扣動扳機 擊落我最後的期望

△2009年7月“吳的反作用”在“兩個好朋友”,攝影:董濤

6

2014年,電視上舉辦了一檔叫《中國好歌曲》的音樂節目,是一場鼓舞音樂人進行創作和表演、走近電視觀眾的選秀。吳可嘉身邊不少音樂圈的好友都去參加了。其中,李夏在幾輪節目播出後,知名度一下提升。此後立東樂隊的演出,出場費翻了十倍。李夏趁熱打鐵,開始帶樂隊做推廣和巡演。吳可嘉因為上班,不能隨行,就從中卸任。

“這節目不太適合我的音樂;我的音樂,包括我的這個形象氣質,也並不符合那個舞臺要求。”談及“吳的反作用”,吳可嘉說,“這是一種雙向排斥。”多年前,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電視編導,負責一檔為流行音樂打榜的娛樂節目。從中,他感到流行音樂和電視媒介所代表的大眾文化,虛情而造作。他格外抗拒,認為“我和它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多年後,他似乎仍對此警惕,保持著觀望的距離。

吳可嘉最崇敬的“華語搖滾樂手”,就是他的寧夏同鄉和前輩趙老大。趙老大首如飛蓬,嗓音破敗,喜歡唱上世紀的情歌,錄有唯一的一張專輯叫《活在1988》。吳可嘉第一次見趙老大,是2003年老大和布衣樂隊在銀川的演出。他當即覺得,“這個大哥不太一樣”。

“這大哥穿著美國人的牛仔衣,舞臺上又完全是法國人的范兒。唱歌的間隙,聊著天,抽著煙,那種既放鬆和優雅,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種——不妥——既有江湖氣又有文化人的底子。是那種,讀過一些書的大哥。”吳可嘉說。他對那種“不妥”的氣質羡慕,並感到敬畏。

△2009年在天津NIC CLUB

幾年前,吳可嘉買了房,在朝陽區住。一天,他請趙老大上家裡做客。老大走進屋裡,轉了一圈,說道:“可嘉,你這屋子怎麼收拾這麼乾淨,像個軍人的屋子。”

吳可嘉的確嚴於律己。每天晚上,他通常要練兩到三個小時的琴,才能放心入睡。除去上班和樂隊演出的事務,每個週末他會進行固定的乒乓球的訓練,用來“達成能量配比”,也好對彈奏吉他的力量和速度有助益。他的手機裡有一個球友群,“高手如林”,他認為自己目前的球技排在群裡中等偏下,目標是兩年內打進前三。

練球的時候,他十分投入。如果失球,他立刻戒備,馬上調整自己的動作。

“啊咿,還得多練練。”他反復說。

前不久,吳可嘉去琴行買了一把新琴。他挑得仔細,對每一個部件都要求嚴格。老闆見了說:“哥們,一看你就是心特細的那種人!”隨後勸道:“做音樂的,太細了不好。”

吳可嘉打過招呼走了。回頭想想,覺得這話在理,事無巨細,反倒分散了注意。

幾日後,他又有新的感悟了。

“消除對自己的期待,是人成熟的標誌。”在微信朋友圈,他附上自己站在球桌邊上的相片,這樣寫道。相片中,他神情釋然,愉快而自得。

本周輪值編輯:李禾子

聯繫方式:lhz_940107@outlook.com

招聘| 這次,我們召喚一個設計擔當啦!(當然還有更多崗位……)

人物| 謝天笑:那不是我

人物| 寇征宇:搖滾樂就是精神毒品

吳可嘉正是不打領帶的“波西米亞人”之一。正式見面的時候,他遞上一張設計精緻的名片,抬頭是,影像編輯師。他供職一家廣告傳媒公司,負責VR視頻的製作。老闆瑞克,是個美國人,長髮飄逸,同樣熱衷搖滾樂,喜愛北京。

△2009年的吳可嘉

瑞克是在2008年受央視邀請來到北京的,為奧運會擔綱節目製作。同年,吉他演奏家Jimmy Page——英國著名搖滾樂隊齊柏林飛艇的隊長,在北京奧運閉幕式的“倫敦八分鐘”上進行壓軸表演。而瑞克,正是促成Jimmy Page這趟行程的關鍵人物。

2008年的夏天,“吳的反作用”剛成立一年,吳可嘉和他的樂隊朋友正在北京各處的酒吧演出。有一晚,吳可嘉上臺前,聽到人群中傳著話,說是待會兒Jimmy Page要來喝酒。他興奮又緊張。Jimmy Page是他的偶像。他的電腦裡存了無數樂隊和它們的吉他手的演奏視頻,長久以來,被他反復觀看和模仿,企望擁有相同的神氣。這其中,就有現已年逾花甲的Jimmy Page。

他心說,“待會兒我的偶像就會看到我的演奏了!”不巧的是,偶像臨時更改了行程,去了別一家酒肆。

“當年,我和Jimmy Page失之交臂!”回憶起來,他依然顯得激動。

兩年前,吳可嘉去瑞克的辦公室應聘,兩人共同說到了這件事情。瑞克是個搖滾迷,對吳可嘉的樂手身份大為讚賞,當晚就隨吳可嘉去酒吧,看了他們樂隊的演出。

瑞克的公司開在複式結構的樓房裡,二層是一間空闊的全息視頻展映廳。如果平時沒有客戶往來,吳可嘉就會在這裡面練琴。儘管吳可嘉不止一次地說,他對新技術感到厭煩,他習慣看書,就連智能手機和APP都花了很長時間才能適應。

“科技就是人類的一種自毀!”化用霍金的一句話,他這樣定義。可他還是努力將這份技術超前的體面工作維繫了下去。

“我需要安全感。”他直言,“況且,我覺得,一個人可不能太閑了。”

3

靠穩定的工作和篤定的熱情,“吳的反作用”已經堅持了十年。這期間,樂隊換過幾次樂手,眼下的成員是在2014年左右固定下來的。

貝斯手Maikel是荷蘭人,做IT行業,每天騎摩托車從酒仙橋到中關村上班。Maikel在中國多年,會說中文,去過廈門、上海等城市,因為不滿意那裡的音樂氣氛而離開。在“吳的反作用”之前,他擁有一直叫做“保險超人”的樂隊,因為仰慕吳可嘉的琴技,他從“保險超人”跳槽了。鼓手張騫,是吳可嘉在老家銀川的發小。張騫留一頭髒辮,是吳的歷任樂手當中唯一沒有上過班的人。同時,他也為如日中天的謝天笑的樂隊打鼓。

最開始參與組建“吳的反作用”的,是熱情四溢的墨西哥人Checo,熱衷設計和踢足球的德國人Moritz。此外,也曾有賣紅酒的義大利人Steno接任過貝斯。但如今他們都已成婚生子,相繼離開了中國。

樂隊是在2007年成立的。經由一個美國朋友介紹,吳可嘉與墨西哥人Checo在酒吧認識。兩人喝酒彈琴,十分投機,當即決定組一支布魯斯搖滾樂隊,要當吉他英雄。

△2008年,“吳的反作用”原班人馬

“Let’s do a successful band!”喝得正興,吳可嘉舉起酒杯。

“Fuck successful!Let’s be happy!”墨西哥人說。

而在這之前,吳可嘉剛辭去了一份電視臺娛樂節目編導的工作,並且,解散一支成立四年且小有名聲的朋克樂隊,叫Easygoing。此後約有大半年的時間,他感到悻悻而無所適從。

4

Easygoing是吳可嘉初到北京上學時候組的樂隊。

2002年,吳可嘉參加高考,填報志願“華北科技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大專”——為了能挨著北京,離搖滾樂近一些。科技學院地處燕郊,與城區交通方便。

新生報到當天,吳可嘉戴著墨鏡坐在宿舍床板上彈琴。在同學看來,他“比較特別”,喜歡穿皮夾克和鉚釘鞋。一到週末,他就會抹上一些髮膠出門,看演出,或者坐車去東五環的費家村,在他的寧夏老鄉那兒住上一宿。

費家村是當時初具規模的藝術園地,有一批從外地來京的藝術家聚居在那裡。布衣樂隊是較早在北京紮根的寧夏籍樂隊,他們在費家村租下一個大院,一邊練樂器,一邊過生活。院裡同住的,有張騫、劉淼、李夏等人,都是吳可嘉在銀川玩地下朋克時就結識的朋友。這中間,比如張騫,在銀川時候輟學得早。吳可嘉那時候喜歡和輟學的一塊兒玩,覺得他們瀟灑自在,不用穿校服。但他還是一路堅持考學升學抵達北京。

△2009年吳可嘉(右)與李夏(左)在“兩個好朋友”

當時,布衣樂隊的吳寧越相當於大院的門房,一般有寧夏樂手到北京,都先上他那兒報個到,好受關照。院子裡還住了鼓手前輩趙已然,人稱趙老大,為人狂狷,喜歡唱歌。在吳可嘉看來,這間院子是他的另一所學校。

到了週末的晚上,吳可嘉常跟劉淼去酒吧看演出。經由劉淼的介紹,他很快認識了北京人劉莫和高波。吳可嘉在銀川時,看過不少當時流行的新京派影視劇和小說,這讓他對這座夢寐以求的城市並不陌生,很快融入到新環境裡去,並和那兩個北京人打成一片。2003年,他們一起組建Easygoing,開始玩朋克。

2003年前後的北京,搖滾氣候分為兩撥,一撥從樹村向三裡屯南街的河酒吧聚攏,以甘肅來的“野孩子”為代表,風格向民謠音樂過度,顯露出魏晉風骨,卻很快隨著河酒吧的衰落成為江湖傳說;另一波,則是狂躁不羈的硬核朋克,佔據著豪運、嚎叫等老牌音樂酒吧,以及,三裡屯北街的“無名高地”。

吳可嘉的Easygoing就屬於硬核朋克的這一波。同時期出現的,還有the Unsafe, Last Chance of Youth。這幾支以英文命名的樂隊,被認為年輕而奪目。2004年,他們簽約了一家唱片公司,共同攢了一張叫《朋克宣言》的專輯,在“無名高地”首發。

2005年,劉淼和他的朋友高峰,在亮馬橋路的汽車電影院裡經營一家酒吧叫“兩個好朋友”,成了以寧夏人為核心的搖滾樂新據點。酒吧創辦“寧夏製造”音樂廠牌,由吳寧越牽頭,經常聯合寧夏籍樂隊在這裡演出,並錄過兩張合輯。酒吧氣氛熱烈,酒水便宜,管醉,因此門口的草地上也經常坐滿了人。如果老闆高興,還會賣臊子面和烤羊肉。此間,吳可嘉的朋友李夏組了一支“候鳥樂隊”,後來改叫“立東”。很長一段時間,吳可嘉也給“立東”樂隊當吉他手。他回想二十多歲,“悠閒時光基本都在這裡了”。

△2009年,與立東樂隊

那時候,吳可嘉正處於澎湃的創作狀態之中,有時候能一星期寫出十來首歌,“一氣呵成,都不帶修改的”。Easygoing時候的搖滾樂,在吳可嘉的意識中,“必須要與眾不同”。他認為,為了與眾不同,形式和穿著就顯得比較重要。他專門省錢買了件斜拉式皮夾克,作為演出的“工裝”,並且十分注重肢體動作的表演。為了那種澎湃的狀態,他幾乎每天喝大酒,“一陽臺一陽臺地喝”——空易開罐在住處堆了一陽臺,賣掉,能換出一條煙。這樣一直到了2007年初,吳可嘉覺得疲倦極了。大年三十,他給劉莫打電話,說,“算了,不玩了。”

那家簽下三支朋克樂隊的唱片公司,轉年也解散了。

5

“現在我已經戒酒了。”採訪時候,吳可嘉說。但如果遇上演出,他還是免不了又喝上一些,好找著狀態。同時他覺得,也該戒掉電影了。

許是出於職業習慣,吳可嘉是個迷影型的影迷。如果遇上喜歡的作品,他會看幾十遍,反復地拉片。但是現在,他覺得看電影也是個浪費時間的活動。生活中,他寧可所有的精力都能用來練琴,研究新的和聲或者編曲。放在以前,他可能會在假日和朋友相約著踢足球,但如今,這個愛好看起來也沒有時間來維繫了。

2014年的6月,吳可嘉在一篇自述中寫道,“樂隊的第二張專輯很快就要發行了”。可是三年過去,“第二張專輯”仍是他汽車音響裡的一張DEMO,只在包括樂隊的朋友中小範圍地傳播。他已經準備好足夠的積蓄,想要把這張DEMO灌製成正式的專輯。每天,他在家和公司的往返途中,反復琢磨這些他新寫出來的作品。看上去,他仍是不太滿意,並為此感到焦慮。

有時候,他會因為創作中不能企及某種天分而感到懊惱,甚至封閉自己。對此,貝斯手Maikel用蹩腳的中文說,“吳,他很酷,也很複雜,但這對他的創作來說,可能是好的事吧!”事實上,懊惱過去後,他會更激勵自己,渴望通過長久訓練和積習,提升對音樂的控制力。他用“妙手偶得”開脫創作中的焦慮,“天若給你,你就接著。不給也罷了。”

在他新近寫出的作品中,有《寂寞之王》,有《逆風》;一首他認為最能代表眼下狀態的歌,叫《越過已知世界的邊境》;還有一首他反復提及並覺得滿意的,是《五棵沙棗樹》——為紀念自己兒時玩耍的地方。

吳可嘉出生的地方叫馬家灘鎮,是一個以油田為區位形成的小鎮。吳可嘉的父母都是石油系統的工人。馬家灘鎮連接著沙漠,叫毛烏素沙漠。沙漠浩瀚,通向另外的省市。那五棵沙棗樹就長在小鎮邊界上,吳可嘉經常和同伴騎車去樹下玩。時間長了,“五棵沙棗樹”在當地人口中成了地名,指代沙漠邊緣。

那些小時候的玩伴,現在大多留在了石油系統裡,按吳可嘉的話來說,成為鑽井工人,或者大腹便便做了幹部。 “那從來不是我考慮的人生方向。”他對此堅定,可在這首歌裡,他這樣唱:

親愛的使者朋友 請帶走我的秘密

飄落在記憶的空檔中 沖入叢林

可我的生活依然就像皺巴巴的白紙團

雄鷹在空中 傲慢地盤旋

我扣動扳機 擊落我最後的期望

△2009年7月“吳的反作用”在“兩個好朋友”,攝影:董濤

6

2014年,電視上舉辦了一檔叫《中國好歌曲》的音樂節目,是一場鼓舞音樂人進行創作和表演、走近電視觀眾的選秀。吳可嘉身邊不少音樂圈的好友都去參加了。其中,李夏在幾輪節目播出後,知名度一下提升。此後立東樂隊的演出,出場費翻了十倍。李夏趁熱打鐵,開始帶樂隊做推廣和巡演。吳可嘉因為上班,不能隨行,就從中卸任。

“這節目不太適合我的音樂;我的音樂,包括我的這個形象氣質,也並不符合那個舞臺要求。”談及“吳的反作用”,吳可嘉說,“這是一種雙向排斥。”多年前,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電視編導,負責一檔為流行音樂打榜的娛樂節目。從中,他感到流行音樂和電視媒介所代表的大眾文化,虛情而造作。他格外抗拒,認為“我和它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多年後,他似乎仍對此警惕,保持著觀望的距離。

吳可嘉最崇敬的“華語搖滾樂手”,就是他的寧夏同鄉和前輩趙老大。趙老大首如飛蓬,嗓音破敗,喜歡唱上世紀的情歌,錄有唯一的一張專輯叫《活在1988》。吳可嘉第一次見趙老大,是2003年老大和布衣樂隊在銀川的演出。他當即覺得,“這個大哥不太一樣”。

“這大哥穿著美國人的牛仔衣,舞臺上又完全是法國人的范兒。唱歌的間隙,聊著天,抽著煙,那種既放鬆和優雅,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種——不妥——既有江湖氣又有文化人的底子。是那種,讀過一些書的大哥。”吳可嘉說。他對那種“不妥”的氣質羡慕,並感到敬畏。

△2009年在天津NIC CLUB

幾年前,吳可嘉買了房,在朝陽區住。一天,他請趙老大上家裡做客。老大走進屋裡,轉了一圈,說道:“可嘉,你這屋子怎麼收拾這麼乾淨,像個軍人的屋子。”

吳可嘉的確嚴於律己。每天晚上,他通常要練兩到三個小時的琴,才能放心入睡。除去上班和樂隊演出的事務,每個週末他會進行固定的乒乓球的訓練,用來“達成能量配比”,也好對彈奏吉他的力量和速度有助益。他的手機裡有一個球友群,“高手如林”,他認為自己目前的球技排在群裡中等偏下,目標是兩年內打進前三。

練球的時候,他十分投入。如果失球,他立刻戒備,馬上調整自己的動作。

“啊咿,還得多練練。”他反復說。

前不久,吳可嘉去琴行買了一把新琴。他挑得仔細,對每一個部件都要求嚴格。老闆見了說:“哥們,一看你就是心特細的那種人!”隨後勸道:“做音樂的,太細了不好。”

吳可嘉打過招呼走了。回頭想想,覺得這話在理,事無巨細,反倒分散了注意。

幾日後,他又有新的感悟了。

“消除對自己的期待,是人成熟的標誌。”在微信朋友圈,他附上自己站在球桌邊上的相片,這樣寫道。相片中,他神情釋然,愉快而自得。

本周輪值編輯:李禾子

聯繫方式:lhz_940107@outlook.com

招聘| 這次,我們召喚一個設計擔當啦!(當然還有更多崗位……)

人物| 謝天笑:那不是我

人物| 寇征宇:搖滾樂就是精神毒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